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比较线段的长短比较线段的长短(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课时课时说课稿说课稿) 作者:侯艳华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课时比较线段的长短。 一、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较线段的长短 一课是培养学生视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是对前一节的复习巩固, 同时也为今后几何的计算、作图和三角形等知识的学习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比较线段的长短已有肤浅的认识, 同时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能主动交流, 发表自 己的意见和建议。 三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和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
2、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作一条线段 等于已知线段并能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1、 2、发展有条理的思维,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成果。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 难点是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及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四四、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学法分析 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了如下教法学法:即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 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时,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共同探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五、教、教学过程:学过程: (一)(一) 创设情境,趣创设情
3、境,趣味味导入导入 学生通过比较姚明和潘长江的身高得出:当两条线段差别比较大时可以通过目测的办法比较长 短,对于线段 a 和线段 b,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的看法不一,象这样的线段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 长短呢?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第四章第二节:比较线段的长短第四章第二节:比较线段的长短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很 容易的展开思维。利用姚明、潘长江的明星效应,把现实生活中的娱乐问题转化为数学活动的几何 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数学” 。 ) 2 (二)(二) 联系实际,探究新知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 性质、定义 ()情境:在地面上有两点 A 和
4、 B,B 处放有一块骨头, 黑狗走的是 AB 间的一条弧线,黄狗走的是 AB 这条线段, 花斑狗走的是 AB 间的一条折线,我提问:哪只狗最聪明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增强对图形的直观体验,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从而产生 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 从上面的情境中引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重点强调两点间的距离 是长度即是一个数量,而不是线段图形本身。 (设计意图:通过对定义的剖析,强化了数与形的区别与联系,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 度。 ) 2、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条线段,再画一条
5、线段等于前面所画线段。 由于学生还没有系统接触圆规,同学们采用的方法都是用刻度尺度量的办法, 我和学生共同探索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设计意图: 向学生初步渗透圆规的作用, 并为后面用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和尺规作图打基础。 ) 、比较线段的长短 ()情境:拿出两根筷子请学生比较长短。学生采用的办法是:筷子的一端对齐,另外一端 在外的筷子长。这时我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关键点:关键点:两条线段要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其中的一个端点互相重合,另外的两个端点在重合端 点的同侧。 如果点 A 与点 C 互相重合, 点 B 与点 D 要在 A 点的同侧
6、, 当点 D 与点 B 重合时 AB=CD; 当点 D 在线段 AB 内部时,ABCD;当点 D 在线段 AB 外部时,ABCD. AB=CD ABCD ABCD 以上就是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几种情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学生归纳两条线段的长短关系,进而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 ) 学生在比较时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先画一条直线,而是直接进行比较,这种作法也是对的。除 此之外,有的学生直接用圆规比较线段的长
7、短,对于学生的这种大胆发现,我及时给予表扬。 AB l l l A(C) B(D) A(C) A(C) B B D D 3 学生还探索出比较线段的长短还可以用度量的办法,当两条线段长短差别比较大时,还可以用 目测的办法加以比较。除此之外,鼓励学生课外探索用其他办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4、线段的中点 (1)情境:学生通过游戏,抽象出线段的中点。学生从玩过的游戏中学到线段中点的有关知识, 既降低了学习知识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点:关键点:线段的中点应满足的两个条件:点 M 在线段 AB 上 AM=BM A &nb
8、sp; M B 线段间的关系:AM=BM=1/2AB AB=2AM=2BM 注意:注意:以上关系式揭示了点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同时也是点 M 是线段 AB 中点的符号表示方 法。 (设计意图:对于表示法的强调,揭示了线段中点的主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三)(三) 应用所学,梯度延伸应用所学,梯度延伸 第一第一题:选择题:选择 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长度相近的绳中挑选一条最长的绳子参加比赛,最简单的选择方法是 ( B ) &n
9、bsp; A、把两根绳子接在一起 B、把两条绳子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 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C、用尺量绳长 D、没有办法挑选 (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多观察、 多比较, 培养学生的选优思想。 ) 第二第
10、二题题:知识问答:知识问答 1、P141 知识技能 总结: 已知线段取它们的 1/2 之后所得线段间的长短关系与原线段间的长短关系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为后面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 第三第三题:题:动手操作:动手操作: 1、用折纸的办法作一条线段的中点。 2、用折纸的办法比较三角形的边 AB 和 AC 的长短。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 4 第四第四题:题:实践应用:实践应用: 1、有一弯曲的灌渠流经一片农田,为了缩短流程,以减少水分的过分流失,现要将该灌渠改 直,我提问学生这应用的是什么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11、 实际上将弯曲的灌渠改直不仅能减少水分的过分流失,同时还能增加土地的种植面积。 (设计意图: 学生体会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发挥了知识的迁 移作用,同时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学生数学地思考。同时体现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这一理念。 ) 2、 在我校教学楼和校门之间是四周种有树墙的操场, 偶尔有学生穿越树墙、 践踏花坛的现象, 这既破坏了环境,又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结合本节课知识,我设计了保护校园环境一题。 (设计意图:这道题把我校校园实际情况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个别学生的这 种不良做法虽然利用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
12、线中线段最短这一结论,但跳跃花墙时容易发生危险,缺 乏安全意识;践踏了花草树木,破坏了环境以此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 (四)(四) 知识归纳,情感升华知识归纳,情感升华 教师鼓励学生先自述学会了什么,然后找几位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能力,学会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和优化,完善自 己的知识构件。 ) (五)(五) 布置作业,拓展外延布置作业,拓展外延 1、必做题:P141 知识技能 1、2 P142 联系拓广 1 2、选做题:如图,点 C 是线段 AB 上的一点,点 M 是线段 AC 的中点,点 N 是线段 BC 的中 点。 (
13、1)如果 AB=10cm,AM=3cm,求 NC 的长. 教学楼 校门 甬 路 操场 5 (2)如果 MN=6cm,求 AB 的长. A M C N B 3、社会调查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结 论? (设计意图:作业的分层要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为大多数同学提供了广 阔的探索空间,社会调查作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展示自我。 ) 六、六、 反思与反思与展望
14、展望 1、在新课程教学中我尝试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注重对学生化归思想、分类 思想、辨证思想等的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2、把所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进行联系,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 3、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本节课有一些环节在今后我将这样改进: 1 在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时,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这样说明:圆规的 两个尖点分别与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互相重合, 圆规的两个尖点之间有一条虚拟线段, 这条虚拟 线段恰好等于已知线段,再把虚拟线段等量的移到先前所作的射线上。 2、在布置社会调查作业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把调查结果写一篇社会调查,然后装 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记录学生成长的五彩足迹,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展示自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 、不断积累、不断完善。 辽宁省朝阳市第六中学辽宁省朝阳市第六中学 2007 年年 10 月月 6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