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教学 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 “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教学 重点 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 难点 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sol”的柯尔文手势。 课前准备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 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 5、3、6、2 四个音时教师 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
2、 需要做柯尔文手势, 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 (2)模唱 55556- 55553- 33332- (设计意图: 6 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 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 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 知。)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牧童短笛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 童、笛声、晚霞优美、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师:哦,原来是一位小牧童。他吹的好不好?笛声美不美?那么 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想。 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
3、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 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 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 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 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2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 悠扬)。学生听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 旋律把身体动起来。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 础)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 学们翻开课本 10 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 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 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
4、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 大树下, 吹着竹笛, 唱着歌曲。 这首 牧童谣 就是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 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 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3、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 握拳、拍手心、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 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 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 (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 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4、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师: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
5、接下来请同学认真听音乐,再仔细看 歌词,看看哪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1).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 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 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 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 问一答的念歌词, 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 为歌曲打下基础) 4、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老师弹琴带学生唱。教师唱响些,学 生轻些。最后
6、一段教师一句一句带学生唱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 前面学生的听, 念, 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 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那么最后一段一句一句带学生唱,是 3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5、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 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 (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 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 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6、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 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课堂 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 还认识了新朋友“la” 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 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 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 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 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 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吻来总结结束今天的课 堂,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最后还深入德育教育,达到了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