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上 第3课(第1课时) 调节平面设计素材色彩教学过程一、情境体验,导入新课(3分钟)1.展示两张自然界的图片,一张为彩色图片,一张为黑白图片。2.请学生说说对色彩的感受。教师点评人类在认识色彩后,能够利用色彩更好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因此我们在图像创作时不能忽略了色彩的作用。3.展示教材案例昆虫记书签的成稿和昆虫的原始素材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素材图像在色彩上存在失真的现象。4.顺势导入课题:让我们通过探究色彩的还原、填充和变换,尝试处理相关图像素材,为制作昆虫记书签做准备。二、动手实践1:绘制光的三原色(12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图层相关知识,并演示如何通过图层模拟光的叠加效果。讲解:当只
2、有单色光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单色。当有两种色光发光,并且混合在起时,我们看到了新的颜色。红、绿、蓝三种色,我们称为光的三原色。教师在 Photoshop上演示蓝光和绿光的叠加过程。通过移动两个图层中代表色光的圆形,发现叠加部分变成青色。得出结论:蓝色光+绿色光青色光2.布置任务,自主探究光的三原色的色彩叠加。教师此时要提示学生,注意新建的图层背景内容为透明。在叠加图层时,图层的混合模式要选择变亮模式。3.通过实践探究,引导学生得出光叠加的结论:蓝色光十绿色光=青色光蓝色光+红色光=品红光红色光+绿色光=*光蓝色光+绿色光红色光=白色光4.总结提升:光的三原色是越叠加越亮,这与美术课上绘画颜料叠加
3、正好相反,颜料叠加是越叠越暗。把握住这个基本原理,有利于我们在设计时进行各种调色的实践。三、实践创新(3分钟)1.播放白光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分解成七色光的实验视频。展示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经过两次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线,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即七色光反向折射后汇聚成一束白光。得出光的叠加是越叠加越亮的结论。2.引导学生填写教材P28的实验表格。四、动手实践2:还原照片的色彩(20分钟)1.提问: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类照片,由于光线问题,色彩不够真实。请看屏幕的这张蝴蝶照片,大家说说色彩上有什么毛病?2.讲解亮度和对比度的概念。(1)亮度:是指图像中各种颜色的明暗度。(2)对比度:是指图
4、像中最亮的白色和最暗的黑色之间的差异度。结论:原始的蝴蝶图片,曝光不足,导致图像偏暗偏灰。3.演示通过亮度/对比度命令,调节图像色彩的方法。补充说明:调整亮度,虽然可以改善图像的显示效果,但会损失图像的细节部分。高对比度的图像能够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但缺少中间色调,会损失部分的细节低对比度的图像,由于缺少暗部与亮部色彩的强烈对比,图像会显得发灰,不清晰。只有拥有适当的亮度与对比度,才可使图像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视觉冲击力,达到清晰的效果。4.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通过亮度/对比度命令,还原蝴蝶图像的色彩。5.讲解:默认情况下,亮度、对比度是对图像的全部像素进行调整,容易导致图像细节的丢失。下面介绍
5、一种能更准确控制并还原色彩的方法。6.讲解演示通过色阶命令调整图像色彩的方法。(1)讲解:色阶是用直方图的形式描述图像随着亮度的变化对应的像素点的数量分布情况。水平X轴方向代表绝对亮度范围,从0至255,竖直Y轴方向代表相同亮度值像素的数量。通过改变对话框中“输入色阶”和“输出色阶”的值,可改变图像中的“黑色”“灰色”和“白色”的值,从而改变图像各部分的亮度及其影响的范围。(2)边演示边讲解利用色阶较为精细地调整范例图像。提醒学生可以直接用“色阶”对话框中的三个吸管,分别单击图像中的本该是白色、黑色、中灰的位置,从而精准地设定白场、黑场和灰场。7.布置任务,请同学通过色阶命令还原蝴蝶图像的色彩。教师巡视全班,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或全班点评。五、实践创新(5分钟)1.讲解:在对整张图片的色调进行调整时,会造成图片中亮部和暗部的细节丢失。我们可以结合之前学习的选取工具,对选中部分进行局部调整。2.布置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32的创新活动。六、总结(2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色彩叠加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学会了通过亮度/对比度和色阶命令进行图像色彩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