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 第_学期 任教学科:_任教年级:_任教老师:_xx市实验学校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设计一了解教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语文八上教师教学用书P220单元说明:“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意蕴的一把钥匙。”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
2、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二分析学情本文里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的内容。在比较了多种版本的教案后我认为:若将本文的解读仅停留在文言翻译和问题的解说上,那就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因此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中拟从立足于文中的一个“闲”字,以朗读贯穿,巧借资料旁征博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培养身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三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诵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积累: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B.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法、诵读法、讨论法等,
3、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团结协作能力。C.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四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第一课时)五.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第二课时)六.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跟随范读录音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启发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相关内容,积极思考;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其他: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片画面感知、音乐背景渲染气氛。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课前准备教师:备课详案,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查找资料第1-3组:搜集苏轼的经典诗词文;第4-6组:查找与苏轼有
4、关的著名故事;第7-9组:摘录他人对苏轼的评价。九.本次备课可参考资料如下:1.书:最新版语文新课标、教师教学用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余秋雨山居笔记、林语堂苏东坡传;2.视频:康震百家讲坛、品读经典、文化中国天地一文人苏东坡、南京大学公开课:诗意人生五典型-苏轼、千秋史话苏轼;3.网站: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听课网、优酷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第一课时:品美文字约义丰1.课堂激趣师:他是千年一出的旷世奇才,诗文词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艺术财富。除此而外,他在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5、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品读经典】他是谁呢? 生:苏轼!师:对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2.课文导入当代知名散文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而这两篇美文恰好都摘录进我们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3朗读入境音乐背景:竹林听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看视频朗读听老师范读请学生自读4.疏通译文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圈画下来。小组内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教师课件展示字词翻译:(1)欣然()起行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相与()步于中庭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4)盖( )竹柏影也狼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通译全文(组织学生抢答)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解开衣服想睡觉时,
7、月光照在门上,我高兴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叉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5.整体感知:学生再次齐读全文思考如下:1.标题是记承天寺夜游,像是在写一篇日记。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2.短短84个字,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你能找出来吗?3.根据记叙、描写、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我们可把文章意思分为三层。能否用简略凝练的词语加以概括?板书:1.叙事寻友赏月2.写景庭中月色3.抒情月下抒怀6.赏析美景师:本单元
8、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诗篇。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万物的美。在本文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怎样的美景呢?生齐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师:他们在庭中见到了哪些景物?生:月光,还有竹柏的影子生:还有水中的藻和荇师:请你说说“盖竹柏影也”的意思生: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师:什么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生: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师:现在你认为这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月光和竹柏的影子师:竹叶和柏枝为什么会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生:月光的照射师:请同学们再次翻译一下全句生翻译:(月光照在庭院中),整个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
