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情分析模块题型比例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单项选择题中学教学 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辨 析 题 材料分析题中学课程 中学生发展心理单项选择题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简 答 题 材料分析题合计单项选择题:约 非选择题:约题型示例题型题量分值总分单项选择题21242辨析题4832简答题41040材料分析题21836总分:需考到:分分制分合格第一编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情分析(20-24 分左右)单选10-12 分(5-6 题)辨析题8 分(1 题)简答题10 分2015 年上首次出现(学制)2018 年下再次出现(政治)材料分析题18 分(2014 年上首次出现)第一节 教育的产
2、生和发展一、教育的含义(1) 词源“教育”一词源出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补充:许慎(东汉)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2) 广义: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3)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
3、动。(只有对人产生积极影响的才是教育)二、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性、独特性、目的性。(1) 目的性:有目的的。(2) 独特性:人类独有。(3) 社会性: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1、 永恒性2、 历史性3、 相对独立性三、功能(1) 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个体个性化、个体社会化、个体谋生和享用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社会变迁功能、社会流动功能(2) 按照功能的性质分:正向功能:即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积极地促进人的 成长与发展。负向功能:即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的作用,对人的成长发展 起着消极阻碍的作用。(3)
4、 按照呈现的形式分: 显性功能:计划性隐性功能:非计划、非预期四、教育的构成要素(1) 教育者1、 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2、 狭义:对应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教师。一名合格的教师,必是一位教育者,但一名教育者不一定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是特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3、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2)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 教育中介(教育媒介、教育影响)1、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2、 物质中介:粉笔、课本、鼠标、电脑3、 意识形态中介: 教育的内容 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教育的目的、方法、手段、组织
5、形式等 教育者个人的特质,如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等。(4) 三者之间的关系1、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2、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 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3、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五、起源起源种类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第一个被明确提出来的)心理起源学说代表人物最古老、所有的宗教、朱熹勒图尔诺(法) 沛西能(英)
6、孟禄(美)主要观点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 体现神的意志教育起源于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评价错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与人类教育活动的界限,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错误,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有目的的行为劳动起源说马、恩米丁斯基、凯洛夫、杨贤江教育起源于劳 动,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符合教育的本质定义,正确的六、发展脉络(1) 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1、 教育水平低2、 教育没有阶级性3、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关系密切4、 教育还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2)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 奴
7、隶社会(夏朝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1000 多年)学校庠序校教育内容夏-特征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代商-中国以“礼乐”西周-春秋战国-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形成“学在官府”的官学体系官学衰微,私学兴起时期古埃及学校文士学校教育内容精通文 字,能写特征以僧为师欧洲 主要特点(公元前 2500 年)雅典-古希腊斯巴达-善书执掌治事权限包括政 治、哲 学、文 学、艺 术,体操等许多方面几乎完全是军事体操教育以吏为师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教学方法比较严厉) 古代学校的出现(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年左右的埃及, 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8、公元前多年夏代)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汉代隋唐宋代以后学校-六学二馆-教育特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隋炀帝建立科举制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定式清朝学堂科举制废除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札易春秋时期学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教会学校证法;四学:培养教士和算数、几何、僧侣天文、音乐)欧洲中世纪骑士七技培养皇室之外(骑马、游的贵族子弟,骑士学校泳、投枪、击使其成为保护剑、打猎、下封建主利益的棋、吟诗)武士。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
9、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浓厚的宗教性。 主要内容是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 教育方法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3) 近代社会与近代教育1、 初等教育的义务化德国年作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2、 教育的国家化3、 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条件的结合4、 教育的世俗化和物质化追求世俗化和回归现实教育。(4) 20 世纪后的教育1、 教育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朗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
10、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这些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阶段和形式。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2、 教育全民化特别强调的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盲。3、 教育多元化4、 教育民主化一是指教育机会的民主化,二是指教育过程的民主化。5、 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6、 教育全球化第二节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一、中国(1) 孔子论语1、 主要观点: 因材施教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天形成) “有教无类”一束偷之礼 “仁”是其教育的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与仁爱。 “不愤
11、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教育原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 温故而知新。2、 教学内容:六艺(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2) 孟子首倡“性善论”。(3) 老子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4) 墨子1、 教与学不可分2、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唱和同患。3、 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深其深,浅其浅”,“深者求深,浅者求浅”。4、 重视实用技术的传习(5) 学记1、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3、“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之
12、谓孙”(学习的顺序性原则)4、“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5、“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6) 王充论衡1、“在化不在性”。2、“譬若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纱入绪,不练自黑”、“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7) 朱熹重视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编著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读本。“变化气质”。(8) 王守仁从“致良知”入手,陶冶人格。(9) 黄 宗 羲 “学贵履践,经世致用。”(10)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1、 提出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健全的人格”,五育并举,主张五方面的教育:军国
13、民教育、实利主义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2、 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3、 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强调“自动”、“自学、“自助”的精神,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4、 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 活动。(11) 陶行知从事平民教育活动,创办晓庄师范学院。1、 生活即教育。 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 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 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 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2、 终生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才算毕业”。(12) 杨贤江马克思
14、主义教育理论家,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13) 陈鹤琴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提出“活教育”思想。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二、外国(1) 苏格拉底产婆术:也叫“青年智者问答法”,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启发式教育)(2) 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3)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4)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将教育概括为“模
