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50 页 20202020 年年语文语文浙江高考试卷浙江高考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20 分)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 A. 浙江诗路文化带以诗词文化为主线, 结合水系古道, 将各地 旖 (y)旎风光串联成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旅游线路,让游客 徜 (t ng)徉在江南美景中。 B. 历经千年沧桑,觥 (gng)筹交错的场面早已湮 (yn)没 于历史深处, 但留存至今的一件件青铜器足以让人们浮想联篇, 去回味那个钟鸣鼎食的时代。 C. 生态文学应更多创作体现绿色发展理念讴 (u)歌美好生活 的作品,致力
2、于鞭挞 (d )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环境的恶 劣行为,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D. 北方的季节泾 (jng)渭分明,春季的风一寸寸吹向大地, 为山川褪去寒衣,一点点着 (zhu )上春色,东风过处,整个 原野为之一振,草木葳蕤,生机勃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此类 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 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 第 2 页 共 50 页 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 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 辨析的关键。 A项,“
3、徜(t ng)徉”读音错,应为“ch ng”。徜徉,1.犹 徘徊,盘旋往返。2.犹彷徨,心神不宁貌。3.安闲自得貌。 B 项,“浮想联篇”字形错,应为“浮想联翩”。浮想联翩, 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 现出来。 C 项,“鞭挞(d )”读音错,应为“t ”。鞭挞,原指鞭打, 现多形容无情地指责披露。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屏幕中的剧情风生水起 ,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 字符络绎不绝,争先恐后。某些字符甚至悬浮于屏幕中央,仿 佛不忍退场。 【甲】 “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那 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弹
4、幕通常是对屏幕中剧情的即时评论,短小精悍 。 【乙】评 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 “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 常用语。 【丙】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 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不必否认 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然而 , 第 3 页 共 50 页 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 ,是来自互 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风生水起 B. 短小精悍 C. 然而 D. 激荡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
5、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B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 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 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 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 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比喻事情 做得特别好,一定时间里发展特别快,迅速壮大起来。语境中 是说屏幕中的剧情,应当用“跌宕起伏”,这样也能与后文的 “扣人心弦”呼应。“风生水起”使用不当。 B 项,短小精悍,形容
6、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 发言简短而有力。语境中是说弹幕对剧情的评论简短有力,使 用正确。 C 项,然而,连词。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 前句说“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 第 4 页 共 50 页 耳目一新”,后面说“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 的真正激荡,而是來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前 句说优点,后句说问题,两句形成了转折关系,“然而”一词 使用正确。 D项,激荡,指事物受到激发而产生的震动状态;受到冲击而 动荡。语境中指思想因受到其他人的启发而处于活跃状态,使 用正确。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
7、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 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 点有误的一项是”, 然后根据自己对常见标点符号用法的识记, 浏览选项,加以对照分析,排除标点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B 项,乙处,“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 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一句中,列举后面出现了省 略号,表示列举未完,省略了一部分,后面就不再用“等”字 了。也就是说,“省略号”和“等”只用一个即可,都用显得 多余、啰嗦。 故选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 严重威胁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 也 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上的短板,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
8、系改革的必要性。 第 5 页 共 50 页 B.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自从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 各参研参 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经历严峻考验,克服重重困难, 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C.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新思路, 各地广 泛开展的网络扶贫活动,让扶贫工作受益范围更广,使更多的 群众有了存在感。 D. 汽车影院以停车空间为电影放映场地,通常设置超大银幕, 观众坐在私家车内就可以看到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 收音机上接收的电影原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 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 提
9、;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 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 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 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A项,“推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一句谓语 残缺,应在该句前面加上“凸显”。 B 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长征五号 B运载火箭自从首次 飞行任务展开以来”主语是“长征五号 B运载火箭”,此句没 有说完,后面又说“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团结拼搏”。 可将“自从”调整到句子最前面,让“自从长征五号 B运载火 第 6 页 共 50 页 箭首次飞行任务展开以来”做状语
10、。 D项,“就可以看到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收音机上 接收的电影原声”一句中,“看到电影原声”搭配不当, 可在“和”字后面加“收听到”。 故选 C。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在出生 20 天左右, 比目鱼的眼睛开始搬家, 一只眼睛向上移动, 越过头部上缘到身体另一侧。 眼睛之所以能够这样, _。 比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骨头,而是软骨。眼睛移动时,双 眼间的软骨会被身体吸收,眼睛的移动失去了障碍,移动也就 更加自如了。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_。比目鱼刚 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
11、,比目鱼 就转而在海底活动了。比目鱼一般是侧着身子游泳,而且经常 平卧在海底。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 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说,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变,其 实是_。 【答案】 (1). 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 (2). 比 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 (3). 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 的结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 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 第 7 页 共 50 页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 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这段内容讲的是比目鱼的
12、眼睛为什么会移动到身体的一侧。第 一空,前面介绍比目鱼出生二十天左右眼睛开始“搬家”,紧 接着说“眼睛之所以能够这样”,由“之所以”可知下面应当 说原因;再根据后文的“比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骨头,而 是软骨”“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说明这个原因应当与 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有关。据此填写答案。 第二空,根据前面的“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中的“除 了”, 说明还有一个变化; 再根据后文“比目鱼刚出生的时候, 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比目鱼就转而在海底 活动了”,这是比目鱼生活环境的改变。据此填写答案。 第三空,根据前面的“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 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
13、择”,说明比目鱼的这些变化是自然选 择的结果;再结合“所以说,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变, 其实是”,说明这是总结比目鱼眼睛移到一侧的根本原因,那 就是“是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6.阅读下面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第 8 页 共 50 页 (摘编自文汇报 ) (1)为图 1 或图 2 拟标题。不得照抄图片中的原文,不超过 10 个字。 选择图( ) ,标题:_ (2)分别简要评价图 1、图 2 的创意。图 1:_ 图 2: _ 【答案】 (1). (1)示例:图 1 (2). 凝聚力量,抗击疫 情(图 2 新门神) (3). (2)图 1:由多个小心形组成大 心形,戴着
