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何玮,字仲韫。年十六,从张柔见世祖,帝感其父之殁,授玮易州知州。从围樊城,宋将夏贵帅舟师来援,玮营于城东北,扼其冲。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至元十一年,伯颜伐宋,以玮为帐前都镇抚。伯颜令军拒命者屠之。玮谏曰:“丞相吊民伐罪,宜以不杀为本。”伯颜善其言。二十八年,迁湖南宣慰使。大德四年,除侍御史,又以母疾辞。七年,改授御史中丞。玮刚直无所顾忌。奏政要十事,以纾民力、制国用、备荒政、重吏禄、开贤路为急务,且曰:“丞相安童甚贤,而相业前后异者,盖初则有史天、廉希宪、许衡诸人为之
2、佐,及再相,则诸人去矣。”成宗嘉纳之。京师孔子庙成,玮请建国学于庙侧,从之。地震,上言:咎在大臣。明日,洪双叔、木八刺沙、阿老瓦丁皆罢政事。既而赛典赤、八都马辛等召还。玮言:“奸党不可复用,宜选正人以为辅弼。”疏入,报闻。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刺哈孙受赇,已抵罪。哈刺哈孙结权幸,以枉问逮章。玮言于帝曰:“陛下杀郭章,如祖宗法度何?”帝意解,即释之。九年冬,成宗崩。左丞相阿忽台奉皇后命,集议成宗祔庙及皇后摄政事。玮曰:“朝廷故事,惟亲王得与此,非臣所敢知。”阿忽台变色,以唐武后为辞。玮曰:“彼有庐陵王,事体不同。”及出,劝右丞相答刺罕、御史大夫塔思不花密白武宗及皇太后,早定大计。武宗即位于上都,除玮副
3、詹事,复遥授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至大元年,迁詹事,兼卫率使。拜中书左丞,仍商议中书省事。未几,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提调屯田事。帝召至榻前,谕曰:“汴事重,屯田久废,卿当为国竞力。”赐黑貂裘、锦衣各一袭。玮行部至扬州,民负镇南王钱,王佣之,岁满没入为奴。玮白王释之。奸人赵万儿造妖言,事觉,连南阳、归德等路数百家,玮按诛万儿,尽释逮系者。岁余,增河南屯田米十七万石。又经理荆湖废屯,岁得米百万石。以行台钱五十万建国学,又请置洪泽芍陂屯田万户府儒学教授。三年,改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卒,年六十六。皇庆中,追封梁国公,谥文正。(选自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
4、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B.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C.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入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D.贵纵兵烧北关进逼玮营万户/脱温不花等邀玮人城/玮不从/率所部力战贵/败走/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宗嘉纳之”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两句中的“嘉”字含义相同。B.“咎在大臣”与“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氓)两句中的“咎”字含义相同。C.祔庙,衬祭死者于先祖之庙,在文中是指将成宗的牌位放人太庙
5、之中以享受祭祀。D.“除玮副詹事”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玮仁爱为怀。伯颜命令军队屠杀拒命的人,他及时进言,意见得到伯颜认同。B.何玮忠直敢言。丞相虽贤却因待人前后不同而政绩迥异,他举此以强调贤才重要。C.何玮明辨忠奸。他认为朝廷召还的赛典赤、八都马辛等人隶属奸党,不应再用。D.何玮重视文教。他先请建国学于孔子庙侧,后耗巨资建国学,推进儒家文教事业。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御史郭章劾郎中哈刺哈孙受赇,已抵罪。哈刺哈孙结权幸,以枉问逮章。(2)事觉,连南阳、归德等路数百家,玮按诛万儿,尽释逮系
