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过程和方法1.朗读、跳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比较中把握异同点。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第1课时学习目标1. 阅读课文,筛选重要信息。(重点)2. 再读课文,把握说明顺序。(难点)3. 品味语言,把握说明方法。(重点)4. 总结课文,探究科学精神。(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1:(电影导入)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
2、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设计2:(故事导入)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
3、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3:(复习导入)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
4、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二、 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课文,筛选重要信息 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回答下面的问题。1.课文的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他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不是,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生物学和地质学。3.在文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把握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
5、是怎样得出“恐龙无处不在”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教师小结: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在”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通过作者写作思路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按照哪一种说明顺序写的?按逻辑顺序写的。目标导学三:
6、品味语言,把握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生甲:举例子。“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事物,说法严谨。生乙:作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说明恐龙的存在。生丙:打比方、列数字。“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目标导学四:总结课文
7、,研究科学精神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短文之后,才知道人要有创新精神需大胆的联想、假设与推断。恐龙无处不在告诫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要运用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即一事情必然会对另一事物产生影响。2.作者认为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而且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它领域产生影响,联系实际情况列举这样的例子? 语文与地理的关系。七年级有一篇课文黄河颂,学习这一课之前,必须清楚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以及它为我国做出那些贡献,现在的黄河面临怎样的威胁呢?这些背景资源有助更加深刻认识课文的感情基碉。 数学与语文的关系。语文的理解能力强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如这样的一道数学题:用方程式表
8、示下列数学的等量关系。 某地当天的气温的温差是2,温度最低是1,最高是3。 物理学与平时生活的种种现象的关系等等。【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勾画圈点。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语速和语调。 引导学生快速找出全文的主旨句。【学法指导】 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说明的内容具体清晰,通俗易懂,令人信服。【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大胆表达,各抒己见。三、板书设计恐龙无处不在 一个科学领域 另一个科学领域 生物学(恐龙) 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 逻辑顺序第2课时学习目标1. 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重点)2. 梳理思路,明确说明顺序。(难点)3. 揣摩语言
9、,品味表达效果。(重点)4. 比较探究,指出异同之处。(难点)教学过程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回答问题。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灭绝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依据是: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
10、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依据是: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毁灭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3.本文标题“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呢?可不可以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
11、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我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的实验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2.请在此基础上概括本文的写作顺序。说明序顺: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品味表达效果 在本课的两篇短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很多。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1)如果看一张地图多么天衣无缝。(2)万一哪天
12、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3)即非常纯的沙子。(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但谁愿意这样做呢?(1)补充说明,是说明更严密。(2)强调说明的作用。(3)强调作用,使表述更严谨,达意更准确。(4)类比说明,把事理说得简明易懂。目标导学四:比较探究,指出异同之处 1.本课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 不同之处:前一篇是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后一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似之处?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板块理论 斯石英恐龙生物学地质学 化
13、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目标导学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训练 1.本文表明每一次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除新的思想火花,这也是本文开头提出的观点。2.以第二篇文章中“斯石英”为例,对第一篇文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结论进行说明。【教学提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勾画圈点,大胆设疑。 【学法指导】 标题的作用: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学提示】 小组合作讨好,再在班级中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大胆表达,各抒己见。 可由学生上黑板板书。 注意组织好语言,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据。 三、板书设计“撞击说” “火山说” 斯石英 火山活动 逻辑顺序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 导入新课时,以侏罗纪公园电影中的震撼场面 为例,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紧扣文本内容,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引导学生勾画圈点,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引导学生用生活中或者科学家的例子进行拓展,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足之处1.课程资源挖掘不深,如在教学第一篇课文时,可以出示更多的补充资料,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图、火山爆发图。2.课堂教学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导致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