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3 ,大小:4.09MB ,
文档编号:6480260      下载积分:22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648026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ziliao2023)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认知语言学详细课件最新课件.ppt)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认知语言学详细课件最新课件.ppt

1、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第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第1 15 5章)章)1.阐释认知语言学发展历史。2.从分支领域等学科角度总括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内容。3.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三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的论文,得出热点议题。4.介绍贯穿整个认知语言学的普遍原则:象似性原则。5.分析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在哲学假设上的分歧。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第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第6 61919)章)章 6.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7.介绍对范畴研究有巨大贡献的色彩研究。89.介绍范畴研究两个重要的理论: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10.介绍框架语义学。1112.介绍认知语言学两个亮点:概念隐喻理

2、论和概念转喻理论。13.在批判吸收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应用。14.对第11、12、13章的综合对比。15.关于认知语言学体验基础的热点话题:意象图式理论。16.“理想化认知模式”对认知模式的总结和概括。17.认知语义学核心议题:一词多义现象。18.讨论以Talmy 为代表的空间关系理论。19.体验性假说。第三部分:认知语法(第第三部分:认知语法(第 20202828章)章)20.认知语法的概念分析基础。2122.讨论结构式及结构式如何整合成更大的构式。23.讨论构式语法。24.论述焦点和背景理论。25.介绍认知参照点。26.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解释主语,话题和所有格 2728.

3、聚焦概念化的特性:动态性,主观性及主观化。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第一章: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 1.1 引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 语言的普遍原则 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1.2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 1)1975197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举办的语言学夏令营中的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举办的语言学夏令营中的一系列演讲(基础)一系列演讲(基础)1976年Langacker 开始认知语法研究,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Lakoff 发表“Linguistic gestalt”Talmy 发表“Figure and gro

4、und in complex sentences”Lakoff&Johnson 合著Metaphors We Live By(2 2)认知语言学的确立时期()认知语言学的确立时期(1986199519861995)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种范式和独立学派的地位得以确立,并在国际上得以确认。标志:标志:认知语言学领域基石性著作的出版。1989年德国学者Rene Dirven 邀请Lakoff,Langacker等学者参加Symposium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这次会议被认定为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在这次会上,创建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并确定要出版刊物,次年

5、Cognitive linguistics 得以正式创刊。今)今)认知语言学研究在世界各地迅速展开;英,日,德,法,俄,中相继建立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著作特点:著作特点:1、大部分综述性质较强,适合充当教科书。2、认知语言学迅速向相邻学科扩展。(3 3)认知语言学成熟发展,并成为全球性学科趋势阶段()认知语言学成熟发展,并成为全球性学科趋势阶段(19961996至至?1.3 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两个首要共识 (1)概括性共识(描述能够解释人类语言方方面面的普遍原则的共识)(2)认知共识(认知语言学家必须对来自一些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结果做出回应)古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要求认知语言学家寻找

6、符合认知规律的,具有心理真实性且具有高度概括的普遍规律。?1.4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哲学假设三个哲学假设 (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2)语法是概念化?(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1.5 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Driven将认知语言学划分为五大领域五大领域 Talmy 的认知语义学?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语法 构式语法 原型理论 词汇网络理论 基于现象学的研究 概念隐喻 体验现实主义 概念转喻 心理空间与概念合成理论 认知语篇研究 认知诗学 衔接的认知语篇研究 认知词汇变化研究 认知意识形态研究 文化认知模型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 认知心理语言

7、学 意象图式的心理真实性 隐喻性语言理解 基于使用的语言使用模型 词汇网络的发展 2.2 其他学科的影响?语言学领域内的学科:语用学及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领域外的学科:认知心理学,哲学。?(1)认知心理学:对认知语言学影响最大的的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表示统一的,具有意义的整体。?原则:格式塔原则?(2)哲学:现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论及发展前提。?以现象为对象,研究人的意识,研究各种体验,行为相关项。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法论上。现象学对心理学方法论的第一次变革使格式塔心理学取代了构建主义,第二次变革则使人本主义取代

