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1 1节透镜节透镜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2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3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探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难点引导学生从真
2、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教具:投影机、投影片、盛满水的酒瓶。学具: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盛满水的烧杯、废灯泡的玻璃罩(若干组)。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1什么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3请同学们画出光通过三棱镜时的大致光路。新课教学调动学生将自己见到过的各种各样的镜都写出来,并引导他们对这些镜进行分类。进行新课一、透镜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自由提出与“透镜”有关的问题,并进行猜想。【学生实验】1鉴别出桌上的两块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2识别出桌上的两副眼镜,是老花镜还是近视眼镜?二、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
3、实验】3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将教材中的图5.14游戏设计为学生随堂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正对太阳光”最小、最亮的光斑“等词,并要求学生还要将光斑形状画在学案上(或笔记本上)。(巡视、启发、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得出实验结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三、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用复合投影片模拟再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全景。测评与小结1.课堂自评。2.课堂小测。(用投影将题打出)。3.请学生小结:a.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b.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学习过程、方法是什么?c.在本节课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样的疑惑、紧张、兴
4、奋或喜悦?你又是怎样处理这些情感的?布置作业思考后回答。一人上黑板作图,其余在作业本上做。讨论2分钟,举手发言,举出各种各样的镜,越多越好。学生学习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后将问题和猜想写在学案(或笔记本)上,同时查阅书中的相关段落。两人一组,动手实验,讨论后得出结论,举手回答。带上桌上的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笔、学案(或笔记本)。到室外有阳光的平台上,两人一组动手做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记录、分析。(5分钟)小组讨论后举手发言。学生将简图绘制在“学案”或笔记本上。学生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活动 完成“学案”上每一项的自评得分,并算出自评总分。学生在5 min内笔试完成。(只写答案
5、)对“知识与技能”的小结。对“过程与方法”的小结。组内讨论后举手回答。组间讨论、交流后举手回答。每三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进行讨论、交流,再推荐出典型的情感体验在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本节知识与前一章知识的关系,以及光通过玻璃仪器时总向厚的一边偏折。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用好教材,淡化概念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实验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从真实而又复杂的物理实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而不是仅仅将视野和思维停留在一大堆
6、材料和数据中。设计意图 突破本节难点: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检测。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量化自评,便于学生学会自己同自己比,学会认识自己,逐步战胜自己,并最终超越自己。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小结。第1节透镜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例如“老花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例如“近视眼镜”。2透镜都有主光轴和光心。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4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第第5 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过程与方法1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
7、,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学会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试验。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凸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教师:显微镜、望远镜各两个(其中一个是剖开的)。学生:三人一小组、几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一片树叶、每组显微镜和望远镜各一个(暂放在实验台中)。复习提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新课导入要想看清楚动植物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要想看清楚遥远其他星球上的物体,可以怎样做?新课教学一、影响视角
8、的因素:编一个与视角有关的、富有童趣的、能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故事。请问同学们,老鹰真会变大吗?那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觉呢?是什么东西在作怪?教师活动 原因是视角在作怪。视角是物体的头尾与眼睛的光心所成的角,视角越大,看物体越清楚。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归纳:要想看清物体可从两方面入手。二、显微镜引入:想看清蚂蚁的脚,怎么办?想看清树叶的细胞,怎么办?分析:可从增大视角的方面去考虑。引导学生探究:一个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但要放大更细小的物体,可否将镜组合呢?将组合得较好的学生的透镜向大家展示。学生自己实验:启发学生分析两次成像的原理,让学生慢慢思考,自己分析出显微镜
9、的原理。分析与反思:分析显微镜的原理。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学生用真正的显微镜观察物体。三、望远镜想看清操场的小朋友玩什么,怎么办?给学生提示:根据显微镜的原理与它们观察物体的不同,如何组合两镜呢?两次进行组合。比较两镜增大视角的不同之处。布置作业学生活动 与老师一起回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学生会回答可用显微镜和望远镜。学生听故事,讨论这一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又有一些物理知识的问题。学生回答(并由学生打分)。学生思考、讨论。学生想法:怎么样才能增大视角?学生拿放大镜观察物体。学生拿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能否将物体放得更大。学生重新组合放大镜,体会两次成像的过程。学生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是不难思考其
10、原理的。学生用显微境观察到了细小的物体,很兴奋。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结合显微镜的原理,再次组合两镜。学生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一方面加深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为本节讲授两镜原理作铺垫。学生从生活中的经历可以回答,但学生是只知其然,可能还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从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一些看似简单而又包含丰富物理知识的问题,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设计意图 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目的三个:1.告诉他老师很在意他,使他心中感到爱。2.使他有成功感,激起学习的兴趣。3.使他感到在同学中已得到认可。教师看情况引导。例如:
11、人们看小物体时,常常会怎样?如果看更细小的物体又该怎样?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一些难得的现象,只要学生认真思考,是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物理知识的。学生将几种简单的仪器组合,得到更新奇的工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两镜简单的组合,真的可以看到更细小的物体,并且与真正的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一致的,学生有较大的成功感,也消除了对显微镜的神秘感。有了显微镜的原理,知道了两镜观察物体的不同目的,学生是不难组合出望远镜的成像原理的。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能否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在“视角”的大小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三、显微镜:1原理: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2结构: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作用是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作用是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四、望远镜:1原理:利用一个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个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另一镜放大,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2结构: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