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4 ,大小:357KB ,
文档编号:6963591      下载积分:20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6963591.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2023DOC)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00道机考题库-2(DOC 134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00道机考题库-2(DOC 134页).doc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库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D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 的学者是( D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马克思、恩格斯 D. 亚当斯密和大卫

2、李嘉图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D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 ( C )A第一个星期 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 D第四个星期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3、哲学正式形成于( A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4、哲学是( 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C科学

3、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5、世界观就是( B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D )A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C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

4、般规律 D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 19世纪德

5、国古典哲学 1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 D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 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 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 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C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

6、著的特点是( D )A 阶级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A 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B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C 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 增长科学知识 B 增强语言能力 C 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D 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A 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 B 亲自参加实践C 理论联系实际 D 虚心向人求教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7、.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C )A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C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D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定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它们是( B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C 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 D 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

8、别是指( B )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与二元论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 世界是物质的 D 世界是统一的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 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C 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

9、性2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C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29、“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C )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 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 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 ( A )A物质 B运动 C意识 D实践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C

10、、世纪英国唯物主义、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C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5、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D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C

11、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B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B ) A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 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D前者是完

12、全错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 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D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2、“万物皆备于我”是(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3、“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C )

13、A不可知论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万物皆备于我”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心外无物”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B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46、“理在事先”这种认识论的观点是( C ) A不可知论 B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7、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 B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

14、性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C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A客观实在性 B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 A )A物质范畴 B存在范畴 C意识范畴 D实践范畴 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B)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达尔文 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A )A夸克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 C相对论 D细胞学说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语言的产生 B人脑的形成 C文明

15、的发展 D生产劳动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D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C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B )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 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 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 58、设想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16、C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D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6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B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6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63、时间和空间是( B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7、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 B )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 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认识的 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B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 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D )A特殊现象 B偶然现象 C暂时现象 D普遍现象67、规律是( A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

18、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69、认为物质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 C )A 不可知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二元论观点 7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 D ) A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 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71、人脑是( C )A思维的机器 B思维

19、的源泉 C思维的物质器官 D思维的物质外表 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A )A主观性 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7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20、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A )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的创造规律 C能动的改造规律 D能动的创造物质 7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能够( D )A创造客观规律 B改造历史规律 C反映客观世界 D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A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79、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A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途径是( B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

21、争8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B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82、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B)A宿命论的观点 B唯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83、“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B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传统说法)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D )A解放思想 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

22、) C与时俱进 D 求真务实(当前说法)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B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C )A、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C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8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23、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90、“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9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D)观点 A唯物论 B唯心论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9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C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9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D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

24、亦此亦彼”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D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94、在联系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A)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多样性 D必然性 9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C)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答案:(C)2.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事物的内部矛盾

25、B事物的特殊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答案:(D)3.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B唯心主义的C形而上学的D相对主义的答案:(D)4.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A矛盾的观点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C一分为二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答案:(B)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答案:(C)6.下列属于因果关系的有A白天和黑天的关系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答案:(C)7.

26、“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答案:(B)8.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优良传统是A知行并进推动认识不断发展B知难行易C强调行是知行统一的基础D因知以进行答案:(C)9.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答案:(C)10.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D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答案:(C)11.中国哲学家王夫之认为:“由

27、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行可兼知,行高于知”,这种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知行观B形而上学的知行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观D旧唯物主义的知行观答案:(D)1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其涵义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答案:(B)13.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A阶级性B客观性C主观性D相对性答案:(B)14.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答案:(D)1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

28、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答案:(D)16.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答案:(D)1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答案:(A)18.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政

29、治制度答案:(C)19.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C国家D军队答案:(B)20.在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B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关系C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D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关系答案:(A)96、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C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97、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B) A不可改变的 B可以改变的 C可以任人创造的 D完全与人无关的 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A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C任何

30、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99、 “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B )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100、“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101“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10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D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

31、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103、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D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10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10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D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106、发展的实质是( C )A事物的一般变化 B运动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量变10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

32、是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10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 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09、矛盾是反映( C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C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110、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 )A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的特殊性 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1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D )A绝对的一致 B完全的平衡 C无差

33、别的统一 D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11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是指两者是( C )关系 A 个别与一般 B现象与本质 B C互为依存互为存在条件 D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1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A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绝对的对立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D相互依存114、矛盾的转化是( B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 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 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11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B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

34、定的116、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B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11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C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118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 )的关系 A共性和个性 B主要和次要 C 多数和少数 D决定与被决定11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0、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C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

35、的循环和重复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更121、新事物是指(D)的事物 A刚刚诞生的事物 B形式上的新发展 C比较弱小 D符合发展规律 122、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D )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 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1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2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

36、路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125、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A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126、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127、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D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同一性所设定的)特定条件的限制128、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C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