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归因与对策摘要:现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年以教督字号文件印发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并在2009年国家又再一次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实施意见,虽然一些地区学校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本文探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对策,使中小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成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研究型、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课业负担、归因、对策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老大难问题,在新时期,这一老大难题又出现了
2、新的表现形式,需要提出新的思路加以破解,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现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是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以下几种情况:(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书包越来越重。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书包平均重量为3.5公斤,初中生达到了5.5公斤。1在部分地区,“拉杆书包”成为畅销品。这里除了部颁教材和练习册外,大量充斥的是教辅书,它们大多出自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摊售、书店随教材的搭售及家长和学生的购买。此外还有大量的“特级教师”辅导材料、“重点中学”习题集,其炮制者多为一些不良出版商、少数名校的“名师”及师范院校的“研究
3、所”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室”。二是作业越来越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2007年6月所作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占用1.5小时去完成每日课后校内布置作业的人42.8%,占用2小时的达到18.4%,占2.5个小时的达8.0%,占用3小时的达7.9%,仅有22.9%的学生能在40分钟以内完成校内作业。许多课外作业机械性十足,做作业越来越成为只动手不动脑的“力气活”。三是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2007年5月对牡丹江市、双鸭山市和尚志市的11所小学和12所中学调查显示,初三、高三学生几乎全是6:00时以前起床,22:30以后睡觉,没有足够时间参加体育锻炼。2调查显示,最
4、近2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都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眼睛近视率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甚至高达83%。(二)“禁补令”成一纸空文 利用节假日及课余时间为学生补课,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严禁中小学校利用假期时间补课。“禁补令”颁发之后教育部又在相关文件中加以反复重审,各个地区也出台措施加以落实,甚至不惜采取暗访、随访、接受举报、教师罚款、校长撤职等方式加以治理。即便如此,补课行为从来就没有禁绝过。在“禁补令”高压态势下,一些学校将补课地点从校内搬到校外,用别人的场地补自己的学生;一些
5、教师在家中办起“私塾”,课内教学、课外补习;不仅公办学校顶风组织学生补课,社会上各种“课后班”、“托管班”、“补习班”、“文化学校”也应运而生。对此,教育行政部门颇感棘手,公众对推行“禁补令”也没有形成共识。2004年初,沈阳市26名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对中小学假期补课解禁,引起广泛争议;2005年11月,沈阳市教育局、物价局出台沈阳市面向中小学文化补习机构设置标准及管理暂行办法,放开对社会补习班的审批限制,引起高度关注;2007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网新闻中心、新浪网考试频道、题客网的一项调查发现,在12800多名受访者中,52.2%的人对教育部门的“禁补令”明确表示反对,
6、38.6%的人甚至坦诚无论是否收费都会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补课,只有14.4%的人“说什么也不补”。在这种强大的社会思潮和强烈的现实需求面前,如何做到令行禁止,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三)变种“重点班”继续挑战教育公平“重点班”的实质是利用排序法则实现学生学业上动态竞争的一种机制。“重点班”制度有两个来源:一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误读。因材施教原则旨在对各种类型、各种特点、不同发展状况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我国早期实行“快慢班”制度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但是由于管理者对竞争机制的过分偏爱,使得“快慢班”制度总是倾向于把最好的资源给那些更好的学生,导致了基础教育中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公平。二是滥觞
7、于“重点校”制度。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意在通过层层选拔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建设强大国防力量输送人才。此后国家沿用这种通过竞争、筛选、淘汰以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教育路线,在教育经费、生源、师资等各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最终形成了等级化的公立学校。尤其是当“重点校”制度与“择校生”制度结合起来的时候,“重点校”、“重点班”更是变成了权力寻租的利器和滋生腐败的温床。因而,早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就颁布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教改试(实)验班外,一般不设试(实)验班。”新版义务教育法
8、更进一步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二、中小学生们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一)教育观念的偏差首先是传统教育观念。中国封建社会流传着几句古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古话宣扬的是以读书为荣耀,读书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和社会地位获得财富的思想。有许多人深受此种观念的影响,以及要改变自身命运的想法,就奋发苦读,即使负担很重,他们也能承受。这使读书人丧失了两个最重要的人格品质:一是读书人应该具备的独立人格和
9、思想自由,二是“为学”应有的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思想很容易导致人们忽视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内涵。正因为如此,学生课业负担往往过重,出现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的现象。这种观念在家长问卷调查中有明显反映,接近4成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好中学、好大学。在对家长的访谈中可以感觉到家长们往往认为读书人是受人尊重的,这种想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其次,精英教育观念。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们的教育侧重于选拔精英,培养尖子生,每一项教育内容和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一部分人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精英教育的思想造就了“重点校”、“示范校”,有限的教
10、育资源被人为地集中到少数学校。为了方便学生考入高一级学校,中学便开始划分文科、理科,学校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考试和升学,而不是人的发展。人们对精英的希望和追求,以及成为精英后的光荣和物质利益使得人们不惜加大课业负担,也要去争取考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再次,应试教育观念和歪曲的教育政绩观。应试教育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偏重于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入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估学生能力,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教育界的人士对这种教育模式是轻车熟路。于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出现了,学生课业负担在升学
