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第一单元1、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活动一材料,活动二材料。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
2、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师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
3、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三、活动二: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介绍胭脂红。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师生点评。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师: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变化,你们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不同点: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相同点:颗粒大小都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均
4、匀分散在水中。要求学生说出推导依据。如胭脂红进入水中最后均匀分散在水中(红色均匀分布于水中),食盐进入水中最后颗粒看不见,分散“藏”在水中各个部位(水杯中不同位置均能尝到咸味)等证据。3总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溶解。四、拓展活动。1师:沙子溶解在水里吗?为什么?2学生依据构建的溶解概念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3课后小调查:在我们身边哪些物质能像盐一样容易溶解于水,哪些物质像沙一样不容易或不能溶解于水?咱们在下一课将继续学习。2、生活中的溶解【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
5、观察和判断,按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给厨房的调料品分类。3科学态度:认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体会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教学难点】判断淀粉、食用油、陈醋在水中溶解的难易程度。【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活动一、二、三材料。教师准备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微视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溶解现象有些什么特征?2出示厨房里的调料品,提问:它们进入水中后能溶解吗?二、活动一: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预测这些调料品是否容易溶解于水。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并
6、汇报实验计划。如:将白糖、油、陈醋放入水中,搅拌后再多静置一会儿,比较三种现象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判断是否有溶解的典型特征。再将淀粉、味精等放入水中先观察,再与溶解特征对比判断3分组活动,及时记录。4整理器材,汇报交流。学生依据溶解的概念进行判断和分类。三、活动二: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1师:厨房里有很多的调料品能溶解在水中,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些什么?学生谈谈溶解现象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2师: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进行了小调查,现在请大家来说说你的调查情况。3师出示课前搜集的更多溶解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图片、视频,做补充介绍。四、活动三:气体在水中的溶解。1小魔术:沸腾的雪
7、碧。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雪碧,再用橡皮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引导学生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2学生尝试魔术揭秘。3师: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图片示:加热水的初期,烧水容器壁上总是有小气泡的出现。家庭养鱼时的充入气体装置课后活动: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五、知识拓展。师:水除了能溶解一些液体和固体外,还能溶解少量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超市里面常见的碳酸饮料里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如果打开前摇晃一下,打开瓶盖的时候就有大量气泡出现;而鱼就是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在菜市场我们会看到摊贩上,装鱼、虾、蟹等海产品的容器中,会有一根透明管
8、子在吐泡泡,这就是在给它们在水中供氧,保持食材的新鲜。【板书设计】第一单元第2课:生活中的溶解。白糖食用油陈醋淀粉味精食盐洗衣粉洗洁精肥皂风油精沐浴露洗发水能溶解:难溶解:3、自制泡泡液【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2科学探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3科学态度:注重动手和实践,思考并发现问题。【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难点】不断调制、比较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洗发乳、肥皂(切碎)、洗洁精、沐浴乳、吸管、白糖、小杯子、玻璃棒、杯子等。教师准备材料