14、外形像船头的口罩,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 (4). 图 2:借用传统民 俗的门神年画,名字替换为“霍去病”“辛弃疾”,表达人们 去病、弃疾的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 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 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 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 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 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 (1) 要求给漫画拟标题。 给漫画拟标题一般可以从漫画的主体 或
15、讽刺的对象, 漫画中人或物的关系, 漫画的主题等角度拟题。 这两则漫画都是宣传性质,没有讽刺对象,因此可以从漫画主 体或者主题的角度思考。比如图 1,根据文字部分“万众一 第 9 页 共 50 页 心”“同舟共济”以及“大心”“口罩”可以看出主题是抗击 疫情的,由无数“小心”组合成“大心”意思是凝聚力量。据 此拟题即可。而图 2 是由“霍去病”和“辛弃疾”组成的“门 神”,直接从这个主体拟题为“新门神”即可。 (2)要求评价漫画的创意。解答时要先描述漫画的画面,找出 构成要素,进而分析出主题。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主题,还要分 析其“创意”,即创新之处,比如图形,图形体现主题的巧妙 之处等。 图 1
16、构成要素有“小心”“大心”“船型口罩”以及文字“万 众一心”“同舟共济”。创意点在于用“无数小心构成大心” 表示“万众一心”;用“船型口罩”表示“同舟共济”抗击疫 情。整体构思简洁形象,号召力强。图 2 构思最巧妙的地方是 用传统的“门神”的方式表达对健康的守护;利用“霍去病” 和“辛弃疾”名字中的“去病”“弃疾”表达抗击疫情的心 愿。利用传统又翻出新意,巧妙贴切。 二、现代文阅读(共二、现代文阅读(共 3030 分)分) (一) (一) (101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 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
17、,强调的是欣 赏的深度了, 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 但是, 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 第 10 页 共 50 页 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 了铅字的权威, “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 在“拇指文化” 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 “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 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 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 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 “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
18、在 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 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 “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 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 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 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 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 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 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 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
19、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 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 第 11 页 共 50 页 “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 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 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 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 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 适 )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 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
20、多空间。相 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 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 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 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 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 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 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 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7.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 A.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
21、于文字, 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 第 12 页 共 50 页 序,移动视线。 B.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 从字词与字词、 句子与句子的 关系中获取信息。 C.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 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 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 ) 。 A. 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 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 渐模糊起来。 B.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 他写了一首著 名短诗,“生活网”,
22、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 生活已然网络化。 C.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 介所消解。 D. 视觉文化时代, 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正在失去对文字 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 新的文化仪式。 9.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1)材料二:_ (2)材料三:_ 【答案】7. D 8. C 第 13 页 共 50 页 9. (1). 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整体性(“互动与 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 ,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 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
23、阅读的特点:被动接受,感性直 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 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 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 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 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文字 阅读”而言,可见并非上述问题,接下来就按照提取文本信息 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 D 项,“文字阅读是单向的”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语言是 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 可能性,而且
24、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 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 众的被动型接受”,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文字阅读是双向的”“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 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选项的 第 14 页 共 50 页 表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 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 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表述有误。原 文信息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
25、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 对文字阅读的热爱!”“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 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 慢慢壮大”“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可见二者并非 变得越来越相似。 B 项,“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明确 告诉我们”错误。原文表述为“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 短诗:生活网。”可见“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 中生有,过度解读,只能说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时 代的特点;另外寥寥三字具有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特点,自然 不能说“明确告诉”。 D 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甚至要为此举行一 种新的文化仪式”错误。 原文表述是 “我们似乎正在冷落
26、那种 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 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见选项遗漏了“似乎”,曲解 文意,把推断、揣测说成绝对、肯定;文化仪式相关的表述也 背离文意。 故选 C。 【9 题详解】 第 15 页 共 50 页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 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 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 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题干为: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明确 了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三,答题要求为“概括”,答案要点为 “特点”,作答时力求条
