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术语万能模板一、常用术语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 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 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 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 叙述人称1.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
2、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 叙述方式1.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 ( 时间或空间 ) 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 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 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 各表一朵”, (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三)描写总体来说, 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 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
3、征。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四)修辞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 ( 指拟人 ) ,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4、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 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
5、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 以理为线索; 以物为线索; 以空间位置为线索。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6、;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1) 记叙文 ( 散文 ) 的结构特点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2) 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 )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
7、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 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七)语言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 八) 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
8、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 ( 内容 ) 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 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 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
9、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 而是对其背景, 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 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
10、要形象更加鲜明外, 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 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 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 ) 、议论文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11、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 ) 答题技巧提醒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
12、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 效果 ) 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 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条分缕析, 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 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 一定要设等序号回答, 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3、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 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
13、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高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 ( 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 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 ) ,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高考的瓶颈。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 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 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
14、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一 ) 、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句子好不好?为什么?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答题模式: 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 形象、准确 ) 地写出了 +对象 +效果, 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 山间林密, 泉隐其中, 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 待我佯作
15、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 不能。因为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 由浅入深、 由表入里、 由现象到本质 ) 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 “记住: 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 “记住, 想占便宜的人, 可能要吃亏! ”父亲
16、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 +特性。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 +对象 +特性3. 对比:强调了 , 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 +对象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7、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 +加强语气答题示例: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2002 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 比拟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 )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 段
18、) 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 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 即上文 ) 在作品中的作用。答: (1) 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 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 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
19、目。( 三 )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 +效果 ( 或作用)答题示例: 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 不忘桑梓之情, 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节选自 2003全国卷乡土情
20、结)问:本文第四段 ( 即上文 ) 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 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 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 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 ( 历史 ) 和空间的阻隔 ( 地理 ) 而褪色。 既照应了开头, 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 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21、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 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 ( 注:指长城 ) 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 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 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自 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 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将长城拟人化: A. 便于与长城对话, B. 便于抒发感情。 因为这句话
22、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 ) 、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 或全文 ) 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 分三步走, 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 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 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
23、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 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答: (1) 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 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 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五 ) 、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 按总分 ( 分总 ) 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然答题示例: 女主人很快
24、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 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 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 他们是我的兄弟。 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 ( 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 ) ,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我
25、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 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 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几组手法区别1、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 在需要强调的地方,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 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 景物等进行描写, 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
26、, 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2、对比和衬托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 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
27、( 或形象或情感) 进行对照来完成。 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 或形象或情感 ) 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 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 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3、衬托和烘托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 ( 或形象或情感 ) 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 ( 或形象或情感) 的对照映衬来完成; 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 ( 或形象或情感 ) 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 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