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1 最值系列之瓜豆原理 在辅助圆问题中, 我们了解了求关于动点最值问题的方式之一求出动点轨迹, 即可求出 关于动点的最值 本文继续讨论另一类动点引发的最值问题,在此类题目中,题目或许先描述的是动点 P,但 最终问题问的可以是另一点 Q,当然 P、Q 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从 P 点出发探讨 Q 点运动 轨迹并求出最值,为常规思路 一、轨迹之圆篇 引例 1: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Q 为 AP 中点 考虑: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AO P Q 【分析】观察动图可知点 Q 轨迹是个圆,而我们还需确定的是此圆与圆 O 有什么关系?
2、 考虑到 Q 点始终为 AP 中点,连接 AO,取 AO 中点 M,则 M 点即为 Q 点轨迹圆圆心,半径 MQ 是 OP 一半,任意时刻,均有AMQAOP,QM:PO=AQ:AP=1:2 Q P OAM 【小结】确定 Q 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 由 A、Q、P 始终共线可得:A、M、O 三点共线, 由 Q 为 AP 中点可得:AM=1/2AO Q 点轨迹相当于是 P 点轨迹成比例缩放 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2 引例 2: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作 AQAP 且
3、 AQ=AP 考虑: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OP Q A 【分析】Q 点轨迹是个圆,可理解为将 AP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90 得 AQ,故 Q 点轨迹与 P 点轨迹都是圆接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 考虑 APAQ,可得 Q 点轨迹圆圆心 M 满足 AMAO; 考虑 AP=AQ,可得 Q 点轨迹圆圆心 M 满足 AM=AO,且可得半径 MQ=PO 即可确定圆 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 M A Q P O 引例 3:如图,APQ 是直角三角形,PAQ=90 且 AP=2AQ,当 P 在圆 O 运动时,Q 点轨 迹是? O P Q A 【分析】考虑 APAQ,可得 Q
4、点轨迹圆圆心 M 满足 AMAO; 考虑 AP:AQ=2:1,可得 Q 点轨迹圆圆心 M 满足 AO:AM=2:1 即可确定圆 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且相似比为 2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3 O P Q M A 【模型总结】 为了便于区分动点 P、Q,可称点 P 为“主动点”,点 Q 为“从动点” 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 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AQ 是定值) ;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 是定值) A Q P O O P Q M A 【结论】 (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 PAQ=OAM; (2)主、从
5、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的距离之比: 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 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 与 P 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4 【思考 1】 :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以 AP 为一边作等边APQ 考虑: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O PA Q 【分析】 Q 点满足(1)PAQ=60 ; (2)AP=AQ,故 Q 点轨迹是个圆: 考虑PAQ=60 ,可得 Q 点轨迹圆圆心 M 满足MAO=60 ; 考虑 AP=AQ,
6、可得 Q 点轨迹圆圆心 M 满足 AM=AO,且可得半径 MQ=PO 即可确定圆 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APOAQM 60 M Q A P O 【小结】可以理解 AQ 由 AP 旋转得来,故圆 M 亦由圆 O 旋转得来,旋转角度与缩放比例 均等于 AP 与 AQ 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思考 2】 如图, 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 A 为定点, 连接 AP, 以 AP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APQ 考虑: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如何作出 Q 点轨迹? O P Q A 【分析】Q 点满足(1)PAQ=45 ; (2)AP:AQ=2:1,故 Q 点轨迹是个圆 连接 AO,构造OAM=45 且 AO:
7、AM=2:1M 点即为 Q 点轨迹圆圆心,此时任意时刻均 有AOPAMQ即可确定点 Q 的轨迹圆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5 M O P Q A 【练习】如图,点 P(3,4) ,圆 P 半径为 2,A(2.8,0) ,B(5.6,0) ,点 M 是圆 P 上的动点, 点 C 是 MB 的中点,则 AC 的最小值是_ O y xAB C M P 【分析】M 点为主动点,C 点为从动点,B 点为定点考虑 C 是 BM 中点,可知 C 点轨迹: 取 BP 中点 O,以 O 为圆心,OC 为半径作圆,即为点 C 轨迹 O O y xAB C M P 当 A、C、O 三点共线且点 C 在线段 OA 上时,
