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 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写出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 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黄山奇 石 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色”为示例,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在语文园地“字 词句运用”第二题中加以运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对遇到不懂的词句,应先借助 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单元以写景的文 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课文黄山奇石中用“好像”“真像”仿写文中句
2、子, 介绍黄山奇石,并用课文提供的词语介绍某处景物;课文葡萄沟中课后第三题安排了 仿写的练习;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拓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 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 通过例文了解留言条的内容, 通过例文旁的提示, 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基本格式,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内容内容 课课 时时 内容简内容简说说 教学要点教学要点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 2 登鹳雀楼写了登上鹳雀 楼看到的景色,告诉我们人 生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一诗再现了 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 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之情。 1.认识 57 个生字,读准 4 个多音字,会 写 38 个字
3、,会写 32 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 的意思。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 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 丽。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黄山奇石黄山奇石 2 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奇石。 日月潭日月潭 2 写了日月潭的优美景色。 葡萄沟葡萄沟 2 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 多、颜色鲜、味道甜,葡萄 干也很有名。 5.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6.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7.激发学生认识家乡、 赞美家乡的情感。 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四四 4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 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 我爱阅读 1.借助火车票上的
4、信息认识 8 个生字, 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2.展开想象,用“像”说句子。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4.学习写留言条。 5.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 积累相关的词语。 6.积累写景名句, 初步感受山河的壮美。 7.阅读画家乡 ,感受家乡的美。 8 8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 1.认识“楼、依”等 12 个生字,会写“楼、依”等 1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 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重点重点 正
5、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难点 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1.1.字词教学字词教学 本课 12 个生字中,“瀑、布”的韵母都是“u”,而声母分别是“p”和“b”,学生 可能容易混,教师可以多示范、纠音。“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可以借助日常 交流,强化正音。 (1)识字。 字源识字:“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熟字换偏旁识字:“楼、依、遥”可以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联系熟 字来识记。 (2)理解字义。 结合上下文语境,借助文中插图理解“依、尽”的意思,可以看看插图,说说诗句 所描绘的画面,理解“依、尽”的意思。 联系插图和生
6、活经验理解:“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 层。“炉”,从“火”“户”入手,表示做饭、取暖、冶炼的器具,请学生联系生活想一 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 (3)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 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2.2.诵读古诗诵读古诗 (1)渗透学法,理解诗意。比如:读懂诗的题目,就能大致了解诗写了什么内容; 查字典理解难懂的字的意思;读好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借助插图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猜猜 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等等。 (2)想象画面,感悟诗情。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
7、础上,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中的 画面,结合简笔画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 感情。 1.1.预习提纲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2)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 2.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认识“楼、依”等 6 个生字,会写“楼、依”等 5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 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题。一、图画导入,了解诗题。 1.老师
8、知道同学们很喜欢画画,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请大家由近及远仔细观 察。(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 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 觉得,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 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同学们,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 吗?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鹳 雀楼的相关资料。 4.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
9、,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那我站在楼的第一层,行吗? 生(齐):不行,要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的顶层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 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小学生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 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蕴 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人、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 习中。 二、朗读古诗,感知节奏
