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课件1温温病病学学上篇上篇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二章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第三章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第四章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温病的辨证理论 第五章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温病常用诊法 第六章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温病的治疗 第七章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略)温病的预防与护理(略)医学课件2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教师的教鞭“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
2、早早”中 第八章第八章 风温风温 第九章第九章 春温春温 第十章第十章 暑温暑温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湿温湿温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伏暑伏暑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秋燥秋燥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大头瘟大头瘟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烂喉痧烂喉痧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温疫(略)温疫(略)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疟疾(略)疟疾(略)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霍乱(略)霍乱(略)医学课件5医学课件6第第一一v【学习要求】v掌握温病学的定义。掌握温病学的定义。v了解温病学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了解温病学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v熟悉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熟悉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对温病学的贡献。王孟英等人对温
3、病学的贡献。医学课件7一、温病学的定义和地位一、温病学的定义和地位定义:定义: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四时温病病证及特点(风温、春温、暑温、四时温病病证及特点(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湿温、伏暑、秋 燥、大头瘟、烂喉痧)燥、大头瘟、烂喉痧)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内容内容 温病的辨证理论温病的辨证理论 温病常用诊法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的治疗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预防和护理温病的预防和护理医学课件8二、温病学的地位二、温病学的地位1、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
4、辩证纲领辩证纲领 诊断方法诊断方法2、中医临床的组成部分、中医临床的组成部分 外感病证外感病证 一切热证治疗一切热证治疗医学课件9三、温病学发展概况三、温病学发展概况(一)战国至唐代(公元前(一)战国至唐代(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年至公元907年)年)萌芽阶段萌芽阶段 此时期由于此时期由于内经内经、难经难经、伤寒论伤寒论等先后问世,中医等先后问世,中医学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已有多方面涉及温病的论述,但是未形成学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已有多方面涉及温病的论述,但是未形成专门论述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温病在概念上隶属于伤寒,为温专门论述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温病在概念上隶属于伤寒,为温病学的萌
5、芽阶段。病学的萌芽阶段。秦汉时期对温病的初步认识:秦汉时期对温病的初步认识:1、内经内经中已有了关于温病因证脉治的记载中已有了关于温病因证脉治的记载 (1)病名:)病名:素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所说“温病乃起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厉,温病乃作民乃厉,温病乃作”。(2)病因:)病因: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这是后世伏邪温病学说的最早理论根据。是后世伏邪温病学说的最早理论根据。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夫精者,身之本也,故
6、 藏于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者,春不病温”。强调阴精在温病发生中的重要性。强调阴精在温病发生中的重要性。医学课件10(3)脉症:)脉症:灵枢灵枢论疾诊尺篇论疾诊尺篇:“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也。”素问素问评热论评热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4)治疗:)治疗: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7、佐以甘苦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热者寒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温者清之”;“燥者濡之燥者濡之”。(5)预后:)预后:素问素问玉版论要篇玉版论要篇:“病温虚甚,死病温虚甚,死”。(6)预防:)预防:素问素问刺法论刺法论:“正气存内正气存内”、“避其毒气避其毒气”。医学课件112、难经难经明确提出了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概念明确提出了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概念 素问素问.热论热论曰: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类也”。对此后人一般将。对此后人一般将“热病热病”释为发热的疾病,释为发热的疾病,“伤寒伤寒”为广义的概念,也即外感热病的总称。为广义的概念,也即外感热病的总称。难经
