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反思“认识1000以内的数”是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起始部分,不仅是大数读写、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千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反思1 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部分,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
2、活动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
3、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千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反思2 一、在活动中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各种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课标上每一个学段都有这样的要求。认识比较小的数,容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比方说:100以内的数,毕竟这些数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较大的数,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感的建立就比较困难,基于这一点认识,我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系列
4、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存在,并能相应的感受到一些大数的相对数量。 初数1000以内的数,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不同数量的种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组的具体数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动碰到了不少障碍,引起学生的数数_,怎么数呢?有一个一个数地,也有十个十个数地,最多的就是十个十个数地,因为数量比较多,如何处理这些数出来的种子,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难题,处理好了,也就突破了难点。可真理毕竟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但比较后,学生还是比较愿意接受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 再数1000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是想突破重、难点,但由于有了基础,学生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时,这里还渗透
5、着一种数学思想。 三数1000以内的数,数数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还要让学生数出一些具体的数来,特别是一些转折点,尤其重要,处理不好,数数这一关可能学生就过不了,如何引出这一内容,如果随意让学生从多少数到多少,学生的数数兴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数数接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整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最起码是在25分钟以上,且参与面非常广,就拿数数活动来说吧,要完成200粒左右种子的数数任务,没有小组成员的鼎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同样,在各种猜一猜活动中,学
6、生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真可谓: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是问:学生不想参与,会这样吗?课堂气氛的热烈,一方面说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这节课增添了活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地处农村的小学,教学条件简陋,学校无法为教师提供教具,更不要说学生了,从哪儿寻找资源呢?我们自己身边,同时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种子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特别是与现在的时令特别吻合:正值清明时节,农村里有句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于是在课中我将种子搬到了课堂,另外,这里也蕴含着一些哲理:有耕耘才有收获。课中,不少教师为我的创意所感动,课后,纷纷寻问:哪来那么多种,农村的家庭怎么会没有种子,一个人几
7、十粒,很容易就凑齐了我所要的数目。教师惊讶于我的创意,更何况孩子们呢? 四、思考的一些问题。 1、数感的建立需要过程,需要不断培养教学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动:第一次是在数数之前,第二次是想一个一个地数出1000,第三次是在巩固阶段。但多数学生都没猜中,为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是大数,学生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可能孩子们脑海中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即数感。如何培养,关靠一节课是不行的,需要立足于平时。 2、以百作单位的突破教学中,这一内容花了不少时间,但始终有学生想不到一百可以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计数,他们总认为10个一堆已经够简单的,如何突破,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如果把“初数一千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拆
8、分成两部分,先放手让学生数出具体的数量,然后讨论怎么摆最容易看出来,最后重新处理数出来的具体数量,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千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反思3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数学意义的过程。学生需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与教学材料、教师等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数学知识、技能与能力。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是我执教的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的首要任务。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对数的认识的。活动中我创设了“数方块”这一情景,具体做法是:出示画有100块方块的学习计数卡,让学生去数有多少个?然后追问是怎样数的?