10、。二、朗读古诗,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 遍。 2.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诗,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课件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一起来读。 老师引读,师一句生一句轮流读,学生模仿教师读,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 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为进一步有 感情地朗读古诗和理解诗句奠定基础。 三、巧借生字,想象画面。三、巧借生字,想象画面。 1.引导学生把目
11、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鼓励学生从说单个事物向说整个画面发展。 3.巧借生字,指导学生将画面想丰富,想生动。 (1)(师出示图片)人穿的衣服和人是贴在一起的。和“依”有关的词语通常表示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看,他们挨得多紧啊!(依靠、依偎)太阳是怎样依 着群山慢慢下沉的?(在“依”字旁边标注“靠”) 设计意图: 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 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 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 (2)太阳依靠着山
12、怎么样?从哪个字读出来的?(尽)“尽”就是消失、完的意思。 那谁能把这种景象完整地说出来?(傍晚的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去。) (3)你想象中的黄河是怎样的?(出示图片)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怎样 的黄河? (4)两行诗连起来读画面会更美!现在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读这抬头、低头满眼都是 自然之美的优美诗句!男女生能合作读吗? 四、反复诵读四、反复诵读,理解,理解诗诗理。理。 1.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结合古文字,学习理解“欲”。在诵读中,自然理解“千里目、更”,在理解的基 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读。 3.“欲穷千里目”中“穷”是什么
13、意思?看完、看尽。“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 地方。“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4.生边做动作,老师边问。你看到更远的地方了吗?怎样才能看得更远呢? 5.是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通过这样的体验我们知道了: 课件出示: 只有站得,才能看得。 (板书:登得高看得远)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再读读这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对诗意的大 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和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 五、感情朗读,配乐诵读。五、感情朗读,配乐诵读。 1.师配乐范读,生配乐诵读。 2.创设情境,练习吟唱。 3.集体带动作吟唱。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的烘托、
14、借助图画的感染,让诗中的意境浸透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诵。 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 六、表达训练,拓展运用。六、表达训练,拓展运用。 创设三个背诵古诗的情境(登鹳雀楼、被评为三好学生、爬泰山),让学生自然地背 诵,快乐地背诵。 示例 1:当你被评为三好学生,为了不让你骄傲,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对你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 2: 当你爬到泰山的半山腰时, 妈妈对你说: “欲看更多景, 就要 (更上一层楼) 。 ” 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所背诵积累的诗句意思,学以致用,我特别创设了这一情境,让 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着运用经典,将背诵与运用结合起来,
15、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体现古诗词“古为今用”的价值。 七、巩固生字,学写汉字。七、巩固生字,学写汉字。 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结构,说出其特点。 2.看看这些生字, 怎样记住它们呢?说说你的方法。 你能记住哪个字就说哪个字。 (拆 字法、编口诀法、看图法等) 3.记住了字形,怎样写好它们呢?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教写“楼、依、尽、 黄、层”5 个字) 4.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书上先描红,再照着写两个。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认识“瀑、布”等 6 个生字,会写“照、炉”等 5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
16、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壮丽。 一、一、赏图赏图导入,了解题意。导入,了解题意。 1.上节课,我们随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眺望黄河美景,这节课,诗人李白会让我 们欣赏哪里的景色呢?(庐山瀑布) 2.让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走进庐山,一起去欣赏吧!(课件欣赏庐山宣传短片) 3.板书诗题,诵读诗题。(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 4.题目比较长,读好它的停顿很重要。谁来说说:“望”是什么意思?(看)从题目 中你知道了什么? 5.教师小结:读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理解题目,是教学古诗一个重要的环节。题目是诗的窗口,通过理解题
17、目,可以大致 了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同时渗透读诗方法的指导。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读诗之前,请看要求。 课件出示: 1.大声朗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2.多读几遍,读顺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检查自读情况,相机正音纠错。 (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纠正读音。 课件出示: 瀑布 (p b) 香炉 (l) 紫烟 (yn) 遥 (yo)看 挂前川 (chun) 怀疑 (y) 银河 落九天 (4)去掉拼音,同桌互读,评价纠正读音。 2.读出节奏。你们的字音读得很准确,可是读诗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怎么才能
18、读出 诗的味道和节奏呢? 课件出示: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指名读。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 4.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5.同桌合作朗读。 6.指名两人一组上台诵读。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节奏) 7.师生接读。 老师前半句:日照香炉生接:生紫烟。 8.配乐齐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范读、互读、师生接读、配乐齐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准 字音,读对词语,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读好诗歌,为积累背诵打下基 础。 三、品读诗句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感悟诗