6、者。5.面对“集议皇后摄政事”,何玮是如何应对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甄权,许州扶沟人。以母病,与弟立言究习方书,遂为高医。仕隋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鲁州刺史库狄嵚风痹不得挽弓,权使彀矢向堋立,针其肩隅,一进,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贞观中,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寻卒,年一百三岁。所撰脉王后雄荣经针方明堂等图传于时。立言仕为太常丞。杜淹苦流肿,帝遣视,曰:“去此十日,午漏上,且死。”如之。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许胤宗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
7、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者防风煮汤数十船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或劝其著书贻后世者,答曰:“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它味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传,虚著方剂,终无益于世,此吾所以不著书也。”卒年七十余。(节选自新唐书方技列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8、)A.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B.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C.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D.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意为“不久”,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中的“寻”的含义相同。B.“太常丞”是太常寺的重要官员,太常寺是古代封建王朝专门设立以掌管
9、礼乐的官署。C.“陈”指南朝最后一个朝代,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一族的姓氏作为国号。D.“关中”,地名,指“四关”之内,易守难攻,例如过秦论中“关中之固,金城千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权妙手回春,诊疗手法娴熟。鲁州刺史库狄嵚受风寒侵袭,肢体僵硬无法拉弓,甄权让他使劲持弓而立,仅仅施了一次针法,便霍然而愈。B.甄立言医术高超,观察由表及里。他奉皇帝之命去为杜淹诊视,准确预测了其寿命期限。道人受疑难症困扰许久,他随即精简施治,药到病除。C.许胤宗救死扶伤,思维灵活通达。王太后中风麻痹,无法正常饮药,他创新诊治疗法开展治疗。关中瘟疫肆虐下他不畏传染风险,
10、积极救助。D.许胤宗擅长脉学,态度务实严谨。他主张治病要寻其根源,精思专意。他认为脉象复杂,仅靠文字难以正确完整传意,因此拒绝为后世著书。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2)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10.清代医学家叶桂认为:“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请你结合文中三人的事迹,谈谈他们如何综合体现“立德”“立功”“立言”的良医标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徐弘敏,字有功,延载初为司刑寺丞
11、。时魏州人冯敬同,告贵乡县尉颜馀庆与博州刺史虺冲同反。馀庆,博州人。冲先放粟债于贵乡百姓遣家人敛索托馀庆为征所得征钱买弓箭馀庆兼修启状于冲,直叙寒温,并言债负不可征得。敬同遂以此状论告。武太后令殿中侍御史来俊臣就推,俊臣所推征债是实,其弓箭非馀庆为市,遂奏馀庆与冲同谋反。曹断缘会永昌赦,称其与虺贞同恶魁首并已伏诛,其支党未发者将从原放,遂准律改断流三千里。侍御史魏元忠奏:“馀庆为冲征债,协契凶谋,又通书启,即非支党。请处斩,家口籍没。”奉敕依。有功执奏曰:“今据馀庆罪状,颇共虺冲交涉,为冲理债,违敕是情,于冲致书往反为验。既属永昌恩赦,在馀庆罪即合原状。据永昌元年赦,魁帅首谋已露者,既并伏法;
