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历史考点复习归纳汇总大全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2、内容: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3、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二、西周的
2、政治制度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内容: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 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C、义务与权利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评价:A、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B、消极影响: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受封
3、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A、时间:西周后期B、原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C、表现:楚王问鼎;诸侯争霸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
4、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特点: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
5、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 分封制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6、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1、统一的经过: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灵渠:沟通 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2、统一的原因A、客观原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政治基础: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B、主观原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
7、外来人才; 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 3、统一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法律上:颁布秦律;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皇帝制度的建立名称来源: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
8、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作用: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减少决策失误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A、背景: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B、内容: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 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
9、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相同点: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不同点:分 封 制郡 县 制官员产生方式世袭产生,有封地 皇帝任免,无封地 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与中央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影 响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A、
10、对秦朝: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消极: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3课 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阶段朝代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形成秦郡县制加强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巩固汉初郡国并行削弱武帝推恩令加强完善唐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11、 削弱加强宋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新发展元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特点:“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2、唐朝:设置节度使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措施、特点措施: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特点:从军权入手影响: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
12、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行省制度实行原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影响:对当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朝代措施 影响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丞相权力很大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
13、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一分为二隋唐三省六部制 一分为三北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一分为三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相权反弹、汉:中外朝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唐朝:三省六部制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运作程序: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
14、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影响: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北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目的: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创立、依据:汉武帝;品德和才能影响: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
15、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依据:门第影响: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背景:世家大族衰落概况: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依据:考试成绩4.评价科举制积极: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B、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
16、权:从地方收归中央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2、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明
17、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1、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影响: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弊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也易造成太监乱政。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B、形成的过程:(1)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2)明成祖:置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3)明宣宗:置内阁大学士 授予阁臣票拟权 发展(4)明神宗:置内阁首辅(张居正) 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C、职权
18、: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票拟: 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 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D、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原因:行中书省权力过大职能: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清初中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原因:用兵西北,为了保密 (直接原因)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根本原因)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地位、人员确定、职能、机构设置、决策)不是一个正
19、式的权力机关,但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地位);军机大臣均由钦定(亲臣、重臣),可随时被撤换(人员确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职能);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机构设置);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决策)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世界潮流、政治、思想文化、经济)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世界潮流);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政治) ;文化专制,
20、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文化) ;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经济)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第1课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1)希腊地理概况及影响: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多,海岛星罗棋布,导致经济上农业不发达,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半岛上重峦叠嶂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
21、山谷里和海岛上,导致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2)希腊城邦制度城邦含义:是一种国家形态,也称“城市国家”;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形成: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两百多个城邦,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是城邦的主要特征。实质: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3)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古希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及经济文化交往活动,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观念,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古希腊靠近古代埃及文明和两河
22、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主观努力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2、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确立过程: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贵族与平民的尖锐对立(主要因债务奴隶制),引发了梭伦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了原有的氏族制度残余,为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实行陶片放逐法等,在雅典确立起奴隶制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他进一步进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各等级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几乎所有官
23、职;重要机构:改革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权限;提高国家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规定首席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鼓励保证所有公民参政的措施: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等等。(3)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4)根本目的: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5)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是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
24、要意义优越性: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多数人参政和群众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且是对男性公民而言。妇女及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对外,雅典政治上奴役
25、统治其盟邦,推行霸权政策,经济上进行残暴掠夺,所以,雅典民主制是建立在剥削、压迫非雅典公民的基础上的,依然是维护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考点2:罗马法(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1.罗马法的基本内容(1)罗马法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前6世纪末7世纪,罗马制定和实施的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背景、诞生: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
