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91.45KB ,
文档编号:6962720      下载积分:9.9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696272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考复习要点汇编(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考复习要点汇编(实用必备!).docx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考复习要点汇编第一节先秦时期(前221年以前)1.中华文明的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兼收并蓄、辉煌灿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逐渐形成华夏认同观念。秦汉以后,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发展。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不同地区长期交流,吸收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2.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渔猎采集,用火3.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2、磨制,大量使用陶器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原始农业,墓葬等差异反映阶级分化、私有制产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种水稻),良渚文化(玉器)4. 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禹建立,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机构,王是最高统治者。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5. 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汤建立,最后一个王是纣。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内外服制度。多次迁都,后来定都于殷。代表性文明成就: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青铜器功能多,主要用

3、作体现贵族身份的礼器,制作技术先进。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6.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伐商,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主要实行井田制和分封制、宗法制(1)井田制:商和西周实行的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2)分封制: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君臣关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主要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宗法制:奴隶主贵族在血缘上的长晚辈关系,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是按父系血缘分配权力和财产的依据。7. 夏商西周时代特征:(1)政治上: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血缘政治(家国一体);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地方权力较大(2)经济:生产

4、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少量青铜工具;农业为主,奴隶集体劳动。手工业和商业官营为主(工商食官)。(3) 思想:有浓厚的鬼神迷信和原始宗教色彩,民本思想突出(敬天保民)。8.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社会大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1)政治: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士阶层崛起;战国各诸侯纷纷改革变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以求富国强兵。(2)经济:铁犁牛耕应用,生产力进步;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发展,重视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 郑国渠、芍陂;私营工商业发展,打破“工商食官”的局面。(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进步,文艺繁

5、荣。9. “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反映了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10.变法运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商鞅变法最为全面彻底,以废井田开阡陌、鼓励耕织、废分封行县制、削弱贵族奖励军功为主要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11.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的出现和发展(1)原因: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交往和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影响。(2)表现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意义: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12. 百

6、家争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稳定社会“; 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 墨:墨子,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儒:孔子,仁、礼、德,有教无类,整编“五经”; 孟子,人性本善,民贵君轻,仁政;荀子,人性本恶,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兼采法家) 道: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庄子,逍遥、齐物法:韩非,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第二节 秦汉魏晋时期(前221-581)1. 秦朝: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版图,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和发展。2.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主管军

7、务);九卿分掌具体事务。官员听命于皇帝,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提高行政效率3. 郡县制:地方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4. 西汉初期:长期动荡之后,崇尚“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和王国问题、匈奴问题。5. 西汉中期: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政治上:设置中朝,加强皇权;颁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实行察举制;实行剌史制,设置13个监察区。经济上:(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实行盐铁官营,垄断重要手工业部门;(3)推行均输平准,国

8、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边疆管理: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管理;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台、经济、文化联系。思想上: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6. 东汉初:励精图治,出现“光武中兴”7. 东汉末:外戚宦官专权,根源:君主专制的弊端;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根源: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土地兼并8. 秦汉的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小农经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社会大分裂,民族大交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仍在北方)10. 民族交融的主要形

9、式: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不同民族联合斗争;民族间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11. 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2. 士族门阀:三国两晋时期垄断政治权力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13. 实行九品中正制(对官员腐败有所限制)、均田制(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第三节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1. 隋朝:(1)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2)开创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

10、中央集权。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3)暴政而亡,类似秦朝2. 唐朝的盛世: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承上启下,唐玄宗开元盛世。3. 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政事堂集中议事,既强化了皇权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协调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4.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中外友好往来。5. 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节度使事实上掌管了地方军政大权,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末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源。6. 两税法:夏秋两次纳税,