12、支派党与未发者,特从原宥。伏诛既标并字,足明魁首无遗。馀庆赦后被言发觉,即为支党。岂令支党之人,翻同魁首;应生之伍,更入死条。嫉恶虽臣子之心,好生乃圣人之德。今赦而复罪,即不如无赦;生而又杀,则不如无生。窃惟圣朝伏当不尔。馀庆请依后断为支党,处流。”有功玉阶具奏,太后大怒,抗声谓有功曰:“若为唤作魁首?”有功对曰:“魁是大帅,首是原谋。”太后又曰:“馀庆可不是魁首?”有功又对曰:“若是魁首,虺冲败日,并合伏诛。今赦后事彰,只是支党。”太后怒少解,乃谓曰:“卿更子细勘问,是支党不是支党奏来。”当时百僚供奉及仗卫有三二百人,莫不股栗,而有功神色不动,奏对无差,人皆服其胆力,直而不挠。(节选自通典刑
13、法七)【注】虺冲:李世民之孙,与其父李贞起兵反抗武则天,兵败被赐虺姓。11.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1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也可以指管某事的官职。文中指法曹,即司法机关。B.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内容多是皇帝对任官封爵和臣僚告诫的命令。C.本文“特从原宥”中的“原”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含义相同。D.“今赦后事彰”中的“彰”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含义不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颜馀庆和虺冲有书信
14、往来且替虺冲征债,冯敬同认为颜馀庆是谋反集团重要成员。来俊臣查办后,也上奏太后说颜馀庆确实谋反。B.朝廷原本特赦,作为支党的颜馀庆应流放到三千里之外。魏元忠却又上奏,要斩杀颜馀庆并抄没其家产,武则天同意了。C.徐弘敏认为颜馀庆与虺冲虽然有书信往来,但书信里均为商量准备谋反之事,属于支党行为,不能等同于同谋魁首。D.徐弘敏以执法应公、守法要正的原则,向武则天强谏,冒着杀身之祸制止了一起处死案的发生,维护了法律的公正。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馀庆为冲征债,协契凶谋,又通书启,即非支。(2)今赦而复罪,即不如无赦;生而又杀,则不如无生。15.旧唐书记载徐弘敏曾说:“今身为大理,
15、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不“顺旨诡辞以求苟免”也是徐弘敏一生法治事业的真实写照,结合材料概括徐弘敏是如何竭力维护司法独立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点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若能
16、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复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乘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授首。王襟以山东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关中之侯。若是,王以甲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王一善楚,而关内二万乘之主注地于齐
17、,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经东海,要绝天下也。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持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节选自战国策秦策四)【注】许、鄢陵:地名,皆魏邑。上蔡、召陵:地名,皆楚邑。16.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地入秦B.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地入秦C.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地入秦D.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