27、理清晰、分点作答。 首先理解综合或总说部分: 答案(1)中“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 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归纳,答案(2)中“突出影视图像阅 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三中心话题的整合理解。 然后分析第(1)点的具体内容: 答案“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 乘)”源自材料二“久而久之, 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 辑:整体观看。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 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 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 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 相乘。” 答案“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源自材料二结尾部分“视觉形 象远远不止
28、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 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 创新力”。 第(2)点的具体内容: 答案“被动接受”源自材料三“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 第 16 页 共 50 页 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 受”。 答案“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 的)”, 源自材料三结尾处“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 人们爱 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 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 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 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点睛】阅读题目
29、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 故意将“主要的” (主要矛盾、 主要方面、 主要原因) 和“次 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 (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 故意将“选择” (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 表述为“兼 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 。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 内容进行夸大。
30、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第 17 页 共 50 页 (二) (二) (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 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 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 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 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 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
31、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 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 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 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 可是, 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 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 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 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 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第 18 页 共 50 页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
32、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 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 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 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 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 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 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 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 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 。 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 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 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 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 落,包括我们家的花
33、园小屋。 “我出院后, 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 我还不能确定。 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 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 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 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 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 粗粗的螺旋状蜡烛。 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 晚上, 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第 19 页 共
34、50 页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 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 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 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 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 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 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 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 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 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
35、上。远方,森林的尽头, 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 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 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 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 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 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 快到台阶的时候, 波塔波夫停了下来, 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 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 第 20 页 共 50 页 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
36、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 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 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 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 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 您还记得 1927 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 条小道上, 我只看了您一眼, 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 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 变的人。 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 在这条小道上, 我只看了您一眼,
37、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 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 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 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 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 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 年(有删改) 第 21 页 共 50 页 10.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1. 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12.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13. 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答案】10
38、. 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 写环境, 衬托人物心理。 语言具有暗示性 (或具有象征色彩) 。 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 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11. 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 后,帮他实现了愿望。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 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热爱生 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 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12. 情节前后照应。 小说开头以