11、按人口和财产定税,交实物税和货币税,减少征税成本,扩大税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削弱人身依附7.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北均衡。商品经济繁荣,柜坊、飞钱、海陆丝路皆盛。8. 北宋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崇文抑武,加强监督。 (2)措施:中央设多个相,分掌军事、财政、行政;将地方的财政权、司法权、军队管理权等收归中央;用文官担任军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3)影响:避免地方分裂割据,导致“三冗两积”,与辽夏金元的矛盾斗争中难以取胜。9. 王安石变法:针对“三冗两积”,以开源节流强军培才为思路,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触及了多个

12、利益阶层的利益,失败。10. 辽宋夏金元的关系:有战有和,以和为主;金灭北宋与辽;蒙灭夏金南宋。11. 辽夏金元的治理:都有文字;辽:南北面官制;夏:仿唐宋政制;金:谋安猛克制;元:行省制12. 宋朝的经济(1)政府“不抑兼并”,租佃制盛行。(2)商业: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坊市合一,交子瓦子;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3)手工业发达,五大名窑各具特色,景德镇成为“瓷都”;煤炭作为生活燃料。(4)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重心在南),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国家各项政策向南倾斜。 13. “三教合

13、归儒”和宋明理学:反映隋唐宋元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新趋势。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2)隋唐时期,儒学家倡导儒学复兴,“三教合归儒”,儒学正统地位上升;(3)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了部分佛道教义,将儒学倡导的伦理道德上升为社会的最高准则“天理”,形成“理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分两派: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强调“格心”“致良知”“知行合一”“人人皆可成圣”。14. 宋朝科技成就与外传:活字印刷(宋词风俗画商品经济)、指南针(海丝繁盛)、突火枪(战争频繁)15. 隋唐宋元的时代特征:(1)政治:国家长期统一,制度有创新;(2

14、)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海外贸易发展;(3)儒学地位提高,通俗文化繁荣,艺术题材多样;(4)民族关系以和为主,社会等级观念淡化第四节明清时期(1368-1644)1.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正式权力,是相权被废除、皇权异化的产物,导致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2. 清朝奏折制度:康雍乾时期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其他官员的控制。3. 边疆治理:(1)明,温和为主。北方,鞑靼,册封;西藏,设指挥使司;东北,册封 (2)清,较为强硬。台湾设府,隶属福建;打败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平定蒙古,设立

15、盟旗;平定大小和卓,新疆建省;派驻藏大臣,册封班禅达赖4.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明初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目的是宣扬国威,消耗大量财力,难为长期持续(2)戚继光俞大猷抗倭,防止走私和沿海侵扰(3)海禁和闭关锁国:时开时禁,时松时紧;被动防御,阻绝主动对外交流的途径。(4)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白银大量涌入(货币化,商业发展),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农业发展),殖民者侵扰(澳门、台湾)5. 明清新思想的活跃 (1)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陆王心学主导,学术空谈之风盛;西学东渐 (2)代表:李贽,反封建礼教;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评价:是儒学的新发展,但不占主导,没有形成思想解放潮流。6. 明清科技艺术成就:(1)西学东渐: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2)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等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3)小说戏曲发展,京剧形成7. 明清时期的经济:整体有较大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农业: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2)手工业:明朝后

17、期,南方的部分手工业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商业:商帮、中小市镇涌现,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8. 明清的时代特征:有量变无质变,封建社会的辉煌与近代社会的迟滞 (1)政治上: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2)经济上: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大量垦荒,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市镇涌现、白银货币化,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工商业者力量壮大,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3)外交上: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阻断了中外交流的正常渠道。新

18、航路开辟后民间交流尤其频繁。 (4)文化上:儒学(此时称“心学”)仍占统治地位,但受到部分先进人士(代表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利益)的继承和批判,更加个性化实用化(李黄顾王)。科技、观念逐渐落后于西方。第五节晚清时期(1840-1912年)1. 两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列强开展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殖民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 一鸦:1840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 “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想的主流,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制外国侵略)。未真正实施