9、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师:作者有直接说这是月亮照射吗?没有!那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生:是“积水空明”,因为有了月光的照射,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来生:“盖竹柏影也”也是在写月亮,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生:“水中藻、荇交横”也是在写月,影子看得清清楚楚,月光一定很清朗!师:一般人写月色,可能会这样说:庭中月色,如积水一般空明,地上竹柏影子恰似藻、荇交横。这虽然准确,但显得老套陈旧。而苏轼此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生齐读)师:去掉“盖”字,再读(生去掉“盖”字,齐读)师:再加上“盖”字,把“盖”字读得夸张一些(生齐读)师
10、: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如梦初醒。师:启发学生观看幻灯片背景,并发挥想象,填写句子,理解文中作者形象。那是一幅_的画面,生:那是一幅清幽宁静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生:那是一幅摇曳多姿似真似幻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师:景色如此优美,可见苏轼携友赏月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师总结:可以说本文品美文的字约义丰,让人们相隔千年还能感受到了一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让我们再次朗读全文,读出苏轼当时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7.当堂背诵最后留几分钟组织同学结合翻译当堂背诵
11、全文。在琅琅书声中下课.第二课时:悟苏轼闲人情怀1.课堂激趣师:有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 “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啥?”“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听来可笑,但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一生不都是这样过吗?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这样说来人生似乎挺没劲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个人,或许能从他身上找到答案怎样活出人生的乐趣。2.了解苏轼音乐背景:竹林听雨主持人1:他是文章宗师,诗歌大家,词坛盟主,书画高手;主持人2:他一生历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
12、是吾家。主持人1: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主持人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惟有他的精神,随着他的诗词文斌,绘画墨迹,流传在万千百姓的述说里观看视频苏东坡3.朗诵全文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的第一课时,疏通译文,理清文路,并赏析了庭中夜色的美景,今天我们要重点探讨文中流露的情绪。请同学们再次朗诵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4背景详解全文仅85字,历来为人们争诵的名篇。请读课文195页注释6里的背景简介。生读:“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师:奇怪了!“像苏东坡这样才气冲天的大文豪,怎么会被贬官呢?生:乌台诗案。主持人1:乌台就是御史台(国家监察机关)。因汉代时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生读: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和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新党李定舒亶等就找出蛛丝马迹来惩治苏东坡,说他所作诗文有诽谤新法之意,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性命。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
14、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书公事”,而且没有薪俸,近乎于流放。师:苏轼之前是当太守,地级市的一把手,等同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被变为黄州团练副使,大体上就是黄州市人民武装部的副部长。但没有签字权。由人民政府看管的犯官。5.品味闲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了解完苏轼这段经历之后,相信同学们有更清楚的体会。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元丰六年那个宁静的月夜,同苏轼一起寻友赏月!A寻友赏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生齐读)师:在那样一个深秋之夜,该是露深雾重,寒意不浅,苏
15、轼解了衣服打算睡觉,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生:月色入户师:十月十二日夜,离一个月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想来那晚的月色一定生:优美!师:如此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生:“欣然”师:苏轼为什么这时候披衣而起兴致陡增欣然起行想出去赏赏月呢?生:他想在大自然美景中排遣乌台诗案后的孤独痛苦,调整好心态。师: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的感觉吗?师:除了“欣然”还有一些字词还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能找出来吗?生:“念”师:苏轼当时考虑的是什么?生:找一个人一起赏月师:如果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赏月之乐,那岂不是生:遗憾!可惜!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生朗读,
16、且有意识地在“念”字后稍微延长了停顿,读出了心理活动的过程)师:我们知道苏轼是一个太喜欢交朋友的人。没有朋友他憋死了!尤其在黄州。你想苏轼在朝廷受了那么大一个惊吓,很狼狈地贬到黄州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他更需要朋友。此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谁啊?生:张怀民!师:此时苏轼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找张怀民,还可能有一丝担忧,担忧什么呢?生:担心张怀民睡觉了!师:怀民睡了么?生:没有师:张怀民当时不仅没有睡觉,而且还在承天寺,甚至还有可能生:也想找一个人共赏月色!师:真是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苏轼的大喜过望!(生齐读,在“亦”字上读出了感觉)师:好茶要慢慢地品,好景要慢慢地赏,苏轼和张怀民
17、是怎样赏月的?生:“相与步于中庭”师:从这句话里你能发现一点什么?生:他们两人一起信步漫游。很亲密,悠闲自在!师:好一个信步漫游悠闲自在的友人!他们相携而游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美景?B.庭中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生齐读)师:昨天我们在第一课时里探讨出这是一副怎样的美景呢?生: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师:是的,苏轼步于中庭,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C.月下抒怀师:作者