39、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 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 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利用景 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 照应。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 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13. 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 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 美好乐章之意。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 第 22 页 共 50 页 重新奏响。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 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
40、丰富含意,品位精彩语言表达艺 术的能力。品位精彩语言表达艺术,一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从用词方面分析,是否有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象声词 等;从句式的角度分析,是否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整 散结合等;从手法的角度分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各种表现 手法、各种表达方式等;还可以从文章语言的整体的风格角度 来赏析。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表达带来的效果。 在所给画线句子中,使用叠词、拟声词。如描写屋外景色时, 文中写到,“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用“簌 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波塔波夫在父亲去世后回 到家中的矛盾心理。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 。如 “天空雾蒙蒙
41、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 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描写霞光为“粉 红色”,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语言具有 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 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另外整个 画线部分,出现了很多景物细腻的描写,如“树枝上有雪花簌 簌飘落,沙沙作响”“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 亭子”“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 第 23 页 共 50 页 的霞光”等,通过雪地、旧亭子、天空、霞光等的描写,把景 色描写得诗情画意,从而更好地表现波塔波夫复杂的心境。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
42、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总体 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 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 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小说中,彼得洛芙娜在一天夜里偶然 读到波塔波夫写给父亲 信件,她被波塔波夫充满爱的精神感 动, 得知波塔波夫的期待之后, 彼得洛芙娜决定帮他实现愿望,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 上那座亭子的小径”“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从城里 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这些都能说明彼得洛芙 娜是一个心
43、地善良、体贴别人、善解人意的人。多情、浪漫。 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 奋得面色绯红;她还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找到蜡烛,把蜡烛插 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她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为波塔波 夫弹奏了几曲,这些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多情而浪漫的人。 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由以前的抱怨 变为“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 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 温柔的雪”,说明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她和波塔波夫素不 相识,却精心为他准备好一切,见到不敢进屋的波塔波夫,主 第 24 页 共 50 页 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这些都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 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的
44、人。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情节手法”是指能 使小说情节连贯、 脉络清晰、 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 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 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 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 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 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 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 觉得似乎见过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 行呼应, ,说出自己与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的偶遇及念念不 忘,虽然小说已经交代彼得洛芙娜那次
45、并未与他在利瓦季亚偶 遇,但是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 非常紧凑。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彼 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 的情缘,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 拉近。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 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比如文章前面写那架钢琴“小屋里摆 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 夫中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 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这些话时,她 第 25 页 共 50 页 “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
46、架好 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 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非常紧凑。场景相对集中。通过 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 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 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也是先从花园开始,然 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 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 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 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
47、象。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 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 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理解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的寓意,首先在小说中找到钢琴出现 的语段。在小说中,钢琴在文中多次出现,比如最初是女主人 公彼得洛芙娜眼中看到的,说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 那架走了调的钢琴”,然后波塔波夫中尉信中也提到了钢琴, “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 上”, 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这些话时, 文中写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 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 第 26 页 共 50 页 几
48、曲”。仔细阅读这些语段,不难发现,在这篇小说中,钢琴 的修复有以下几点寓意,寓意着心理创伤的修复。女主人公 彼得洛芙娜最初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 城”的,她回不了莫斯科,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 钢琴;男主人公波塔波夫中尉去参加战斗,但是父亲却在家中 去世了,这让他渴望回家的心情受到伤害,但是回到家中后他 发现家中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温馨,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 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爱情的修复。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离婚了,带着女儿瓦丽娅 孤零零生活在坐落在山上的小屋中,她看到波塔波夫中尉的信 后,改变了自己,修复了钢琴,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 重新奏响。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小说描写的背景发生在 战争年代,波塔波夫中尉在战争中不忘写信想象家中钢琴已被 修复,彼得洛芙娜在战争年代流落他乡时请人修复“那架走了 调的钢琴”,并“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这些都表明战后 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点睛】小说阅读需要注意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 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再具体分析结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