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芣苢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朗读之,初识诗经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回到诗歌的源头去看看。听说过诗经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生: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生: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是老百姓创作的,后来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将这些诗歌收录在诗经中。师:对的!(师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师: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是诗经里的一首歌谣,题目是芣苢,看老师写题目。谁来读?(生读题)师:想看看芣苢吗?(课件出示芣苢图片)这就是成片的芣苢,也叫车前子。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猪耳朵草。你们看,圆圆的是不是有点像猪耳朵
2、?春天,它的叶子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野菜。到了初夏,开花结出的籽儿就叫车前子。晒干后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了吗?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的印象?生:刚开始读时比较难,里面有些字我从来没见过。师:是的,诗经里有些古文字像远古的化石一样,让我们觉得高深难懂。生:我们以前读的诗主要是五言诗、七言诗,这首诗是四言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师:不仅是这首诗,整部诗经,大多以四言为主,充满节奏感、音乐感。生:我发现,这首诗每句结构差不多,就改了六个字,真有意思。师:你关注到了语言形式,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看,全诗共三章,一行一章,结构形式相同,仅仅变了少数几个动词,这种写法叫“重章叠句”
3、。这就是诗的独特之处,一会儿我们重点研究。师:现在,听老师读这首诗,同学们在心里读。(师课件出示整首诗,配乐范读一遍,第二遍与一位学生轮读,其他学生小声跟读。)师:好听吗?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得一字不差。(生自由读,师指名读。)师:你把“采采”稍稍强调了一下,好像在告诉我们,采芣苢了,大家快来采吧。还可以怎么读?(师指名读)师:你把“芣苢”读得特别有味道,为什么这么读呢?生:因为芣苢太多了,满山遍野都是,所以,我有意拉长了读音。(师指名读)師: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大片绿油油的芣苢。四言诗一般读成“二二”节拍,读两个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咱们一起读。(生齐读)【评析: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
4、寻、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伊始,教者就引导学生汇报自己对诗经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择其精要向学生呈现。对于芣苢的特点,教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是一首四言诗、句式相同等与过去所学古诗不一样的地方。即使是朗读的指导,教者也是在点评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提示重音、节奏等要点。在这一部分及后续的教学中,教者都十分注意“让学”,让学生回归到学习主人的位置上。】二、细想之,理解意思师: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呢?首先要理解这些字。(边说边贴词卡:采、有、掇、捋、袺、襭)请大家先看第二章里的两个字,“掇”和“捋”,谁来说?生:“掇”的意思是拾取。“捋”的意思是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抹。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下面注释知道的。师
5、:看注释是个好办法。但老师觉得,只看注释还不能充分领略到汉字的奥秘,有时需要我们追根溯源学汉字。“掇”右边有四个“又”字。(出示“又”的古字)在古代,“又”字指的是手。从字形上看,“掇”字包含这么多手,是什么意思呢?生:指很多手在不停地拾取。师:再看“捋”字。(出示“寽”的古体字)“捋”的右边指以五指持物。结合注释和字形,谁上台来演示一下“掇”和“捋”的动作?生:(边演示边说两字的差别)“掇”是一个一个地摘,而“捋”是一把一把地摘。师: “捋”指从茎上成把成把地向下抹东西。稻谷丰收了,我们说生:捋稻谷。师:麦子熟了,我们说生:捋麦子。师:再看“袺”“襭”,你们又有什么发现?生:都是衣字旁 。“
6、袺”加个“页”就是“襭”,而且“页”是繁体字。师:是的,这两个字与衣服有关。当时老百姓的衣服是这样的。(出示古人服装图片)上衣长到膝盖,腰间有腰带,类似现在人穿的风衣款式。这两个字意思也接近。谁上来用动作演示一下“袺”和“襭”?(生演示)师:(师边演示边解释,生一起做动作)对,这就是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字的意思都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就好懂了。自己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别忘了借助下面的注释。(生自由练说后,师指名说。)生:姑娘们去采车前子,先是一个一个地去摘。车前子太多了,她们又成把成把地去捋。车前子越采越多,姑娘们先是手提着衣襟,兜了起来,后来又掖起衣襟装了起来。师:看来意思明白了
7、。中国古典文学家余冠英先生曾翻译过这首诗,请看。(师课件出示: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师:老师和你们对读,注意好节奏。(师生对读)师:这首诗最独特的地方就是“重章叠句”中仅仅换了六个字。这六个字究竟妙在哪里呢?好好想想,然后组内讨论讨论。(生小组讨论)师:哪一组来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生:我们觉得这六个字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把姑娘们采摘的动作形象地写了出来。师:是啊,诗歌注意了词语的锤炼。你们品出了其中的妙处。生:更换了六个字
8、。这种更换看似简单,其实很用心,写出了芣苢越采越多、姑娘越采越欢,满载而归的过程。让我们越读越有味道。生:我们觉得这六个字的顺序是不能换的。而且,诗歌相似的结构,反复再现了姑娘们采芣苢时的动作和欢快的心情。 师:是的,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情景的推进来写的。芣苢是一首劳动的歌谣。姑娘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颗颗“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这一个完整的采摘过程,就是通过这六个动词体现出来的。师: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注意这六个字。(生齐读)三、涵泳之,揣摩意境师:这首诗虽短,却很动人,我们还可以读得更有味道。怎么读呢?