8、AC 取到最小值,根据 B、P 坐标求 O,利用 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 OA,再减去 OC 即可 O P M C BAx y O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6 【2016 武汉中考】如图,在等腰 RtABC 中,AC=BC=2 2,点 P 在以斜边 AB 为直径的半 圆上,M 为 PC 的中点,当半圆从点 A 运动至点 B 时,点 M 运动的路径长为_ A BC M P 【分析】考虑 C、M、P 共线及 M 是 CP 中点,可确定 M 点轨迹: 取 AB 中点 O,连接 CO 取 CO 中点 D,以 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 D 分别交 AC、BC 于 E、F 两点,则弧 EF 即为 M 点轨迹
9、D E F O A BC M P 当然,若能理解 M 点与 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 M 点的轨迹长为 P 点轨迹长一 半,即可解决问题 【2018 南通中考】如图,正方形 ABCD 中,2 5AB ,O 是 BC 边的中点,点 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2,连接 DE,将线段 DE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 90 得 DF, 连接 AE、CF求线段 OF 长的最小值 O A B C D E F 【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 EO=2,故 E 点轨迹是以 O 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7 F E D C B A O 考虑 DEDF 且 DE=DF
10、,故作 DMDO 且 DM=DO,F 点轨迹是以点 M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 O A B C D E F M 直接连接 OM,与圆 M 交点即为 F 点,此时 OF 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等求线段 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 OM,减去 MF 即可得到 OF 的最小值 O A B C D E F M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8 【练习】ABC 中,AB=4,AC=2,以 BC 为边在ABC 外作正方形 BCDE,BD、CE 交于点 O,则线段 AO 的最大值为_ A BC DE O 【分析】考虑到 AB、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 AB,将 AC 看 成动线段,由此引发正方形 BCED
11、 的变化,求得线段 AO 的最大值 根据 AC=2,可得 C 点轨迹是以点 A 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 O E D C B A 接下来题目求 AO 的最大值, 所以确定 O 点轨迹即可, 观察BOC 是等腰直角三角 形,锐角顶点 C 的轨迹是以点 A 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所以 O 点轨迹也是圆, 以 AB 为斜边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 M 即为点 O 轨迹圆圆心 ED M A B C O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9 连接 AM 并延长与圆 M 交点即为所求的点 O,此时 AO 最大,根据 AB 先求 AM, 再根据 BC 与 BO 的比值可得圆 M 的半径与圆 A 半径的比值,得到 MO
12、,相加即得 AO O C B A M DE 此题方法也不止这一种,比如可以如下构造旋转,当 A、C、A共线时,可得 AO 最大值 A BC DE O A 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10 二、轨迹之线段篇 引例:如图,P 是直线 BC 上一动点,连接 AP,取 AP 中点 Q,当点 P 在 BC 上运 动时,Q 点轨迹是? P Q A B C 【分析】当 P 点轨迹是直线时,Q 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 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 A、Q 向 BC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M、N,在运动过程中, 因为 AP=2AQ,所以 QN 始终为 AM 的一半,即 Q 点到 BC 的距离是定值,
13、故 Q 点 轨迹是一条直线 NC B A Q PM 【引例】如图,A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AQ=90 且 AP=AQ,当点 P 在直线 BC 上运动时,求 Q 点轨迹? C B A Q P 【分析】当 AP 与 AQ 夹角固定且 AP:AQ 为定值的话,P、Q 轨迹是同一种图形 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 Q 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 Q 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 Q 点轨迹线段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11 Q2 Q1 A B C 【模型总结】 必要条件: 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AQ 是定值) ;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 是
14、定值) 结论: P、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AQ(当PAQ90 时,PAQ 等于 MN 与 BC 夹角) M N P Q A B C P、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 AP:AQ(由ABCAMN,可得 AP:AQ=BC:MN) M N A B C 【2017 姑苏区二模】如图,在等边ABC 中,AB=10,BD=4,BE=2,点 P 从点 E 出发沿 EA 方向运动,连结 PD,以 PD 为边,在 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DPF,当点 P 从点 E 运动到点 A 时,点 F 运动的路径长是_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12 A B C D E F P 【分析】根据DPF 是等边三角形,
