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本讲内容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第五章 农村社区与城镇化第六章 农村生活方式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P71)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联合起来的次级社会群体。作为次级社会群体的社会组织由以下几个要素所构成:1)一定数量的成员;2)特定的活动目标;3)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4)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5)一定的物资设备依据不同的标准,农村社会组织可以划分为农村正式农村正式组织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指政府按编制和法律规定而建立的组织。农村基层的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包括政治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和群团组织等。农村非
2、正式组织指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宗族、宗教以及各种会、社、团体等。以组织的性质和功能为主要标准来划分农村社会组织,可以分为:(P74)1.农村经济组织 2.农村政治组织 3.村民自治组织 4.农村群团组织 5.农村科教文卫组织 6.农村民间组织经济组织经济组织 经济组织是人们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常见的农村经济组织主要有乡镇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信用社等。政治组织政治组织 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乡(镇)设有基层政权组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这一级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具体的执政机构是乡(镇)人民政执政机构是乡(镇)人民政府。府。农村政权组织还包括人民法庭
3、、公安派出所等国家政权机关。村民(居民)自治组织村民(居民)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通过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村民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事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群团组织群团组织 群团组织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等的人民群众所自愿组合形成的群众性组织,如共青团、工会、妇女联合会等。事业组织事业组织 农村基层事业组织是指从事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等事业,其经费来源是国家、地方财政拨款或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的国家、集体或民间的组织。乡镇及以下的
4、事业组织主要有教育站、文化站、广播站、各类中学、小学、幼儿园、农民技术学校、卫生院(所)、放映队、技术推广站、植保站、环保站、体育运动队等。二、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村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P76)(一)发展互助组互助组是建立在个体农民基础上的一种农业经济组织。(二)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经济合作组初级社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织。这种经济组织的土地、牲畜和主要农具基本上还是入社农户的私有财产,但已交给合作社统一使用。(三)合作化高潮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普遍化高级社的主要特征:1.规模较大;2.土地、牲畜和主要农
5、具等生产资料已不归农民私有,而变成了合作社的公有财产;3.全社实行统一经营,入社农户必须参加集体劳动;4.按照入社农民(社员)提供的劳动统一分配劳动产品和现金,取消了土地、牲畜和农具的入股分红;5.从形式上来看组织化程度较高。(四)建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大;2.“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人民公社由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组织构成。3.综合性强。4.以家庭为细胞,以地缘为纽带。二、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P78)(一)家长制家长制管理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主要特点是:1.组织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首长手中,对下不分权。2.组织
6、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3.管理缺乏科学性,命令随意性大4.组织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缺乏明文规定的组织规范。(二)泰罗制泰罗主张用工作程序的标准化、确定工作定额即计件即计件工资制工资制等方法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确实收到了明显效果。但这种管理方式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之上的,即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目的仅仅是即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赚钱,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为了赚钱,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三)科层制科层制管理的主要特征:1.专业化。专业化。把组织的总任务分解为各项具体的工作,每项工作分别由专
7、业人员承担。2.照章办事。照章办事。组织成员的活动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3.职权等级制度。职权等级制度。明确各项权力与职务的等级,下级服从上级。4.任人唯才。任人唯才。组织根据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来选配工作。5.非个人性。非个人性。组织成员之间按各项规章制度的规定发生关系,其互动不应受个人感情的影响等。三、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自治组织(P83)(一)政权组织乡镇党委是乡镇各项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它由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农村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乡镇人民政府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乡镇人民政府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一般由乡镇长
8、一人,副乡镇长若干人,各职能部门若干个组成,是一个比较规范的科层制组织。(二)村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P84)村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是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成员(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村务监督机构以及村民委员会下属各委员会等方面所构成。(二)村民自治组织(二)村民自治组织(P84P84)村民自治的产生与发展村民自治的产生与发展村民自治的产生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的组织“真空”。1980年,为解决当时农村改革后村级治理的无序和混乱局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和罗城两县的村民自发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19
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村民自治正式启动实施,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乡村选举。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中国村民自治由此走向法制化、成熟化。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即村民自己管理自己,它是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即村民自己管理自己,它是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第一,自治的主体是农村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农村村民,村民享有自主管理本村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第二,自治的
