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高频考点归纳55题1.请简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 定。 (4)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 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2. 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
2、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
3、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 不断的发展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的。 2829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 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
4、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 和个体之间。 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5、.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文化传统; 人口。 2.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9.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确立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虽几经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很明显的。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
6、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确立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11.简述活动中
7、心课程论的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主要观点包括: (1)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1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13.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 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
8、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 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 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 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 整
9、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1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
10、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7.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8.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 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 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要求如下: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
11、)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19.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 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20.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12、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21.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2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13、; (5)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4)不利于因材施教; (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23.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24.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1)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33(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
14、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 准备。 25.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4)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26.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7.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
15、情境。 (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 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8.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
16、和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 30.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1.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17、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 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32.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3.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34.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 非人为(内
18、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5.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 假设。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 36.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
19、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 U 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 利于任务完成;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7.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8.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
20、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39.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 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0.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41.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 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
21、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 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42.简述中学生情绪的特点和指导学生有效调节方法。 1.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 2.指导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43.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措施。 (1)针对胆汁质的学生,老师应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且对学生的批 评一定要有说服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坚持和自制的精神,豪迈、
22、豪爽、勇于进取 的品质,但也应该克服鲁莽和莽撞的缺点。 (2)针对多血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老师要为他 们创造条件,多给他们一些活动的机会。要定期提醒,培养其专一的品质,防止 见异思迁。 (3)针对黏液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老师要让他们有 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要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 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4)针对抑郁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老师要对其多关 心、爱护,不要在公开场合对其严厉指责和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 往、富有自信的精神。 44.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
23、)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4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46.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6)角色扮演; (7)小组道德讨论。 47.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
24、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48.简述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 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49.简述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 足; (2)教育
25、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 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 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50.榜样示范法的运用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要求 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前进的明确方向和巨大动力。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推动 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 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 感。 51.中学德育的途径。
26、(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52.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 个孤立的个体。 2.核心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 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3.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多数学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 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须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 4.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
27、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 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 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 长得到发展。 53.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4.简述个别教育工作。 (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2)对中等生的教育: 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55. 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