26、诞生。评价:a这部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3)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万民法的形成:背景原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表现出强烈不满。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形成过程: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
27、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其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罗马法的作用(1)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近代欧美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28、公民法的实施,使公民的地位空前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万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各种利益关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帝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第3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条件:1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
29、壮大2政治前提:光荣革命;3历史传统:从中世纪开始,英国贵族就有通过议会与专制王权作斗争的传统4理论依据: 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霍布斯等主权在民、否定君权神授、主张分权为了实行君主立宪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目的: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和保障议会权利的重要法律文件,本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国王权利,保障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作用及影响: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起来。2发展:责任内
30、阁制的形成时间:18世纪前期(1721年,沃尔波尔),内阁制开始形成。内阁的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内阁的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在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首相的职能:首相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3完善: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
31、保障。三、君主立宪制特点与作用:1特点:立法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是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三合一混合体;保留君主(“统而不治”,国家最高权力象征);议会掌权(权力至上,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核心(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领导者)。2作用及影响:国内:建立和巩固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促进英国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世界: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发源地(“议会之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议会至上等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发展影响深远。考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
32、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背景和条件1美国独立,政治经济获得了发展2独立之初的邦联制严重影响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美国人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4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多受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等启蒙思想的影响二、美国共和政体确立(一)法律保证:1787年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费城2宪法的理论基础: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3宪法的原则和内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联邦制,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证了国家统一。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过度集权。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分权与制衡”: 国
33、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的权利: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4宪法的评价: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美国的发展、强大。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34、,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等。(二)开始确立: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一届国会选举产生三、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两党制的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2两党制的发展: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它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考点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知道法兰西第
35、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1)18世纪时,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2)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他们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3)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法国宪法的颁布: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
36、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2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1)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2)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补充:参议院占据主动权。)3影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众议院、参议
37、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德意志的统一:(1)面临社会状况: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2)统一条件: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邦国,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3)统一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1)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2)德意志皇帝的权利: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B皇
38、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C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3)议会的职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德意志议会粉饰门面)(4)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3评价: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9、,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在同时,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第4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点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第10课 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背景中西巨大的反差:(1)西:资本主义制度、机械大工业、军事强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中:封建制度、小农经济、军备废驰、闭关锁国。2原因中
40、西冲突不断升级(1)根本: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直接:林则徐虎门销烟(导火线)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在中国进行鸦片走私,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为维护民族利益,清政府派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间:1839.6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二、鸦片战争的概况1过程:1840(爆发)1841(扩大)1842(结束)阶段:第一阶段:1840.61840.12英军北上天津珠江 厦门 定海 白河口退回广东第二阶段:1841.初1842.8东南沿海战事占香港岛 定海 镇海 吴淞 下关江面结果:1842.8,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割地:香港
41、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埠通商(广厦福宁上) 协定关税割地赔款,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加重了人民负担。“五口通商”、“关税协定”则破坏了中国贸易权和关税自主权,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影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军民的抗争: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三元里人民抗英 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像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9
42、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侵略利益,提出“修约”遭清政府拒绝(直接) 2概况: 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建立广东巡抚衙门(以柏贵为首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1858年夺大沽,进逼天津。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再袭大沽1860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毁圆明园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3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一、运动的发展从金
43、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一)兴起的原因:1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的激化(1)阶级矛盾: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2)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重要)。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起义3广西自然灾害严重,饥民不断暴动(二).革命的过程:金田起义(开始:1851年)永安建制(初步建权)定都南京(正式建权:1853年)北伐、东征和西征 (军事全盛:1853-1856年)。北伐西征东征目的为推翻清政府巩固天京大本营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时间1853年1853年1856年领导林凤祥李开芳赖汉英、石达开秦日纲结果失败鄱阳湖大捷破江北
44、大营、江南大营意义为西征创造条件巩固天京大本营保证了军粮供应,解除了天京之围二、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2颁布: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3内容: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4评价:(1)进步性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2).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三、运动的失败天国悲歌(一)天京变乱(转折点:1856年) (二)后期重建: 1领导核心的重建:2军事局势的稳定:3后期的政治方案资政新篇 (1)背景: 1856年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自身力量,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富国强兵和扭转形势,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改革内政的新方案。(2)内容: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 (3)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三)运动的失败:1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2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