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2-5的分与合第 1课时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认识25各数的分与合,基本记住25各数的分与合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理解:理解数的分与合的含义简单运用:初步建立分与合的意识,学会分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结果。复杂运用:挑战性目标学困生记住25各数的分与合;中等生能流畅地说25地分合;学优生结合分与合,培养学生有序思想。教学
2、重点掌握25的分与合教学难点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教学过程关注差异一、预学查异1、教师出示3支粉笔 提问:如果把3支粉笔用两只手拿,你想怎么拿?(指名学生拿) 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吗?2、提问:谁来说说这位同学只要怎样做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拿法?3、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自己动手摆的活动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与合(板书课题)二、初学引异1、教学4的分与合出示图片:4只桃子、2只盘子提问:这儿有4只桃,如果把它们放在2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 请每位小朋友用4个图片代表4只桃子,在自己的桌子上摆一摆,怎样把它们放在2只盘子里?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自
3、己的摆法。(教师有意识的在黑板上按顺序摆出不同分法。)提问:现在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有几种不同分法,想想每种分法是怎样分的。A、提问:看第一种分法,先拿几个分在左边盘子里,还有几个分在右边盘子里?(先拿1个分在左边盘子里,就还有3个分在右边盘子里) 这就是4个分成了几个和几个?(引导学生说一说:4个可以分成1个和3个)师说明:从图上看,4个可以分成1个和3个,就可以这样说:4可以分成1和3。板书: 4 /
4、 1 3 读一读:4可以分成1和3B、提出要求:根据另外两种分法,4还可以分成几和几?打开书第34页,填一填。板书: 4 4 / / 2 2 3 1师
5、:现在你知道4有几种分法?读一读三种分法。2、对比思考,探索几和几可以合成4?提问:你能根据4的不同分法说出几和几可以合成4吗?同桌互相说一说。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分别说说几和几可以合成4。3、体会联系小结:刚才我们先学习把4分成几和几,再学习几和几合成4,也就是我们学习了4的分与合。三、研学导异1、教学“试一试”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4,那么5又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吗?让同桌的两个学生相互合作摆5个圆片,并根据结果说说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出示把5个圆片分成1和4的实物图,提问:你能根据这样分的结果说说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
6、吗?(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5 ) / 1 4追问:如果从右往左观察这个分解图,你还能想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 ) &nb
7、sp; / 4 1指出:根据把5个圆片分成1个和4个,既可以说把5分成1和4,1和4合成5;也可以说把5分成4和1,4和1合成5。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课本右图下面的填空,并从分与合的角度说说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提问:观察每幅图下面的两种分法,虚线框里的分法与它外面的分法有什么关系?强调:虚线框里的分法与虚线框外面的分法是同一种分法的两种不同表达,我们可以根据虚线框外面的分法
8、与虚线框里面的分法。(5)根据板书的顺序读一读每个分解图式,形成完整的认识。2、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填写,再同桌互说,集体交流。2、想想做做第2题对数游戏:老师介绍游戏规则:老师在还班上写上4,老师出1个手指,你出几个手指与老师的合成4? 如:师:我出1 生:我出3 合:1和3合成43、想想做做第3题先说明左边车头上的4和第一节车厢上1和3两个数的关系。再让学生填
9、一填,最后汇报几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几。引导孩子观察填好的结果,体会每组上面的一个数由小到大,依次多一;下面的一个数由大到小,依次少1。四、拓学展异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每排图形的排列规律,再让他们按照规律接着画出一组。五、写数想想做做第5题。六、课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把25的分与合齐说一遍。回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七、课堂作业补充习题P16提供认知前提准备和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为新知做铺垫。提问时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通过课件演示核对学生的答案,
10、做对的起立,并同桌进行检查,针对错误进行反馈,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给予指导和纠正。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的策略:第4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规律,以优带困,启发学困生思考。交流时可以请学优生先说想法,教师再适时点拨、指导。板书设计:2-5的分与合 4 4 / / 2 2 3 1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