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频考点 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高频考点 解读 一、演变过程 二、趋势 1由以门第、族望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 标准。 2由地方评议的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公开考试作为选拔 的主要依据。 3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4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的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 愚民政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三、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内来。 四、作用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 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 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
2、了人事 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 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 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认识 1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十 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试和选官制 度。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 相同(德才与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着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 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 2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 时期各种弊端日益显露。我们对其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3、。 3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该树 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核心提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 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从地方到中央;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 从重孝廉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从本质上看, 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典型例题】 以下历代有关选拔官员方式与对应的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 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
4、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理解和历史阐释能力,考查 的知识点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授爵制是按军功选拔官员; 汉代察举制是按品行、才德评定;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按门第声 望划定等级进行选拔;隋唐科举制开科考之先河,主要以考试成绩作 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所以综合可知,本题应选 D 项。 【典型错误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 知识迁移的能力, 有一定难度。 一些考生可能因不清楚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或 选拔标准、依据,容易出现胡选和乱选的现象,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 注意加强对史实的准确记忆能力。 【答案】 D 题后反思 选官
5、制度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 是高考命题 的重点区域,在社会呼吁公平、公正,“考碗”之风日盛的今天,选 官制度尤其显得重要,在今后复习中要特别关注。命题的角度往往以 科举制度的内容、作用入手,考查其历史进步性;可以与察举制和九 品中正制联合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沿革、特点及其评价。同时,考生还 应结合世界史上的其他国家的选官制度进行横向联系, 以此从中发现 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易混易错点 透析 一、汉朝察举制 1以孝廉最多,注重品德,以官举士,自下而上。 2乡举里选,容易被官僚家族所支配。 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世家大族子弟依靠世家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促进了士族门阀制度的巩固和
6、发展,成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治 特权的主要工具。 三、科举制 1原因:士族地主势力的渐趋衰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不断增强。 2目的:为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并扩大政治统治的阶级基础。 3创建: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 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明清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4历史意义:收拢用人权,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特 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开辟了新的入仕途径,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合理性,在维持社会 秩序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将教育与做官结合为一体,促成了社会形 成持久的读书与重学的风尚;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思 想、
7、文学和艺术的广泛繁荣;是中国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宋 元明清历朝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核心提示 对于选官制度考生要想学好, 首先要对每种选官制度的内涵与外 延把握清楚,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例如察举制重在察、 科举制重在考。 【典型例题】 以史 鉴今 材料 隋唐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创与发展时期, 对后世官员的选 拔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图解 【思考】 结合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相关情况,谈谈你对当今国家 进行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的认识。 【解读】 主题:科举考试与当今公务员考试。 阐述: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唐朝科举常设明经、进
8、士两科,其中 进士科尤受重视。隋唐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打破了世家大族 把持的局面,扩大了政府政治统治的基础,使得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 加强。同时,通过科举考试提高了官员们的整体素质,促进了行政效 率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 及公正的选拔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历史是属于过去的,但现实是 历史的延续,站在历史的肩头我们才能看到更远的未来。今天科举考 试制度虽然终止了,但其影响还在,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延续着。就 拿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来说,无论是从选才目的、选才原则都遵循 科举的思想精髓, 就连 申论 的考试形式也是借鉴科举考试 “策论”
9、 的基础上产生的。公务员考试已成为国家选拔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之 一。今天,公务员考试正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趋于完善,但发展中难 免会有各种问题出现, 这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改革使其更好的适应 社会的需要。 改革过程中不仅要立足现实, 展望未来, 还要回顾过去, 总结历史经验。尽管科举考试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所表现的思想理 念、考试要求,以及其历久不衰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挖掘。 课堂 评价 一、选择题 1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 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这一材料反映出东汉选拔官吏讲究( ) A人品节操 B家庭状况 C文学素养 D家庭出
10、身 2后汉书袁闳传 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引者注), 累征聘举召,皆不应。”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 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到“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 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可以跃登上第。”材料中所 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 可见,唐代科举制( ) 第 5
11、题图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6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 不息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7 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 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 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 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 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 进士科受时人追捧 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 A B C D 8明末清初的吕留良