11、竞争的压力下越来越重,越来越偏离教育育人的本质。有些地方政府给教育局下达升学指标,教育局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学校给老师下达指标,老师把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地方政府官员、教育局长、校长官化问题突出,脱离教学,不了解学生。有些学校校长常年不上课,跑关系。有些教育局长没有学校专业教育背景,不按教育规律、学生身心特征办学,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夸大政绩。(二)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合理我国大多数中学的课程都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学科课程优点在于学生能系统的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是这种类型的课程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学科间的划分过于细致,不仅难以突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割裂不利于
12、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而且各学科强调各自体系的完整性极易造成部分内容重复,从而使学生精力分散,导致课业负担过重;教材偏重逻辑,忽视与学生实际经验的联系,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情感、道德等社会性的发展也不利。41.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有些课程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现实,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所学知识和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生活毫无联系,因此出现一些学生考完就扔课本的现象。有些文科课程学了三年背得滚瓜烂熟,到了初中毕业后不用全部忘记,是一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表现。不少课程内容根本就不需要在课堂上去学,可为了对付考试,却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
13、来背诵做题。而这些内容在以后的大学学习和工作中几乎是用不到的,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形成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而这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来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2.课程内容过于统一。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发展阶段,必修课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选修课严重不足。所有学生都学习相同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符合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能力这一事实。因为某些能力对有些工作是必需的,对另一些工作则是可有可无的。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爱好,自身的特长也不尽相同,对他们实行统一要求必然会遏制一部分有个性特长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3.在课程的安排上,偏重于语数外等文化知识的学习,而疏于德育
14、、体育、美育以及劳动锻炼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不能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形式来有效缓解学习而导致的精神压力。在对教师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部分教师不适应新教材,认为新教材比老教材难度大。相比较课改之前来说,高年级的教学内容提前到了低年级,而且教材体系不太合理,有些教材内容无法衔接起来,学生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学好。(三)学生自身原因如今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宠爱,往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生活条件养成了学生的一种养尊处优的思想。在笔者对多名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不少教师对目前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示不满: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有些学生比较浮躁。(四)家长原因
15、1.家长客观条件限制有些家长工作繁忙,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时间和能力来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而且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对孩子没有什么期望和要求,部分农村学生对学习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了家长的参与,学生回到家后由于天性和年龄的原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导致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影响课堂学习质量。于是这种状况日积月累,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2.家长的教育意识不到位从访谈中发现有的家长平时缺少和孩子学校老师的密切联系。一旦孩子成绩考差了,只是粗暴的责骂孩子而不是主动地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16、。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3.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有的孩子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可到了初中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家长会陪孩子去上课外辅导班,但是辅导班效果不佳后就开始放弃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而不能仔细分析孩子学习不佳的原因再做调整和进一步的努力。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的情绪感染到了孩子,孩子也逐渐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五)教师原因1.歧视成绩差的学生有些老师觉得学生笨,就一味的指责学生,而不能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甚至不再关心这样的学生,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没信心,自然感到课业负担很重。2.布置大量习题有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学生布置大量习题,导致学
17、生课业负担过重。根据课业负担模型:学校学习=f(消耗时间X学生能力X教师讲授质量/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可以从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讲授质量两方面来考虑,而不是简单的从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量和学习时间来考虑。3.部分教师教学不负责任有些教师只管自己讲课,而不管学生是否真正听懂。或者是讲完课后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导致学习效果差。(六)社会现实原因改革开放后,国家基于对知识与人才的渴求,在用人时高度强调知识化,突出学历要求,各种机会均向有学历、高学历者倾斜,这种做法助长了人们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这种历史因素延长至今,当前不少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在招收职工时,片面强调高学历,很多本来不需
18、要较高层次学历的岗位,也都要求具有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上岗。三、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一)转变教育观念1.教师方面(1)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在访谈中有些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就是笨,怎么教都教不会。其实这是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成绩好坏与学生的天赋有关,成绩不好的学生脑子笨。然而近四五十年国内外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做过很多实验,结果发现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教学是否得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老师要有耐心去教育学生。老师如果认为某个学生聪明、有希望,那么学生在老师对他积极的看法的影响下,也会认为自
19、己聪明,因此就会促使他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反之,如果老师认为这个学生笨、学不会,那么在老师的看法的影响下学生也会用一种消极的态度看待自己,从而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5(2)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不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分数的高低,只是反映一个阶段内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好坏。老师如果片面地注重学生的分数,那么必然会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知识数量的积累,学生就得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很多中小学校长反映,在学校里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到社会上不一定有大成就,倒是那些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经过社团活动的锻炼,进入社