18、绝从亲之要/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地入秦1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歇即春申君,楚国贵族。他和齐国贵族孟尝君、赵国贵族平原君、魏国贵族信陵君合称战国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B.万乘指万辆兵车,文中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C.三王有多种说法,谏逐客书注解中指的是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常和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这五帝并称为“五帝三王”。D.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以策士游说活动为主,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情况。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9、秦将白起攻陷楚国的西陵,另有一支部队攻陷鄢、郢、夷陵,放火焚烧楚国先君的陵墓,顷襄王迁都到东北,楚国日渐削弱。B.黄歇在游说秦昭王时,认为现在秦国的土地占到天下的一半,又有两个边陲,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万乘大国从来未曾有过的情况。C.黄歇引用诗经中的话,替秦王考虑,认为秦王不应该去担心灭亡楚国,更要注意如果楚国灭亡会导致韩、楚两国实力的增强。D.黄歇认为如果秦、楚联手,韩国一定会投降,韩国和魏国都将成为秦国的藩属,帮助秦国取得齐国右边的土地,增强秦国国力。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2)王襟以山东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关中之侯
20、。20.古代外交家很早就注意到地缘政治,从每个国家在天下的分布和各个国家相邻位置来判断国家的利害所在。请结合选文谈谈黄歇是如何利用地缘政治进行外交的。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万脱温不花”是官职与名,不能断开;“败”的是夏贵。2.答案:B解析:过错灾祸3.答案:B解析:“因待前后不同政绩迥异”误解意,原只强调丞相后来因为没有贤才辅佐政绩不显,没有涉及丞相待的态度问题。4.答案:(1)监察御史郭章弹劾哈剌哈孙贪赃/受贿/接受贿赂,已服罪/判罚/抵偿罪责/受到惩罚。哈剌哈孙勾结权贵/权和宠/受到君王宠爱的权,以诬陷之罪/歪曲问罪/歪曲问责/枉法问责逮捕了郭章。(2)事情被觉察/发觉,牵连到南
21、阳、归德等路的百家,何玮追查/查明实情诛杀了赵万,将其他辜被逮捕关押的全部释放。解析:参考译文:何玮,字仲韫。十六岁时,跟随张柔面见世祖,世祖感怀于他父亲战死,授予他易州知州职位。随(蒙古)大军围攻樊城时,宋将夏贵率水军来援救,何玮的军营位于城东北,处于要冲。夏贵让士兵放火烧毁北关,进逼何玮军营。万户脱温不花等人邀请何玮退入城内,他不听从,率部下奋力作战,夏贵的军队被击溃败逃。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受命伐宋,任命何玮为帐前都镇抚。伯颜命令对拒不降服的人格杀勿论。何玮进言说:“丞相是来抚慰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的,应当以不滥杀无辜为根本。”伯颜认为他说得对。至元二十八年,升任湖南宣慰使。大德四
22、年,被授侍御史一职,又因母病辞职。大德七年,被改授御史中丞。何玮说话刚毅直率,无所顾忌。奏陈十条时务,以“纾民力、制国用、备荒政、重吏禄、开贤路”为紧急要务,并且进言说:“丞相安童十分贤能,而丞相的政绩前后不同,那是因为当初有史天、廉希宪、许衡等人辅助他,而等到再担任丞相时,那些辅助他的贤士已经离开了啊。”成宗嘉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京师孔子庙建成,何玮上书请求在庙旁建立国学,朝廷同意了。地震发生了,成宗说:罪在大臣。第二天,洪双叔、木八剌沙、阿老瓦丁皆被罢职。不久赛典赤、八都马辛又被从贬谪之地方召回来(恢复官职)。何玮上书说:“奸党不可再用,应当挑选正直之人来辅佐。”奏疏呈上去,得到回复。监察
23、御史郭章弹劾哈剌哈孙贪赃(受贿),已服罪。哈剌哈孙又勾结权贵,以诬陷之罪逮捕了郭章。何玮对成宗说:“陛下要杀郭章,该如何对待祖宗的法度呢?”成宗明白后,立即释放了郭章。大德九年,成宗驾崩,左丞相阿忽台奉皇后懿旨,召集廷臣讨论将成宗列于祖庙附祭及皇后代理朝政的事,何玮说:“按照朝廷旧例,只有亲王才能参与廷议此事,这不是我等敢参与的。”阿忽台变了脸色,以唐代武后摄政为理由(辩驳)。何玮说:“那时有庐陵王李显(的缘故),事理并不相同。”等到出来后,他劝右丞相答剌罕、御史大夫塔思不花秘密禀报武宗及皇太后,劝他们早定大计。武宗即位于上都,授予何玮太子副詹事,并遥授平章政事一职,商议中书省事务。至大元年,