8、了行为主义。(3)语用学及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围和方法论上 认知语言学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并使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工具对这些研究领域进行考察。这四个学科丰富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也为这四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理论工具。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3.1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热点议题?(1)原有热点研究领域基本保持稳定。包括隐喻,概念,概念化,范畴,原型,空间,时间,意象图式等。?(2)新的热点不断涌现,热点研究领域有扩展的趋势。如语篇分析,二语习得,社会语言学,手势语等各方面。?3.2认知语言学的热点研究方法热点研究方法?(1

9、)内省加理论分析?(2)语料库和对比研究及试验法?3.3认知语言学研究的 热点目的语言热点目的语言?(1)针对英语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他语言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2)国内论文数量在缓慢上升,以汉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有显著增加,但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缺乏原创型,理论建树小。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 语言的理据性与象似性致力于分析解码语言结构形式和人类认知之间的重要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不是绝对任意的。4.14.1 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非任意性”,“可解释性”表现:在词形层面,复合词表现了突出的理

10、据性。如“看 到”是动作和结果的结合。在语义层面,概念转喻是理据性的表现。如“一把手”。语言形式“手”与意义“人”之间建立了转喻关系。在语法层面,句子结构也是有理据的,各种形式的象似性就是其表现。4.2 4.2 象似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象似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概念概念:象似性这一术语源自符号学中象似符概念。象似性是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更为具体的理据关系。象似性是理据性的一种表现。语言象似性最典型实例是象声词和象形文字。如“tick-tock”表现形式:表现形式:象似符可以分为影像符(“看起来”或“听起来像意义,是对意义的简单模仿。如象声词),隐喻符和图示符(形式与意义关系或结构相似。如“囚”)。象

11、似性的三条规则三条规则:数量象似性:意义越多,越不易预计,越重要,形式就越多。他很懂事 他很懂事,也很聪明 距离象似性:功能上,概念上和认知上距离近的,形式上的距离也近。John killed Bill.我妹妹,我老乡 John caused Bill to die 我手,我汽车 顺序象似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叙述的顺序对应所描述的事件的顺序。I came,I saw,I conquered.4.4 理据性与象似性理论研究存在的 问题问题 象似性概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夸大。理据性研究亟待系统化,规范化,象似性与理据性的概念有待澄清,要明确其研究范围的外延。第六章 如何

12、阐释认知语义学 Tamly认为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就是对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形式的研究。认知语义学的四个哲学假设四个哲学假设:概念结构的体验性 概念结构是我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固的知识体系。体验性假说认为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是形成概念系统及语言系统的基础。因此,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结构从本质讲来自人体和世界的互动,来自体验,因此概念结构具有体验性。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 概念结构属于抽象层面,而语义结构属于具体层面,是概念结构的语言形式。语义表征的百科观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结构从本质上讲是百科全书式的,词汇的意义只是引导我们通向和该词汇所表达的概念相关的知识领域的一个起

13、始点。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 第八章 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划分的理论。8.1 8.1 范畴理论发展简史范畴理论发展简史 (1)经典范畴理论(亚里士多德)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特征是二元的。范畴具有清晰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2)Wittgenstein 的范畴研究 通过对游戏的描述,指出一个范畴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未必有共同特征,有些是整体上的相似,有些则是细节上的相似。他将这些相似性命名为“家族相似性”。(3)Rosch 的范畴研究 Rosch 用“原型”这一术语替换了Berlin&Kay 研究中的“焦点”一词,避开了“焦点”暗含的“中心位置”之义。原型效应就是

14、范畴成员之间的不对称性。8.2 8.2 原型理论的核心内容原型理论的核心内容 (1)原型的定义:一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二原型是范畴成员的图式性表征,是从各个实例和各种次范畴的特征中抽象出来的。(2)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 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有“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条件。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互相重叠,渗透。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成员共有特征最少。范畴成员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因此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多数范畴呈现的