15、仿理论学习”三阶段。(5) 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6)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年,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1、 提出了泛智教育,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2、 应普及初等教育;3、 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制度;4、 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5、 论述了教学原则;6、 高度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教师的作用。(7) 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的教育观。(8)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是来自后天;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实施绅士教育。(9) 福禄贝尔(德)代表作人的教育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顺应自然进行教育;把教育看成一
16、个发展的过程。(10) 赫尔巴特德传统教育1、 著作普通教育学2、 评价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3、 观点 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中心 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教育性教学原则(11) 杜威美现代教育1、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2、 评价 “儿童中心”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标志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始人3、 观点 教育即生活 在做中学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12) 斯宾塞(英)1、 实证主义,反对形式教育,注重实科教育。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3、 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13) 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思想。集体影响个人,个人
17、影响集体。(14) 布卢姆(美)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三大类。(15)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一般学生的发展。(16) 布鲁纳(美)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人,教育过程、教学论、教学过程再探强调按照结构主义原理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体系。注重学生智力上的发展,强调发现法在教学中的应用。(17) 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教育与人口(1) 人口同教育是一种双向的关系(2) 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18、 。(人口质量: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学中,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表示的)二、教育与生产力(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1、 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的实现途径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 人力资本理论世纪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其观点有: 人力资源是切资源中最重要的;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源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
19、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 教育投资应以市场的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有自身的规律。(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政治制度)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四、教育与文化(1) 教育的文化功能1、 传递、保存2、 选择、净化3、 交流、融合4、 更新、
20、创造(2) 学校文化1、 显性文化2、 隐形文化(无形的环境:如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人际关系第四节 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一、个人身心发展概述(1) 概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身心发展: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变化的过程)(2) 动因多因素相互作用内法论外铄论论观点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内在因素+外部环境孟子:人性本善荀子:人性本恶弗洛伊德:性本能洛克:“白板说”代表人物威尔逊:基因复制华生:环境决定辩证唯物主义(3) 一般规律格赛尔:成熟期(双论生子爬梯实验)1、 不平衡性教学要抓住关键期 同一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
21、的例: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出生第一年,青春期 不同方面在同一时期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最佳期) 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例:狼孩、失踪日本兵、丹尼士(婴儿实验)2、 顺序性教学要循序渐进 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中心部位边缘发展 心理角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阶段3、 阶段性教学要有针对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4、 互补性教育者要树立信心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
22、5、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群体:男女性别差异社会地位、角色的差异个体:聪明早慧,大器晚成二、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前提条件)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决定论:高尔顿“优生学”、霍尔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现实条件)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 个体在接受环境影响
23、和作用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不能夸大)(3)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作用)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的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3、 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 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决定性因素)1、 个人主观能动性三个层次 生理层次 心理层次 社会实践活动2、 主观能动性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人的主动选择。第五节 教育目的一、概述(1)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
24、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狭义: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我国:建设者和接班人。(2)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1、 导向作用2、 激励作用3、 协调作用4、 评价作用(3) 层次结构1、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目的国家最高层 唯一标准2、 培养目标(教育目标)学校广义:教育目的狭义:具体质量规格两者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3、 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培养目标是教学目标确定、实施和教学活动评价的基本依据。(4) 确立依据1、 社会关系现实和发
25、展的需要(政治经济) 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目的。2、 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生产力)3、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人) 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受教育者。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二、相关理论(1)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教育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还是为了社会的发展?个人本位说:个人价值高以人为本人性完善(卢梭、马斯洛)社会本位说:社会价值高服从社会、服务社会社会发展(孔德、涂尔干)(2)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来看,把教育目的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内在目的论:教育过程中(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外在目的论:教育过程之外(
26、手段) 杜威(无目的论)(3) 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准备生活说: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斯宾塞适应生活说:教育既关注现在也关注未来,是动态的 杜威(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质与核心:个人智力与体力尽可能广泛、充分、统一和自由的发展劳动能力是构成劳动者个人发展的关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三、我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1) 当前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 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2、 全面发展3、 提高国民素质,注重个体(2) 五育构成1、 德育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27、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 智育认识基础和智力支持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 体育物质前提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4、 美育协调作用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5、 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
28、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3) 五育关系1、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2、 各育之间的具体关系。3、 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全面的教育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第六节 学校教育制度一、义务教育制度(1) 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2) 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年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标志确立义务教育九年制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均衡、公平(3) 义务教育的特点1、 强制性(本质特征) 入学义务 举办学校的义务 保障入学义务2、 公共性 教育与宗教分离,使学校教育成为世俗性的公共事业 由国家设立或批准