8、难经五十八难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同。”温病属于广义伤寒中的一个病征。又温病属于广义伤寒中的一个病征。又从而可见,当时温病的概念与后世不尽相同。(中从而可见,当时温病的概念与后世不尽相同。(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
9、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医学课件123、张仲景、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张仲景明确指出了温病热象偏重,易伤津液的临床)张仲景明确指出了温病热象偏重,易伤津液的临床特点。他说:特点。他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
10、温病。病。”(2)伤寒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对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辩证的六经辨证对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辩证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伤寒与温病都是由表入里,伤寒与温病都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对这种传变次第,叶天士认识到仲景的六经由浅入深,对这种传变次第,叶天士认识到仲景的六经辨证能够准确地揭示伤寒的这一传变形式,而对于温病,辨证能够准确地揭示伤寒的这一传变形式,而对于温病,未免适合,发觉温病是按照卫气营血这一次第由表入里,未免适合,发觉温病是按照卫气营血这一次第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渐次传变的,遂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由浅入深,渐次传变的,遂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同样受到张仲景
11、六经辨证的影响,创立了卫气营血和通同样受到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影响,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规律辨证相结合的温病辨证体系。三焦规律辨证相结合的温病辨证体系。(3)某些治法方药为温病所采用:如清泄里热(清热保)某些治法方药为温病所采用:如清泄里热(清热保津)、攻下热结(急下存阴)、养阴生津法等汤,方剂津)、攻下热结(急下存阴)、养阴生津法等汤,方剂有栀子豉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承气汤、黄连阿胶有栀子豉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承气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黄芩汤。汤、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黄芩汤。医学课件13 晋唐时代对温病认识的发展:晋唐时代对温病认识的发展:1、晋代王淑和阐述了温病的病因
12、学说:、晋代王淑和阐述了温病的病因学说:(1)伏寒化温说:冬伤于寒,寒毒藏于肌肤,至)伏寒化温说:冬伤于寒,寒毒藏于肌肤,至 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2)伏邪新感说:受寒为病的过程中更感异气)伏邪新感说:受寒为病的过程中更感异气 重感于寒重感于寒温疟,更遇于风温疟,更遇于风风温风温 更遇温热更遇温热温毒,更遇温气温毒,更遇温气温疫温疫(3)时行之气说:)时行之气说:伤寒例伤寒例: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应寒
13、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医学课件142、晋代葛洪著、晋代葛洪著肘后方肘后方,载黑膏药方治疗温毒,载黑膏药方治疗温毒发斑。(生地黄、豆豉、猪肤)发斑。(生地黄、豆豉、猪肤)3、隋朝巢元方论述了热病、疫病的成因和、隋朝巢元方论述了热病、疫病的成因和 伏寒化温说伏寒化温说辛苦之人感受冬令寒毒藏辛苦之人感受冬令寒毒藏特点特点 于肌骨至春夏发为温热病。于肌骨至春夏发为温热病。戾气学说戾气学说温病是因岁时失和,温病是因岁时失和,“人感乖人感乖 戾之气而生病,戾之气而生病,”病气转相染病气转相染 易,死亡率较高。易,死
14、亡率较高。医学课件154、唐代孙思邈、王焘创制了一些治温病的方剂:、唐代孙思邈、王焘创制了一些治温病的方剂:孙氏方:葳蕤汤孙氏方:葳蕤汤治风温治风温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治温病蓄血及出血治温病蓄血及出血 太乙流金散、雄黄散太乙流金散、雄黄散辟温气辟温气 总之,总之,内内、难难、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之际,医之际,医界遵奉界遵奉“伤寒有五伤寒有五”之说,由伤寒学一统外感热病。两之说,由伤寒学一统外感热病。两晋至隋唐六百年间,温病学通过王淑和、巢元方、孙思晋至隋唐六百年间,温病学通过王淑和、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等医家的阐幽发微,向前迈进了一步。但由于邈、王焘等医家的阐幽发微,向前迈进了一步。但由于客
15、观上仲景伤寒之学的权威性及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客观上仲景伤寒之学的权威性及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决定这一时期的温病学只能依附伤寒学隐而不现地积累决定这一时期的温病学只能依附伤寒学隐而不现地积累资料,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北宋。故这一阶段称为温病资料,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北宋。故这一阶段称为温病学的萌芽阶段。学的萌芽阶段。但应注意的是,从此时期起,温病作为一个病名具但应注意的是,从此时期起,温病作为一个病名具有多种含义有多种含义 “伏气化温伏气化温”春夏季春夏季 春季春季 时行,乖戾之气时行,乖戾之气-传染、流行性的疾病。传染、流行性的疾病。医学课件16(三)宋至金元时期成长阶段(三)宋至金元时期成长阶