15、不是单一的中心结构。(3)影响范畴原型的主要因素 范畴原型取决于语境。文化差异也是影响范畴原型的重要因素 个人因素(4)专家范畴和民俗范畴 专家范畴:具有一组人为强加的,严格的范畴成员判断标准。民俗范畴(自然范畴):基于人们日常对事物的观察,感知,传统观念,甚至迷信等的范畴。8.3 8.3 原型理论的应用原型理论的应用 语义学:一词多义现象。语法学:英语语法中的“时态”和“语态”。语音学:音位变体,音节结构,语调。形态学:后缀多义现象(英语中的指人后缀)第九章 基本层次范畴 范畴可以从横向的平行关系和纵向的垂直关系两个层面来考察。横向关系是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并列关系,纵向关系是垂直的所属关系。

16、在纵向关系中,从最具概括的范畴到最特例的范畴形成一个类似菱形的结构。9.1 9.1 上位范畴上位范畴 上位范畴最大特征就是缺乏具有普遍的整体形象,它也被称为寄生范畴化。9.29.2下位范畴下位范畴 下位范畴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进一步细化。9.3 9.3 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 基本层次范畴具有文化性,地域性以及历史性。它还具有最显著的认知特点。原因:第一,通过基本范畴,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感知事物间的不同。第二,基本层次范畴具备完型感知功能。第三,我们通基本层次范畴上的物体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上位范畴的特点:上位范畴是辅助性的,因为它们必须以基本范畴为基础来获取完型和大部分的特征。上位

17、范畴的确包含了一个或者几个整个范畴都适用的特征,这些特征也适用于各个基本范畴。具有聚合功能,即集合了大量的下位范畴。第十章 框架与框架语义学 10.1 10.1 框架的本质框架的本质 “框架框架”为语义理解和描述提供所需概念背景。对框架中任一概念进行解释通常会涉及该框架内的其他相关概念。视角视角是指说话人看问题的角度。视角的选择遵循凸显原则。10.2 10.2 框架对语义现象的解释框架对语义现象的解释 (1)一词多义现象 词汇具有可替换性框架。(“质量”)(2)近义词的语义差异 某些概念似乎指称同一事物,但由于其“框架”不同,也存在语义差异(land 和 ground)(3)评价尺度的选择 对

18、于同一情景,若选择不同的框定方式,则会产生不同的“事实”(5)词汇搭配问题 强调语言单位的意义必须依靠其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中的背景信息。10.3 10.3 框架语义学的应用框架语义学的应用 (1)语篇中的框架 当语篇中的语言形式按照惯例与特定框架相联系时,该语篇就唤起了某一语义框架。同时还可解释语篇的连贯问题。(2)句法中的框架 Lakoff 反对单纯从句法角度解释并列结构限制现象,认为可利用语义框架加以解释。(3)框架与词典编撰学 框架成为词典编撰的组织原则和理论基础,“基于框架的词典”可提供与词汇相关的基本框架,以及这些框架构成的范畴。(4)框架与翻译研究 有利于把握“翻译对等”思想和“不可

19、译”现象。第十一章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11.1 11.1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Lakoff 的观点,可总结如下:(1)隐喻是认知手段。(隐喻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2)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表达层面的)(3)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这种映射是部分的,是不对称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的实体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4)映射遵循恒定原则。(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以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相一致的方式投射到目标

20、域)(5)映射的基础是人体的经验。(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于人体,人的日常经验及知识)(6)概念系统的本质是隐喻的。(概念隐喻是概念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绝大部分的概念隐喻系统是潜意识的,自动的,使用起来毫不费力的)(8)概念隐喻是人类共有的。(概念映射的普遍性有所不同,有些是共性,普遍的,有些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11.2 11.2 概念隐喻的主要问题概念隐喻的主要问题 1.2.3.4.5.6.7.方法论问题 映射的量化标准问题 隐喻鉴别问题 映射的经验基础问题 恒定原则问题 心理真实性问题 在历时研究方面的问题 8.跨语言验证