9、:吹泡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小朋友一定都玩过吹泡泡,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你产生了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2学生说说。3师:这节课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吧!4师生共同制作吹泡泡的工具。二、活动一:调制泡泡液。1师:吹泡泡的工具有了,重点是需要制作出效果很好的泡泡液了!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洗涤剂能用于制作泡泡液?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洗涤剂。3出示不同的洗涤剂: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师:我们试一试哪种最容易吹出泡泡,然后将它们排排序。4学生自主活动,配置泡泡液,比较用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露哪种更容易吹出泡泡
10、。5学生汇报、交流,展示不同泡泡液吹出的泡泡。三、活动二: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1提出挑战任务: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2思考方案,交流各自的方案,完善方案。3动手实验,不断通过对吹出泡泡的效果进行比对分析,寻找最佳配方,从而完成泡泡液的调制,让吹出的泡泡会更大更不容易破。4在水里加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洗涤用品,吹出的泡泡有变化吗?请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上。5在泡泡液中加入少许白糖,吹出的泡泡会怎样?6比一比,谁吹出的泡泡最大?你的泡泡液是怎么调制的?7室外吹泡泡表演活动,分享自己的调制过程及发现。四、拓展活动。1提出还想探究的问题,课后去探究。例如:小泡泡容易破还是大泡
11、泡容易破?吹出的泡泡为什么是彩色的?泡泡都是球形的吗?2在家里可以制作不同的泡泡,展示给爸爸妈妈观赏。【板书设计】自制泡泡液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一二三四洗涤用品种类第二单元1、观察兔子的反应【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2科学探究: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3科学态度: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子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了解兔子的感官,通过实验了解兔子对不同事物的反应。【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兔子
12、、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小动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二、新课学习。(一)观察兔子的感官。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察它的感官。2观察兔子。嘴:兔子上唇中间分裂,是典型的三瓣嘴,非常可爱。牙:有两颗向外突出的大门牙。鼻:兔的鼻孔较大,呈椭圆形。耳:兔的耳朵长而大,甚至可超过头的长度,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眼:兔的品种不同、毛色不同,其眼的颜色也不同。兔子的眼睛有:红色,蓝色,黑色,灰色等各种颜色,也有的兔子
13、左右两只眼睛的颜色不一样。为什么我们看到小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呢?这是因为白兔眼睛里的血丝(毛细血管)反射了外界光线,透明的眼睛就显出红色。因为兔子是夜行动物,所以它的眼睛能大量聚光,即使在微暗处也能看到东西。另外,由于兔子的眼睛长在脸的两侧,因此它的视野宽阔,对自己周围的东西看得很清楚,有人说兔子连自己的脊梁都能看到。不过,它不能辨别里头的东西,对近在眼前的东西也看不清楚。3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二)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3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例如:兔子
14、喜欢吃胡萝卜、白菜、草,不爱吃糖果和饼干。兔子吃之前会先闻一闻,再吃。4思考:兔子鼻子的嗅觉能帮助它找到食物吗?5实验:用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分别装篮球和白菜,把兔子的眼睛蒙上,把兔子依次放在两个布袋附近,观察兔子的反应。6说一说: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结论?7小结:兔子能通过鼻子的嗅觉帮助它找到食物。8继续观察小兔子,记录你的新发现。三、知识拓展。家兔是草食性动物,喜欢吃的食物有:胡萝卜、红薯、洋白菜、南瓜、菠菜、黄瓜、萝卜叶子、橘子、香蕉、葡萄、苹果、车前草、蒲公英、鹅肠菜、豆腐渣、面包等等。不能吃的食物:巧克力、咖啡、酒、洋葱、韭菜、大葱、大蒜等。在饲草中,家兔喜欢吃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等多
15、叶性植物,不喜欢吃禾本科、直叶脉的植物,如稻草之类。喜欢吃植生株的幼嫩部分。2、观察蜗牛的反应【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3科学态度: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教学重难点】认识蜗牛,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对声音的反应
16、,观察蜗牛的爬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学生准备材料:课前寻找并饲养的蜗牛。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塑料盒(内放湿沙子、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二、新课学习。(一)认识蜗牛。1出示蜗牛。2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观察蜗牛的外形有何特点,身体由几部分组成?观察要耐心,静静地观察。蜗牛的壳、眼、腹足、口、触角分别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3组内交流之后再
