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01 01 作者简介0202 写作背景0303 预习检测0404 整体感知05 05 细读文本06 06 总 结 0101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仕宦生涯:仕宦生涯: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
2、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陶渊明思想可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看到了社会腐朽,但无力改变,只好追求自身道德完善。陶诗标志诗歌古朴风格最高成就;创新: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结合开创田园诗题材。0202
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 0303 预习检测反复诵读,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可运用听读、自读、范读、评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诵读。要求: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要注意语气长短、轻重的变化,读岀美感。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晋太元中,
5、武陵(ln)人捕鱼为业。缘(yun)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fn)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y)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xi),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n m)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o),并怡(y)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j)答之。便要(y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n)来问讯(xn)。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
6、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j)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u)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0404 整体感知晋晋太元太元中,中,武陵武陵人捕鱼人捕鱼为业为业。缘缘溪溪行行,忘路之,忘路之远近远近。字词注释及译文东晋孝武帝的年号东晋孝武帝的年号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郡名,今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
7、湖南常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德一带把把作为作为职业,职业,以以为生为生 顺着、沿着顺着、沿着偏义复词,偏义复词,仅指远仅指远行走这里行走这里指划船指划船忽逢忽逢桃花林,桃花林,夹岸夹岸数百步,中无数百步,中无杂杂树,芳草树,芳草鲜美鲜美,落英落英缤纷缤纷。字词注释及译文忽然遇到忽然遇到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两岸两岸别的,其他的别的,其他的鲜艳美丽鲜艳美丽落花落花繁多而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乱的样子渔人甚渔人甚异之异之,复复前前行,行,欲欲穷穷其林。其林。字词注释及译文又,再又,再译文: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8、,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名词活用为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状语,向前欲:想要欲:想要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里是“走到走到的尽头的尽头”的意思的意思以之为异,即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对此感到诧异林林尽尽水源,水源,便便得得一山,山有小口,一山,山有小口,仿佛仿佛若若有光。便有光。便舍舍船,从口入。船,从口入。字词注释及译文完,没有了完,没有了译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于是,就于是,就看到看到隐隐约约,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真切的样子好像好像舍弃,丢
9、弃舍弃,丢弃初初极狭,极狭,才才通人。复通人。复行行数十步,数十步,豁然豁然开朗。开朗。字词注释及译文起初,刚开始起初,刚开始译文:。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只只行走行走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土地土地平平旷旷,屋舍屋舍俨然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之属属。阡陌阡陌交通交通,鸡犬鸡犬相闻相闻。字词注释及译文平坦平坦译文:(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空阔;宽阔空阔;宽阔房屋房屋整齐的样子整齐的样子这这
10、类类田间小路,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走向的叫陌可以互相听到可以互相听到交错相通交错相通其中往来其中往来种作种作,男女,男女衣着衣着,悉悉如如外人外人。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并并怡然怡然自乐。自乐。字词注释及译文耕种劳作耕种劳作译文: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穿着打扮,穿着打扮,穿戴穿戴全,都全,都桃花源以外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的世人都都愉快、高愉快、高兴的样子兴的样子见渔人,见渔人,乃乃大惊,问所大惊,问所从来从来。具具答之。答之。字词注释及译文于是,就于是,就译文:村里的人看到
11、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从从地方来地方来通通“俱俱”,全,详细,全,详细便便要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咸来来问讯问讯。字词注释及译文通通“邀邀”,邀请,邀请译文: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都,全都,全询问消息询问消息自自云云先世先世避秦时乱,避秦时乱,率率妻子妻子邑人邑人来此来此绝境绝境,不,不复复出出焉焉,遂遂与外与外人人间隔间隔。字词注释及译文说说译文: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
12、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祖先祖先指妻室子女,指妻室子女,“妻妻”“”“子子”是两个词是两个词率领率领同乡(县)同乡(县)的人的人与人世与人世隔绝的隔绝的地方地方再,又再,又兼词,相当于兼词,相当于“于之于之”,“于于此此”,从这里,从这里就就隔断,隔绝隔断,隔绝问今是何问今是何世世,乃乃不知有汉,不知有汉,无论无论魏晋。魏晋。字词注释及译文朝代朝代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竟,竟然竟,竟然不要说不要说此人一一此人一一为为具言具言所闻,皆所闻,皆叹惋叹惋。余余人各复人各复延至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家,皆出酒食。字词注释及译文对,向