21、问题 9.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10.学术规范和逻辑严密性问题 第十二章 概念转喻理论 转喻转喻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的本质与隐喻一样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12.1 12.1 概念转喻的认知本质概念转喻的认知本质 (1)Lakoff 和Jonhson 的转喻定义 转喻主要是一种指代功能,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种实体。(2)William Croft 的转喻定义 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不涉及跨域和跨矩阵映射。(3)Antonio Barcelona 的转喻定义 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及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和

22、目标域属于同一功能域,它们之间的语用功能联系使目标域在心理上被激活。(4)Langacker 转喻定义 转喻是一种参照点现象。(5)Koveeses 和Raddden 的转喻定义 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12.2 12.2 概念转喻的分类概念转喻的分类 Radden&Kovecses 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将转喻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1)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2)标量转喻(标量是由标量单位构成的整体,标量可作为整体用以表示其上限,也可用上限代表标量整体)(3)构成转喻(事物是由材料,物质构成

23、的整体。这种转喻类型中,事物可代表它所含的物质和材料,材料,物质也可表示起构成的事物整体)(4)事件转喻(事件是由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的分事件组成的整体,分事件和事件整体之间相互代替产生事件转喻)(5)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范畴与成员之间的转喻以及总体和特指之间的转喻关系也属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6)范畴及其特征之间(范畴定义通常反映其主要特征。因此可用整体范畴来表示其主要特征)(7)缩减转喻(用某一语言形式的部分来替代整个语言形式,如首字母缩写形式)第二大类: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1)行为转喻(行为理想化认知模式中含有施事,受事,工具,行为本身,行为结果,时间等,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行为转

24、喻关系)(2)感知转喻(人们的感知和所感知的事物之间存在感知转喻关系。)(3)因果转喻(因果关系中,人们常用结果表示造成该结果的人或事)(4)生产转喻(生产创作活动涉及生产者,产品,生产工具,产地,生产机构,产品名称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替代)(5)控制转喻(控制关系中的控制者和受控物之间相互替代)(6)所属转喻(所属者和所属物之间相互替代)(7)容器转喻(容器代表容纳内容及容纳内容代替容器)(8)地点转喻(地点与处于该地的人,机构,事件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之间的替代属于地点转喻)(9)符号和指称转喻(将语言形式和所指概念之间的认知关系归为符号转喻类型)12.3 12.3 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概念

25、转喻的生成机制 并非具有概念邻近性的两个任意实体都能产生转喻关系,也并非所有的转喻表达都具有同样规约性。概念转喻的生成受到以下条件的制约:A.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需要满足转喻映射的某一默认类型。B.原则A中的默认类型受到多种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制约 a.认知原则:人们趋向于选择于自身有关的,具体的,有生命的,易完型感知的,典型的,具有使用功能的事物作为转喻喻体转指与人无关,抽象的,无生命的,不易完型感知的,非典型的,无使用功能的转喻目标。b.交际原则:人们通常选取清楚明白的,相关性强的事物来转指模糊不清,相关性弱的事物。C.原则A中的默认类型受到一些文化,社会,美学原则的制约 第十三章 心理空间

26、与概念合成理论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都是关于意义构建的重要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自成体系。13.1 13.1 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主要用于储存信息以进行各种认知运作。心理空间可以分为5种:1.时间空间 2.空间空间 3.域空间 4.假设空间 5.时态和语态 eg:In 1929,the president was a baby.斜体部分被称为空间构造语,即打开一个新空间或将注意力转移到现有空间的语法表达式。13.2 13.2 心理空间与语篇分析心理空间与语篇分析 语篇中意义构建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心理空间的过程。语篇参与者在心理空间的点阵中移动,当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 时,