17、全班交流。4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二)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1明确问题: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会不会闻味道?2讨论:面对不同气味的食物,怎样让蜗牛在看不见的前提下观察它的行为?(引导学生可迁移上一课的方法:将不同气味的食物放在黑色袋子中,观察蜗牛的反应。)3完善实验方案。例如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别蘸取了糖水和醋的两根白色棉棒吸引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会爬向蘸取了糖水的棉棒;遇到蘸取了醋的棉棒,蜗牛将身子缩回到硬壳内。)4学生实验,实验之后汇报交流。(三)探究蜗牛对声音的反应(可与上一活动分组并行开展)。1讨论:蜗牛对声音有什么反应?2将同一
18、只蜗牛放在桌子上,并依次对它大声喊和鼓掌。3观察到什么现象?说一说我们的发现和想法。(四)观察蜗牛的爬行。1想一想:蜗牛靠什么行走,怎样行走呢?蜗牛靠哪个部位来行进的?提示:蜗牛的腹足做细波浪运动。2将蜗牛放在有色透明塑料板上,观察蜗牛行走的方式和轨迹。提示:蜗牛爬行速度缓慢,行进过后会留下粘液形成的痕迹。3提问:蜗牛遇到不同的“路况”,会怎么行进?4在不同物体上蜗牛行进的快慢一样吗?将蜗牛分别放在细线、木棍和直尺上,观察蜗牛是怎么行进的。提示: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爬行的速度不一样,在光滑的物体上爬行快,原因是摩擦力小。5继续观察蜗牛,记录你的新发现。三、知识拓展。思考:1蜗牛喜欢什么样的环境?提
19、示:蜗牛喜欢生活在阴凉潮湿的草丛里。2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提示:蜗牛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叶、茎和芽等(蜗牛的危害)。3蜗牛有什么价值?提示:有些种类的蜗牛可食用;美容(蜗牛粘液对人体的皮肤有很好的美容保健作用,目前利用蜗牛粘液已研制生产出了洗发香波、护肤营养水、蜗牛霜等系列产品);医用(蜗牛凝集素可以凝集血细胞,从而促进血液学的研究)。3、有趣的动物反应【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2科学探究: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
20、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3科学态度: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准备好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观察身边的动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的。二、新课学习。(一)“动物的反应”交流会。1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
21、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2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图片组织交流。例如:小鸡见到米时,会聚集啄米。敲鱼缸时,鱼会快速游动起来。当光线变弱时,小猫的瞳孔变大。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家里的小狗会大叫并驱赶陌生人。3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更接近自然、常态的条件下进行动物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的研究)。4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组织交流。例如:奶奶家的小鸡,看到奶奶拿米,会聚集过来,叽叽喳喳地叫。每过一段时间,要给小鱼换水。5关注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对哪些环境感到不适、发生了什么不良反应,对哪些环境很适应、产生了什么趋近、喜爱做出的行为,合理饲养。(二)了解动物的本
22、领。1依次出示蛇、鹰、马的图片。2想一想:这些动物都是通过什么感官感觉周围环境?提示:蛇不断地吐出舌头,搜集周围空气中猎物发出的气味;鹰在高空,用它敏锐的眼睛发现地上的猎物;马的耳朵很大,还会灵活转动,搜集周围发生的细微声音。动物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周围环境,从而产生各种反应,帮助它们更好地生存。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领吗?例如:乌贼在遇到危险时,会吐出墨汁。壁虎在遇到危险时会脱尾巴。海参在遇到危险时会排内脏。骆驼适合在沙漠中行走,背有峰,内蓄脂肪,胃有三室,可以贮水,所以耐饥渴,可以多日不吃不喝,一旦遇到水草,可以大量饮水贮存。生活在沙漠中的沙蜥,是通过改变体色来控制体温,从而减少水
23、分的蒸发的。清晨,它的肤色开始是黑的,当气温上升时,皮肤变成沙土色,来反射过多的热量,减少水分蒸发;到了黄昏,皮肤再度变色来适应身体内对水分的需要。4小结:动物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周围环境,从而产生各种反应,其目的是好好生存下去。第三单元1、发光发热的太阳【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2科学探究: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3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4让学生明白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意义重大。【教学重难点】太阳带来光和热的证据,对动植
24、物的影响,对人类生活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录像、小的冰块。学生准备: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太阳的升起意味着白天的来临,我们开始一天的工作和学习。2阳光带来温暖,所以冬天晒太阳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二、新课学习。(一)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的证据。1提问:如何证明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2生活经验的证据举例:太阳可见时,空中光线充足明亮;太阳不可见时,天空是阴暗乃至是黑暗。用手去摸阳光下与阴影中的同一个物体,冷热是不一样的。例如:墙的光照面和阴面,用手触摸,感受到光面比较暖和,阴面比较冰冷。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物体在同一光照下,用手