13、对,向译文: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详细地说出详细地说出感叹、惋惜感叹、惋惜其余,剩余其余,剩余邀请到邀请到停数日,辞停数日,辞去去。此中人。此中人语语云:云:“不足不足为为外人道也。外人道也。”字词注释及译文离开离开译文: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告诉告诉不必,不值得不必,不值得向、对向、对既既出,得其船,便出,得其船,便扶扶向向路,路,处处处处志志之。之。及及郡下,郡下,诣诣太守,说太守,说如此如此。字词注释及译文已经已经译文:渔人出
14、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从前的、旧的从前的、旧的沿着、顺着沿着、顺着到处到处动词,动词,做标记做标记到达到达到到像这样像这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向向所所志志,遂遂迷,不复迷,不复得得路。路。字词注释及译文译文: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寻找寻找先前先前名词,标记名词,标记取得,获得,文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中是找到的意思结果结果南阳刘子骥,南阳刘子骥,高尚高尚士士也也,闻之,闻之,欣然欣然规规往。往。字词注释及译文表判断表判断译文:南阳人
15、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品德高尚品德高尚人士人士高兴的样子高兴的样子计划计划未果未果,寻寻病病终终,后遂无,后遂无问津问津者。者。字词注释及译文随即,不久随即,不久译文: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没有实现没有实现死亡死亡问路,这里是访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求、探求的意思1.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 1):):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源。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 2、3 3):):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
16、(第三部分(4 4、5 5):):渔人离开桃源以及再次探访桃源未果。0505 细读文本1、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砚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原本是出于想象、精神寄托的地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却处处落实,看似毫无虚笔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看似毫无虚笔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其一,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先是“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然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因山口很小,所以光线不甚分明。“仿佛”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
17、这也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所发现的情景。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之”可见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的。此外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一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一 ,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其二其二,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首先,桃花源映入眼前的图景真实可信土地、屋舍、良田、水池、桑竹、阡陌、鸡犬等皆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其次,“设酒杀鸡作食”,也是丰年待客之道。再次,来到这里的原因也真实可信“先世避秦时乱。其三,其三,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
18、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骐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2、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到底作何解?关于这一处“外人”,认识大致有三种:桃花源以外的人;世外之人;古人,即秦汉时人。我们认为,这里的“外人”和文中另外两处“外人”一样,都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而“世外人”和“古人”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第一,从词义角度来看第一,从词义角度来看。“外人”在古籍中并无指世外之人或古人的用例,换句话说,“外人”一词在古代并没有这样的意思。而且,如果作者想说“世外人”“古人”,为什么放着现成
19、的“世外人”“方外人”“古人”甚至“秦汉时人”等词语不用,而要用根本没有这些意思,或者至少是可能造成混淆的“外人”呢?这显然是有违表意的有效性的。第二,从句意角度来看。第二,从句意角度来看。首先,很多人忽略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前面还有一句“其中往来种作”。这三个短句是连贯而下的,“悉如外人”的不仅是“男女衣着”,还有“其中往来种作”,“其中往来种作”,如何与世外人、古人相同?其次,应该是见过或头脑中有大致的概念,才能说“如”。这句话虽非渔人所说,却是“渔人视角”,试问一个武陵的渔人如何知道世外人或古人的“往来种作的男女衣着”是什么样的?此外,全文此外,全文“外人外人”凡三见,每次出现的语境
20、中都包含着一组相凡三见,每次出现的语境中都包含着一组相对的概念对的概念。第三,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看第三,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看。作者借这样一个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没有战争,没有苛政,只有将桃花源内外的生活场景设置得尽可能相似,才最有利于突出这一主旨。换句话说,假如没有战争和苛政,世人的生活也可以像桃花源中人一样。我们看到,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场景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绘的生活何其相似,百姓过的是世俗的生活,如果偏偏又穿着世外之人或古人的衣服,反倒是十分奇怪。0606 总 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
21、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