9、清代著名学者方玉润先生教我们这样读(课件出示: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反复品味。在平心静气、反复品味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师: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教我们这样读芣苢(课件出示:现在请你再把诗读一遍,抓紧节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就是要我们读出诗的节奏。揣摩画面,你又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尝试着用这两位学者的读法,好好读读、想想。 生:当我静下心来读这首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许多姑娘在采芣苢,而且还在唱歌。她们的歌声,余音袅袅,忽断忽续。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风和日丽中,三
10、三两两的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着:“咱们一起采芣苢吧!” 一开始,姑娘们是一颗颗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师:你们把姑娘们采摘的画面想得那么逼真、鲜活,太有想象力了。读诗,要“平心静气”“反复涵泳”;读诗,也要“抓紧节奏”“用心揣摩”,这样才能听到美妙的声音,看到生动的场面,这才是真正的会读诗。你们看,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女子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情不自禁地吟起来。(師引生齐读第一章)师:她们越采越多,越采越忙,越采越欢了!(师引生齐读第二、三章)师:同
11、学们,现在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姑娘们采摘时的场景和心情,你会用哪个字?说说理由。生:我觉得是“欢”,采摘的过程是欢快的,采摘的场面是欢乐的。生:我觉得是“喜”,整首诗传递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生:我觉得是“乐”,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快乐地劳动。师:想看看元代学者吴师道的评价吗?(师课件出示: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吴师道)师:你们真是作者的知音。是的,在“重章叠句”中,那明快的节奏、欢乐的气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评析:古诗词因其存在的年代较为久远而留下了不少研究资料,像芣苢这样的名篇更是如此。教者在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时融入了清代著名学者方玉润和现代著名诗
12、人闻一多读这首诗时的感受与体悟,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学生以“欢”“喜”“乐”等字概括先人们采芣苢时的场景和心情后,教者又以元代学者吴师道的话肯定、鼓励学生的所思所感。相关资料的融入使作品的呈现变得更丰富、完整了,从而助力学生达成一定的学习深度。】四、学吟之,感受意韵师:诗的源头是歌谣。姑娘们一边采着野菜,一边唱着歌谣。怎样读出其中的味道呢?我们应该像姑娘们那样边唱边和。边唱边和相当于对山歌。对山歌,懂吗?我们不是唱,而是读。可以一读一和,可以男读女和,还可以一读百和小组内先来试一试,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读和,看看哪一组能读出创意,读出热闹,读出欢快。(各小组练读并展示。有一生读,另一生和的;
13、有一人读,其他五人和的;有女声读,男生和的)师:我们还可以邀请听课的老师们一起来和。你们在这座山头,老师们在那座山头,我们都在采芣苢(生读,听课教师齐和,气氛热烈。)师:好极了,真是一咏三叹,余音绕梁啊!这种“重章叠句”的写法是诗经中最为常见的,大家看(课件出示诗歌)桃夭兔罝樛木螽斯鹊巢相鼠都是“重章叠句”的写法。这种写法对后世的诗词影响很大。大家还记得汉乐府江南吗?它们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齐背汉乐府江南)师:学到这儿,谁来说说你对“重章叠句”的写法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生:“重章叠句”的写法让我感觉语言虽简洁,但有一种别样的美感。生:我觉得“重章叠句”的写法,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情
14、感得到了尽情抒发。师:是啊,“重章叠句”能表现出强烈的情感,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觉,所以,诗歌、音乐中经常使用。芣苢原本就是唱的。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唱吧。第一遍心里跟唱,第二遍轻声跟唱,第三遍大声唱出来。(师播放音乐,生齐唱。)师:真是何等的舒畅、欢快。五、仿写之,古为今用师:同学们,2000多年前的古人边采野菜边唱歌谣,多么快乐,多么自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快乐也无处不在。看,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各种劳动图片)你采摘过东西吗?(课件出示:选择一个活动情景,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写下来,注意词语的锤炼和情景的推进。采采 ,薄言 。采采 ,薄言 。)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句
15、式仿写几句话。(生创作)师:谁来大声诵读自己的作品?最好吟唱出来。生:采采茄子,薄言掇之。采采茄子,薄言捋之。生:采采草莓,薄言摘之。采采草莓,薄言品之。生:采采桑果,薄言尝之。采采桑果,薄言乐之。师:感谢诗经,感谢芣苢,让我们有如此尽兴的体验。学到这儿,你对诗经有什么新认识?生:诗经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诗经描写的画面非常生动,让我们看到了200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诗经真有意思。生:我觉得诗经中的诗美、语言美、画面美、节奏美,真是美不胜收啊。师:是啊,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孔子曾说(师课件出示: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生齐读)师:按字面的意思,就是说不读诗经,就无