16、段1、宋金元时代温病治疗学的新突破、宋金元时代温病治疗学的新突破 宋金元时代,温病在治法方药等方面,特别是在治疗学上开始有宋金元时代,温病在治法方药等方面,特别是在治疗学上开始有所突破,为温病学的自成体系初步奠定了基础。自所突破,为温病学的自成体系初步奠定了基础。自伤寒论伤寒论确立了确立了外感病辨证施治的体系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治疗外感病都是外感病辨证施治的体系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治疗外感病都是以以伤寒论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为准则。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宋代医家感的理法方药为准则。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宋代医家感到,完全遵循到,完全遵循伤寒论伤寒论方法统治一切外感热病,已不能适应临床实方法
17、统治一切外感热病,已不能适应临床实际的需要,主张有所革新,从而开始突破晋唐以来墨守伤寒经方的局际的需要,主张有所革新,从而开始突破晋唐以来墨守伤寒经方的局面。面。(1)宋代朱肱主张灵活应用经方)宋代朱肱主张灵活应用经方 类证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及初春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及初春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
18、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古方,不在加减也。”(2)宋代郭雍突破了)宋代郭雍突破了“冬伤于寒冬伤于寒”的传统认识,蕴含新感的传统认识,蕴含新感学说的温病病因观:学说的温病病因观:他说:他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而春自感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疫者亦谓之温。”-这种观点,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和这种观点,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类奠定了理论基础。伏气两类奠定了理论基础。医学课件17(3)金元时代刘河间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为主,开温病治疗学之先)金元时代刘河间强
19、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为主,开温病治疗学之先河。到金元时代,由于长期战乱,人民生活贫困,疫病劳役严重,河。到金元时代,由于长期战乱,人民生活贫困,疫病劳役严重,温病漫延流行。当时的医家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感到温病漫延流行。当时的医家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感到“古方新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病不相能也。”于是在医学领域中出现了一场革新。在这场变革中于是在医学领域中出现了一场革新。在这场变革中一位突出的人物是刘完素。他主张变革仲景之理论、治法和方药,一位突出的人物是刘完素。他主张变革仲景之理论、治法和方药,以用于热病的治疗。在理论上,他据以用于热病的治疗。在理论上,他据素问素问.热论热论,重申伤寒六经,重
20、申伤寒六经传变俱是热证,六气皆从火热而化。如传变俱是热证,六气皆从火热而化。如伤寒医鉴论六经传变伤寒医鉴论六经传变引刘氏语云引刘氏语云:”六经传受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由浅至深,皆是热证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病非有阴寒之病.”其与仲景其与仲景伤寒论伤寒论三阳经证为热证实证,三阴经证以阴寒之证为主者不同,三阳经证为热证实证,三阴经证以阴寒之证为主者不同,实是对仲景学说的一大变革,为应用寒凉清热为主治疗热病奠定了实是对仲景学说的一大变革,为应用寒凉清热为主治疗热病奠定了基础。同时,刘氏还认为仲景著述遗文,文深义奥,后学莫能崇之,基础。同时,刘氏还认为仲景著述遗文,文深义奥,后学莫能崇之,以致错用以致错用
21、伤寒论伤寒论方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有误用麻黄汤治疗太方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有误用麻黄汤治疗太阳中风,误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伤寒而致殒人性命者,故刘氏阳中风,误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伤寒而致殒人性命者,故刘氏“革误革误人之弊。人之弊。”主张采用辛凉之品以表里双解,因而自订了双解散、凉主张采用辛凉之品以表里双解,因而自订了双解散、凉膈散、天水散等寒凉清里、辛散透表等表里两解的方剂。这类方剂膈散、天水散等寒凉清里、辛散透表等表里两解的方剂。这类方剂为寒凉清热的温病治疗体系形成开了先河。故被后世称为为寒凉清热的温病治疗体系形成开了先河。故被后世称为“寒凉寒凉派派”。刘氏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大大促进了温病必然
22、脱却伤。刘氏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大大促进了温病必然脱却伤寒的趋势,所谓寒的趋势,所谓“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正是刘氏学术思想,正是刘氏学术思想影响的结果。影响的结果。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立新法治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立新法治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 制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制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医学课件182、元代温病理论上的新进展、元代温病理论上的新进展 元代末年王安道在元代末年王安道在医经溯回集医经溯回集中指出,温病在名称上不得混中指出,温病在名称上不得混称伤寒,温病的发病机