27、他们的视角和焦点随着空间的改变而改变,但在任何时刻,基础空间都是可及的,是充当新的构建的起始点。13.3 13.3 概念合成理论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型 该模型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合成空间。第二,概念整合的四种类型:简单型,镜象型,单域型,双域型。13.4 13.4 概念合成理论的优势概念合成理论的优势 合成理论可以解释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映射的意义,概念隐喻的“双域”模式无法解释的一些映射现象。Eg: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即“这个外科医生做手术马马虎虎,不称职”。但合成理论

28、除了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部分结构外,合成空间还有自己的层创结构,输入合成空间的各元素相互作用形成层创结构。但这种层创性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单向投射和双域分析中是不会出现的。第十五章 意象图式理论 15.1 什么是意象图式什么是意象图式 我们的身体都始终处于和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互动中。意象图式就产生于这些看似无关的活动之中,并给这些活动以连贯,意义和组织结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空间关系和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15.2 意象图式的主要的特点意象图式的主要的特点 (1)意象图式可以用简图表示 意象图式是通过空间关系经过高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绝大多数意象图式可以用线条等简单图形表示。A B X (路径图式

29、)(容器图式)(2)意象图式是语域的一种 语域是刻画语义单位的特点或描写概念的特征的认知语境。Langacker 区分两种不同语域:位置性质的语域和结构性质的语域。(3)意象图式的正负特征 Krzesowski 认为几乎所有的意象图式都具有一种特征,即:在表达隐喻意义时呈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意义。(中心和边缘)(4)意象图式的静态与动态本质 几乎所有的意象图式都具有这两种特征,因为绝大多数意象图式既表示一种状态又表示一种过程。(5)意象图式的转变 指的是人们在利用意象图式进行概念化的过程中注意焦点的变化。15.3 15.3 意象图式研究的问题意象图式研究的问题 (1)学科内部的不平衡:理论和实证研

30、究的不平衡(2)跨学科研究的不平衡 意象图式虽然已经扩展到诸如认知发展,心理语言学,文学分析等学科领域。但都仅仅是某一点而已,仍有较大空间往纵深发展。(3)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的不平衡。第十六章 理想化认知模式 16.1 16.1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概念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概念 Lakoff 指出“认知模式组织思维,并且被用于范畴的构建和推理”。理想化认知模式如同范畴化和推理一样,指导人们的认知过程。人们在认识事物与理解现实世界过程中对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16.216.2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构建原则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构建原则 Lakoff 指出每一个理想化认知模

31、式都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统一体,由多个认知模式组成一个完型。它的构建包含以下四种结构成分:(1)命题结构:是不使用想象的手段,具有客观主义意味。(2)意象图式结构(3)隐喻映射(4)转喻映射 16.3 16.3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基本特点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基本特点 第一,ICM是理想化的。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复杂的知识表征结构,客观世界中不存在ICM,但是人们可以依照理想的环境来界定它。第二,ICM具有体验性。它是人们与世界互动的结果。第三,ICM不是简单的模式,而是复杂的完型结构,由多个认知 模式组成,所以又被称为群集模式。(母亲)第四,ICM具有原型结构性,组成ICM的各个CM地位不相等。第五,ICM

32、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类型中势必有着相同的体验,而不同文化也会导致人类体验的差异性。16.4 16.4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应用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应用 ICM是我们组织知识的方式,语言形式也带有ICM的踪影,因此,在分析或研究带有这种踪影的语言时,就必须启用相应的ICM.我国学者对ICM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分析语言的各个方面。王寅认为ICM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具有解释力,因此,可作为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方法。ICM还被用来分析转喻及其认知理据。ICM用来分析语言中的预设。第十七章 一词多义现象 传统观点的不足在于他们片面强调语言系统的内部机制,认为多义词的词义是孤立的,忽视语言内部系

33、统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忽视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17.1 17.1 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1)Taylor-语义链 Taylor 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非有一个共同的意义特征,而是通过意义链相连,相邻的义项享有共同的特征,不相邻的义项语义差别就相对较大。AB BC CD DE (2)Lakoff-散射范畴 他认为,多义词是一个以原型为基础的范畴化过程的特例,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是相关范畴的成员。(3)Langacker-网络模型 多义词的各个义项通过范畴化关系形成一个网络,有些处于更加中心的位置,或者更具备原型性。(4)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 通过转喻和隐喻思维来扩展词义是

