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复习强化中央集权强化中央集权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中央集权的加强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2.宋承唐制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宋朝很重视总结前朝政制利弊,并加以改革和调整,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去掉一些旧隐患,又生长出一些新弊端,影响着宋王
2、朝国力的发展。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3.“重文轻武”优待士大夫“重文轻武”是宋朝职官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优待士大夫的某些特殊制度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宋代政治的特点是轻武人,重文人。高度重视文治,高度重用文人,这是为巩固政权服务的。宋太祖曾云,文人“纵皆贪浊”,其危害“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为此宋王朝采取了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及职能,提高文人的政治、生活待遇等办法。取士的名额较唐扩大了数十倍,且“布衣草泽,皆得充举”,为平民入仕铺平道路,入仕后的俸禄也远远高出唐人。从此科举考试几乎成了通向权力与财富的惟一途径。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宋朝政治:济贫积弱;
3、中央集权强化;辽、西夏的威胁;王安石变法(夭折);科举制度开始采取糊名制。宋朝政治体制的影响之利宋朝政治体制的影响之利1、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谓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专制主义则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主宰一切。秦汉时代,中央集权制就已经确立起来,但专制主义还未至登峰造极的程度。宰相权力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宰相,权力相当大,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到了
4、宋代以后,宰相的权力就越来越小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里。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2、宋朝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及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等人的擅权,防止成为梁唐晋汉周后又一个短命的王朝,及防御辽、夏等国的侵扰,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其核心和要害正如宋太宗所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包括职官、军事、科举、法律等方面。1、官僚机构的兀杂,给财政带来了一定的负担。2、宋朝过分降低了武将的地位,导致中国尚武风尚的严重缺失,在对外军事活动上也非常不利。3、在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处理上,北宋
5、较为宽松,主要以岁币形式进行和平交往,南宋时则地位屈居金国之下,以岁共和称臣作为政治交往。宋朝政治体制的影响之弊宋朝政治体制的影响之弊1.新考法历史典故(东营中考)“河南封丘县陈桥驿: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与这一文化旅游宣传词有关的历史典故是A.纸上谈兵 B.草木皆兵C.黄袍加身 D.破釜沉舟C核心素养课堂练讲核心素养课堂练讲2.(易错题)自古以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如图人物及其后继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B.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D.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解析 观察图
6、片可知,图中人物是赵匡胤。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故选 C。易错点: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未统一全国3.(北京西城区模拟)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曾忧虑地说.“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针对此情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废分封,行县制B.分化事权,削相权C.收兵权,置通判D.收财权,设转运使C历史解释历史解释4.史料实证(德州中考)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
7、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 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 162 人武将出身者 39 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A.落镇割据C.休养生息B.民贵君轻D.重文轻武解析)根据题干数据可知,北宋文臣出身的枢密院正副长官要远远多于武将出身的枢密院正副长官,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故选 D。5.(聊城中考)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提升官员素质B.发展文教事业C.缓和阶级矛盾D.稳固国家政权D历史解释历史解释6.(黔西南中考)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
8、要表现在A.发展了商业经济B.调和了民族关系C.造就了文治局面D.活跃了市民生活C历史解释历史解释7.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瘩情况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A.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特权D.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D历史解释历史解释8、内蒙古通辽中考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在秦国树立起尚武的精神。北宋却与之背道而驰,重文轻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社会落后,民众野蛮成风B.北宋经济发达,人们贪生怕死C.统治者的喜好不同,政见不一D.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C历史解释历史解释8、续资治通鉴长编
9、卷一八曾经有这样的记载:“重文教,轻武事。”把这一策略作为基本国策的王朝是A.隋朝 B.唐朝C.宋朝D.明朝9.“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A.统一文字C.创立科举B.独尊儒术D.重文轻武CD历史实证历史实证历史解释历史解释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宋朱熹朱子语类(1)“藩镇之弊”始于唐朝哪位皇帝?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什么?唐玄宗。安史之乱。(2)为解决“藩镇之弊”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结合所学,完成下表历史解释历史解释A: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B:
10、转运使;C:通判;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二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摘自钱穆国史大纲-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材料三毋庸讳言,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或指导思想是从宋室利益集团的特殊财政危机与社会危机出发才将“聚财”和“富国强兵”作为变法的最高目标-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3)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北宋统治存在哪些社会问题?(2分)北宋对外积弱不振.对内积贫难疗财政困难(4)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的目
11、的是什么?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实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核心素养探究素养提升/历史解释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强化集权削兵权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旋冕。披旋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1)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施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2)“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宋朝政治体制大致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
12、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重文轻武社会材料四: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什么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1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1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臣出任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权,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在中央,不仅政事堂、三司等机构的官员由文官担任,连主管全国军务枢密院主官也基本上由文官担任,担任此职的武官屈指可数。材料二 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其目的是什么?(2)材料一反映的这项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结合材料二谈谈该政策的弊端是什么。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