29、的学校来实施,体现了国民的意志 学校和教师具有公务性质,他们的工作对国家负责,对国民负责 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而不是放任自由3、 基础性 对学生进行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教育, 是提高其基本素质的教育 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而不是英才教育4、 免费性(基本原则与手段)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与发展(1)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2) 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1902“壬寅学
30、制”只颁布而没有实1、 旧中国学制的建立行。钦定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体现了“中学为1904“癸卯学制”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我国现代学制建(以日本学制为立于清末蓝本)奏定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教育联合会(留“壬戌学制”又美派)1922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为蓝本。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2、 我国现行学校系统 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三、发达国家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1) 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到世纪末,现代学制逐步形成。(2)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学制按性质分:资本主义学制和社会主义学制1、 西欧的双轨制:学术性轨道和生产性轨道。不衔
31、接,互不相通2、 美国的单轨制:有利于教育普及,教育质量差别大。3、 苏联的分支制:社会主义学制、有职业技术学校的单独设立、既有上下级之间的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的横向联系。利于普及、课多、复杂。(3) 发达国家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1、 重视学前教育,注重早期智力开发。2、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4、 高等教育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迅速发展。第七节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基本原则(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4) 注意广泛地阅读教育书刊二、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1) 观察
32、法观察是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一般步骤如下:1、 做好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2、 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收集材料信息;3、 及时整理、分析材料;4、 撰写研究报告。(2) 教育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实验法一般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多被采用)过程:三段式(3) 调查研究法调查搜集材料研究分析材料调查研究法比实验法有更大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调查法可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4
33、) 历史法利用文献来做研究。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注重广泛搜集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鉴别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较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本质与规律,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5) 行动研究法由教育工作者担任研究者,以待改进的实际教育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这些教育活动为目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应用,而非发展理论。1、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为行动而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2、 步骤: 确定问题; 制定计划; 实施行动; 分析评价; 完成研究报告。(6) 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34、,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育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第二编 中学课程考情分析(1)选择题(题)(2) 辨析题(3) 简答题(题)(4) 材料辨析题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词源(1)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孔颖达诗经:小雅注解中的:“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是我国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课程一词。宋代朱熹朱子全书中提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2) 课程的起源: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年发表的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
35、早提出了“课程”()词,最早把“课程”作为专门术语提出了。(3) 博比特1918 出版了课程,该书被视为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二、概念(1) 广义: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2)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的维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等。1、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A. 概念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 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B. 主要
36、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C.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D. 作用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2、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A.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 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B. 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 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C. 主要结构:a) 第一部分:前言b)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c)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d)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3、 教材A. 教材与教科书(辨析)a)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
37、的主体部分。b)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B. 作用: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a) 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b)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c) 适用性d) 衔接性e) 逻辑性C. 教科书的编排方式a) 直线式,即一门学科的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面不重复前面的内容。b) 螺旋式,即一门学科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大、加深。c) 螺旋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直线式编排可以减少重复, 节约时间和精力。三、古德莱德的课程论(1) 理想的课程(2) 正式的课程(3) 领悟的课程(4) 运作的课程(5) 经
38、验的课程四、课程目标(1) 含义: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总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组成。(2) 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3)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基本来源之一) 学科发展的需要(基本来源之一)五、课程内容(1) 定义:一门课程中所教授或包含的知识。(2) 课程内容的选择总体:课程目标(直接依据) 具体: 社会因素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科学文化知识(3) 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内容的序列化和系统化。主要涉及组织方式和原则。总括 垂直组织 水平组织 综合化组织 心理化组织六、课程评
39、价(1) 含义广义:即教育评价。狭义:专门的人员、专门的评价方法。“课程评价”特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2) 类型1、 以评价标准为依据A. 相对评价位置、层次(事后定标准)B. 绝对评价特定标准(事前定标准)C. 个体内差异评价对个人2、 以评价作用为依据 诊断性评价(课程实施前)目的: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问题或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形成性评价(课程实施中)目的:用于收集课程实施中的各部分优缺点的资料。 总结性评价(课程实施后) 目的:对教育效果做出判断。3、 以评价主体为依据 内部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外部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
40、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实施的评价4、 以评价方法为依据 定量评价(采用数学的方法) 定性评价(不采用数学的方法)(3) 模式1、 目标达成式(“目标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美) 观点:旨在确定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 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学生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 补:泰勒的目标模式泰勒是“课程评价之父”,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确定课程目标) 选择和形成怎样的学习经验?(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如何评价课程?(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可概括为:目标、内容
41、、组织、评价。第二节 课程流程与课程开发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1) 学科中心课程论1、 概念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2、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以学科基本结构(原理、概念)的掌握为目标;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2) 活动中心课程论1、 主要观点: 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 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 依据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和组织教材; 教材的分类和排列强调儿童的需要和兴趣;2、 杜威 儿童的活动 直接经验 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分类的排列强调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课程论优点缺点学科中心1.知识系统1.偏记忆,轻理解2.有条理2.偏知识,轻能力3.符合教育任务要求3.学科多,难统一4.教师习惯4.难个性教育5.易于评价活动中心1.积极的,活泼的1.重技能,轻知识2.学习与生活联系2.重心理结构,轻科学3.利于培 养解决问题能力3.体系轻视教育 的社 会任务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