10、地域范围是村自治的地域范围是村,即与农村居民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社区,这是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第三,自治的内容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自治的内容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即村务;第四,自治的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自治的目的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本村范围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地处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效地处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最基层,保证国关的本村公共事务,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最基层,保证国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家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村民自治组织的特征村民自治组织的特征 村民委员会与其他
11、类型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相比,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群众性。第一,群众性。村民委员会的群众性特征是由其组织性质决定的。它既不是国家的政权组织,也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它既不是国家的政权组织,也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而是一种群众性组织。出机构,而是一种群众性组织。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责任与义务参加村民委员会。第二,自治性。第二,自治性。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里的重大事务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策会议讨论决策,对村级社区事务实行民主管理,对村集体经济收支账目及干群行为等进行民主监督。值得注意的是,
12、值得注意的是,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自治,是在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治,的自治,是在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治,并不是并不是村民委员会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村民委员会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自己想干什么就干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第三,基层性。第三,基层性。村民委员会是设立在国家最低一级行政区划之下的社会组织,它是农村基层政权指导下的社会组织,直接由广大村民所构成。第四,地域性。第四,地域性。村民委员会是一种地域性社会组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
13、立”。在实践操作中,村民委员会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也有把几个相邻的自然村共同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或者把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划为几个村民委员会。第五,广泛性。第五,广泛性。一是地域的广泛性地域的广泛性。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广泛分布于所有的农村社区。二是成员的广泛性成员的广泛性。村民委员会的成员由一定地域的所有村民构成,而不像其他社会组织那样对其成员有性别、年龄、职业或其他社会属性的限制。第五章 农村社区与城镇化 一、社区(P94)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具体地说,社区是由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
14、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社区发展是有计划地推动社区变迁的方式,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的状况,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解决社区问题、增进社区福利、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区发展举措实在20实际90年代之后,为了应对改革开放以来“单位人”向“社区人”回归带来的新需求和新问题。(P96)二、农村社区(P98)农村社区是指社区成员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人口密度相对稀疏、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村落村落是中国农村社区最主要的形态。1.农村社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2.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人口规模小。3.农村
15、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血缘、地缘关系在农村社区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村社区的主要类型:1.村落社区村落社区是农村居民聚集而居所形成的群落及其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农村社区的主要类型。2.集镇社区集镇社区是以农业为基础,由有一定规模的、相对制度化的商业和服务业形成的地域生活共同体。中国农村村落类型、分布及特点 中国农村的社区建设 为了努力同步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印发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形成“一村一社区”“一村一社区、社区设小区”“多
16、村一社区”“村寨社区”“自然社区”等多种模式。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P103)1.基础设施建设2.公共服务建设(行政管理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商品购销服务、文化服务、治安服务)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灾民救助制度)4.民主法制建设四、农村城镇化(P103)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运动,是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1.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核心内(核心内容)容);2.农村地区逐渐演化成城市地区;3.
17、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普及完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提高;4.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社区不断扩散。第六章 农村生活方式一、农村生活与生活方式(P117)农村生活:农村居民为生存、发展、享受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生活方式:人们从事活动的典型样式。生活方式最基本的要素是生活主体和生活条件。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P119)1.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决定性)2.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生活方式(自然基础)3.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4.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影响生活方式二、农村生活方式及其变迁(一)农村劳动方式(一)农村劳动方式(P121)
18、劳动方式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运用生产技术、加工生产资料、获得产品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合作的方式。农村劳动方式农村劳动方式是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内容。1.多数劳动力以农为主兼营他业或以他业为主兼营农业2.非农职业者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经商成为重要选择3.逐步从农业手工劳动向以机械化操作为主过渡(二)农村消费方式(二)农村消费方式(P122)农村消费方式是农村居民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耗生活资料和劳务的过程及行为,包括吃、穿、住、用等方面。1.饮食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服饰消费商品化、时尚化,现代消费品涌入农家3.居住条件显著改善4.农村消费生活领域的突出问题(过度消费烟酒、生活垃圾污染严重)(三
19、)农村的文化娱乐方式(三)农村的文化娱乐方式(P126)农村的文化娱乐方式是指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的活动过程和活动形式。1.继承积极的传统文化娱乐文化2.利用现代媒体是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3.农村文化娱乐方式的民族性和代际差异4.农村文化娱乐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三、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及其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 在发达地区,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方式已经跨越温饱型、小康型,表现为富裕型发展方式。1.恩格尔系数较低恩格尔系数较低。恩格尔系数是指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2.物质生活已经相当富裕。(二)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四有”新人,打造农村现代化生活主体 4.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