25、感受它们的温度也是不同的。3讨论:列举上述证据时,需要注意什么?(注意渗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的问题,即阳光的有无)。4实验的证据:拿出两块同样大小的冰块,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影下,观察冰块的变化。5记录实验情况。发现:阳光下的冰块比阴影下同样的冰块融化得更快。此处实验需要注意,两块冰块体积大小必须完全相同;阳光下和阴影下两处地方不要距离太远,以免不同的自然风会影响冰块的融化。6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和热。(二)了解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举例。例如:晒太阳的蜥蜴、向阳的向日葵、晨起唱歌的小鸟、夜晚狩猎的猫头鹰。向日葵的花面朝着太阳的方向移动
26、着,这是植物对阳光作出的反应。夜晚狩猎的猫头鹰也是在夜间捕食夜间活动的小动物,与人类相反,经过长期的进化,昼伏夜出是很多动物的习性。3小结: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太阳。另外,随着人类城市化的发展,我们在夜间也亮了许多灯,导致一些动植物无法生存,从城市中消失。(三)太阳和我们的生活。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举例。例如:日出而耕的农夫和耕牛、太阳能热水器、海滩边晒太阳的人、盐田中收获的食盐。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供人类使用;盐田晒盐是通过太阳将盐田中的水分蒸发,留下结晶颗粒。3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又会怎样?太阳是一颗恒星,每天都在发出光
27、和热,给地球送来温暖和光明,使地球生命得以存活。太阳对生命用处这么大,要是没有了太阳地球会怎么样呢?要是没有了太阳,地球上就没有了光。如果没有了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就不能生长,就会死亡。人吃的食物基本都是来自植物,显然没有了植物人会饿死的。同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还把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还原为氧气,说起氧气,它的用处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氧气是对生命最重要的气体,没有了氧气人很快就会憋死的。所以如果植物不能存活那么人也不能存活。如果没有了光,地球上的温度会越来越低,最终会把人冻死的。总之一句话,万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所以没有太阳是不行的。4小结:太阳的光和热
28、,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有重要影响。2、看太阳认方向【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科学探究: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关于太阳和方向的兴趣以及对太阳运动的关注。4练习辨认方向的生活技能。【教学重难点】学会看太阳辨方向,并且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动画视频、东西南北方向关系示意图卡片学生准备: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有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辨认方向。二、新课学习。(一)看太阳辨方向。1太阳东升西落的介绍。用图片、照片、动画等方式,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确认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规律。2了解东南西
29、北四个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前面是什么方向?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傍晚呢?3用上述方法初步辨认校园中的方向。4练习。选点确定校园中的某一个事物的方向,判断另外几个事物的方向。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例如:校园里大门、综合楼、升旗台、教学楼、实验楼它们在什么方向,它们之间的位置是怎样的?5思考:中午时刻,太阳在哪边?提示:太阳和直立物体影子的方向总是相反的,直立物体中午的影子朝北,因此中午太阳的方向就是在南边。6小结:太阳每天自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我们知道太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北连起来可以制作成一个顺时针的示意图。(二)巧辨方向。1明确游戏规则与方法。可指定一个方向为东方。
30、2请一位学生选择一个方向卡片,其他学生依据要求判断出正确的方向,看谁的判断又快又准。3重复游戏,练习辨认方向的方法。4记住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5一首小诗帮助记忆。早上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3、变化的月亮【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月有阴晴圆缺。2科学探究:用较为长期观察的方法,获取月有阴晴圆缺变化的事实。3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学生坚持天文的爱好,坚持较为长期的观察。4月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观察月亮的形状变化。【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剪刀、黄色卡片。教师准备材料:各种月相的照片、录像等。学生准备材料: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一、
31、教学导入。猜一猜:有人说它圆,有人说它弯,每月在变脸,请问这是啥。二、新课学习。(一)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1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画一画,剪一剪,描述给大家听。例如:月亮有时候是圆的,像盘子;有时候是半圆;有时候是月牙形的。2小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模样是变化的。(二)观察月亮。1明确观察时间。傍晚、晚上、黎明前。(注意家长陪同)2明确观察任务。每一天,同一时刻,看到月亮的形状是怎样的?3领取任务。按照农历时间,整理观察月亮记录单,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月亮变化记录表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4记录指导。5交代注意事项。课后观察,坚持观察至少一个星期。注意安全。6交