16、法说话。孔子还说(师课件出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生齐读)师:就是说,同学们怎么能不学诗呢?读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抱怨不平,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这些都说明诗经的重要性。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回到诗歌的源头,初步感受了诗经独特的魅力。在老师看来,诗经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另一条母亲河,希望大家能在这条母亲河里尽情畅游! 【评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相似的场景对学习内容进行仿写是实现言语内化的重要途径。虽说这首诗诞生于两三千年前,但就其表达形式来看,学生完全可以模仿着
17、说说。课堂上教者再现学生平时熟悉的劳动场景让他们运用芣苢中的句式来仿写,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了出来,大家说得喜滋滋、乐陶陶的。这样,学生在运用中不仅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首诗的独特魅力,还学习了遣词造句的方法,培养了语感。】【总评】引源头之水 灌言语之花芣苢是诗经中的名篇,写的是先民们满山遍野采收芣苢时欢快的劳动场面。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简练生动、自然天成,适合儿童学习、诵读。吴建英老师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广泛收集并整合相关资源,从儿童出发,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层层推进,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具體说来,这堂课的教学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文化探源,感受诗歌最初的光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诗歌的
18、源头,蕴含着丰厚的上古文化的内涵,表达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读一点诗经中的作品,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扇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窗户。小学语文教材限于篇幅,一般很少选用诗经中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古诗教学中的一个缺憾。教者选择芣苢作为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将中华诗歌初始的样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感知就更全面了。本课教学一开始,教者就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对诗经有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习芣苢,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发现这首诗的特点,再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体悟芣苢的魅力所在。执教者还带领学生照着诗的样式进行仿写,在仿写中深入体会,最后又回到诗经,点出其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的
19、特殊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学生由此完成了一次中华古诗文的探源之旅,也感受到了诗经这颗中华文化明珠闪耀出的独特光彩。二、紧扣动词,触摸文字背后的生活景象芣苢可以说是诗经中最简单的一首诗,其基本句式就两个“采采芣苢”“薄言之”。诗中变化的只是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生动展现了先民们采摘芣苢的情景。“采”和“有”是概写,“掇”和“捋”是对“采”的具体叙述,而“袺”“襭”写的是动作,对应了“有”,几个动词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采集过程。显然这六个动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教者在这六个动词的教学上下足了工夫。先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注释、联系古文字的字形,结
20、合动作演示弄明白每个动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并出示名家的译作进一步明晰诗意,让学生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贴切。然后在品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动词的顺序与采摘过程的契合以及这些词中透出的采摘者欢快的心情,引用古人和当代学者的描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歌所展现的场景中吟诵体会。最后通过仿写体会动词的妙用,一步步引导学生透过动词字面的意思触摸先民们鲜活的生活场景,感受他们当时采摘时的喜悦心情,从而体会诗中用词的精妙。三、反复诵读,读出“好声音”芣苢是先人在采摘芣苢时吟唱的歌谣。欢快的心情从简洁生动、富有节奏的诗句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因而这首诗十分适合诵读。教者在指导诵读时注意
21、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读的要求。初读时教者强调读正确,做到一字不差;在学生大致理解诗意后,则根据诗“重章叠句”的特点,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接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仿佛看到当时人们劳动的场景,读出欢快的语气;最后,让学生像先民那样有唱有和。这时,学生仿佛成了当时采摘的先民,“唱”出了心中的欢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将朗读指导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体会,学生越读越好,读出了各自的“好声音”。古诗词的学习就应该像这样通过反复诵读让诗句在学生的眼中、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心里活起来。从整堂课来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这首诗独特的朴素美和韵律美,体悟到了诗经特有的魅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诗经中蕴含的汉语言文化的基因也在不知不觉中植入了学生的言语生命中。这些“基因”必将伴随着学生成长,并在他们以后的生命历程中绽放。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