9、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动口、动手等操作活动来勾起对10个一是10、10个10是100的旧知的回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唤起对新知学习的_。 学习动机的正确把握是理解1000这个数的含义的关键。我乘胜追击,同桌合作,将两人手中所有的方块计数卡合起来,再次数一数有多少块方块。学生的活动是:1个百、2个百、3个百10个百地活动开了。有的说我手中的是5个百加上你手中的5个百就是10个百,这儿共有1000块。简单的计数卡,通过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过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个而得到的。与一年级建立的10的概念,100的概念的方法一样,只是今天学的数要比以前的多得多。而后,我邀请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学生数,老
10、师将一张张平面的有100个小方块的计数卡贴在黑板上,慢慢地,平面发生了变化,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从而再次感受到1000块方块就有这么多。课件出示:从1个小方格变成10个小方块,再10个10个地变成100个,再100个100个地成为了1000个。此时的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重点的落实到位,渗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 对1000这个概念的构建是合理的,有效的。“数”方块贯穿于整个概念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掌握了学习数的数学思考方法,初步建立数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经历了1000数概念建立的过程,并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严谨
11、性。 将1000数的概念的建立、数数及数的组成、读写法有机整合又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教材安排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读法与写法为一节课,而我将两课时进行整合。改造、重组后的学习材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计数单位“千”的同时,借用计数器,随机介绍了数位、数位顺序,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的认知不再是孤立的无序的,认识数位顺序的提前为下面的认读做好了铺垫,其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本课中,从概念的发生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但课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间有零的数时没有更深的挖掘教材。 千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反思
12、4 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授课日期 _年_月_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
13、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 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 480
14、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操作,合作和交流,自主探究出千以内数的读法、组成和写法。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15、。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千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千数图认识千。正确读、写千以内的数,并在数位表中表示出来。 2、能力目标:将数进行分拆,培养学生对数的多种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喜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能将数学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用点图、简图等多种方式表达数。 2、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 2.复习前一教时。 师:上节课学习了什么? 生:汇报。 二、巩固练习 1.读读写写看简图再写数、读数(PPT) 2.拆一拆,合一合(PPT) 458=()+()+(),700+7=()
16、901=()+(),800+80+8=(),700+30+9=(),6+60+400=() 3.看计数器在数位表上写数。 4.比较有零的三位数的读法。 560和307 5.填空。 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超过一千只A一千只写作:()只B它是由()个千组成的我国野生金丝猴的数量在七百六十只左右A七百六十只()只B它是由()个百、()个十组成的 数的组成(PPT)404的里面有4个()和4个();7个一和8个百是();2个百和5个十是();10个()是1000;()是由3个百组成的。一个数个位是6,百位上是8,这个数是()。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上是3,第二位上是8,第三位上是5,这个数是()。一个
17、三位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百位上数的3倍,个位上数是百位上数的2倍,这个数可能是()。 6.判断(PPT) 505百位上的5表示5个百。() 3个百和4个一组成341。() 个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8、百位上的8是一样的。() 一个数末尾的零是不读出来的。() 603读作六百零三。() 三、拓展练习 卡片游戏(PPT)用3、7、0、1可以组成哪些三位数?你能试一试吗?至少5种。学生汇报。 四、小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千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认识记数单位千。 2、会用千数图表示千与千以内的数。 3、会读千以内的数并登入数位表。 教学重点: 1、点图、简图等多种方式表达数。 2、千以内数的
18、读与写。 教学准备: 千数图,数位表、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体育馆里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A看台上的观众们已再为运动员们“加油”看书P10-11 主题图: (1)你估计一下,A看台上坐了多少人? (2)你是怎么数的? (3)有10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座位有什么安排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千”(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千数图 1、把每个人看作一点,每个小区就变成了一张?(百数图) 2、有几个百数图?板书:10个百数图就组成了千数图。 3、千数图是由几张百数图组成的?共有几个点? 4、小结: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就是一千100、200、300-1000指着千数图,一百一百的数数看
19、。 (二)千数图简图 1、如果每次画那么多点,你感觉如何?千数图我们可以用简图来表示。 2、介绍简图:一百用“”表示、十用“”表示、一用“.”表示。例:342(.)我们书上的页码也都是用数图表来表示的。 3、试一试(用简图表示) 235457 4、根据简图我们能很明确地知道一个数的组成,有几个就表示几个百,有几个就表示有几个十等等。 (三)数位表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说一说它们的位置 板书:百十个 2、每一位分别表示什么? 3、今天我们认识了“千”、依次从右向左第四位“千”位,表示几个千。 出示板书:千百十个 4、看表读数说一说几,表示什么? 千百十个 342 567 460 406 (四)读写法 1、上面各题对应板书:这就是写数,读做什么呢?板书:三百四十 2、下面请你们自己来把上面题的读法写出来,406、460发现了什么?末尾的0不读,而中间的0要读。 3、游戏:同桌合作,一人读数、一人写数。 4、小结:根据读数位表,我们很容易说出数的组成,它是由多少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听组成说数:一个百,二个十、二个一,五个十,六个百、二个千。 6、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千数图、简图、数位表、读写法。 千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反思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