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5 5 全套精品教案全套精品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 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板书) 。首先,我
2、们了解一 下相关知识。 作品及作者介绍 小说 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 末流。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 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 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可见小说当时的地 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 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 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
3、的古典 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 关于作者说法众多, 有的说是罗贯中, 有的说是施耐安, 有的说是施本罗编, 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 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 1296 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 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 作品 水浒传和红楼梦 三国演义 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 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水浒传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 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
4、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 的徽宗本纪 , 侯蒙传 , 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 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 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 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 ,甚至就叫忠义传 。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 有义之人” ,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 “盗寇” 。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 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 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 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
5、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 会生活。 本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 水浒传 第十回。 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 终于被逼上梁山、 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是从第七回开始的。 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 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 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 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 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 林教头风 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 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
6、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推荐 水浒传的版本以很多,这里我推荐大家读一读金圣叹点评的第五才子 书施耐安水浒传 。金圣叹是明末清出的理论评论家。他是当时的出名才子。他认为从古至 今有六部书是天下才子必看的经典之作,他打算要逐一评点。 水浒传是第五。其他的分 别为庄子 西厢记 离骚 杜诗 史记 。但是他没有完成他的计划和理想。后来因 为复明祭庙的案件被斩首,很是可惜。我说的这部是由他腰斩过的,只有 70 回,但是这 70 回都是相当精彩的,在这 70 回里,他都加了评注,非常精到,可以帮助同学理解,许多地 方经他点拨后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分析正文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给同学们 10 分钟的时间快速
7、的阅读或浏览课 文,同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1.按地点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同时注意体会林冲的心理变化。 (可以按地点分大致为三部分:酒店 16,草料场 710,山神庙 1112) 2.在酒店里都曾发生过什么事情?事和事之间有什么联系?酒店起了什么作 用? 林冲在街上偶遇了曾经救济的李小二, 由此就走进了李小二的酒店, 开始了在困境之中 的常来常往, 也算开始了感情的投资。 而来谋害林冲的陆虞侯和富安也恰是来到了这个酒店 来商议此事。而恰好李小二于林冲相好,特意留心了这好尴尬的人,让自己老婆偷听打探消 息。可惜的是听得并不清楚,却好为下文打下了铺垫。陆走后林冲进来了,李传递消息。林 冲辞别也是在
8、酒店。正是机缘巧合,正应了那句古话“无巧不成书” 。李小二的出现为传递 消息做了铺垫,陆富的出现为放火做了铺垫,一步一步,徐徐铺开来。林冲得了消息,发怒 寻仇人,但是没几天也就懈怠了。等到分配他去看守草料场时,虽有疑惑但是也很乐意的去 了。 后来到李小二的店来告别, 此处李小二的职责已尽, 该谢场了, 酒店的作用也到此为止。 在酒店里为各路英雄开辟了一个战场,你来我往,同时也是信息交通的所在。在这里每个人 物都露了面,出了场,开始为后文的发展打了个前锋。此处可以列为故事的前奏,事事铺垫 好,紧锣密鼓敲起来,好戏还在后头呢! 3.请同学找找这一部分描写林冲的地方,看看他的性格是怎么样子的? (逆
9、来顺受,委曲求全,对仇人认识不清,复仇心理并不强烈)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部分,下面我们继续上节课的内容。 4.布局已然铺就,下面就要继续发展了。在草料场又有什么事情发生,又是什么 推动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呢?首先我们看,林冲是怎样发现山神庙的? 去买酒的路上。英雄喜喝酒,况且天寒地冻。于是我们的林大侠就去买酒!大家找出有 酒的地方!他们去草料场的路上,标明了“又没买酒吃处” ,与老军说“你若买酒吃时有市 井” , 遥相呼应, 使小说叙事周密, 同时又为林冲出门买酒发现山神庙而躲过祸事打下铺垫。 转眼差错之间,就可能不被烧死,这个酒可算推动故事向下发展的动力之一! 但是只是出门打酒就一
10、定可以躲过祸事吗?不一定!他那破草屋不塌他就还是危险的! 那么我们看看草屋是怎么塌的?因为风雪! 大家找出对风雪的描写! 在去往草料场的路上已 然“彤云密布卷下一天大雪来” ,天气的确不好!林冲去买酒时候已然是“那雪下得紧” ,大 家注意这个“紧”它特别形象的刻画出了当时的雪势。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 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花边文学大雪纷飞 ) ” 。等到林冲买好酒,出小店时“到晚越下得紧 了” ,可见,这雪是越下越大,大到足以压倒草屋,所以草屋倒塌也不会很突兀,林冲因此 而躲出借住,躲过祸事也就顺理成章!此雪亦是推动故事前进的动力之一!同时请同学想想 这里的雪还营造出什么气氛?(烘
11、托环境,渲染紧张气氛,催得情节也紧张起来! ) 5.草料场起火,其中有林冲的过失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大家找找看,林冲是怎样处置火的!林冲出门时,特意“将火炭盖了” ,当买酒归来看 到倒塌的草厅,又特意查看“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可见失火并非林冲的过失!林 冲纯粹是被陷害和冤枉的! 体现他的被逼。 那么此火亦可算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之一! 6.在这一部分里面,我们看看到林冲的什么性格呢? (随遇而安,委曲求全) 小结 有酒,有雪,有火,一步一步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故事已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 势” ,此时正是小说的发展阶段。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个细节。还有拿石头堵庙门,为后文门里门
12、外揭真相打了伏笔!真 是一环扣一环,独具匠心啊! 来看第三部分。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11 自然段! 却说,林冲安于古庙中,见火起,想要开门去救,奈何就要开门时,听见有人说话,那 人因为石头挡门,就在门外说,这里因为上文的铺垫就不会突兀而产生疑问。林冲就在门里 听,一场“隔门戏”就上演了!林冲听后是何反应?当然是怒气冲天!结果就该出手就出手 了,手刃仇人!到这故事达到高潮就此也就结束了! 7.此处我们又看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忍无可忍,彻底绝望) 8.那么这样的结果是林冲想要的吗?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他们一定要置林于死地,更可气的是,还要捡几块骨头回去!那么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置 林冲于
13、死地呢?想要林妻! 为什么他们想要就要?因为他们是官府中有权有势之人, 可以仗 势欺人,林冲还不是平民百姓尚且受如此欺凌,况百姓乎?可见当朝的黑暗和腐败,英雄们 都是忍无可忍,而被逼上梁山的。 小结本篇课文,在结构上是处处设伏,前后照应,可谓天衣无缝,拿金圣叹的话说就是 “草蛇灰线” ,一以贯之!情节上层层起伏,水到渠成!而在人物形象上,林冲由安于现状 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 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 但是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 最后导致 家破人亡。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 水浒的
14、特色就在于对人物的描写上,刻画鲜明,性格各异!四大名著同为古典小说的典 范,其特点是不同的,希望在阅读的时候要有体会! 板书设计 酒 雪 火 酒店 草料场 古庙 (16) (79) (1012) 信息交通 严势相逼 手刃仇敌 前奏 发展 高潮 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忍无可忍 委曲求全 心存幻想 彻底绝望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 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
15、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 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 透过可笑的行 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 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 ,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 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 布置预习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 (管束)孤僻: (孤独怪僻) 歹毒: (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 (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16、 周济: (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 ,圈点勾画,思考:契诃夫创作小说的 时代背景;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 特点。 研习新课 1.提出教学目的。 (见前) 2.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 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 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 世纪 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 兴起的时期。
