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就会站起来走开/薄薄的一页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
2、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沁沁 园园 春春 长长 沙沙 毛泽东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3.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1.写景的时与地 请调整语序,把“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的大意顺畅地说出来。鉴赏上阕2.写景时人物的情绪状态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词?明确:“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面对湘江,在秋风中伫立,颇有心绪起伏,神思翻腾的意蕴,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3.写景的视角作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视角?“
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视,近景“鹰击长空”仰望,高景“鱼翔浅底”俯瞰,低景4.锤炼写景细节 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鱼翔浅底:“漫江
4、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5.意境探讨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将秋写得萧杀苍凉、清冷惨淡。“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
5、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6.背景补充: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鉴赏下阕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谁”到底是那一类人或哪一个人?只有这群“风华正茂,书气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少年同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2.下片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急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夸张)讨论回忆往事的目的 3.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有用这件往事吗?为什么?这三句气魄宏大,是作者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4.本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课堂小结:本词上片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下片塑造革命青年形象表达了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万山红遍万山红遍层层 林林 尽尽 染染漫江碧透漫江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