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1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2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3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
2、,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4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5“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自然条件优越ABCD6西
3、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恢复分封制D三家归晋7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A桂陵之战B垓下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9“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
4、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口口口口”应为()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10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11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A南朝B西晋C东晋D汉1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种植双季稻 粪肥得到推广 麦稻兼作ABCD13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
5、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1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自然条件优越 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BCD15据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1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城头山鸡呜
6、角角,洛阳家家胡乐”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7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破釜沉舟ABCD18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A秦B西汉C三国D东晋19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以上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特征是A政权并立B商业繁荣
7、C民族交融D战争频繁20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21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南迁C统治者的政策推动D稳定的社会环境22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佛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A江南开发B经济重心南移C政权并立D民族交融23人口迁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
8、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南方政治经济发达C八王之乱相互混战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24“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西晋都城被匈奴攻陷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江南的景象,史称永嘉南渡。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西晋迁都到南方B南方经济发达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南下25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
9、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的原因包括: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安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经济、农业和水利;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海上贸易也优于北方。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时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ABC项均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宋朝时期经济重心的难移的区别与联系,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2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
10、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元年以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所以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是属于公元3世纪,D项符合题意。而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383年属于公元4世纪,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3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江苏盐城地处中国南方,题干的“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反映出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故A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生产力水平还未超过北方,排除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题
11、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故选A。4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图片中胡床、方凳、汉人食胡图,这些都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趋同,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点睛】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胡床、方凳、汉人胡食图”,判断历史事件所指“
12、民族交融”。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5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正确。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可知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A项符合题意;而和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6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13、“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7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暂时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
14、了条件,D正确;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垓下之战发生在楚汉之争时期,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的重要战役,ABC排除。故选D。8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正确;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题意无关,可排除;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故选B。9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
15、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故题干“口口口口”应为齐民要术,故B符合题意。兰亭集序是书法和散文,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都是绘画,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0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兰亭书法、阎立本画作、赵州石拱桥都是中国传统造型风格,因此ABD不符合题意。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开凿石窟,雕造佛像。这些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
16、的优点。两大著名的石窟包括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因此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1A解析: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A符合题干;西晋和汉都是大一统王朝,BD不符合题干;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而北方处于政权林立的“十六国”时期,号称“东晋十六国”,故C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12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
17、季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故 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13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的是钟繇,故A符合题意;胡昭是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隶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4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经过
18、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富二号和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ABC总结原因不全,故选D。【点睛】此题应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15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
19、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分清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和主要原因。16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分析选项可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A项符合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事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的民族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
20、热爱生活的豪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信息“反映民族交融”,结合四个选项的内容逐一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结合“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具体含义解答问题,排除不是体现民族融合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7C解析:C【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因为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
21、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反映了战前苻坚的骄傲自大,战斗开始不久,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把远处八公山上摇动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秦军溃败以后,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追来,更是胆战心惊。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C符合题意;破釜沉舟是秦朝末年项羽在战役中采用的战术。AB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18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19C解析:C【解析】
22、【详解】根据“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等结合所学知识,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20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三个国家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使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裂中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故B符合原因;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23、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21B解析: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中流民迁移方向为自北向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22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认为自己与汉族同族同宗,说明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江南开发和
24、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B;西晋实现了国家统一,并非政权并立,排除C。故选D。23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符合题意;北方自然条件恶劣的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南方政治经济发达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不是北人南迁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C。24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到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多,为躲避战祸,北方人口
25、纷纷南下,材料反映了永嘉年间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战乱,故D项正确。A项“迁都”说法错误,排除。BC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D。【点睛】根据材料的主旨意思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或者直接找出答案。25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故D符合题意;设计制造指南车、设计制造千里船、编著缀术与题干无关,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