17、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 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 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3.议论分段落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 分? 明确: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 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 14 段) 。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 5 段至倒数第 3 段) 。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最后两段) 。 4.讲析第一部分。 学生默
18、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 (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 ,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 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 “雨伞” ,这是用了一个暗喻, “雨鞋” “雨伞”对他来 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 ,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 ,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
19、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 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 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 (课文第 4 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 , “全城人 战战兢生活了 10 年到 15 年” ,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 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 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 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 现总根源都是沙
20、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 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 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写别里科夫动作,神态和语言的代表性语句。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体会讽刺手法的特点与效果。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1.讲析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 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
21、归纳: (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 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 别里科夫顽固保守, 诚惶诚恐, 害怕新事物, 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 例如: “如果教师骑自行车, 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 用脑 袋走路了! ”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 下来的时候,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这种奇特的心理状 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
22、取笑他,而华连 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 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 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 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 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 但华 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2.讲析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
23、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 “大快人心” ,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 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 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 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 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 有以下一些特
24、色: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 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 穿暖和的棉大衣, 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 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含蓄的对 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 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 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 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同学讨论 4.对
25、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 ,加深理解,每一位同 学作简短自我小结。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讽 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 重要意义的主题。 布置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 习幽默讽刺的手法。 2.课外读一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26、 二、 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 课时安排 2 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新课 (1) 、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 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 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 任教, 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 的研究,1988 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 石子船 、 从文子集等 30 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 , 长河 等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
27、思者,他认为美 在生命 ,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 这世界或有在沙 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 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 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 融写实、 纪梦、 象征于一体, 语言格调古朴, 句式简峭、 主干凸出, 单纯而又厚实, 朴纳而又传神,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 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
28、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 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 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 下获得显现, 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 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 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 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 人性美
29、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 、 人 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 隐痛。 (2) 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 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 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 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 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 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 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 想娶翠翠为妻, 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
30、婚, 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 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 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 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 来! ” (3) 、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 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 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一段中,翠翠
31、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 白天热闹的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 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 而自己的生活却 “太 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 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 亲情, 无论是他们二人, 还是读者, 对此都不会怀疑。 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 “惩 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 早就在
32、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 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 “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 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 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 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 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 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 她就是那么 “莫名其妙” 地感到日