24、升迁太子詹事,兼任卫率使。被授予中书左丞,仍商议中书省事务。不久,出京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指挥调度屯田事务。君王将他召至榻前,告知说:“汴地事关重大,屯田之事废弛已久,你应当为国尽心竭力。”赏赐黑貂裘、锦衣各一袭。何玮巡行到了扬州,百姓欠镇南王钱,镇南王让他们做佣工,做满一年后没入为奴仆。何玮禀报镇南王放了他们。奸人赵万儿制造妖言,事情被觉察,牵连到南阳、归德等路几百家,何玮追查实情诛杀了赵万儿,将其他被无辜逮捕关押的人全部释放。一年多后,新增河南屯田米十七万石。又经管荆湖废弃的屯田,每年收获米百万石。用行御史台经费的五十万建国学,又请求设置洪泽芍陂屯田万户府儒学教授。至大三年,改任
25、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当年去世,终年六十六岁。皇庆中,被追封为梁国公,谥号文正。5.答案:认为此事亲王不能参与;对阿忽台以武后摄政辩解,指出者情况不同;出来后劝右丞相答剌罕、御史夫塔思不花秘密禀报武宗及皇太后,劝他们早定计。6.答案:C解析:“数十斛”修饰“防风煮汤”,二者结构完整,不应断开;“擢”意为“升官”,与“是夕语”无法搭配,应断开,可排除A、D两项。“熏薄之”中,“薄”意为“逼近”,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项。故选B项。7.答案:B解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李姓)的词作。故选C项。8.答案:C解析:“关中瘟疫肆虐下他不畏传染风险,积极救助”无中生有,原文“关
26、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只讲了许胤宗医术高明,并没有“不畏传染风险,积极救助”的内容。故选C项。9.答案:(1)甄权已经年满百岁,唐太宗幸临他的住所,察看他的起居饮食,访求询问他(长寿)的秘术,提拔他为朝散大夫,并赐给他坐几、手杖、衣裳和服饰。(2)如今的人不善于辨别脉象,(而是)用表面现象去揣测病症,(只知道)多用药物以期达到功效,就像猎人不知道兔子在哪里,就在原野上到处网罗,希望有一人能捕获兔子,医术也就疏陋了。解析:(1)幸:封建统治者到达某地。访逮:访求询问。擢:提拔。(2)度:估计、揣测。幸:希望。络:本义为网状物,此处指包围、网罗。【参考译文】甄权,许州扶沟人
27、。因为母亲患病,与弟弟甄立言研读记载方剂的书籍,于是(都)成了高明的医生。隋时(曾经)当过秘书省正字,(后来)称病辞官。鲁州刺史库狄嵚得了风痹之症,(肢节麻木)不能拉弓。甄权让他拉弓搭箭,面对靶墙站好,用针扎他的肩胛窝。只进了一次针就说:“可以射箭了。”(事实)果然如他说的那样。贞观年间,甄权已经年满百岁,唐太宗幸临他的住所,察看他的起居饮食,访求询问他(长寿)的秘术,提拔他为朝散大夫,并赐给他坐几、手杖、衣裳和服饰。不久后(甄权)离世,享年一百零三岁。(他)所编撰的脉经针方明堂等图在当时广为流传。甄立言(曾经)当过太常丞。杜淹为流肿病所苦,唐太宗派(甄立言)去探诊。(问诊结束后甄立言上奏)说
28、:“从今日起十天后,到了午时将会死去。”(事实果真)如他说的那样。有个道人患心腹胀闷病已两年多,(他)诊断说:“腹中有虫子,是误食头发造成的。”让他服用雄黄一剂,没多久,(道人)吐出一条拇指粗细的蛇,没有眼睛,用火去烧它散发出头发的气味,于是病愈。许胤宗(曾经)在陈朝做官任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中风不能说话,脉象沉滞难以诊断,医生禀告说没有办法可治。许胤宗说:“汤药(已经)吃不下去了。”随即用黄耆、防风煮成数十斛热汤,放在床下,(药液)蒸汽如雾,靠近太后熏蒸,当夜她就能说话了。(新蔡王就)提升他任义兴太守。武德初年,(许胤宗经过)多次晋升,官至散骑侍郎。关中多流行骨蒸病,互相传染,得病的人都要
29、死去,(而)许胤宗诊治过的都能痊愈。有人劝他著书留给后人,(他)回答说:“行医之道只是靠一种意念罢了,思虑精深就能领会。脉象的情况幽微难以明了,我内心能够理解,嘴里却不能表达出来。古代的名医治病,关键在于审视脉象,病症便可辨识。当治病需要用药时,只用一味药去攻治疾病,药气纯正而治愈迅速。如今的人不善于辨别脉象,(而是)用表面现象去揣测病症,(只知道)多用药物以期达到功效,就像猎人不知道兔子在哪里,就在原野上到处网罗,希望有一人能捕获兔子,医术也就疏陋了。(其中)一味药偶然得当,其他的药物之间相互制约,不能专门集中全力去攻治病因,这就是疾病难以治愈的原因。脉象的玄妙不可言传,只空空地写些药方子,
