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2 会上升的热空气 教案2 会上升的热空气【教学分析】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2。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第1课学生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本课学生将对热空气进行专门的观察,经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终在实证的基础上认识到热空气具有可以上升的事实性知识。知识上学生认识了
2、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认可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但关于热空气的上升运动,还需要一定的证据的支撑。能力上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的事实性知识,开始从运动的视角关注空气的流动。(2)发展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的能力,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发展学生制订计划搜集证据的能力。(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证据意识,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以及积累一些人类利用科学原理改善生活的事例。 (4)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
3、。【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蜡烛、火柴、弃物盒、长夹子、薄塑料条、电吹风(或酒精棉球)、塑料袋等。(2)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事实证据得出结论。一、提出问题师:家里一般都有一个排风扇,你观察过吗?它安装在什么位置?生:它一般都安装在窗户的上面。二、猜想假设师:人们为什么会把排风口设在窗户的上部?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一想怎样验证自己的假设。生:是不是为了防止小动物爬进来呀。生:热气向上走,好排风。生:为了安全。生:师:我们选择一种猜想今天来研究,选哪一种呢?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生:我们想用蜡烛来加热空气。生:可是怎么证明空气变热会向
4、上升呢?生:用手放蜡烛上,我烤过火。师:你很勇敢,但要注意安全。生:是不是可以把纸风车放蜡烛上试一试?生:三、搜集证据(一)实验1:飘动的塑料片师:你们设计的方案都可以试一试,老师还为大家准备薄塑料片和塑料袋。我们先用薄塑料片试一试,用夹子夹住薄塑料片,将其放在没有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点燃蜡烛,将薄塑料片再放在蜡烛上方,观察;如此反复多次。生小组实验操作。师:观察到什么现象?怎么解释?生:没点燃蜡烛时,薄塑料片耷拉着。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普通空气没有向上升。生:点燃蜡烛,塑料条会向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把它顶起来了。生:说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二)实验2:放飞塑料袋师:我们再做一个实验,两人将
5、轻薄的透明塑料袋展开,另一人用电吹风向袋子内吹热风,观察现象;等一会儿后,松开手观察。生小组实验操作。师:发生了什么现象?有哪些细微的变化?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生:塑料袋向上升。生:塑料袋先是慢慢变鼓,愈来愈大,就像吹气球一样。生:可是塑料袋上升了一小会儿就又掉了下来。生:我还发现是塑料袋是口朝上慢慢掉下的。师:这是怎么回事?生:是不是上升的时候空气又变凉了?生:四、得出结论师: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有什么关于空气的新发现?生:空气变热会向上升。生:热空气会上升。五、拓展活动:孔明灯和热气球师:热空气会上升,人类利用这个知识有什么发明吗?生:我玩过孔明灯。生:【教学反思】排风扇学生可能没有注意观察
6、过,所以生活经验并不充分,是否可以考虑寻找一种他们较熟悉的生活中的热空气现象作为导入活动。由于热空气的不易直接观察到,所以教师引领学生设计实验,使得空气的运动变得“可视化”。由于本课是第一次对运动的空气的观察,所以设计实验的难度还是很大的,虽然有着第一课对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的经验支撑。学生对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塑料袋上升的实验兴趣非常高,感到很惊奇。对于塑料袋慢慢变鼓等细节的观察学生会忽视,所以这个实验应该做两次,每次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要求。【总结点评】这是一个由“静”转“动”的对物体研究的不同视角的转换过渡时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转换的意义巨大。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对物体静态的观察,而本课开始
7、对运动的物体进行观察。而空气的不易直接观察的特殊性,又使得这种观察变得较难。所以教师对实验设计的引导就需要一步步进行,最好设计一个“问题串”来辅助。另外关于塑料袋实验还可以做一个大塑料袋的演示实验,由于大塑料袋里的热空气会多些,所以上升后会停留很长一段时间,从而进一步达到激发学生研究物质世界的兴趣。【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3 声音的高低变化 教案3声音的高低变化【教学分析】教材通过感受吉他乐曲声音高低起伏,悦耳动听。使学生产生疑惑:影响声音高低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进而通过观察乐器的高音区和低音区做出猜想,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最终达成知识目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有关”。【教学目