34、人的普遍认知能力。School 所包含的概念槽:(5)意象图式结构 Building(学校所在建筑物)意象图式建立在空间结构之上,而很多词汇与空间结构相 Function(学校内正在进行的关。(房子依靠地基/家庭的生机依靠父亲)17.2 框架语义理论框架语义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活动)User(学校内活动的参与者)框架是理解和界定词义的基础,对框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阐释势必要参照植根于生活体验的结构,信念和实践经验。框架由一系列概括性概念范畴组合而成,而这些范畴有各种相应的详细说明。17.3 概念合成理论概念合成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概念合成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来源于语言意义潜能的灵活性

35、,适应性和丰富性,它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而概念合成正是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一词多义不是某个词的特性,而是概念合成过程的副产品。17.417.4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扩展性研究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扩展性研究 1.把词素和语音的多义性纳入研究视线;在句法结构方面也有研究。其它交叉研究方向:2.结合词典学,探讨多义词义项的区分和描写。3.结合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多义词义项的识别和区分。4.结合语篇分析理论,研究语篇标记。5.结合心理语言学,探究一次多义在心理词库中的心理表征以及语言使用者的直觉与多义词理解的关系。6.结合发展心理学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儿童对多义词各个义项的习得。7.把一词多

36、义现象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加以研究。17.5 对一次多义研究出现的问题。1.义项的理据性。2.义项的界定。3.一词多义的实证性。第十八章 空间关系 Talmy 是空间语言和空间认知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空间关系是指通过描述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来表示第一个物体的位置。18.1 18.1 空间关系与认知空间关系与认知 Talmy提出“语言对空间进行图示化”,认为人们对空间场景进行描述的时候,并没有将该场景的所有方面都纳入考虑的范围,而是系统地对各种空间因素进行取舍。18.2 18.2 Talmy 对空间场景成分的划分对空间场景成分的划分 他将空间场景主要分为三个组成成分:焦点,背景,参照框架

37、焦点,背景,参照框架。焦点:焦点: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它的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一个变量。背景:背景:是一个参照实体,它有一个相对于参照框架静止的场景。参照框架:参照框架:1.只有一个参照物(背景)2.两个参照物(首要和次要)18.3 视角 当人们观察一个物体或者一个空间场景的时候,必然是从某一视角进行观察的。Talmy 认为视角系统是关于人们从什么角度观察一个场景。18.4 18.4 注意力注意力 注意力系统是关于如何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场景中的某些部分或某些事物上。18.5 18.5 对对Tamly 理论的挑战理论的挑战 他的理论强调空间认知的普遍性基础,认

38、为空间语言植根于人类普遍共有的空间概念,但忽略了不同语言在空间描述上的差异。在空间关系拓扑性问题上过于重视,而忽视了空间关系中功能性问题。对于跨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较少。第三部分 认知语法 第二十章 认知语法的概念分析基础 20.1 20.1 概念语义学概念语义学 属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语言表达的概念结构是人们的各种认知能力(识解)作用于语义内容的结果。语义内容是由认知域提供的,而识解指的是人们具有的认知能力 概念化 语义内容 详略度识解(认知能力)凸显视角动态性虚拟现实性认知域 非基本认知域 基本认知域 指向/概念射体/界标 20.2 20.2 语义内容语义内容 语义内容由认知域提

39、供,概念的意义不是来自语言表达的词典意义,而是与语言表达相关的世界知识。同样的语义内容,同样的认知域,由于识解方式不同,产生各种不同的意义。20.3 20.3 识解能力识解能力 识解指的是人们的认知能力,不同的认知方式作用于同一情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和意义。指向:一个语言表达能激发一系列的认知域来提供概念内容。这些认知域中在凸显中得到强化的就是指向,其他的认知域就是概念基。射体:当识解指向一种关系时,参与者呈现出不同的显著程度,最显著的叫做射体,另外的参与者叫做界标。第二十一章 语法的象征性和结构式 认知语法建立在两个基本原则之上,即,语法的象征性和基于用法的性质。21.121.1语法的本

