1、马南邨部编版部编版课前真心话1.你怎么理解课题你怎么理解课题“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的?2.平时读书解决不了的问题,读不平时读书解决不了的问题,读不懂的地方懂的地方,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做的?“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出处出处 出自陶渊明出自陶渊明五柳先五柳先生传生传:“好读书,不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字句只领会要旨,不在字句上过于花工夫。属上过于花工夫。属褒义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理解,浅尝辄止。含贬贬义义。测一测预习(1)咬文嚼字:(2)因小失大:(3)豁然贯通:(4)开卷有
2、益: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读书有好处。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马南邨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著名的原名邓拓。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家思想理论家和散文家,主要著作主要著作有有中国救荒史中国救荒史、燕山夜燕山夜话话等,等,19441944年主持编辑了年主持编辑了第第一部一部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选集。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1961年3月,作者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他的杂文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勇于讲真话,讲真理。不求
3、甚解就是针对当时一些人错误认识,发表在燕山夜话专栏的一篇驳论文。什么是驳论文?什么是驳论文?先指出对方错误观点,先指出对方错误观点,或或直接批直接批驳(驳论点),驳(驳论点),或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驳论证);继而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底驳倒错误论点。新知新会树靶子(对方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任何
4、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2.作者一开始是怎样反驳的作者一开始是怎样反驳的?从陶渊明的从陶渊明的“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不求甚解解,每有会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欣然忘食”来分析来分析他的读书方法。他的读书方法。合作探究 1.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没有充分的理由。陶渊明的读书观:陶渊明的读书观: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1 1、虚心,别骄傲自负、虚心,别骄傲自负2 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2、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进一步、
5、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强调: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要句,要“活活”读书,要理解读书,要理解“精神实精神实质质”。作者是怎样论述的?作者是怎样论述的?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从态度上证明要虚心从态度上证明要虚心从方法上证明要贯通从方法上证明要贯通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象山的话、引陆象山的话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反或正,选例典型,论说周到全面。或反或正,选例典型,论说周到全面。进一步补充证明不是马虎进一步
6、补充证明不是马虎深层探究怎样才能达到怎样才能达到“活活”读书,理解读书,理解书的书的“精神实质精神实质”呢?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有益。结论结论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总 结 1 1、本文用、本文用并列并列/递进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地剖析问题,并通过 等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方法阐述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2 2、文章、文章见解见解 ,文笔,文笔 、说理说理 。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之中,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之中,独具一格。独具一格。引用、对比、举例引用、对比、举例独到深刻独到深刻简洁生动简洁生动明白晓畅明白晓畅关于札记 是读书时的心得、体会,是读书时的心得、体会,这类这类文章短小、内容集中于一事一文章短小、内容集中于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选定题目,议,多从生活实际中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往往引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人入胜,特别是对青少年很有教益。教益。本文即属于本文即属于札记札记。尝试驳论:关于“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