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1设计思路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 从哲学的角度看, 差异是绝对的, 而统一是相对的。 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 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 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区域差异
2、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 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 结论
3、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 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 2 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内容, 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 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
4、生已有的旧知识,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做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地域差异;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
5、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四、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五、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六、课时安排:2 课时七、知识结构八、教学设计第 1 课时【引入新课】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 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
6、; 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2用景观图片引入。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 (或者, 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 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3设问引入。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然后问学生是否认可这种观点。教师总结,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承转、过渡】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一)陆地
7、环境的地域差异(板书)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板书)【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不同, 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 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 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板书)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打出投影胶片图5.6 或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 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教师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
8、结合课本图5.6 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 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 生 有的,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 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课时【引入新课】(提问)请几位去过不同地区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当地的景观和我们中山有什么不同。并指出这种不同就是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并复习自然带的分布。 师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
9、的。(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 所以气候炎热、 气温较高; 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 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 即作东西方向延伸、 南北方向更替, 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 比如说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 生 依次会出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
10、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景观。1. 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读图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 、5.8 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
11、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师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 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 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 发育着不同的土壤, 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2.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分析、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 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
12、规律变化。图 5.9 、 5.10 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完成粘图)【承转】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生略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 所以一些地方有 “一山有四季”的说法。 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5.11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 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
13、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 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析)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 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 也有它的特殊性。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 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 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三)不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板书)【分析、讲解】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呢?(学生回答)对!
14、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还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引导学生读5.6 图分析) 。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其影响, 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带,这也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最后可以把本节课的内容概括成下面一个表格,方便学生巩固记忆。分异规律表现形式主导因素由赤道到两极沿纬线变化
15、方向更替热量由沿海到内陆大致沿经线变化方向更替水分垂直地带性由山麓到山顶,垂直更替水热非地带性无一定形式海陆分布、地形起伏【课堂小结】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 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 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其复杂性。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 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 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
16、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 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发展生产, 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九、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概念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带性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最明显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十、练习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
17、,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A纬度地带性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A南北纬25 35之间的大陆东部C 南北纬35 50之间的大陆东部B 南北纬30 40之间的大陆西部D 南北纬50 70之间的广大地区4世界上由沿海向内陆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A北美大陆B南美大陆C亚欧大陆D非洲大陆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
18、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赤道地区D高纬地区7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C 亚热带地中海区B亚寒带地区D 热带雨林地区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810 题。8图中依次代表()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 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 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 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9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 海陆位置C 山脉走向D 山体坡度10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B 40 S
19、 附近C 40 N附近D 极圈附近(二)综合题1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 带, B _ 带, C _带。(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分布规律。 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区表现得最典型。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纬度地(3) A 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气候; B 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塑造C(4)限制C 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答案要点】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ACCBDAAA11. ( 1)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 温带草原带C
20、 温带荒漠带( 2)由沿海向内陆分异水分中 ( 3)温带季风温带草原风力( 4)水(或水分)十一、课后反思1对于本节课概述部分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有两层意思要明确,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
21、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 5.7 热带雨林景观图与图 5.8苔原景观图, 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 另一方面, 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 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 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
22、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在苔原带内,气候严寒而湿润,土壤冻结,这样的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 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地带。动物种类不多, 典型动物有驯鹿和北极狐等。)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建议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组学生研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一组学生研究“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图 5.6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 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了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