40、质:象征性语法的本质:象征性 根植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性的学说。声音意象 语言符号 概念 语法的象征性:词汇,形态学和句法学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他们都是这个连续统一体中被任意分割的离散的“组成部分”。该连续统一体中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充分描写的象征结构单位。此单位可以被具体定义为语义结构和语音结构的匹配。Thing/X Process/Y 21.2 21.2 结构式的定义和类型结构式的定义和类型 Langacker对结构式的定义:一个结构式是象征结构的集合,这些象征结构是由对应和范畴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结构式是象征单位,是形式意义的匹配。由于结构式包含语义极,所以结构式本身是有意义的。结构式的语音和意

41、义不等于其组成成分的简单叠加。具体的语言表达,可以是任何大小 分类 从许多语言表达中抽象出的图式 21.3 21.3 结构式的相互关系结构式的相互关系 细化关系 扩展关系 第二十二章 概念重叠和语法化 22.1 22.1 语言作为多层级的象征结构语言作为多层级的象征结构 语法描写的三种手段:规则(从整体上说明如何构成表达式)禁止性规则(描述哪种情况是语言中不允许的)图式(是语言表达的抽象模板)22.2 22.2 概念重叠构成单词或词组概念重叠构成单词或词组 结构式构建的基础是概念重叠(语义对应)即,一个语义结构的组成成分与另一个语义结构的成分一致。n 射体 Smart(woman)名词词组 2

42、2.3 22.3 概念重叠的限制概念重叠的限制 (1)语义结构,语音结构以及象征结构必须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表达。(2)符合要求的象征结构图式化。(3)符合要求的象征结构之间的范畴化关系。认知语法的缺陷:循环论证 第二十三章 构式语法理论 23.1 23.1 构式语法理论的渊源构式语法理论的渊源 (1)构式语法理论的的思想萌芽 格语法 格式塔语法 框架语义学理论(2)构式的概念 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不可推导性 构式是一个语言表达式,或者是一个从许多语言表达式中抽象出来的图式,该图式能够代表这些语言表达的共性。(3)模块式语法观和构式语法观 模块式语法观是一种“词汇加规则”的模式,即把语

43、言知识分为语音,句法,语义各个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模块之间靠连接规则相连。构式语法是一种信息集合,包括:形态句法模式,描述这些模式所依据的语义阐释原则以及语用功能。分格化 丛聚化 构式语法并不是指单一的语法理论,它包含了一组语法理论模型。23.2 23.2 构式语法理论模型构式语法理论模型 23.3 23.3 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的构式语法理论 她认为英语的基本句子就是一个构式,它们独立于具体的动词而存在。具体而言它是从考察句子层面的题元结构入手,把句型分为不同的构式,这些构式都具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构式的意义也是具体的句子意义的一部分。构式中心论:构式是一个句子意义的中心部分,动词

44、只贡献一部分意义。动词中心论:动词看做句子的中心,动词投射出句子的题元结构的信息。23.4 23.4 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视角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视角 (1)构式语法与语篇研究(2)构式语法与语言习得(3)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 第二十四章 语言中的焦点和背景“焦点/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24.1 24.1 焦点焦点/背景理论的渊源背景理论的渊源 (1)理论渊源:完形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形,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决定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知觉的组织法则:焦点/背景法则,临近法则,闭合法则,连续法则(2)理论