30、最后对世人没有益处,这就是我不愿著医书的原因。”(他)去世时享年七十余岁。10.答案:甄权称病辞官、许胤宗拒不著书等行为,表现了他们不慕名利,医者仁心,体现了“立德”的标准。甄权施针救人、甄立言救助道人、许胤宗创新施救及瘟疫赈灾等行为,表现了他们医术高超,精进医技,救死扶伤,体现了“立功”的标准。甄权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将医术传之后世,福泽后人,体现了“立言”的标准。解析: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细致围绕“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个标准展开分析概括,即分别从医德、医术治疗、医疗科研与学术三个方面作答。11.答案:J、O、T解析:根据文意,“冲先放粟债于贵乡百姓”意思完整,“于贵乡百姓”作“冲
31、先放粟债”的补语,故“百姓”后J处要断开;“敛索”是“收敛索要”之意,“遣家人敛索”结构完整,“敛索”后O处需断开;“所得征钱”为“所+动”结构,“所得征钱”作“买”的主语,故应在“所得”前T处断开。12.答案:C解析:“含义相同”错。“特从原宥”中的“原”是宽恕的意思,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为“推究”,两者含义不同。13.答案:C解析:“但书信里均为商量准备谋反之事”错。根据原文“并言债负不可征得”“于冲致书往反为验”可见书信中的内容是颜馀庆与虺冲商讨关于征债事务的言辞,徐弘敏和武则天争论时也指出了这一点。14.答案:(1)颜馀庆替虺冲征缴债务,与凶犯一心,又有书信往来,就不应该
32、视为党羽。(2)如今已经赦免却又再次治罪,就不如不赦免;让(他)活下来却又杀了(他),不如不让他活下来。解析:【文言译文】徐弘敏,字有功,延载初年担任司刑寺丞。当时魏州人冯敬同,状告贵乡县县尉颜馀庆和博州刺史虺冲一同谋反。颜馀庆是博州人,虺冲之前曾把粮食放债给贵乡县的百姓,(后来)派遣仆人去收敛索要,托付颜馀庆替他征缴,征缴所得的钱财用来购买了弓箭。颜馀庆又写了书信向虺冲叙述,(开篇)径直问候冷暖起居,并说那些债务征收不上来的情况。冯敬同于是就拿着这些书信罗列罪状上告朝廷。武太后让殿中侍御史来俊臣去寻求探访(案件),俊臣探访的结果是征债这件事属实,那些弓箭并不是颜馀庆给他购买的,于是上奏颜馀庆
33、与虺冲一起谋反。法曹判决时恰逢(朝廷)发布永昌赦令,说那些与虺贞一起作恶的元凶都已经受到法律惩罚并处以死刑,那些没有暴露的党羽从犯将改判为流放,于是按律令改判为流放三千里。侍御史魏元忠上奏:“颜馀庆替虺冲征缴债务,与凶犯一心,又有书信往来,就不应该视为党羽。请处以死刑,家人财产要登记并没收。”(朝廷)同意了他的奏请。徐弘敏上奏说:“现在根据颜馀庆的认罪书,和虺冲往来密切,替虺冲收债,违反了朝廷诏令是实情,给虺冲写书信往来是为了核对债务数目。既然在永昌恩赦之列,颜馀庆罪责就符合情况。根据永昌元年赦令,主犯元凶已经暴露的,都已经一起法办;党羽和没有暴露的,特令遵从宽宥原则。受到法办的人既然已经用了
34、“并”字,足以说明主犯没有遗漏。颜馀庆是赦令颁布之后被发现的,就是党羽(而非主犯)。怎么能让党羽中的人,变成主犯魁首;应该要活着的人,又被列入死刑行列。作为臣子的应该憎恨坏人坏事,但是不杀生却是皇上您的美德。如今已经赦免却又再次治罪,就不如不赦免;让(他)活下来却又杀了(他),不如不让他活下来。(我)私下认为朝廷不应该这样前后矛盾。请依从后面的判决将颜馀庆视为党羽,判处流放(的刑罚)。”徐弘敏在朝廷上奏后,武太后大怒,大声对徐弘敏问:“照你说那什么叫魁首?”徐弘敏答道:“魁是指统军的主帅,首是指最初谋划的人。”武太后又问道:“颜馀庆难道不是魁首?”徐弘敏又答道:“如果颜馀庆是魁首,(他早应在)
35、虺冲败北时,一起被诛杀了。现在是赦免后才发觉,(可见)只是个支党(而已)。”武太后的怒气也慢慢地消了下来,于是对(徐弘敏)说:“你再去仔细勘问,颜馀庆是不是支党并奏上来。”当时百官侍从以及手持兵仗的侍卫有二三百人,没有一个不恐惧的,但是徐弘敏神情面色一点不改变,上奏和应对没有一点差错,大家都佩服他的胆识,(做事)正直不屈服。15.答案:依据事实办案。挺身而出,据理力争,不畏强权。依律办案。咬文嚼字,对永昌赦令中的重要字眼,“并”“魁”“首”详细解释,以此说明颜馀庆的支党身份。注重讲话技巧。换位思考,以和缓的语气劝说武太后。解析:“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的大意是绝对不能因要保住性命、求得升迁,就