19、。4. 二鸦:18561860年。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从其性质和影响看,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5.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天朝田亩制度要求绝对平均分配土地;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失败的必然性: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6. 洋务运动:18601895年。性质: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等)领导的改革自救运动(1)目的:富国强兵,镇压农民运动,抵抗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口号:自强、求富。(3)内容:学习西方机器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

20、工业和三支海军、新式学校。(4)评价: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必然失败。7.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量资本,出台“大陆政策”。 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客观上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8.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政治改良运动、救亡图存运动。(1)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思想:通过温和改良,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强国富民,救亡图存。(3)作用:促

21、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4)失败原因:守旧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实力弱小。9. 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扶清灭洋”,反帝为主,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10.辛丑条约1901年。影响:清朝成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推动民族觉醒,要求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想兴起。11.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901-1911,性质: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改革自救,没有真正触及封建专制制度,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12.辛亥革命:1905-1912.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1)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推翻清王朝统治

22、;民权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限制贫富过度分化(2)组织:同盟会,资产阶级政党(3)重大事件:黄花岗起义;正式爆发:武昌起义;高潮: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4)临时约法:直接目的是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5)意义: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风俗文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6)局限:没有解决近代中国

23、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13.晚清阶段特征:(1)列强侵华不断加剧,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民主运动兴起,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2)学习西方逐渐深入,从先进技术到政治改良到政治革命,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3)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成为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第六节民国初期(1912-1927年)1. 民国初期的时代特征:黑暗与光明并存 (1)政治上:军阀混战和割据,国家分裂动荡;政府独裁专制,出卖主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努力维护民主共和;参加一战,收回部分主权;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迅速

24、发展(短暂春天);一战后列强侵略加剧。(3)社会生活:剪辫子、废缠足等种种新气象出现(4)思想文化:出现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弘扬民主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传播2. 新文化运动1915-1919.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1)原因:对辛亥革命失败反思。国民被专制和愚昧束缚而未能支持革命;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资产阶级激进派)(4)指导思想: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5)意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

25、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6)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倾向;未能与群众运动相结合。3. 五四运动1919. 性质: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国民的思想觉悟和团结斗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5. 中共一大1921. 内容:确立最高纲领“共产主义”;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

26、然一新。5. 中共二大1922。内容:确立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意义:根据中国国情,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6. 国民革命1924-1927. 性质:国共合作领导的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前提基础:国共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 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扩大民主权利的主体范围,保障工农权利。(2)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年)。主要目标:北洋军阀。准备:成立国民革命政府(广州)、建立国民革命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3)成果:革命势力从

27、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帝国主义势力:提高了中共的威望,奠定了革命新起点。(4)结果:失败,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原因:中共没有坚持革命领导权;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制造反革命政变。 第七节民国后期(1927-1949)1.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 政治上:实行国民党专制统治。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完成国家形式上的统一。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2) 外交上:开展“改订新约运动”,收回部分主权。(3) 经济上: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币制改革,推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官僚资本形成2.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28、1)广州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其失败证明“城市中心道路”行不通。(2)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开始(3)八七会议:1927年,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在理论上由城市转向农村。(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在实践上由城市转向了农村。(5)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与建设:主要在长江流域,建立了多块革命根据地;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

29、苏维埃共和国和临时中央政府;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革命,使党赢得农民支持,也调动农民革命生产积极性;取得了4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3. 遵义会议的意义:(1)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4. 红军长征:原因:“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奋斗、团结集体主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5. 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的局

30、部抗战 (1)日本侵华原因:日本转嫁经济大危机;西方绥靖;国民党积极反共。(2)日本侵华事变:九一八,占领东北三省;一二八,控制上海、华东;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为主。(3)中国的局部抗战: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军队长城抗战;中共“八一宣言”,学生一二九运动,东北抗日联军等。6.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1)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2)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3)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7. 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全面抗战(1)日本侵华行径: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南京大屠杀,1937底;“以华制华”“以战养战”。(2)中国全面抗战表现:政治上