45、发展 最早把完形心理学思想引入语言学系统并系统加以运用的是认知语言学家Talmy.完形结构系统 注意力系统 语法子系统 视觉系统 力动态系统 他指出焦点和背景是语言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基本认知概念,前者需要被定为,后者可以做参照点。他用这一关系来解释自然语言里的空间关系,包括方位关系和位移关系。24.2 24.2 焦点焦点/背景理论背景理论 (1)定义 Talmy 在描述空间关系的焦点/背景的定义。(2)焦点和背景的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 24.3 24.3 焦点焦点/背景和单句的主语背景和单句的主语/宾语宾语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简单及物句的主谓宾结构是焦点/背景这一认知理论在句法层面上的一种体现。人

46、们在一般情况下把概念上凸显的事物(焦点)作为主语,而把不那么凸显的事物(背景)作为宾语,焦点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则通过动词体现出来。Langacker 引入角色原型这一概念:施事,受事,工具,经验体。a.Susan broke the glass(with a hummer).b.The hammer broke the glass.运动链 c.The glass broke.24.4 24.4 焦点焦点/背景和复句的主句背景和复句的主句/从句从句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概念化过程中,从句中的事件往往是主句事件的起因或前提,即基点(参照点),所以从句对应的是背景,主句对应的是焦点。Talmy把一般情

47、况下时间事件复合句中的焦点/背景定位原则归纳为:顺序原则,因果原则,包含原则,决定原则和替代原则。第二十五章 认知参照点 25.1 25.1 认知参照点的定义认知参照点的定义 Langacker指出认知参照点最好被描述为一种认知能力,通过激活某一实体概念来建立与另一实体的心理接触。凸显的事物可以作为寻找目的的参照点:如果观察者知道某一非凸显物在凸显物附近,他可将注意力投向凸显物,然后再在其附近寻找,从而找到那个非凸显物。25.2 25.2 认知参照点的凸显性和动态性认知参照点的凸显性和动态性 人们趋向于选择凸显的实体作为认知参照点来激活非凸显的实体。通常凸显性受认知凸显原则的制约。一般遵循以下

48、顺序:人类非人类,整体部分,具体抽象,可见的非可见的。作为有序的心理路径,其内在性质是动态的。从最初参照点的选择,认知途径的建立到目标的激活,整个概念化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动态性。25.3 25.3 认知参照点的解释力认知参照点的解释力 (1)所属结构 Langacker认为所属结构本质上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认知参照点的关系。所属结构中,所属者通常是确定的。因此说话人可利用所属者作为认知参照点为所属物提供认知途径,从而使所属物变得明确。(2)定冠词的使用 冠词粗略的指示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对相关名词范畴的同一个实例都建立了心理接触,而这一接触由名词短语的剩余部分来解释。I would neve

49、r buy this house,the roof leaks badly.(3)转喻 转喻喻体作为认知参照点为转喻目标提供心理通道。(4)代词先行关系 认知语法认为代词先行关系中,代词的先行词作为认知参照点为其目标,即该代词提供认知途径。(5)话题结构 话题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目标提供认知途径。第二十七章 概念化的动态性 27.1 27.1 什么是概念化和概念化的动态性什么是概念化和概念化的动态性 Langacker认为“意义等同于概念化”。概念化这一术语包括新奇的概念和固定的概念;感觉,肌肉运动和情感的体验;对即时情景的认识。动态性:动态性:概念结构需要经过加工时间来产生和发展。概念化的动态性

50、就存在于加工活动中。在加工时间中,一个概念结构不是作为一个稳定的整体,而是分成不同部分,有次序,有方向地被激发。27.2 27.2 动态性的认知过程动态性的认知过程 概念化的动态性背后隐藏的认知过程是动态的注意力。动态的注意力指一个人的注意力能够从头到尾沿一个场景移动。虚拟位移的语言现象 人们注意力的移动方式可分为两种:顺序扫描:对移动的场景进行观察。总体扫描:观察静止情景的认知过程。27.3 27.3 动态性的语言表现动态性的语言表现 象似性 参照点 语篇 27.4 27.4 自然路径自然路径 Langacker用自然路径来描述概念化的顺序和方向。能量流动路径 顺序路径(时间层面)顺序路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