19、情。 过渡:庐山瀑布有多美呢?你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庐山瀑布风光图) 1.学生交流看图片后的感受。(美丽、壮观、迷人) 2.课件出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品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句,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 1:我读懂了瀑布的位置,好像“挂”在山上。 生 2:我读懂了李白游览庐山时的天气是晴天。 (2)提出疑问: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预设 1:“香炉”是什么意思? 相机指导理解词意:“香炉”指庐山香炉峰。 预设 2:为什么会“生紫烟”呢? (3)指导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意。(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4)师解释学生疑问:刚才同学们问到了“生紫烟”的问题,请看大屏幕,因为
20、庐 山太阳高照,阳光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形成峰顶云雾,弥漫缭绕,好像香炉峰生 成的紫色烟雾,所以李白写“生紫烟”。一个“生”字把水汽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5)教师小结:遇到不懂的词,我们可以查资料或借助图片来理解,这也是学习古 诗的好办法。 (6)自学“遥看瀑布挂前川”。 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你能读懂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归纳: a.遥看:从远处看。 b.挂前川: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带子从悬崖直挂到山前。 c.“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7)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重读“生”和“挂”字,读出瀑布的雄奇壮观, 读出赞美之情。 (8)教师小结:(边小结边在黑
21、板画简笔画)这两句写了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 景象。瞧:太阳照在香炉峰顶,峰顶云雾弥漫(画香炉峰),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画上 升的水汽)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 于山川之间。(画瀑布)庐山瀑布多么雄奇!多么壮观!带着我们对它的赞叹再读这句诗。 (齐读诗句) 3.品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如果你来到庐山山脚抬头仰望瀑布,你会想到什么? 生 1:我仿佛看见珍珠串成的帘子挂在山前。 生 2:我仿佛看见瀑布闪着银光,从高高的山直泻下来。 生 3:我仿佛看见青山中闪着银光的带子。 (2)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看到如此壮观、雄奇、美丽的瀑布,
22、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他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自由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遇到难懂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借助插图猜一 猜意思。 (4)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组内互读讨论。 (5)全班交流,归纳: 预设 1:“飞流直下”写了山高水流得很急很急,像在飞一样 预设 2:“三千尺”是指瀑布很长 预设 3:诗人说瀑布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了,其实是 预设 4:诗人看见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下来,以为是银河掉下来了。 (6)教师小结:借助课文插图和课外收集的庐山瀑布的图片,我们大致猜出了这两 句诗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7)理解词意,体会“夸张”。 庐山瀑布真的有
23、“三千尺”吗?(没有)这就是夸张。 品读,读出夸张。(“飞流直下”语调上扬、声音响亮,“三千尺”重读,适当拖 长音。)指名读,男女赛读,全班读,师生合作读。 4.想象画面,诵读全诗。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有高高的香炉峰, 有银河一样的瀑布飞流直下,多么令人震撼!多么雄伟壮观!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 读这首诗,可以做动作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读完了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给点建议 吧! (2)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朗读这首诗吧! 5.背诵古诗。 (1)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背诵。一起看图和板书背一背。 (2)自由背诵古诗。 (3)指名背诵。 (4)齐诵。 设
24、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给孩子们震撼,让他们直观的感受瀑布的雄奇 美丽。直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借助插图、课外收集的 庐山图片、查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诗意,教师板画,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美, 体会到诗人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读本课生字:“瀑布、香炉、紫烟、遥望、挂前川”。 2.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照、炉、烟、挂、川。 重点提醒: “照”上下结构,上面“昭”窄、大,下面“灬”宽、扁。不要写成“日”字旁。 “炉、烟”左窄右宽。“火”最后一笔是“点”。 “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扌”第
25、三笔是“”。右边两个“土”。 “川”独体字。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领,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练写,写完对照例字观察、点评。 5.全班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点评,学生再次练写。 设计意图: 复习读词语的环节即是巩固生字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观察生字结构的基础上,引导 他们及时临写,教师点评后再写,让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1.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在教学古诗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 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我通过让学生观察 课文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让学生
26、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 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教学望 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诗的时候,也运用板画的形式 帮助学生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和诗中的景物。 2.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 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 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 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 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
27、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的感悟内 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时, 我指导学生想象画面,畅谈看到瀑布的感受,并带着感受去读,从而体会诗人对庐山瀑布 的赞叹之情。 3.联系生活,领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是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 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 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 “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 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 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