23、理是热邪自内达外,虽有表证,是由里热怫郁称伤寒,温病的发病机理是热邪自内达外,虽有表证,是由里热怫郁之故;在治疗上主张清里热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之故;在治疗上主张清里热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提出了温病与伤寒必须从概念、病因病理、治疗方法上明确划分者。提出了温病与伤寒必须从概念、病因病理、治疗方法上明确划分界限。其在界限。其在医经溯洄集医经溯洄集中提出:中提出:(1)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正名)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正名(2)温病为里热外发,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病理)温病为里热外发,表证为里热郁表所致病理(3)治疗以清里热为主,解表次之,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治疗以清里热为主,
24、解表次之,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治疗者治疗 至此,温病始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称至此,温病始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称其其“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特点:变革了仲景学说,从而使温病学的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特点:变革了仲景学说,从而使温病学的理法方药都有了重大的发展,温病已从伤寒的概念中分化出来,有其理法方药都有了重大的发展,温病已从伤寒的概念中分化出来,有其自已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但在理论上还未形成自已的理论体系,也没自已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但在理论上还未形成自已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全面论述温病的专著。却为以后温病学自成
25、体系打下了基础。所以有全面论述温病的专著。却为以后温病学自成体系打下了基础。所以这一阶段称为温病学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称为温病学的成长阶段。医学课件19(四)明清时期形成阶段(四)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温病学发展至明清时代已渐趋成熟,特别是清代,温温病学发展至明清时代已渐趋成熟,特别是清代,温病学获得蓬勃发展。表现在对温热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病学获得蓬勃发展。表现在对温热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益完善,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论日益完善,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理较完整的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理论方药等方
26、面形成了完整体系。论方药等方面形成了完整体系。v明代温病学的主要成就:明代温病学的主要成就:1、汪石山首创、汪石山首创“新感温病新感温病”说,丰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说,丰富发展了温病发病学内容。容。汪氏认为发于春天的温病,除了冬寒化温者之外,尚汪氏认为发于春天的温病,除了冬寒化温者之外,尚有感受春令温暖之气而病的新感温病,打破了长期以来认有感受春令温暖之气而病的新感温病,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温病都是伏寒化热的传统观念。为温病都是伏寒化热的传统观念。他说,他说,“有不因冬月伤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此新感之此新感之温病也。温病也。”需
27、要指出的是,汪氏的需要指出的是,汪氏的”新感温病新感温病“说,可能受宋代说,可能受宋代医学家郭雍的影响。医学家郭雍的影响。医学课件202、明代吴又可的、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温疫论,创立温疫辩证施治新理论,创立温疫辩证施治新理论,塑就了温病学的雏形。塑就了温病学的雏形。吴又可身当崇祯末年,正逢温疫流行。他根据临床吴又可身当崇祯末年,正逢温疫流行。他根据临床实践体会,编写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实践体会,编写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他在书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温疫不同于伤寒温疫论。他在书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温疫不同于伤寒的一些独特见解。的一些独特见解。温疫病因:非一般六气所感,而是感天地
28、间别有的温疫病因:非一般六气所感,而是感天地间别有的一种物质一种物质疠气,亦称疠气,亦称“杂气杂气”、“戾气戾气”。病因性质:其致病有强烈的传染性病因性质:其致病有强烈的传染性“无论老少强弱,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触之者即病。”感染途径:从口鼻而入。感染途径:从口鼻而入。传变:提出邪伏膜原,在表、里和半表半里间相互传变:提出邪伏膜原,在表、里和半表半里间相互传变,列举传变,列举“九传九传”形式。形式。治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初起治疗以疏利透达为治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初起治疗以疏利透达为主。创制达原饮、三消饮等方。主。创制达原饮、三消饮等方。这些学术观点,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重大这些学
29、术观点,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重大创见,而且,直到现在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创见,而且,直到现在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医学课件213、明末清初喻嘉言提出温疫防治新见解,创立秋、明末清初喻嘉言提出温疫防治新见解,创立秋燥致病新理论燥致病新理论a:温疫防治大法:温疫防治大法:“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要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兼以解毒。”这
30、种逐秽解毒的方法实为后世创立芳香化浊这种逐秽解毒的方法实为后世创立芳香化浊法的开端。而疫病分三焦论治的立论,未尝不可法的开端。而疫病分三焦论治的立论,未尝不可说是给予吴鞠通创立三焦学说的启示。说是给予吴鞠通创立三焦学说的启示。b:补充:补充内经内经“秋伤于燥秋伤于燥”缺文,制清燥救肺缺文,制清燥救肺汤:喻氏还认为,汤:喻氏还认为,内经内经只有春伤于风,夏伤只有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等论述,而没有论及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等论述,而没有论及燥气,不够全面,乃撰写燥气,不够全面,乃撰写燥气论燥气论,提出了秋,提出了秋伤于燥之说,并制定清燥救肺汤作为治疗燥病的伤于燥之说,并制定清燥
