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吏”“三别”三吏:三吏:新安新安吏吏、石壕石壕吏吏、潼关潼关吏吏 三三别:别:新婚别新婚别、垂老别垂老别、无家别无家别学习目标 1 1.通过阅读了解战乱带给人民的深通过阅读了解战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痛苦,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重痛苦,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2.2.体会杜诗体会杜诗“诗史诗史”的价值,背诵的价值,背诵本诗。本诗。纠正字音hoho)(yy)墙墙(y y)(shsh)(yy)(yy)理解词义 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室中更无人: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投宿越、翻过多么戍守,这里指打仗最近,刚刚且,姑且、暂且;
2、偷生,苟且活着再老妇人犹得,还能够;晨炊,早饭夜深前行的路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一层:“暮投石壕村暮投石壕村”“妇啼一何苦妇啼一何苦”第二层:第二层:“听妇前致词听妇前致词”“犹得备晨炊犹得备晨炊”第三第三层:层:“夜久语声绝夜久语声绝”“独与老翁别独与老翁别”第一层第一层泽国江山入战图 到到759759年,安史之乱已经年,安史之乱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进入第六个年头了,唐了,唐朝的大片土地都陷入战火纷飞的硝烟之中。为平息朝的大片土地都陷入战火纷飞的硝烟之中。为平息战乱,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领步骑战乱,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领步骑2020万,号称万,号称6060万,镇守河阳,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围在邺城
3、。由万,镇守河阳,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事吃紧,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在于战事吃紧,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在新安、石壕、新安、石壕、潼关一带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强行抓人当兵。藏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贾岛)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梦令(李清照)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绿肥红瘦。吏:(大喝一声)你家男人都哪去了?快交出来!妇:(哭泣)我三个儿子都上前线啦,
4、(拿出信证明)一个儿子刚捎来信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您高抬贵手放过我们吧!第二层第二层吏:(怀疑地)什么声音?(怒气冲天)敢撒谎?少罗嗦!家里还有谁?快交出来!妇:(遮掩地摆摆手)再没别人了!只剩一个吃奶的孩子了!吏:吃奶的孩子?他娘呢?还不快点交出来!妇:(哀求)她衣服破破烂烂没法见人,孩子要吃奶,也不能没有妈呀!您还是行行好吧!吏:(蛮横地)我可不管你那么多,上面交代了,每家必须交人!妇:(挺直了胸脯)我!请让我跟您一起去吧,我还能做做早饭!第三层结局:结局: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 苦难的苦难的时代时代 苦命苦命的的百姓百姓 苦闷的苦闷的心情心情忧国忧民 石壕吏
5、中原本应该幸福生活着的祖孙三代,石壕吏中原本应该幸福生活着的祖孙三代,如今因为战争,只剩下年迈的老翁、衣不蔽体的儿媳妇如今因为战争,只剩下年迈的老翁、衣不蔽体的儿媳妇和没断奶的小孙子,而在安史之乱时期,除了这家之外和没断奶的小孙子,而在安史之乱时期,除了这家之外的千千万万个家庭,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千千万万个家庭,又何尝不是如此?由于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杜甫由于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杜甫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重大事件,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因此,社会重大事件,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社会现
6、实,因此,我们将杜甫的诗称为我们将杜甫的诗称为“诗史”。我们我们通过今天学习石壕吏,我们可以直观地通过今天学习石壕吏,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在战争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理解战争对于感受到在战争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理解战争对于每个家庭的意义。每个家庭的意义。山中寡妇山中寡妇唐唐-杜荀鹤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也应无计避征徭。唐朝末年,连年的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唐朝末年,连年
7、的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寡的灾难,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寡妇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妇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赏析 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孤苦贫困,饱经忧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孤苦贫困,饱经忧患的寡妇形象:不仅孤苦无依,身着麻布患的寡妇形象:不仅孤苦无依,身着麻布衣服,面容憔悴,而且还备受残酷的剥削,衣服,面容憔悴,而且还备受残酷的剥削,过着难以想象的困苦生活。过着难以想象的困苦生活。面对民不聊生的现实,诗人深沉地表达了面对民不聊生的现实,诗人深沉地表达了他对百姓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和对统治者他对百姓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和对统治者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的批判。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