20、会后更容易取得较大的成绩。(3)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学生有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否学习好,与他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直接关系。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如果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就会越学越有劲,如果没有兴趣,他就会消极应付。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欲望的激发。兴趣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也是一个人终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主动的学习。(4)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教师对待学习速度慢的学生要宽容。教师非常重
21、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2.家长方面在对家长的访谈之中发现,有些家长对于改革现行的评价制度没有信心。不少家长认为考试成绩是评价孩子的比较客观公正的标准。不少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以为给孩子多补课就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1)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孩子学习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第一,为孩子安排一个安心学习的角落,创造鼓励孩子学习的环境。第二,家长自己要好学,要言传身教,形成一种爱好读书的家庭氛围。第三,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暗示,要多举亲朋好友的例子以及学有所成的事例来激励孩子。第四,对孩子的
22、学习感到困难表示理解,不是整天挂在嘴边唠叨,总是施加压力,不能说一些言语来刺激孩子,比如“笨蛋”或者“傻瓜”之类的,更不能流露出对孩子悲观失望的表情和行为。(2)矫治孩子不良的学习品质。一颗小树没有人修整,会长得歪歪扭扭的。孩子的学习习惯也是一样的,很多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就是在下意识下形成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一边看书,一边打吨矫治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弊病,先要立起码的规矩,作业天天清,先完成作业然后玩。接着督促孩子按规矩做,严格要求,决不姑息放任。(3)激励孩子树立一定能学好的信心。曾经媒体报道过一件事:一位老师告诉一名学生的母亲:“你的女儿学习很刻苦,但是,根据她的实际能力,是考不上重点
23、高中的。这位母亲没有把实情告诉孩子,而是说:“你的老师说啦,你在学习上很有潜力,只要努力,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孩子听了,非常受鼓舞,他鼓足勇气,加倍努力,真的考进了重点高中。又经过三年的奋斗,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高考结束后,当母亲看到女儿从学校取回的录取通知书上“清华大学”几个字的时候,她抱住女儿放声大哭。(4)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第一,要了解测试的目的。测试的目的不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同。就学科测试而言,可分为进度测试、摸底测试、总结性测试和诊断性测试等。也有偏重于知识水平的测试与偏重于能力发展的测试等。只有弄清测试目的,才能看出测试反映出来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偏重于知识
24、识记的测试中分数高,而在偏重于知识运用的考试中可能不高。家长就不能简单地以两次分数高低来判断孩子学习退步或进步,忽略孩子能力发展方面的问题。第二,认真分析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分数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分数的真实性。有许多因素会对分数的真实性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在分析分数时,有必要与孩子一起认真分析此次考试孩子本人甚至全班、全校考试的分数真实性。只有对分数的真实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依据“修正”以后的分数来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善于从分数的分析中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以充分发挥分数的激励功能。当孩子学习成绩进步时,家长的肯定与表扬能使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学
25、习动机。当孩子学习成绩后退时,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与帮助。从孩子的诸多不足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最能体现家长的教育水平。比如:若总分下降,单科分有无上升的?即使孩子某次考试一团糟,帮助他的最好办法仍然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他,鼓励他克服困难,相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迎头赶上,考出好的分数。那种否定孩子的可塑性,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只会扑灭孩子的希望之火,使其自暴自弃。(二)正确面对减负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和讨论让更多的人了解减负的目的,让更多的人支持减负,自觉的从自身做起,而不是想当然的以为减负就是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学业负担是学生为实现全面发展而应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必要的负担
26、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过重的、不合理的和无效的负担则会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阻力。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发展。减负是减掉那些机械的、重复的、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减去那些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负担,还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生活。并不是要把学生应知应会的学业负担中的某些部分减去,更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减负表面上是少上几节课,少布置一些作业,多几节活动课,其实是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更加科学的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减负是还教育的本来面目,还教育育人的内涵,而不是降低教育质量。减负虽然不再是沉重的
27、书包,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但并不反对合理的学业负担、必要的文化知识测试、正常的各门学科的基本技能训练。减负不是减轻学生害怕学习的畏难情绪,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用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去迎接挑战。减负是不再让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逼迫下被动地学习,身心受到伤害,精神受到压抑,产生厌学情绪,而是让学生对文化科学知识有如饥似渴的兴趣,有百折不挠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满怀着渴望学习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减负是让各方包括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形成共识,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大家同心协力把我国的教育发展的更好,让学生不要学得那么辛苦,老师不要教得那么辛苦。(三)改革课程
28、和教材体系课程改革一是要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研究性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校内学习或校外社会生活中选取某一特定的问题
29、或主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亲身参与的自主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检验旧知识、产生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程实施方式也是减负的目的之一,那就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五是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六是要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系统化。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删除陈旧的内容,各门学科由分化到综合。例如有些国家的教学打破了算术、