15、所以可知 F 点运动路径长与 P 点相同,P 从 E 点运动 到 A 点路径长为 8,故此题答案为 8 【2013 湖州中考】如图,已知点 A 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2 3的一个定点,AC x 轴于点 M,交直线 y=-x 于点 N,若点 P 是线段 ON 上的一个动点,APB=30 , BAPA,则点 P 在线段 ON 上运动时,A 点不变,B 点随之运动求当点 P 从点 O 运动到点 N 时,点 B 运动的路径长是_ y x N M P A C B O 【分析】根据PAB=90 ,APB=30 可得:AP:AB=3 :1,故 B 点轨迹也是线段, 且 P 点轨迹路径长与 B 点轨迹路径长之比
16、也为3 :1,P 点轨迹长 ON 为2 6,故 B 点轨迹长为2 2 【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 ,点 B 是 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 C、 D 在 x 正半轴上,以 AB 为边在 AB 的下方作等边ABP,点 B 在 y 轴上运动时, 求 OP 的最小值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13 P O A B x y 【分析】求 OP 最小值需先作出 P 点轨迹,根据ABP 是等边三角形且 B 点在直线 上运动,故可知 P 点轨迹也是直线 取两特殊时刻: (1)当点 B 与点 O 重合时,作出 P 点位置 P1; (2)当点 B 在 x 轴 上方且 AB 与 x 轴夹角为 60 时
17、,作出 P 点位置 P2连接 P1P2,即为 P 点轨迹 P2 P1 y x B A O 根据ABP=60 可知: 12 PP与 y 轴夹角为 60 ,作 OP 12 PP,所得 OP 长度即为最 小值,OP2=OA=3,所以 OP= 3 2 P P2 P1 y x B A O 【2019 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E 为 BC 上一点,且 BE=1,F 为 AB 边 上的一个动点, 连接 EF, 以 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 CG, 则 CG 的最小值为 G A BC D E F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14 【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
18、,本题是求 CG 最小值,可以将 F 点看成是由点 B 向点 A 运动,由此作出 G 点轨迹: 考虑到 F 点轨迹是线段,故 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 初始时刻 G 点在 1 G位置,最终 G 点在 2 G位置( 2 G不一定在 CD 边) , 12 G G即为 G 点运动轨迹 G2 G1 E D CB A CG 最小值即当 CG 12 G G的时候取到,作 CH 12 G G于点 H,CH 即为所求的最 小值 根据模型可知: 12 G G与 AB 夹角为 60 ,故 12 G G 1 EG 过点 E 作 EFCH 于点 F,则 HF= 1 G E=1,CF= 13
19、22 CE , 所以 CH= 5 2 ,因此 CG 的最小值为 5 2 F H G2 G1 E D CB A 三、轨迹之其他图形篇 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相似性,根据主、从动点与 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 当主动点轨迹是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15 【2016 乐山中考】如图,在反比例函数 2 y x 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 A,连接 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 B,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 C,满足 AC=BC,当点 A 运 动时,点 C 始终在函数 k y x 的图像上运动,若 tanCAB=
20、2,则 k 的值为( ) C B A O y x A2 B4 C6 D8 【分析】 AOC=90 且 AO:OC=1:2, 显然点 C 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 分别作 AM、 CN 垂直 x 轴,垂足分别为 M、N,连接 OC,易证AMOONC,CN=2OM, ON=2AM,ON CN=4AM OM,故 k=4 2=8 N Mx y O A B C 【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ABC 是等边三角形”,k 会是多少? 【练习】如图,A(-1,1) ,B(-1,4) ,C(-5,4) ,点 P 是ABC 边上一动点,连接 OP,以 OP 为斜边在 OP 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OPQ,当点
21、 P 在ABC 边上运动一 周时,点 Q 的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_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16 Q C x y O A B P 【分析】根据O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 点运动轨迹与 P 点轨迹形状相同, 根据 OP:OQ=2 :1,可得 P 点轨迹图形与 Q 点轨迹图形相似比为2 :1,故面积 比为 2:1,ABC 面积为 1/2 3 4=6,故 Q 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 3 【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 轨迹推导即可,甚至无需作图 公众号:有一点数学 17 【练习】如图所示,AB=4,AC=2,以 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BCD, 连接 AD 并延长至点 P,使 AD=PD,则 PB 的取值范围为_ AB C D P 【分析】固定 AB 不变,AC=2,则 C 点轨迹是以 A 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以 B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BCD,则 D 点轨迹是以点 M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 E M P D C BA 考虑到 AP=2AD,故 P 点轨迹是以 N 为圆心,2 2为半径的圆,即可求出 PB 的取 值范围 N EAB C D P M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