31、,1937.9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军事上,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相互配合;物质精神上,社会各界将抗战作为第一要务。工业内迁和高校内迁(3)中国全面抗战三个阶段:防御,1937-38.10,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增强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广州武汉会战结束进入相持阶段。相持,1938.10-1944

32、.6,百团大战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鼓舞全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日宣战,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反攻,1944.6-1945.8. 日本投降。9.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建设:实行三三制民主原则、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团结地主一致抗日。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了准备。10. 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1)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增强了中国人民自尊心、自信心,促进民族觉醒、大团结;壮大中共和人民军队实力

3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重要基础。(3)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重新确立中国世界大国地位。11. 解放战争1945-1949(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2)四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基本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第八节新中国时期(1949-今)1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不是全部);标志着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为各项建设奠定基础。(2)阶段:1949年共同纲领的颁布标志着民主制度的基本建立;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正式确立;1982年宪法颁布

34、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2.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始终坚持从维护和争取国家利益出发,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过渡时期一二三:一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二大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是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亚非会议,首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形成反殖反霸的“万隆精神”;三大外交方针-一边倒(与社会主义)、另起炉灶(针对国民政府)、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针对帝国主义)(3)七十年代三大成就:1971重返联合国,提高了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1972尼克松访华,成为与资本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突破的关键;197

35、2中日建交,有利于亚洲和平。(4)改开以来: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米棉之战、银元之战、物资管理:建国初,稳定物价,统一财经(2)土地改革: 1950-1952. 在全国范围内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意义:扫除了封建势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的新政权。(3)”一五计划“:1953-1957.内容:“一化三改”(工业化;对农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私有制和平改造为公有制)。特点:重工业优先、和平改造。意义: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6、,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4)中共八大:1956秋。提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5)全面建设时期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也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6)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尤其是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一大二公”(大,生产组织的规模大;公,公有化的程度高)。“八字调整方针

37、”则针对性地调整速度、工农业比重、生产规模、公有化程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些经验。但只是局部微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7)六七十年代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在空间上的布局。(重点是西南、西北)(8)改革开放时期,也称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改革开放的开端。1980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实行乡镇企业改革,为农民就近就业提供了更多岗位,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1980年设立深圳厦门汕头珠海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引进来”的窗口。1984年

38、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营企业获得经营自主权。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标志着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突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对外开放的深化;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4. 新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成就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有利于调动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1964-1970年研制成功“两弹一星”;1973年杂交水稻技术有利于缓解粮食不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发展快效益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迅速发展。第九节古

39、代世界(15世纪末以前)1. 农业与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国家产生是文明产生的标志,包括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文字成熟是文明水平较高的标志,是国家治理的产物。2. 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多元。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相对隔绝,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3.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各个文明的特点受其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而海洋文明的工商业更为发达。4. 古代早期奴隶制文明的四大代表:都是奴隶制度,相对独立发展西亚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法老、

40、象形文字、太阳历、莎草纸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强调等级制度的种姓制度、佛教、数字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的古希腊文明:三多一少(山地多海岛多港湾多耕地少),奴隶制工商业较发达,小国寡民,城邦林立,政治多元。人文精神的起源,雅典等个别城邦民主政治发达,历史学、哲学。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公民直接民主、权力分立等)和狭隘性(公民人数少、机制不完善)5. 帝国的扩张。原因:经济的发展和治理能力的增强。影响:促进了大帝的兴起和各文明间的交流。6.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6大帝国:都实行专制制度、鼓励对外扩张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时代。前三帝国为奴隶制专制帝国,后

41、三帝国为封建专制帝国。波斯帝国,前6-前4C,大流士。兴起于伊朗高原。君主专制;地方实行行省制;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亚历山大帝国,前4C,兴起于希腊地区的马斯顿,打败波斯,短暂而亡。希腊化。罗马帝国,前27-476,屋大维。1-2C空前繁荣,395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军事扩张、法律逐渐完善(十二铜表法共和国时期颁布注重公法,),基督教盛行(1C创立,4C成为国教)。阿拉伯帝国,8-13C,灭于蒙古。8C兴盛,穆罕默德,哈里发,巴格达,伊斯兰教,政教合一,东西方文化流的桥梁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476-1453。查士丁尼,6C颁布民法大全,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注重私法。(自然法是倡导公平