8、标】1.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探索尺子伸出桌面长度不同时声音的变化情况,并与振动联系起来。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琴或其他乐器、钢尺。2.活动场地:教室。【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播放一首口琴吹奏曲子。 一、口琴演奏,听音导入 师:刚才老师播放曲子是用同学们喜欢的乐器口琴演奏出来的。 接下来,那我要来考考大家了,请一个同学拿出口琴从左往右依次吹,其他同学们来说说口琴发出的声音是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 生:从低到高。 师:为什么口琴发出的声音高低不
9、同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琴的结构图,看谁能找出其中的奥秘。(出示口琴结构图) 生:口琴里面的钢片,长短不同。师:所以生:所以发出的声音高低也都不一样。师:你觉得长钢片发出的声音是高还是低呢?生:高。(师板书:长-高)生:我不同意,我认为尺子伸出越短声音越高,越长,声音越低。(师板书:长-低) 师:到底他们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想知道谁是对的要怎么做呢? 生:做实验 师:说的很好,要用实验的方法。(板书:声音的高低变化)二、探索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师:我们就先用尺子来探索声音的高低的变化(出示尺子),这里有这样的 20cm的钢尺,你准备怎么做?生:把尺子放在桌边伸出一些,用力拨动尺子。
10、师演示 师:你们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了吗? 生齐:听到了。 师:除了尺子振动的声音,你们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尺子和桌面撞击的声音。 生:手指和尺子摩擦的声音。 师:现在老师只想听到尺子振动的声音,你们有办法吗?生:把尺子用手使劲压住,或用大字典压,再拨动尺子。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下吗? 生演示 生:还有碰撞的声音。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组能自己找一下原因吗? 生:字典的边没和桌子的边对齐。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自己找到问题的原因,现在能给大家再试一下吗? (师演示)师:同学们太聪明了,为了方便研究,我们的尺子分别伸出桌面6cm、9cm、12cm、15cm。在实验的时候老师还想给大家加点难
11、度,同学们在用耳朵听声音的后,再用你们的眼睛看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并把它由快到慢按:快、较快、较慢、慢来记录。师:大家再想想,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不要大声说话,不然我们就听不到尺子的声音了。 师:他的提醒对我们大家来说太重要了,要想做好这个实验,我们大家必须得安静。 生:一定要把尺子压住。生:用力要均匀,要一样的力。师:太好了,你们越来越像小科学家了。在这个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每个长度,应该多做几次,这样听得准确。 师:真棒,为了让大家的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记录单,请大家把你们实验获得的数据和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老师指导)师
12、:各小组的实验都已经做完了,老师再给大家2 分钟时间,整理一下你们的实验记录单。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实验得出的数据跟大家说一说。生:尺子伸出6cm时,振动快,声音高;伸出9cm时,振动较快,声音较高; 伸出12 cm时,振动较慢,声音较低;伸出15cm时,振动慢,声音低 师:其他小组测得的数据和他们组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组数据,你们能发现什么吗? 生:我发现了,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尺子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师:你真善于发现、总结,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师:让我们大家把我们发现的规律一齐大声的读一下。 生齐读: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
13、快,声音越高;尺子伸出越长,振动越慢, 声音越低。 师:现在我们大家再来看一下我们实验前的猜测,谁的是正确的呀?看来,我们的猜测不一定全是正确的,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得用事实来说话。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对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推理,原来口琴里面的钢片,长短不同,真的和发出声音的高低有关系。课后,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研究方法继续对其他材料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看看它们 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规律。 四、课外延伸 其实, 我们许多的乐器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制成的。这个是木琴,也是一种敲击乐器, 不同的是它是用两手一起敲击的, 唱词就是用这种来伴奏的。 古时候的编钟, 看来,
14、 早在几千年的人们,就利用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来产生不同音高的声音并敲奏成乐。下课!【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先创设了口琴演奏的情景,使学生对口琴的结构和声音强弱的关系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意识到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总结点评】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的高低变化进行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高低的认识。在学生的多次发言中,适时肯定与激励学生用事实说话,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后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推测,然后再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