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课程内容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一)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二)高等教育的发展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二、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提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 (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有专业化发展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高等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动地作用于政治。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实现其政治理想。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1. 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2.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一、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
3、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一)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1.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2.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4、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发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而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5、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一)18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
6、的职能(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高等学校的第二个职能发展科学始于柏林大学的建立。1810年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四)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考核知识点一、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的概念。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三、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关系。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的构成。考核要求一、识记高等教育和高
7、等教育学。二、了解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事件和历史影响,如:柏拉图的学园、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威廉冯洪堡与柏林大学、威斯康星思想及中国商代的“右学”、 稷下学宫、鸿都门学和宋朝书院等。三、理解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四、能够从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诸因素关系的角度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五、了解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大学职能体系的构成。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认识这些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了解高等教育理论中关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通才教育和英才教育、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的效率
8、与公平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内涵及相互关系。能够运用高等教育有关理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课程内容第一节 高等教育目的概述一、高等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从本质属性上讲,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同时高等教育目的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又具有客观性。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一)高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和法令性的特点。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
9、思想,明确了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三)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四)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指为高校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这种结果应该是可以用“特定的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标识”的,课程目标是落实专业目标的手段。三、高等教育目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二)调控作用 (三)评价作用(四)激励作用(五)选择作用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一
10、、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略有变化,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发生变化。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其理论要点如下: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
11、看人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再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最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二、全面发展教育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除在思想上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外,还要在行动中注意以下三个途径。1、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尽管高等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教学的主阵地不可放弃。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第四节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一)
12、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主要观点社会本位主义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个人本位价值观则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二)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1、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教育目标观(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 (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
13、展的人才。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它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近代以来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
14、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高等教育发展观(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二)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1、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2、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就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四、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一)高等教育平等1、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 (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
15、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2、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 (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二)高等教育的效率(三)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2、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首
16、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最后,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考核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方针、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目标的概念及其关系。 二、高等教育目的作用。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17、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四、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涵义、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标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特征。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六、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考核要求一、识记: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方针、高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概念及其关系。理解: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方针、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二、理解高等教育目的作用。三、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四、掌握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标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特征。五、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六、了解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8、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高等学校学制、学位制度、招生就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的基本概况。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课程内容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高等教育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如下:(一) 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二) 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三) 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四) 学制的建立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一)
19、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以意大利为代表。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法国为代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澳大利亚、德国等为代表。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二) 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一) 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历史沿革(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主要分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三)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一、学位制度的由来学位制度就是
20、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二、现代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三、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教育部颁布了学位分级细则。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并没有学位制度,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标志着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正式确立。(一) 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我国的学术性学位,按学科门类分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13类;分学士、硕士和博
21、士三级。(二) 我国学位的授权体系(三) 我国学位制度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我国现行学位制度的存在的问题(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2)学位类型不全面 (3)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 (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 (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 (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 (7) 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8) 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2、解决对策(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 (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 (6)突出专业特征,大
22、力发展专业学位(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一、 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等。(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内涵(二)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进展(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1、扩招:大众化进程加快2、一年两次高考:考生机会增加3、3+X与高考内容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4、网上录取:防范高等学校招生腐败5、放宽限制:拓宽终生教育渠道6、收费与助学贷款:兼顾公平与效率7、自主招生试点:高校
23、招生自主权扩大(二)加快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1、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2、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3、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三、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四、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现状(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众,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
24、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一、 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设置与聘任(一)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设置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性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二) 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三) 高校教师任职情况的考核高校将定期对教师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解聘、晋升、奖励或者处分的依据。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二、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考核知识点一、学制的概念及其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和层次特
25、征。三、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四、学位制度的涵义及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五、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改革走向。六、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七、教师聘任制度的涵义及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考核要求一、识记学制、学位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二、了解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三、掌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和层次特征及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四、明确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五、掌握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改革走向。六、明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七、理解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第四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学习的目的与
26、要求把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机制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革走向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课程内容第一节 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可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原则是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二)高等教育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四)高等教育管理的多样性原则(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六
27、)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性原则三、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有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纵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呈现以下特点: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与特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以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两种。(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三种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
28、理体制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二)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也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涉及学校各层次、各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可大型归为以下几种类型。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首先,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其次,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第三,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第四,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一、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一)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二) 我国高等教
29、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一) 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几经变革:19501955年期间实行校长负责制,强调由校长负责高校内部全部工作,并对党和国家负责;19561960年期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由校长主持,集体领导;19611966年期间,实
30、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尤其强调党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党对高校的统一领导;19661978年为文革期间,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制,高校权力结构出现混乱;19781984年期间,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4年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1984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
31、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2、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二) 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系三级结构。(三)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首先,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
32、的管理。第三,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第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第五,高等学校去行政化。“高校去行政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二是高校内部要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的影响,行政、后勤部门加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三是去除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考核知识点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与特点 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四、
33、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存在问题和改革方向。考核要求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原则和方法识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的涵义。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与特点掌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种类、特点及其代表性国家。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明确: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四、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存在问题和改革方向。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领会: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第五章 高等教育结构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掌握高等教育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世界及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能够利用
34、有关理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方向。课程内容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概述一、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二、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三、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一)经济因素(二)文化、传统因素(三)科学、技术因素(四)教育因素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
35、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四、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五、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一、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趋势二、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一)学术的因素(二)体制的因素(三)政府干预的因素(四)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考核知识点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五、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六、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及调整的主要方向考核要求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识记:高等教育结构涵义。领会:高等教育结构的分类及其
36、特征。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解: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了解: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五、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理解:世界教育结构改革基本趋势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六、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及调整的主要方向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目的与要求认识高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把握教师的劳动特点。了解高等学校教师培养与提高的途径。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教育学上的意义。
37、了解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学会如何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课程内容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二)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1、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2、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3、是专门人才的培育者4、是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5、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一)劳动的典范性和严格性(二)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三)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
38、四)劳动的互动性和双边性 (五)劳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六)劳动的后延性和长效性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高校教师的培养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为高等学校教师的补充、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的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教师培养中特别需要关注以下三个环节。(一)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就具备以下素质:(三)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一)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职务结构2、学历结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二)高校教师的优化为合理优化
39、我国高校教师整体结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一、高等学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二、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三、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一)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三)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四)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四、高校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教生
40、关系一、高校师生关系概述二、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三)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三、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四、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一)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二)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三)要树立正解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考核知识点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五、高等学校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41、六、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七、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考核要求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法律对教师的界定。掌握: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理解: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了解: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的途径。领会: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结构调整了解:我国高校教师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五、高等学校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六、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了解: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懂得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学习的
42、目的与要求 明确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对我国高校专业形成的历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有个基本了解。领会市场经济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要求;明确课程种类划分的标准和不同类型的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掌握课程优化的思路,学会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和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课程内容第一节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一、学科、专业与课程的概念(一)学科学科的概念有两种内涵:一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二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在高等教育研究
43、与实践中人们通常取前一种涵义,即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 (二)专业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二种涵义。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门类,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本教材所说的专业主要是指狭义的专业。(三)课程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在本教材中,所说的课程主
44、要是指狭义的课程。从不同的视角可将课程分为各种类型: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3、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4、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5、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6、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7、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四) 学科、专业与课程三者间的关系二、专业的形成、设置与调整
45、(一) 专业的形成 (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一)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 (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一、 教学计划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一)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二)学分制教学计划二、教学大纲(一)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