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教学目标 1、能用抒情优美的情绪演唱歌曲紫竹调 ,感受江南民歌的独特韵味。 2、能用自然的声音,节奏准确,音准到位地演唱歌曲,初步掌握歌曲中多变的旋律 和一字多音的唱法。 3、在演唱、律动的过程中,运用,听唱、模唱,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比较、分析的 形式,深入了解歌曲旋律的特点,学会演唱歌曲,并在拓展活动中,尝试用沪语 演唱歌曲。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紫竹调原系江苏南部民间小调,具有较强的叙述,含蓄委婉,通俗流畅,常 作为地方戏剧中亲人之间情感倾诉与表达的唱腔,是中国南方最流行的民间曲调之 一。本单元的有两首紫竹调 ,一首是是作为欣赏的江南丝竹风格的乐曲,一首学 唱的是民歌。由于两首曲子
2、同名,曲调基本相同,因此,运用对比欣赏的形式,引导 学生熟悉旋律。由于歌曲音乐旋律委婉起伏,节奏复杂多变,加上歌词不规律的一字 多音,因此在学唱的过程中,以听觉导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音 乐特点,初步掌握歌曲演唱中多变的旋律和一字多音的唱法。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能够正确的感知歌曲的情 绪,做到自然的演唱。五年级(3)班整体具有对音乐保有积极的兴趣,大多数学生 具有参与度高,乐于表现的特点,总体来说,在歌曲的演唱方面,需要在教师的引导 下更好的把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琵琶、乐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
3、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热身活动 1.复习乐曲紫竹调的旋律, 引导学生分析乐句。 2.引出:民歌紫竹调 律动 “行走与转 身” ,感知旋律 乐句的不规则 性。 通过在音乐中有 节奏的行走与转 身,感知旋律乐 句。为后面的两首 作品旋律细节的 比较,做准备。 二、 学唱新歌 (一)感知歌曲的曲调 1.教师演唱民歌紫竹调 (2 遍) 2.出示两个作品的旋律片段, 并 引导学生, 比较作品间的相似与 不同。 3.介绍歌曲的文化背景与歌曲 的文化价值。 4、 播放沪剧片段, 引导关注 “紫 竹调”的旋律 (二)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演唱音频, 引导学生 关注歌曲的风格。 (清新优雅、 流畅柔美)
4、 2.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的变化与 歌词的一字多音 3.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的难点 4.引导学生,反复的聆听与比 较, 关注唱词的起伏变化, 轻唱 每一句最后一个字。 (三)初步尝试学唱沪语版 1.播放李玲玉版紫竹调 2.教师示范朗读歌词, 强调部分 重点词的准确性。 3.引导学生关注上海话唱腔的 1.聆听与感知 2.聆听与比较 3.简单了解沪剧 的历史 4.观看与分析 1.聆听歌曲,感 受歌曲的风格。 2.尝试演唱与模 仿 3.模仿与演唱、 评价与改进 4、通过反复的 练习, 逐渐掌握 歌曲的演唱。 1.聆听与模仿 2.模仿朗读 3.初步尝试,部 通过反复的聆听 与对比模仿,对歌 曲音乐风格的感 知
5、,初步掌握南方 民歌:软、柔的演 绎特点。 (同学们作为初学歌曲, 已经唱的很不错了, 这首 歌曲既然是我们上海非 常重要音乐文化标签, 有 没有一种演绎方式, 可以 让歌曲显得更加有上海 的味道。 上海话, 常常被称为是吴 侬软语, 大家要不要尝试 一下,用上海话唱一唱 呢?) 在沪语版歌曲,初 步演绎过程中,激 发学生对本地方 言学习兴趣,感知 民歌的地域特点。 变化。 分沪语的歌曲 演绎。 三、拓展 1.阐述民歌产生的生活背景 2.布置任务: 劳动生活中的 “紫 竹调” , 提出创编的内容与要求。 3.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展示和表 演 4、小结: 劳动生活是民歌创作的源泉,民歌由于地 域和文化的差异,她的风格也是多样化 的。 1.了解民歌,产 生于民间, 源于 生活的特点。 2.小组合作创编 3.表演不同劳动 中的“紫竹调” 在情境表演中,熟 悉歌曲,感受民间 小调的通俗流畅 的特点,以及民歌 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课堂小结 小结: 从街头巷尾传唱的江苏民间小调,到唱红 大江南北的沪剧 罗汉钱里著名的唱段, 紫竹调一直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上空飘 荡,成为代表我们上海的音乐符号,老师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不仅知道、会 唱、而且爱上这首民歌。好,今天我们们 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聆听与回味 引导学生感知,民 歌背后的文化价 值。 反思 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