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难点:理解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总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他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
2、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他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他把这种矛盾性称为道与德。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二、研习文本【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注释毂:g,车轮的中心部位。当: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注释埏:shn,揉和。埴:zh,黏土。译文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陶器的作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注释户牖:门窗。译文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中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注释之:助词,取独。译文
3、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注释企者:踮起脚的人。跨者:跨大步的人。见,同“现”。长:有两种读法,chng,长久;zhng,得到敬重。译文踮din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会长久(或“不被人们敬重”)。伐会意字,表示用戈砍人头。意思有:击刺,砍杀;砍伐;攻打,征伐;功劳;夸耀。矜形声字,本义是矛柄。夸耀,如自矜攻伐;拘谨,持重,如矜持。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注释其
4、:它们。行:同“形”。物:众人、世人。或:有。处:为、做。物或恶之:人们对它有厌恶之情。译文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认识别人的人智慧,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译文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注释强:勉强。译文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注释持:持守。兆:预示
5、。泮,同“判”,分离。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治理妥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注释累:li,同“蔂”,土筐。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一小步开始走出来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译文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不执意把持,所以也
6、不遭受损害。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注释几:j,接近。译文人们做事情,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注释复:弥补,补救。译文因此,有道的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东西,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三、思考探究【第十一章】“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
7、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第二十四章】指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害处,因而有道者不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会给国家、社会、民众带来深重的苦难。这里阐述的道理,不仅对一般人有用,更重要的是给当权者敲响警钟。拓展: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注释:曲:委屈。枉:弯曲。权:保全。译文: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容易充盈,陈旧反能更
8、新;欠缺就能获得,贪多反而迷惑。因此圣人守道,作为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声名昭彰;不自我夸耀,反能建立功勋;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或“所以能领导众人”)。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确实做到周全,就会回归于道。【第三十三章】强调自我修养,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自胜”就是今天说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
9、,从而“死而不亡”。第三十三章内容梳理自知、自胜知足富有不知其所久(立身长久)强行有志身死道存寿(与道同在)说明:自知、自胜,并对达到的境界感到知足,就是富有。【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
10、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第六十四章内容梳理原文解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在初始阶段便于控制、利于解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实现宏伟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结。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民之从事,
11、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百姓做事常功败垂成,强调从始至终要保持谨慎,越到结尾越小心。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以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不妄动、不妄为。四、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示例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示例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
12、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五、写作特色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
13、,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六、课堂总结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七、学情调研(一)给下列字词注音毂g埏埴shn zh 牖yu 矜jn 赘zhu泮pn(二)解释加点的词语企者(踮起脚的人 )不立 自见者(自我显露的人)不明自是者不彰(彰显 ) 自伐(夸耀 )者无功曰余食赘行(同“形” ) 其安易持(持守 )其脆易
14、泮(同“判”,分离 ) 起于累(同“蔂”,土筐)土是以圣人无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三)翻译下列句子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3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原文】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5、。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5.1 四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
16、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二、预习检测1.老子,姓李名耳,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的思想核心是“”。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字词注音毂埏埴 牖 矜赘泮3.词语释意毂:埏埴:器:牖:企:彰:伐:矜:长:物:处:泮:累:几:复:过:三、文本探究1.阅读四章文字,结合注
17、释,初步理解文意。2.翻译,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
18、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3.这四章各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后回答。第十一章主要讲。第二十四章阐述了的道理。第三十三章强调。第六十四章谈4.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5.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6.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7.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8.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讲
19、的道理有什么不同?9.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四、课后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疑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20、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
21、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
22、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
23、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
24、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
25、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小题。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第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注】泮:通“判”,散,解。4.选段涉
26、及了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不少于四组)。5.这两节选段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3分)老子四章 导学案答案二、预习检测1.聃 春秋 道 道 道德经2.毂g埏埴shn zh 牖yu 矜jn赘zhu 泮pn3.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埏埴:和泥。埏,揉和。埴,黏土。器:器皿。牖:窗户。企:踮起脚跟。彰:表扬,表彰;明显,显著。此处意为明辨是非。伐:夸耀矜:怜悯,怜惜;自尊,自大,自夸;庄重,拘谨。此处为第二个意思。长:长久。一说读zhng,意思是得到尊重。物:人们处:为,做。泮:同“判”,分离。累:同“蔂”,土筐。几:接近。复:弥补。过:过错。三、文本研习2.第十一章: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
27、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第二十四章: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第三十三章: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28、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仍存,这就是长寿。第六十四章:事物安稳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要在它尚未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没有陷入混乱时治理混乱。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人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人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让事情失败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
29、以得到的东西,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3.这四章各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后回答。第十一章主要讲“有”“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来说明“有”“无”是互相依存的。第二十四章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要加强自我修养。第六十四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任务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在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注意,杜绝它的出现。4.“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
30、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5.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6.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
31、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7.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老子依据他
32、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8.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金”;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33、的结局。9.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四、课后检测1.答案:B(原文第一段中“其源流派别终无可
34、言”中的“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说的是先秦诸子的源流、派别无从谈起。)2.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据原文,引用的应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批评的句子才是“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3.答案:C(“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错,属于因果颠倒。另外“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说法也不当,原文为“可认作”。)4.大-小;多-少;难-易;成-败;始-终5.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在问题出现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进而采取措施。只有注重积累,方能成就大事。做事要有恒心,善始善终。【参考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
35、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