36、顺着上面的意思来办案。为了维护法律公正,让颜馀庆不因诬告被杀,徐弘敏所依据的一是事实;二是法律条文,包括朝廷的永昌赦文:在武太后已经下旨同意斩杀颜馀庆时,徐弘敏仍主动用永昌赦令劝阻,以事实说话,用证据事实阻止过度执法。除此之外,在和武太后据理力争时还用了委婉的语气并换位思考,如“窃惟圣朝伏当不尔”等,避免激怒武太后。16.答案:B解析:根据文意,“三世”是对前面的“文王、庄王、王之身”的总结,作“而不接地于齐”的主语,应在“三世”前断开,故排除A、D两项。结合前后句可知,“盛桥”是人名,“守事”是“奉行公事”的意思,其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17.答案:C解析:“谏逐客书注解中指的是夏禹、商汤和
37、周文王”错。谏逐客书中的“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18.答案:A解析:“另有一支部队”错。原文“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的“或”在此处作副词,译为“又”;且根据原文第一段“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可以推断,此处主语依旧是“白起”,并非“另有一支部队”。19.答案:(1)这样大王既不用发动战争,也不用施威,就获得了百里的土地,大王可以说是有才能了。(2)大王以崤山以东的险要地势为屏障,以黄河拐弯处的有利地形做环绕,韩国一定会成为(秦国的一个)关内侯。解析:【文言译文】顷襄王二十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的西陵,又攻陷鄢、郢、夷陵,放火焚烧(楚国)先君的陵墓。顷襄王迁都于东北,在陈城以存社稷。楚国
38、于是就日渐削弱,被秦国所轻视。在这种情况下白起又率军讨伐(楚国)。楚国有个名叫黄歇的人,游学各地、见识广博,楚襄王认为他是辩才,于是派他出使秦国。(黄歇)游说秦昭王说:“天下诸侯没有比秦、楚强的,如今听说大王想要攻打楚国,这就像两虎相争而让驽笨的猎犬占了便宜,不如与楚国交好。如今秦国的土地占到天下的一半,又有(西面和北面)两个边陲,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万乘大国从来未曾有过的。自先帝孝文王、庄襄王以至大王三代,三代始终没有和齐国接壤,从而切断诸侯合纵抗秦的交通要道。现在大王派盛桥到韩国奉行公事,盛桥把他管辖的土地并入秦国。这样大王既不用发动战争,也不用施威,就获得了百里的土地,大王可以说是有才能了
39、。大王倘能保持功绩、守住威严,收敛攻伐的野心并使国内的仁义更丰厚,使国家再没有后患,(这样一来,)三王不难成为四王,而五霸也不难变成六霸了。“大王如果倚仗人力众多,依靠武力强大,乘着击败魏国的威势,想要用武力使天下的君主屈服,我担心会有后患。诗经说:凡事都有开始,却很少能够有始有终。这说明了开始容易,结尾难(的道理)。智伯只看到攻打赵国的好处,却没有预见到榆次有杀身之祸;吴王发现攻打齐国有利可图,却没有料到在干遂的亡败。这两个国家,并不是没有大功,(由于他们都)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以后的祸患。现在大王担心楚国不灭亡,却没有注意到楚国的覆灭会增强韩国、魏国(的实力)。以此来看,楚国,是秦国的友
40、邦;邻国,是秦国的敌国。”“臣为大王考虑,不如和楚国友好。秦、楚合为一家兵临韩境,韩国必然俯首称臣。大王以崤山以东的险要地势为屏障,以黄河拐弯处的有利地形做环绕,韩国一定会成为(秦国的一个)关内侯。如果这样,大王以精兵进逼郑地,魏国必然有所戒备,(如果)许、鄢陵两城环城自守,(楚国的)上蔡、召陵就会与魏国隔绝往来。这样一来,魏国也就成为秦的关内侯了。大王一旦与楚国修好,而韩、魏两个充当关内侯的万乘大国就会全力攻齐,齐国右方的土地就可以轻易得到。这样秦的土地从西海直达东海,横绝天下。从而使燕、赵失去齐、楚(的援助),齐、楚也失去了燕、赵(的支援)。这样以后威胁燕、赵,挟持齐、楚,(而)这四国,不待出兵攻打便会臣服(于秦)了。”20.答案:黄歇指出,从所处地理位置看,如果秦国灭掉楚国,将会增强韩魏的实力。如果和楚国修好,将会使韩魏成为自己的关内侯,并可以经由韩、魏进而取得齐国的土地。只有秦楚两个大国联合,秦国才有最大的利益,其他六国才会臣服秦。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今王妒楚之不毁也邻国,敌也”可概括出答案;根据原文第四段“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拱手而取也”可概括出答案;根据原文第四段“是王之地一经东海不待痛而服矣”可概括出答案。第 16 页 共 16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