30、几何、代数、三角的分科体系。文科教材也要重视适合时代变化的需要,如美国中学的社会研究一科,包括有历史、地理、经济、社会、人类、心理学等多种内容。课程的系统化即基本的基础学科的知识必须是系统的,要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所教的知识要加以精选,具有范例性。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给学生发展自我兴趣的空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只是一种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不应该难度很大。课程的内容要贴近现实,要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思考时代的发展变化,关注现实问题。我国中学课程主要以灌输学科系统知识为主,活动课程较少,应增加实践类学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
31、索精神、自学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知识。(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施教的本质就是启发诱导,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维线索,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找寻探索知识结论的方向,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勉励和督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自觉地把探索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要研究相关知识内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所教知识建立在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上。在启发教学中,教师运用问答法组织教
32、学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启发性的问答会被误认为就是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或教师先说上半句,略作停顿,“启发”学生顺接下半句,其实这是毫无启发意义的“诱导”。它不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诱导学生向教师早已定好的条条框框的套子里钻,把学生培养成“套中人”。因此教师在发问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考虑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样,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也要根据问题的深浅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回答,而不是盲目地把学生不能理解或无需掌握的知识硬塞给学生。教师的讲解能引人入胜,就在于语一言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
33、而精善,举例不多而诱导得体。这样就会使学生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明确的方向:1.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学生自觉的学习需要得到实在的帮助,它需要以自信以及对未知的兴趣作为动力。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二个重要的环节:1.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现象,只有不断克服困难,学生的学习才会进步。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肯定学生的进步。2.认真检查、监督学生的理解程度。当发现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时候,教师必须给予密切关注,必要时可以缩减课程容量和减缓教学的进度。对于优等
34、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加深理解的深度、广度,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2.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在许多单科教学中都有丰富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如判断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与假设等逻辑方法。在教学中应注意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并注意讲课的速度,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开思维,体会上述的科学思想方法,进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3.培养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认知结构是人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在人们头脑中的系统组织,它具有整体性和概括性。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越强、概括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学习的保持与迁移。因此,教学中可以从单元整体入手,随着
35、该单元教学进度的推进,及时归纳总结已学内容的规律,按部分地列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提纲或者内容提要,增强认知结构的整体性与概念性,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概括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促使学生高效高质地整体掌握该单元,从而形成整体性强、概括程度高的认知结构。教师在讲课时,列提纲并用概括图来表示,对一些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归纳,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使学生能从整体的角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6(五)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1.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聘请退休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继续发挥他们的余热。请他们参与在职
36、教师的讲课,听课,评课。对教材进行分析,对教法进行分析,对班级的课堂管理进行分析。邀请校外的的教育专家参与听课、评课。2.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反思。教师可以记教学日记,详细描述观察到的情景并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或与其他教师一起探讨、交流思想,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应该成为几种角色。观察者,即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典型事件以及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记录者,即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学习者,即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把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外化为文字,勤做读书笔记,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使自己更善于发现
37、问题。(六)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就教育方面来说,一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使群众能够真正了解,从而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舆论监督。就前一个方面来说,新闻媒体应该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减负的政策,让家长和教师了解减负的真正目的,就减负中存在的误区进行报道并进行澄清,多宣传教育科学知识,增进家长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自觉支持减负,同时要减少对高考、中考状元、学校升学率等方面的炒作和过分宣传,不制造“应试”氛围。就后一个方面来说媒体应该对违反减负政策的做法进行监督和报道。参考文献:1 董庆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创新发展,2000年2 梁珊,初中生心理特点与家庭教育对策,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论文汇编,2003年3 周波,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及其对策,吉林教育科学,2001(05)4 明娟,初中生课业负担问题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5 李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学生的发展,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03期6 唐红华,中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特征及对策,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字数:约9897字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