33、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 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 因情感生活得不 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 翠翠坐在溪边, 为什么就 “忽然哭起来了” ?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 “哭” ?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 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 形成动与静的对比, 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 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 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 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
34、但人情质朴的 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 、 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 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 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 “平时 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 来了。 “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 、当祖父把
35、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 “翠翠不敢生 祖父的气”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 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 “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 ,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 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 ,心像月光般 清澈温柔起来。 (8) 、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 “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 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 一样,
36、爱着自己。她说: “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 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 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 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 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 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 相隔着中间一代人, 祖孙俩组成的家庭
37、是残破的, 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 13 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 。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 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 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 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 让人不由想起诗经 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 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
38、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 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 他们在对歌中相爱, 在绝望中殉情。 爷爷对翠翠说: “最 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 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 ,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 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 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 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 就一定
39、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 结果一唱定乾坤, 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 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 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 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 他 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
40、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 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 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 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 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 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 倦飞而知还。 3、背诵
41、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 、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 、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 、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 1600 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 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 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 儒家学说的熏陶, 使他少年时就有
42、一种 “大济苍生” 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 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 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 ,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 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 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 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 岁时走上仕途,
43、历任江州祭酒、 镇军参军、 彭泽令等下级官职, 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 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 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 125 首, 其中四言诗 9 首, 五言诗 116 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 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 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 12 篇,其中辞赋 3 篇,韵文 5 篇,散文 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44、。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 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 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 405 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 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 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 “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 下四!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 “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 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 趣。通过对田园生活
45、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 不满和否定, 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 也流露出委运乘化、 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 “来” 、 “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 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又称楚辞、 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 离骚 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 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 由,比散
46、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 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 /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 “归去来兮” “已矣乎”当 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 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 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47、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 2、2 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 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 1、2、1、2 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 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 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 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 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 读出语气疑问、 反问、 感叹和陈述语气; 读出语速快、 中、 慢;
48、朗朗上口的音乐美, 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 ,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 基础 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 惆怅” “崎岖” ,叠韵如“盘桓” “窈窕” , 叠字如“遥遥” “飘飘” “欣欣” “涓涓” 。 (对比荷塘月色 )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 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 “ 归去来兮, ” 要读得豪迈, 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 大呼一声 “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 ”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 作者 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 ”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 一、检查练习 二、研习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