31、救肺汤作为治疗燥病的主方,这确是发前人所未发。主方,这确是发前人所未发。医学课件22v清代四大温病学家的杰出贡献:清代四大温病学家的杰出贡献:清代温病学说蓬勃发展,温病名家辈出,清代温病学说蓬勃发展,温病名家辈出,涌现出了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涌现出了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的四大温病学家。他们创新论、立新法、订代表的四大温病学家。他们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对温病学形成完整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新方,对温病学形成完整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1、叶天士提出温病发生发展新理论,创立辨证施、叶天士提出温病发生发展新理论,创立辨证施治新体系。治新体系。清代众多的温病学家中,以叶天
32、士的成就清代众多的温病学家中,以叶天士的成就最为卓著,实是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完整体系的最为卓著,实是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其门人根据他口授之语整理而成的杰出代表。其门人根据他口授之语整理而成的温热论温热论,是温病学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主,是温病学上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主要贡献是:要贡献是:医学课件23(1)提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正确之说,正确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所谓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所谓“温邪温邪”包括了许多包括了许多温热性质的病邪在内,这一概念一直沿用至今。温热性质的病邪在内,这一概念一直沿用至今。“逆传逆传心
33、包心包”之说,为热病神昏提出了新的理论,在温病治疗之说,为热病神昏提出了新的理论,在温病治疗学上有很大价值。学上有很大价值。(2)创立了)创立了“卫气营血卫气营血”的温病辨证体系,从而为温病学的温病辨证体系,从而为温病学确立了理论基础。这是继确立了理论基础。这是继伤寒论伤寒论六经辨证之后,在六经辨证之后,在热性病辨证施治体系方面的一个创造性发展。热性病辨证施治体系方面的一个创造性发展。(3)比较全面地、具体地论述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在)比较全面地、具体地论述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在温病诊断上的应用,从而丰富发展了温病诊断方法的内温病诊断上的应用,从而丰富发展了温病诊断方法的内容。所有这些,仍
34、是我们今天研究温病学的中心内容,容。所有这些,仍是我们今天研究温病学的中心内容,是温病临床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是温病临床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4)制定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制定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在卫汗之可也,到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学。直须凉血散学。医学课件242、薛生白编著、薛生白编著湿热病篇湿热病篇,使湿热性温病的辨治,使湿热性温病的辨治 内容臻于完善。内容臻于完善。与叶天士同时代的医家薛生白,立湿热病为专论,与叶天士同时代的医家薛生白,立湿热病为专论,著著湿热病篇湿热病篇,进一
35、步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他认为:,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他认为:(1)湿热病的成因是太阴内伤在先,复感时令之湿,内外)湿热病的成因是太阴内伤在先,复感时令之湿,内外合邪所致。合邪所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在至,内外相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引,故病湿热。”(2)湿热病以阳明、太阴病变为中心。因为阳明为水谷之)湿热病以阳明、太阴病变为中心。因为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湿热证阳明,太阴居多。其中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湿热证阳明,太阴居多。其中气实者,邪从热化,病变偏于阳明;中气虚者,邪从湿气实者,邪从热化,病变偏于阳明;中气虚者,邪从湿化,病变偏于太阴。
36、化,病变偏于太阴。(3)湿热之邪侵入途径: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湿热之邪侵入途径: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十之八九。医学课件253、吴鞠通编著、吴鞠通编著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系统论述温病证治。,系统论述温病证治。继叶天士之后,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叶天士继叶天士之后,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叶天士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已的实践体会,编著了一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已的实践体会,编著了一部系统论述温病证治的专书部系统论述温病证治的专书-温病条辨温病条辨(1)倡导三焦辨证,补卫气营血辨证之不足。吴鞠通除了)倡导三焦辨证,补卫气营血辨证之不足。吴鞠通除了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