32、流:整理观察记录,你有什么新发现?说一说月亮的形状有哪些变化?7小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叫月相。月相有阴晴圆缺的变化。三、知识拓展。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呢?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进一步说,虽然月亮被太阳照射时,总有半个球面是亮的,但由于月亮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时时改变着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对着地球的半个球面与被太阳照亮的半个球面有时完全重合,有时完全不重合,有时一小部分重合,有时一大部分重合,这样月亮就表现出了阴晴圆
33、缺的变化。第四单元1、它在什么方位【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和方向的相对性。3科学态度: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中运用的乐趣。【教学重难点】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参考“小猫在哪里”活动的场景进行真实的室内场景布置,或场景的PPT投影。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确定位置很重要,方位距离是关键。如果有人问路,你怎么迅速说清楚呢?二、新课学习。(一)小猫在哪里。1创设真实的场景
34、。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参考“小猫在哪里”活动的场景进行真实的室内场景布置,场景中可以用布偶小猫,或者用粉笔盒、水杯等替代,变换活动的主问题。还可以在PPT中投影“小猫在哪里”的场景图。由于借助图片的观察属于间接观察,不适合作为第一个教学活动直接呈现,因而建议教师因地制宜,创设一个活动场景,便于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2想一想:怎样描述小猫的位置?3引导学生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小猫的位置。例如:小猫在小女孩的右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怎样描述小猫的位置。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先点评一位学生的描述,并进行梳理,再适时将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描述按教材的格式板书在黑
35、板上。4数一数:小猫在哪里有多少种说法?5讨论:这些说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参照对象不同,方位描述也就不同;都是和小猫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不同点:选择参照的物体“桌子”“相框”“花瓶”等(即将来要学习的参照物)不同,方位“上面”“前面”“右边”等不同。找相同点:除了容易找到都有“小猫”外,其他相同点难以发现,需要在比较的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抽象,而抽象时需要舍弃那些个别的、偶然的非本质属性,抓住普遍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有目的的抽象过程基于此,教材中针对不同的方位的描述采用方便学生比较的排版方式,并用红色字体提醒学生,降低
36、学生比较、归纳的难度。教师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寻找在本质属性上的相同点(即抽象),“小猫”是要求描述的对象,“桌子”“相框“花瓶”等都是某个“物体”,“上面”“下面”“右边”等都是方位,描述要素都是3个“小猫”(即描述对象)、某个“物体”、“方位”,描述格式都是“小猫”在“某物体”的“方位词”。同时还要引发学生思考教材中看似前后矛盾的两种说法,如:“小猫在花瓶的左边”“小猫在花瓶的右边”。两种表述看似矛盾,实际都是对小猫位置的正确表述,原因在于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不同了,即不同观察者的观察结果,这里参照物并没有变,变化的是观察者所处的位置。那该如何描述,才不至于让听者产生误解呢?(二)旗杆在哪里
37、。教师可以在PPT中投影“旗杆在哪里”的场景图。在场景图中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尝试用“东南西北”描述旗杆的位置。1思考:如果变化的只是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又该如何描述?2创设与教材一致的真实场景。3依据“旗杆在儿童的北边”和“旗杆在教学楼的南边”,引导学生找到图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4引导学生使用东南西北描述旗杆的位置。5这些说法有什么共同点?例如:都是描述旗杆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方法都是“旗杆在的边。”找不同点:选择参照的物体“儿童”“教学楼”“宣传栏”等(即将来要学习的参照物)不同,方位“北边”“南边”“西边”等不同。找相同点:除了容易找到都有“旗杆”外,寻找在本质属性上的相同
38、点(即抽象)。“旗杆”是要求描述的对象,“儿童”“教学楼”“宣传栏”等都是某个“物体”,“北边”“南边”“西边”等都是方位词,描述要素同样都是3个“旗杆”(即描述对象)、某个“物体”“方位”,描述格式都是“旗杆”在“某物体”的“方位词”。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小猫”“旗杆”的各种方位描述,让学生进一步归纳抽象,最后概括出描述物体方位的方法:常用它在某个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来描述。引导学生以上个活动中看似矛盾的两个观察视角,尝试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运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位置不再受观察视角的限制,同时让学生体会两种描述物体方位的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必
