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 城市化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
2、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
3、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三、学生分析学生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教学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案例中所欠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
4、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常州市的人
5、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常州市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小组讨论:给常州市政府提出建设常州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五、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六、教学难
6、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七、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读图析图的过程,特别是曲线图的读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读图析图,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八、教学过程:1、导入:给出2副图片,询问安家中学的学生新魏花园附近的变化,引入城市化这一话题。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多媒体显示上海市1911年到1990年用地和人口数的变化图: 问:分析上海市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 :从用地和人口两个方面分析城市化的概念)通过上海市人口和用地面积的变化,引出城市化的含义,即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
7、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读P3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问: 1. 对比两张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数量、等级)2.用“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内容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3.乡村的人口为什么大量向城市迁移?主要的动力有哪些?答:1.数量增加、等级提高2.对一个城市而言,城市化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3.略。(提示: P32图2.18中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的问题研究中的部分内容,即P15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评价: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城市化的含义,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还学会了知识迁移和应用。阅读P32第二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化水平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
8、系?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城市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过渡)介绍70年代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是70%,常州2007目前不到50%,引出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从工业革命时候开始的读P33图2.20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问: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曲线的倾斜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每个阶段有怎么样的特点和问题(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形状,各阶段的名称。)阅读案例4和图2.20,完成下列内容。 1.详细分析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时间、特点以及产生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图2.20,完
9、成P35活动题。2、 迁移拓展:将图2.22、图2.23和图2.24转化下图:上图t1至t4的过程中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此过程为 。(过渡)了解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否有区别?读P32图2.19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18002000年)并阅读P33世界城市化浪潮 (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图中的图例。)问:1.两类国家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3. 两类国家城市化分别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4.简单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答案如下表格)5.不同时间段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主要受哪个地区城
10、市化影响大?(读P33世界城市化的浪潮:先后顺序是欧洲、北美、发展中国家)读P34、图2.21,完成P34活动1、2、3题 评价:巩固并验证图2.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说明同类国家内部也是有差异的内容调整及评价:世界城市化进程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一)本人将有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即先讲图2.20“城市化进程示意”再讲案例4和P35活动;再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时间的比较最后讲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二)评价:调整后的思路清晰且完整,从整体到个案,这样就使得学习的内容特别是读图分析逐步地深入、细化。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第二课
11、时)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回忆:地理环境要素包含哪些?思考: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产生哪些影响?提示:阅读图2.25,联系必修1中的水循环、“热岛效应”等有关内容回答此问题。主要是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开始,继而对生物、土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气候等产生影响。读P37图2.26,完成下面的表格:污染类型来源危害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光污染补充:郑州是特大城市,我们对灯火通明的夜晚都有深刻的体会,我们都体会过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而对过多过亮的光带来的危害则很少认真地思考过,且光污染给都市人们和其他生物和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在这儿给同学们补充光污染,目的是提醒他们要增
12、强环保意识,要理解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外,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还可能会产生新的污染物。还培养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思考: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答:发展生态城市,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活动:课文中引入生态城市概念,那么紧接着就学习并完成P38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三种城市绿地系统模式进行评价。并通过案例5说明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及对城市的有利影响。教师提示:从绿地对城市小环境气候的调节作用和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两方面来评价。最后再完成读P37图2.27,完成P37活动题1、2、3三个小题。补充:多媒体显示资料:我国对大、中、小等各级城市发展的政策和策略。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P37活动题。2.阅读图2.27 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包括起步时间、进程速度、所处阶段、三个不同阶段进程速度不同的原因。调整及评价:将P37的活动放到到后面学习,是因为保证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的完整性,即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为完成P37活动题3提供了依据。 归纳总结: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如下 作业 练习册作业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