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去年有机会参加全省的优质课竞赛,并幸运获得了一等奖。这次承蒙省教科院的抬爱,要我在新课程培训中说堂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首先,我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看法一、说教材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框在第七课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说承上,是因为它是第二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果和必然延伸。第二单元讲财富的创造,那么在财富创造出来以后,自然要考虑财富怎么分配。说启下,是因为它是学好下一框题的基础,下一框题是讲在分配过程中,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另外,从全书来看,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的
2、重要环节,会影响到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2、本框的内在结构:本框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第一、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第二、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原因。第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由基本的经济制度引出分配制度,由分配制度引出按劳分配的含义,然后引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由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引出多种分配方式;由多种分配方式引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和意义。3、本框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框内容中,我把“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确定为重点。这是因为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我国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我把“为
3、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确定为难点。这是因为高一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对生产要素的理解有难度。另外,在这种分配方式中存在一些有争议的情况。上好一节课,了解学生情况很重要。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目标:二、说目标(显示教育教育目标,然后进行解读)在知识方面,通过教学,学生能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精神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紧扣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
4、念,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这需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三、说教法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直观性原则和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等要求,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以下方法:1、案例分析法:从学生家庭成员收入的情况着手,选取学生中一些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把教材知识同实际结合起来,把事例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视频展示法:通过具体形象的视频十七大会议实况引入课题,增添政治课堂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启发引导法:在分析“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
5、分配”等问题的时候,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其必然性。在采取恰当教法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学法指导。四、说学法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我设计以下的学法指导:1、讨论法:在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时候,采用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2、分析归纳法:在探讨“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时,通过分析一个情景对话,归纳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3、比较分析法:在分析“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时,通过比较三种分配方式,从而得出结论。最后,我来说一下教学过程:五
6、、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后探究(显示)(一)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上,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式,播放十七大关于分配制度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的方式迅速、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以十七大为背景,体现了政治学科的时代特点。(二)新课讲授第二个环节:新课讲授。这堂课究竟要怎么上?既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控制住场面,我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这是我进行问卷调查的样表。(显示表格)我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家庭成员的收入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收取一部分,从调查表中选
7、择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并进行分类。这是我分类以后的调查表。(显示表格)第一类属于按劳分配,第二类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第三类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整堂课以调查表贯穿始终。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贯彻了新教材的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第二、能避开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能更好的为教材内容服务。另外,在导入新课后,我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同时,作为高中生,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上,我提供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按照这一目标,去熟悉教材的基础知识,并构建教材知识的结构。同时,利用学生自主学
8、习的时间,把调查的情况写在黑板上,作为教学的事例。新课讲授的第一个问题是: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按劳分配要理解两个问题:按劳分配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的含义对于按劳分配的含义,采用提问、讲解、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提出四个问题:分配的前提,分配的尺度,分配的对象,分配的标准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分析: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按劳分配?同样是按劳分配,为什么收入差距那么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加深对分配的前提、分配的尺度、分配的标准的认识。然后补充两点: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正因为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才成为社会主义制度
9、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最后,通过一道高考题来巩固按劳分配这一基本概念。(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意义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这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突破这一重点,我开展探究活动。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一种全新理念,采用合作探究有以下好处:第一、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更多的知识;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信息搜寻提取分析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等;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包括学习方法的创新,表述方式的创新,答案的创新,分工合作方式的创新等;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
10、成师生和谐互助、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在我们的教材上,有很多探究活动,问题是怎样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形成了这样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活跃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这种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结合教材创设了一个情境,然后设计了两个问题:谈谈你对按需分配
11、的看法。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并分组讨论。第二步: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学生集体探讨,老师参与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环节很重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不可能和你想要的观点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一种开放的思维导向既定的目标,使他们的讨论不偏离目标太远。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谈按需分配看法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什么是按需分配?现在能不能实行按需分配?不能实行按需分配怎么办?学生在一起探讨后就会明白:生产力水平没有高度发达,产品没有极大丰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就目前情况而言,还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引导学生分析到这里,
12、就可以明确按劳分配的一个原因: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实行按需分配,对劳动者的素质有什么要求?现在达到了没有?老师要在引导中,让学生明白:实行按需分配,对劳动者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者把劳动看成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而现阶段,劳动者并没有把劳动看成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而是把劳动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劳动的这一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的时候,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平均分配的弊端: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步: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回答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如果发言不完整,
13、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对创新的观点要给予肯定。同时要把握好发言的时间,不能拉得太长。老师的归纳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进行,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自然,课堂的气氛比较和谐。老师在归纳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在这个探究活动中,首先,归纳按劳分配的两个原因。再结合按劳分配的含义补充一点原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然后,根据平均分配的负面影响从反面归纳按劳分配的意义: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最后,根据按劳分配的意义,教育学生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点,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积极参加劳动,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的价值观的目标。新课讲授的
14、第二个问题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只作简单讲解:一是这种分配方式的特点。二是国家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政策,保护合法的收入。(2)、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一样,也要解决两个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在解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的时候,我主要采用练习的方法。我设计了这么几种形式的练习:第一种形式是连线题:通过课件展示生产要素和收入形式,然后要求学生把每种生产要素和对应的收入形式连起来。第二种形
15、式是看图判断:展示教材上的三幅图片,请学生判断他们是按什么要素分配。第三种形式是选择题。通过三种形式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产要素,并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意义。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教学的难点,在难点突破上,我仍然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设置情境对话。(显示)在情境对话之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如果你是企业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如果你是银行家或科学家,你会怎么做?并分组讨论。第二步: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学生集体探讨,老师参与学生讨论并引导分析。在引导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怎么思考,老师怎么去引导。第三步:
16、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得出结论。学生以组为单位,选代表进行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和意义。新课讲授的第三个问题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教材上,把这个问题放在开头,我在教材的处理上,放到最后。这样做,更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在分析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的时候,我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这种逻辑的推理有利于更好理解教材知识。首先从生产关系内部入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方式,人与人的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决定其他两个方面。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又称为基本经济制度,所以,我国的分配制度是
17、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然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力水平决定分配方式。(三)课堂小结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采用图表的形式,显示本课的知识结构,简要回顾这节课的基本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四)课后探究第四个环节:课后探究。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的情况,区分家庭成员的收入属于哪一种分配方式。这要求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我谈谈对这堂课教学的反思。这堂课是我参加市、省竞赛的课,经过很多次的修改,但每一次上课后,总会留下一些遗憾,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反思这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我总结了这么两点:1、对学情要作具体分析。这一点,
18、最初我没有太在意,只要自己把教学过程设计好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怎么应对外,就完事了。结果问题出现了,你设计的方法学生不适应,你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不了,分析不好。记得在岳阳市参加竞赛时,我没有具体了解学生的情况,等到上课时,我才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加上一下子有那么多老师在后面听课,都显得有点紧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胆量不够大,生怕说错,所以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在后来衡阳的比赛中,我吸取了教训,也为比赛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2、对教学过程要作严密思考,对突如其来的新情况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在我最初上课时,有两个问题没有处理好,一是时间的安排,总是感到时间不够,在规定的时间完不成任务;二是分组的问题,分组比较随意、盲目,有时把几个不喜欢讨论也不会讨论的学生分在一起,他们的讨论根本无法进行,时间花掉了,问题没有解决,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所以,在后来的上课中,我把每个环节合理安排好,分组讨论有一定的目的性,明确分组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堂课不管怎么充分准备,严密思考,总会出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情况,面对新的情况,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我觉得这一点在新课改中值得探究。以上就是我这次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