39、要性。6小结:要说明物体的方位,常用它在某个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来描述(三)儿童乐园在哪里。1出示图片。2讨论:观察公园游览图,说一说如何先到指南车那里拿到票后,再去儿童乐园。2、它有多远【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远近、移动的格子数、走路的步数等,在确定方向后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在找地雷游戏中,体验有了对物体位置清晰准确的描述如何能找到它;并在活动中体会如何能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3科学态度: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的乐趣;通过游戏激
40、发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教学准备】分组材料:篮球、钢球和乒乓球,以及能将三个球容纳的带网格的大纸。如果篮球过大,可以变换为其他网球、玻璃球等进行替换。教师准备:篮球、钢球和乒乓球的板贴,网格帖;或者与之相对应的PPT投影。【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看教材中的图片。图中有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谁的回答更具体,怎样能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二、新课学习。(一)是远还是近。1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贴出篮球、钢球、兵乒球,也可以在PPT中投影3个球的位置关系。可以组织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借助上节课学习的上下、前后左右、
41、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3个球的位置。先在组里说一说,再全班集体讨论交流。2引导学生关注到,诸如“钢球与乒乓球都在篮球的右边”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更好、更清楚地表述它们的位置关系呢?引出活动主题“是远还是近”,教师适时讲解借助“远”“近”“更远”“更近”等词表示物体的位置。3练习使用“远”“近”“更远”“更近”等词语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师先点评一位学生的描述,并进行梳理,再适时将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描述按教材的格式板书在黑板上。本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按照板书或PPT的样子将3个球的位置摆好,尝试用“远近”描述他们的关系。还可以变换他们的位置关系,再次进行描述。小组内一人描述,其他人倾听后进行判
42、断与评价。4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不同点:描述对象不同,“钢球”“篮球”“乒乓球”都分别作为描述对象出现;选择参照的物体也不同。对于每个描述对象,都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参照物体,描述的远近有所不同。如描述“钢球”,就选择了“乒乓球”和“篮球”分别做参照,描述的远近不同:“钢球距离乒乓球近”,“距离篮球远”。找相同点:相同点很难被发现,需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再次运用归纳与抽象能力。有了上一节课的训练,加上教材的排版方式,以及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提醒学生,降低了比较、归纳的难度。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本质属性上的相同点,即描述对象、物体1、物体2。在此基础上,学生可
43、以进一步提炼出描述一个物体的远近是相对选择参照的物体(物体1物体2而言的。5同时还要引发学生思考,“远近”虽然能在比较的过程中更清晰地描绘物体所处的位置,但是“远近”还比较模糊,到底有多远,到底有多近,还是不清楚,往往需要选择两个以上的参照物才能描述得更清楚。那该怎么办呢?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来把远近表示清楚呢?从而引出下个活动,从定性的描述过渡到定量的描述。(二)距离多远。1出示教材图片。2引导学生使用“A在B的边,距离B格”的方式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3提问: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启发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表达环节,建议学生说教师写
44、,引导学生点评并梳理黑板上板书,并且尽可能多地呈现出来,便于后面的抽象概括。启发学生参照活动1,寻找针对不同的球的多种位置描述中的相同和不同。上节课已经学了方位描述,可以让学生自主归纳提炼,重点放在引导距离描述。找不同点:描述的对象“钢球”“乒乓球”“篮球”等不同,选择参照的物体篮球”“钢球”等不同,方位“东边”“西边”等不同,远近“8格”“6格”不同。找相同点:上节课已学习方位描述,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描述距离部分,教师可启发学生归纳提炼“长度多远”“定量距离”或“远近”),并让学生说出此“远近”与上一活动中的“远近”有何不同。结合板书进行分析,“钢球”“乒乓球”“篮球”是需要描述的对象,“
45、篮球”等都是描述方位和距离的某个参照“物体”,“东边”“西边”都是方位,“8格”“6格”都是长度(定量距离或远近)。描述包含4个要素,即描述对象、某个物体、方位、远近(定量距离或长度),描述格式都是“描述对象”在“某物体”的“方位词”“长度”.4练习使用网格更加清楚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本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按照板书或PPT的样子将3个球的位置摆在网格上,尝试用网格数描述他们的位置关系。还可以变换他们的位置关系,再次进行描述。小组内一人描述,其他人倾听后进行判断与评价。体会借助定量的距离能更好更清楚地表述它们的位置关系。5同时还要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除了用网格数、地砖数表示远近,还有没有能够更清晰地表示远近的方法?引发学生联系生活,进一步思考,如第几棵树、第几个路口、第几间教室,等等,为下面的应用活动奠定基础。(三)找“地雷”。1明确任务:在校园内选择一个地方,埋下“地雷”。在活动手册上画一张找“地雷”的路线图。2路线图指导。给“地雷”做上标记。清晰描述“地雷”位置,包括它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位,以及距离这个物体有多远。注意安全。3小组其他同学按照“地雷”路线图寻找“地雷”。4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地雷”的?第五单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