42、、正义、理性的法律理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奥斯曼帝国,13-20C,15-16C繁荣,1453灭拜占廷帝国。苏丹。7. 世界三大宗教:都兴起于古代文明发达地区,都是民众反对压迫的精神产物。 佛教:公元前6C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于印度,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种姓制度的等级观。 基督教:1世纪耶稣创立于巴勒斯坦地区,宣扬“忍受现实苦难,死后灵魂升入天堂”。4C成为罗马帝国国教,长期成为欧洲的主导思想。 伊斯兰教: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独尊安拉,建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8. 欧洲的中世纪(封建社会时期,5-15C末)特征:(1)以封君封臣制度为基础,封君封臣间

43、以土地为纽带,形成双向契约关系。各级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到中世纪后期,在与教权、贵族的斗争中,王权逐渐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农村庄园经济盛行,庄园主权力广泛,庄园自给自足。城市高度自治,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市民阶级形成,逐渐获得自治权,孕育民主政治。(3)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黑暗的中世纪“)。各种大学纷纷在城市建立,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9. 俄罗斯帝国16C建立,受拜占廷帝国影响大,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10. 中古时期亚洲各地区文明也呈现多元特点。除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成为大帝国外,南亚印度地区的笈多

44、帝国奉行印度教、德里苏丹国奉行伊斯兰教,东亚日本在7C通过大化改新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12C则皇权旁落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新罗高丽也仿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11.非洲文明创始人班图人,起步较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各地区文明受地理环境影响大。西非有黄金象牙出口海岸,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掌握了冶铁技术;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桑海实行中央集权,于16 世纪达于极盛。 东非与西亚北非联系密切,海外贸易发展;南非津巴布韦被称为“石头城”。12.拉美文明创始人印第安人,起步较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中三个代表分别是: 玛雅文明:种玉米,金字塔庙宇,20进制,天文学,15C

45、衰落 阿兹特克文明:16C鼎盛,今墨西哥地区,浮动园地 印加文明: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第十节近代世界(15C-1914)1. 近代西方阶段特征:近代化,世界中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 (1)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逐渐建立完善;无产阶级斗争兴起。(2)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实现,世界市场逐渐形成。(3)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推动人文精神逐渐成熟,近代自然科学逐渐建立发展。(4)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多个国家的建

46、立)、殖民体系(亚非拉广大地区)2. 思想文化的四大运动: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动力,都是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推动人文精神逐渐成熟。 (1)文艺复兴,14-17C,中心:意大利英国。精神内核: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反对神性的束缚,主张现世幸福,及时享乐,倡导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是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代表:“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剧作家英国的莎士比亚(2)宗教改革,16C,德意志。精神内核:反对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代表:马丁路德 主张“信仰得救”、政权高于教权,倡导简化教仪教规,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民族国家的建立。(3)科学革命:

47、16-17C,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日心说”,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牛顿发现三大运动定律,确立了比较完整的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4)启蒙运动,17-18C,法国。精神内核:崇尚理性(自主思考、科学精神)和民主政治,反对一切封建势力,批判君主专制和宗教迷信,提出具体的资产阶级政治方案。代表:伏尔泰-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制衡; 卢梭-民主共和制。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改革、为民族解放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3.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点:资产阶级政权、间接民主(选举)、分权制衡(行政权和立法权分开)、议会立法、两院制(议会分上下两院)、两党制(两个资产阶级政党竞争领导权)4. 英美德法四国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掌握政权为前提,以制订和颁布宪法性文件为标志,享有民主权利的范围扩大,权力机制逐渐完善(1)英: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革命完成;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正式确立;18世纪20年代,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