37、的理论基础外,还独创性地提出了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的理论基础外,还独创性地提出了三焦辨证,弥补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用于辨证温病三焦辨证,弥补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用于辨证温病虚证时的不足。两种辨证体系相结合,从而构成了温病虚证时的不足。两种辨证体系相结合,从而构成了温病辨证施治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辨证施治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2)采拾叶案,确立方证。吴氏还在大量总结叶天士)采拾叶案,确立方证。吴氏还在大量总结叶天士临临证指南医案证指南医案中有关温、暑、湿等病的医案立法用药的中有关温、暑、湿等病的医案立法用药的基础上,整理了较为完整的一套温病的治疗方剂,使温基础上,整理了较为完整的一套温病的治疗
38、方剂,使温病学的辨证论治内容更趋于完善。特别是吴鞠通将叶氏病学的辨证论治内容更趋于完善。特别是吴鞠通将叶氏治疗温病后期肝肾阴伤的治法用药经验列入该书下焦篇治疗温病后期肝肾阴伤的治法用药经验列入该书下焦篇中,立加减复脉汤,使叶氏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对于指中,立加减复脉汤,使叶氏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对于指导温病治疗作出了重大贡献。导温病治疗作出了重大贡献。医学课件264、王孟英编辑、王孟英编辑温热经纬温热经纬,集温病学之大成。,集温病学之大成。“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辩为纬”汇集汇集了叶天士等清代温病学家的著作,并结合自已的实践体了叶天士等清代温病学家的著作
39、,并结合自已的实践体会作了阐释和译注。会作了阐释和译注。(1)针对)针对“暑必夹湿暑必夹湿”的观点,提出的观点,提出“暑多夹湿暑多夹湿”。尤。尤显合乎临床实践。显合乎临床实践。(2)相对于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制定王氏清暑益气汤,王)相对于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制定王氏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则有清暑之实,被广泛用于临床氏清暑益气汤则有清暑之实,被广泛用于临床。总之,温病学发展至清代,已盛行于大江南北,不仅名总之,温病学发展至清代,已盛行于大江南北,不仅名家辈出,而且著述众多。其中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家辈出,而且著述众多。其中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最为突出。他们突破了通、王孟英等最为突出。
40、他们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在温病的辨证施治上,敢于总结新经验,的传统观念,在温病的辨证施治上,敢于总结新经验,创立新理论,制定新方法,终于在诊治外感热病方面取创立新理论,制定新方法,终于在诊治外感热病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在理论方药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得了划时代的成果,在理论方药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独立学科。所以说明清时代为温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独立学科。所以说明清时代为温病学的形成阶段。病学的形成阶段。医学课件273、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简介、伤寒与温病学派论争简介 从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与伤寒混称以后,就从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与伤寒混称以后,就使伤寒
41、与温病之争明朗化了,到清末时,争论激烈,使伤寒与温病之争明朗化了,到清末时,争论激烈,直至今日实际上犹未平息。这是温病学发展史上影直至今日实际上犹未平息。这是温病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寒、温两派学术争鸣。响最大的寒、温两派学术争鸣。(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伤寒学派: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立门户,伤寒学派: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立门户,自成体系。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自成体系。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伤寒论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有白虎汤、承气汤等方同样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有白虎汤、承气汤等方同样适用于温病。提出适用于温病。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阳明
42、病即是温病”,白虎、承,白虎、承气就是治疗温病的方剂。气就是治疗温病的方剂。陆九芝陆九芝世补斋医书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病学家认为温病学家是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标新立异,数典忘祖。”甚至提出甚至提出“废伤寒则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病失传。”医学课件28 温病学派:认为温病学派:认为伤寒论伤寒论虽是治疗外虽是治疗外感病的专书,但其内容毕竟是感病的专书,但其内容毕竟是“详于寒,详于寒,略于温略于温”,承气、白虎虽可治温病,但只,承气、白虎虽可治温病,但只能用于温病邪在气分能用于温病邪在气分 阶段的部分病证
43、,远阶段的部分病证,远远不能概括温病的治疗。温病的远不能概括温病的治疗。温病的“卫气营卫气营血血”和和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可以可以“羽以伤寒羽以伤寒”,即在即在伤寒论伤寒论的基础上有所补充、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发展,发展,实际上,风寒外来治宜辛温解表,温邪在实际上,风寒外来治宜辛温解表,温邪在卫每应辛凉清解,卫每应辛凉清解,病因不同,治疗当然有病因不同,治疗当然有别。温病与伤寒病因、病机截然不同。概别。温病与伤寒病因、病机截然不同。概念不容混淆,治疗必须严格区别。因而极念不容混淆,治疗必须严格区别。因而极力主张力主张“跳出伤寒圈子。跳出伤寒圈子。”创新论以创新论以“羽羽翼伤寒。翼伤寒。”医学课