12、曾写到:“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 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 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作蝼蚁死”。在材料中,吕留良主 要想说明科举制度( ) A选贤能治国为国家所用 B选拔人才的视野开阔 C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 D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 9史载,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向他 提亲,他作了一首绝句表明自己的态度:“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 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 A该人表明了自己的拒绝态度 B科举制度造成的人生悲剧 C古代“官本位”的思想倾向 D该人知识渊博,但家境贫寒 10有学者认为:“
13、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 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 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 科举制度 “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的理念是(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 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 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 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乃立 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
14、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 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 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 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 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 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比较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取舍标准有何 不同?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 的社会原因。 (4)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15、。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 能力 “以文取 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 家世”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 唐朝进士及第, 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 不能直接为官。 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 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书法道美;四曰判, 文理悠长。” 材料三 清廷为甄拔寒俊,遴选真才,采取了严禁营私舞弊、严 格科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唐宋时 期,科场案少且处罚轻,不过革职、降秩而已。清代迭兴科场案,对 违法者往往处以极刑,且殃及亲属。如顺治丁酉乡
16、试一案,斩考官 7 人, 流放 100 余人。 惟其如此, 才能基本上维护科举取士的公正原则。 所以魏源称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公”。梁启超说:“科举,法之 最善者也”、“科举为升平世之故”。 宋元强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试从唐朝吏部选官的标准这一方面,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 的评价。 (3)魏源和梁启超的看法是否有道理?据材料三说明理由。 高频考点 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A 【解析】 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二十四孝中“郭 巨埋儿”的历史事件。题干
17、中郭巨因为孝顺母亲,被举荐为孝廉,可 见东汉选拔官吏讲究个人的品行、道德,故本题选 A 项;而 B、C、D 三项从题干中无法体现,可直接排除。 2B 【解析】 从题干“后汉书袁闳传”的信息,可知 该选官制度发生在东汉时期。从题干“服阙”、“累征聘举召”的信 息,可知袁闳因为守节重孝而被举荐为官,综合可知,只有 B 项察举 制符合题意;A 项“世卿世禄制”是西周以血缘等级为核心的一种选 官制度,C 项发生在魏晋时期以门第族望为选拔依据,D 项是隋唐后 以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均与题干的时间和选拔条件不符, 故可排除。 3C 【解析】 从诗句“有些人世代占据高位,导致英雄才俊 得不到重用,这是由来
18、已久的事情了”的信息,结合备选项可推知这 种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轻视才学,符合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 故本题选 C 项。 4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世官制以血缘等级为特征,察 举制以品德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科举制采取分科考试 的办法选拔人才。从题干中“平民社会,穷苦子弟” 、 “十年寒窗,可 以跃登上第”的信息,可判定这种制度是科举制,故本题选 D 项。 5D 【解析】 从题干图片中可以看出唐代进士的出身大体由 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组成,但士族子弟所占比重最大,寒 素、小姓子弟所占比重较小。A、B 两项本身说法与唐代科举制的史 实和题干图表分析不符,可排除;唐代科举制
19、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上 京赴试,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故 C 项说法错误;D 项说法与题干 图片分析相吻合,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仍讲究门第,名门望 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故本题选 D 项。 6D 【解析】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根据材料提取历史信息与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 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 但已危害民生”,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故本题 选 D 项。 7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从题 干中“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的信息,可知科 举取士成为当时选官的重要
20、途径,时人非常看重进士及第,并以能娶 到世家大族的女儿为荣耀,所以说法正确;从题干中“薛中书 元超” 、 “不得修国文” ,可推知唐朝中书令不负责修撰史书,故说 法错误,可排除,本题选 A 项。 8D 【解析】 注意提取关键词“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 和“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可知,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三百年的时间只考一种文体,故 D 项科举制度内 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符合题意。 9B 【解析】 从诗中看,韩南老中进士时已经 73 岁,这一 点足以说明了科举制度造成的人生悲剧,故本题选 B 项。 10A 【解析】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独有的具有开创性和 平等性
21、的,以公开竞争为核心的官吏人才的选拔制度,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衰废于清末。科举制度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 永恒的生命力,公平竞争、广泛参与、唯才是举的思想成为重要的理 念,故选 A 项;B、C、D 三项的说法与问题中“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的要求不符,可排除。 二、非选择题 11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要求学生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取舍标准、创立原因和特 点进行理解、掌握,注意结合题干材料信息,回答即可。 【答案】 (1)演变:从以品德、才能为标准到以家世、门第为 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不同:察举制选拔不决定取舍,只 决定高下;科举制
22、录取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3)原因:门阀世 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增强,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 会需要,打破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 选拔高素质的人才。(4)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12 【解析】 第(1)问,“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直 接归纳概括。“变化”方面应从选官的依据、方式等进行着手分析; 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但回答时必须 结合材料,从唐朝选官制度上升到对唐代政治制度的评价;第(3)问, 由材料可知,魏源和梁启超都赞同科举制的公正性,结合材料说明理 由即可。 【答案】 (1)内涵:察举制是由官吏
23、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 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 限制; 由以官举士到自由报考; 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 考试成绩)。(2)评价:唐代吏部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重视被选者的 仪表气质和语言表达、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选官标准反映 了当时国家和社会对官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 对提高官员的文化素 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唐代的政治制度已相当完备并趋于成 熟;但选官标准中没有关于人的品德方面的要求,应该是其不足的地 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有道理。理由:清政府采取了严禁 营私舞弊、 严格科场纪律、 裁抑大臣子弟、 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 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