18、为什么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生:因为他是“闲人”,有时间欣赏。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什么意思?生:哪一夜都有月,哪一个地方都有竹柏。师:生活中真的哪一夜都有月?到处都有竹柏吗?生:不是。师:那苏东坡怎么这样写呢?难道是他犯了个低级错误吗?生:不是。这里的月和竹柏可以理解为美景。师:月光竹柏象征美景。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去欣赏罢了!“闲人”是什么意思?生:清闲的人。师:同学们是通过课文下面的注释知道他是清闲的人。那我们能否从文中描述的细节中体会到他此时的清闲?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其行。步于中
19、庭。师:嗯。这些地方都不难体会出一种清闲的生活。那这里又说“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别人都没有出来欣赏美景,怎么只有他们两个人呢?生:因为此时他是被贬官黄州,当了团练副使,有职无权,不得签书公事。师:这里似乎是说自己和怀民因遭到贬谪,没有重要公事而忙,无官(权)一身轻,故有很多闲暇,才会来夜赏明月。那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呢?生:不愿意主持人1:苏轼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他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38岁就担任密州太守,他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40岁转任徐州太守他抗洪救灾,力挽狂澜。主持人2:如此壮志满怀年轻有为的苏轼,却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
20、的戴罪犯官,可以说他正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落差。贬到黄州这个举目无亲的偏僻小地,他的痛苦孤独可想而知。师:而此时他却故意说自己是“闲人”,折射着一种怎样的心理?生:自嘲、无奈、落寞、悲凉师: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此时的感情吗?一声“闲人”,多少_;一声“闲人”,多少_生1:一声“闲人”,多少无奈;一声“闲人”,多少辛酸。生2:一声“闲人”,多少抑郁;一声“闲人”,多少悲凉。生3:一声“闲人”,多少苦闷;一声“闲人”,多少感伤。师:一声“闲人”包含着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这样读怎么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哎!如吾两人者耳。”生:(仿读,读出自嘲和无奈。)师:然而转念一想,要说这“闲人”
21、暗指他因为被贬官了,当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可是苏轼此时的生活真的“无事可做整天游手好闲”吗?生:应该不是。师:别忘了他没有权利的同时也没有薪俸!初到黄州作为犯官俸禄低微的苏轼生活相当艰难。“他在城东开垦了一处50亩荒地,脱下文人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短打。每日躬耕其中。他把这块地取名叫“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师:此时官场上的“苏轼“已经成为了田间里的“苏东坡”。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怎么会说是闲人呢?既然他生活这么忙,那这里的“闲”应该指什
22、么呢?生:心闲。师:原来他有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所以“闲人”还可以怎么理解呢?生:有闲情雅致的人。师:是的,冬天的夜里还跑出来赏月。可以说苏轼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懂得欣赏生活中处处的美景。但这样的人多不多?生:不多。少闲人。师:这样的闲人太少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拥有闲情雅致的闲人呢?需要具备怎样的一种心态呢?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从苏轼笔下的美景里琢磨他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景物有月色有竹柏。月色是什么样的?生1:如积水空明。师:所看到的月色如积水空明,也就是此时他的心也是空明的。心如止水!生:心无杂念、空明宁静,轻松愉悦,摆脱被贬的烦恼,回归大自然师:他笔下的
23、景物之中,除了月,还有什么?生:竹柏。师:我们能否这样说:苏东坡因为心中有月,心中有竹柏,眼中才会觉得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生:可以。师:眼中的月是一片空明,因为心中也一片空明;那竹柏是否也有什么言外之意呢?生:竹子风格高洁。师:那么柏树呢?子曰:岁寒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师:苏东坡爱竹情深,对竹有经典评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为什么竹子这么受苏轼的喜爱呢?白居易曾写过一篇养竹记,总结竹的高尚节操:本固、性直、心空、节贞。所以喜欢竹子,也可以看出苏轼崇尚的是一种怎样的节操品格?生: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师:苏轼一生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
24、之所以能在困境中坚持下来,主要原因在于他有着明月一样空明澄澈超然达观的心,有着像竹柏一样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品格,才能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生活中领略到风清月白的美景。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会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豁达、开朗、洒脱、旷达、达观师:这样的心境下道出的一声“闲人”,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生1:一声“闲人”,多少高洁;一声“闲人”,多少傲骨。生2:一声“闲人”,多少自得;一声“闲人”,多少乐观。生3:一声“闲人”,多少宁静;一声“闲人”,
25、多少豁达。师:可不可以这样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生:(仿读,读出自得与达观。)师:品读“闲人”二字,我们读到了自嘲无奈的苏轼,也读出了自我派遣自得达观的东坡。张怀民建了一个亭子,苏东坡为它取名为“快哉亭”,并写下了一首词,有这样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只要心中有浩然正气,谁能把你打倒呢?6.感悟苏轼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公元10012000年世界级杰出人物,授予“千年英雄”称号,全世界一共评出12位,他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
26、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师:学了这篇课文,认识了苏轼,你懂得了什么呢?生:。主持人1:在苏轼身后一千年的今天,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深深地眷恋这位旷世奇才。主持人2:不仅仅是因为他会作诗,会写文章会做官,最重要的是他在艰苦的生活当中,表现出一个善于调节自己,善于使自己潇洒起来的一个真实的自我。师: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8.课堂板书:1叙事寻友赏月月色入户欣然(欢欣)念(孤独)遂(激动)寻(急切)亦(心有灵犀)相与步(平和从容)2写景庭中月色月色空明澄澈心如止水竹柏疏影摇曳似真似幻心空节贞3抒情月下抒怀闲人:清闲的人(贬官)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有闲情雅致的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