44、件29(2)怎样理解温病学与)怎样理解温病学与伤寒论伤寒论的关系的关系伤寒论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基础是温病学形成的基础 温病学又是温病学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的发展和补充 伤寒论伤寒论虽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已重点论述了温病虽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已重点论述了温病的特点与证候,如的特点与证候,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指出了温病热象偏盛的表现,为后世立下了论述温病的提指出了温病热象偏盛的表现,为后世立下了论述温病的提纲。纲。伤寒论伤寒论确立的某些辨证施治原则,尚为温病学派确立的某些辨证施治原则,尚为温病学派所汲取,而应用于温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45、。所汲取,而应用于温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四)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发展(四)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发展1 1、温病学的理论经验广泛应用,成效卓著、温病学的理论经验广泛应用,成效卓著2、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理论研究取得进展3、温病治法方药研究不断丰富、温病治法方药研究不断丰富4、文献整理取得成绩、文献整理取得成绩医学课件30四、温病学的学习方法四、温病学的学习方法明确概念术语明确概念术语认清病证特点,掌握辨证规律认清病证特点,掌握辨证规律 注意前后联系和分析比较注意前后联系和分析比较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医学课件31第第二二章章温温 一、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
46、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内涵:其一,温病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病种,而是包括了许多外感内涵:其一,温病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病种,而是包括了许多外感热病在内,即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其二,温病属于急性外感热病热病在内,即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其二,温病属于急性外感热病范畴,也就是说,在急性外感热病中有一类病称为温病。其三,温病范畴,也就是说,在急性外感热病中有一类病称为温病。其三,温病的致病主因是温邪,其临床特征主要是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的致病主因是温邪,其临床特征主要是以发热为主症,热
47、象偏重,易化燥伤阴。即说明所有的温病都是发热的,而且具有一系列显著的象,化燥伤阴。即说明所有的温病都是发热的,而且具有一系列显著的象,在病变过程中阴液耗伤的病理变化较突出,从而出现各种阴伤见症。在病变过程中阴液耗伤的病理变化较突出,从而出现各种阴伤见症。二、温病的特点二、温病的特点(一)(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温邪 温邪即外感病因中具有温邪即外感病因中具有“温热温热”性质的病邪。性质的病邪。叶天士: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特异性:特异性:1、从外感受、从外感受 2、具有温热的性质、具有温热的性质医学课件32(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48、二)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1、传染性、传染性 中医称染易性,是指病邪在人群中相互度著、换易。中医称染易性,是指病邪在人群中相互度著、换易。如如素问素问刺法论刺法论(遗篇)说:(遗篇)说:“五疫之至,皆相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时气病后阴阳易候时气病后阴阳易候说:说:“其毒度著于人,其毒度著于人,如换易也。如换易也。”吴又可在吴又可在温疫论温疫论中说: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最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2、流行性、流行性所谓流行性,是指温病在一定条件下,
49、可在人群中引所谓流行性,是指温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流行,古代又称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流行,古代又称“时行时行”或或“天行天行”,并将引起的疾病称为时行病、天行病。,并将引起的疾病称为时行病、天行病。庞安常在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伤寒总病论中说:中说:“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吴又可在吴又可在温疫论温疫论中说:中说:“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众等,然考其证,其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所患者虽不与众等,然考其证,其合某年某处众人所患之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
50、。此即当年之杂气,但目今所钟不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此即当年之杂气,但目今所钟不厚,所患者稀少耳。厚,所患者稀少耳。”医学课件333、季节性、季节性由于温热病邪的产生和致病与四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温热病邪的产生和致病与四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温病的发病具有季节性。即某些温病多发于某一季节,所以温病的发病具有季节性。即某些温病多发于某一季节,而另一些温病又多发于另一季节,或以某一季节为多。而另一些温病又多发于另一季节,或以某一季节为多。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形成风热病邪,故多风热为病;春季气候温暖多风,易形成风热病邪,故多风热为病;夏季气候酷热,暑气炎蒸,易形成暑夏季气候酷热,暑气炎蒸,易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