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48.50KB ,
文档编号:5940192      下载积分:16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5940192.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saw5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国思想史纲要名词解释总集.doc)为本站会员(saw5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思想史纲要名词解释总集.doc

1、慎独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 “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其主要的思想源自于大学的经。大学是如此指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周公制礼

2、周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整套礼制,史称“周公制礼”。这次制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规定。大的方面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制度礼仪,小的方面包括人的婚姻、丧事、成人礼仪、祭祀活动等等。通过周公制礼,统治阶层力图使西周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和人们生活以及思想,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替很多,但西周时周公制礼所确定的各种礼制都被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周礼的影响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

3、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不法先王不是礼仪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墨家三表说墨子提出的认识或判定言论是非的三条标准。

4、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历史经验;“下原察百性耳目之实”,即实际大众经验;“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政治实践。道法自然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无为而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

5、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涤除玄览老子把握道的一种方法。就是就要把人的内心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受一点外来的干扰,象一面清澈幽深的镜子,不沾一点灰尘,这样就能把握道了。这是一种神秘主义认识方法抱法处势出自韩非子难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比喻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韩非强调法在统治中的作用,同时突出势的重要性。提出要法势合一,统治者必须同时兼备两种权威,即制订法的权威与实施法的权威,才能达到抱法处

6、势则治的境界。性三品说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结合天人感应说,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他认为,人性的根源是阳,表现于外为仁,是善;情的根源是阴,表现于外为贪,是不善。人生下来就有性和情两种质,虽然性是主,情是从,但不能说人性先天就是善的。要使人养成道德品行,达到“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需要经过社会的教育。董仲舒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认为君王承天

7、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原心定罪由董仲舒提出是春秋之义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汉儒把它当成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其内容是在审判中重点考察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乎儒家道德,如不合乎,必须严惩;如合乎,虽犯法亦可从轻论处。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安置人罪打开了方便之门。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就是指自然界 ,“人”就是指人类 ,“合一”就是指自然和人类和谐

8、相处。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文武张设这是王充法理思想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一德一力,一文一武,都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要“文武张设”、礼法兼用。但比较起来,王充认为礼义德教更为重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源自汉末士人中普遍发生的儒学信念危机。王弼从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论出发,得出名教出于自然的结论。他否定了汉代以仁义为本的观念,儒道兼综,以道统儒,主张名教从属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在中国伦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名教”,一般理解为儒家的纲常伦

9、理,又称“礼教”、“五教”、“王教”、“世教”,因其是正名分的大本,故称“名教”。名教本自然王弼对世界存在普遍原理的追问展现在多个方面,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以无为根据,万事万物的运行遵从自然原则;对于人类社会,同样强调自然原则对于人类规范制度的创立具有本源意义,肯定了自然原则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该观点被总结为名教本于自然。将自在的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规定为自为的人类世界的行为规则,其理论前提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与人类思维在内的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适用的普遍规律。圣人制刑韩愈坚持圣人史观,认为圣人就是人道德楷模,圣人就是仁义,圣和仁是一体的。韩愈认为,法律和刑是道的体现,

10、是由圣人创造和设立的。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统治着生来具有上品的善性,劳动人民具有下品的恶性,中间阶层的性则是中品,可以导而上下,即可上可下。这种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为统治阶级的严刑峻法提供了理论根据,它的性三品说也可以用来反对佛教。天人不相预在元气惟存,气化宇宙的思想前提下。柳宗元视天为自然之物,天道只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他肯定的指出,草木之生长繁殖,年岁之凶歉璺收。是天所造成的自然现象;而法制与动乱,是人为的社会现象。二者皆有其发展变化之规律,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互不干预。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不仅是驳斥了韩愈所主张的天能赏功罚过的天命论,也否定了董仲舒的天

11、人感应论,同时承继了荀子所谓的“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八条目。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易简功夫陆九渊认为心就是本心,本心就是孟子的恻隐 仁义 羞恶 辞让 此四端就是此心本心

12、。他认为人常被物欲私欲本见蒙蔽本心,解蔽的方法是他提出的易简功夫。易简功夫就是首先要确认自己尽善的本心,其次学会用心度量是非,最后反观内省,顿悟本心。反观内省的方法就是存心养心去利欲。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三不足天变不足畏,

13、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大明法度出自 宋代王安石的上时政疏,“明:严明;法度:规矩,制度。大力严明制度、法规。他认为,国家是

14、否富强,天上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和法度是否合理。但是,他又十分重视“人”的作用,这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立法离不开贤人。其二,执法离不开贤才。童心说:李贽认为人先天具有天真淳朴的童心。“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童心说,导源于王守仁的良知说,但否定仁义礼智忠孝等是人的天性。帝王皆贼作为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之一的唐甄,以人人平等为出发点,提出了帝王皆

15、贼和治乱唯君的思想,把矛头直对君主专制政治;并针对其政治弊端,提出了限制君主权力的主张,从而使其反专制思想达到了明末清初时代的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校议政学校议政思想是黄宗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宗羲指出,学校不仅仅是养士的教育机关,而且是国家议政的政治场所,天下是非的评判,国家政事的处理。不能只有皇帝一人说了算,而要听从学校的公议,学校是高于君主的决定政治是非的最高权力机关,一切治理天下的设施都将出于学校。学校议政”可以看作是实现政治设想的重要手段。通过学校议政,可以反映民意,可以监督君主和地方官理势合一出自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理”,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势”,

16、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认为“理”和“势”在自然之天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不可抗拒。提出“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势寂然而不得不然,则即此为理矣。”肯定历史变迁根本上取决于势。但又认为势“存乎神之不测”,要通过英雄人物来表现。理欲合一王夫之提出了理欲合一的观点。他肯定人欲的合理性。一是理欲同源。他认为理欲都是自然的产物,与生俱来。因而欲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合理性。二是理不能脱离欲而单独存在。理往往要借助于欲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三是欲为人性的当然组成部分。四是在圣人身上,理欲实现了和谐统一。既然欲的存在是合理的,而且,消灭欲又是不可能的,那么就要对人的物质欲求给予一定的满足,不过,王夫之对欲的肯定是有限的,他更为推崇的是理的地位和价值,反映在社会政治观点上就是注重和维护礼教与纲常。这是其理欲观的局限性所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