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现代史宏观概要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
2、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第一节 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阶段特征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
3、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知识整合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1政治(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2)苏联建立: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背景:(1)19世纪末,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争夺世界权和殖民地的矛
4、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2)以德、意、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形成,双方相互敌对和竞争,导致危机加深。(3)19世纪末,科技成果被应用于军事领域。(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得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5)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火药桶”,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2经过: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坦克)美国参战(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苏俄退出战争一德奥集团失败3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4后果: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衰落,美日崛起
5、;引发了一系列革命,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1)构成:凡尔赛体系:凡尔赛和约、圣日耳曼条约等条约。华盛顿体系: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及九国公约。(2)实质: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2非战公约(1)主要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2)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第一次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其中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意义。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3)局限性:列强借助“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3国际联盟
6、(1)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和裁军;加强国际合作。(2)影响: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2经济(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动员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有积极意义。(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19281933年,苏联“一五”计划。列宁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主要活动与贡献(1)建立布尔什维克
7、党。1903年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2)领导十月革命: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3)巩固新生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退出一战。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领导苏俄人民取得国内战争胜利。新经济政策。2历史评价(1)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伟大领袖,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3文化(1)一战后,美国爵士乐受欢迎。(2)20世纪初(1925年),苏联拍摄电影波将金号战
8、舰(“默片”)。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3)20世纪早期(1929年),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创作苹果车。爱因斯坦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主要活动与贡献(1)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2)1905年,还提出了光量子假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问题。(3)1916年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将它扩大为广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2历史评价(1)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2)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
9、家,还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时刻关心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二、从经济大危机到二战(19291945年)1政治(1)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战后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3)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的影响。(3)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4)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2经过:(1)战争爆发和初期阶段:德军空袭波兰,二战
10、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2)扩大: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3)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之战、阿拉曼战役。(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2经济(1)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国际关系日趋恶化;造成政治危机。(2)“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11、突出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3)罗斯福新政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性质: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评价: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4)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署。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3文化(1)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彩色电影问世。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
12、彩色电视节目。二战后,宽银幕、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2)20世纪上半期(1933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代表作是格尔尼卡(1937年)。(3)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导学要旨1关于十月革命的特点(1)理论创新: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2)革命道路:从城市到农村。(3)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2关于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13、(1)注意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认识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3)要特别注意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联系罗斯福新政借鉴计划经济的做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综合分析这种突破意识形态的经济政策运用的现实意义。(4)注意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工业、农业和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其影响。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是学习
14、的重点几套教材对此内容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属于相关性较高的内容。对30年代大危机发生原因的分析要注意联系现实来思考,如贫富差距,社会分配不公;股票投机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等。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应着重掌握其中心措施(国家工业复兴法),解决就业、拉动内需的措施,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关注罗斯福新政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对当下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启示。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影响的理解和认识应抓住的关键词是: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节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阶段特征本阶段从194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
15、,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知识整合一、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1955年)1政治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1949年,美国牵头成立北约。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5年,苏联牵头成立“华约”。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冷战局面的形成(1)原因:战时同盟解体,雅尔塔体系形成。
16、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2)主要表现: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二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2七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的启示(1)缓和是可行战略。(2)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2经济(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署。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
17、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3)1949年,苏联牵头成立经互会。(4)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5)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文化(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2)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品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3)50年代,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551991年)1政治(1)19611
18、973年,越南战争。(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4)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5)1988年,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6)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7)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8)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
19、之瓦解。二战后连绵不绝的局部战争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7月美军入侵朝鲜,1950年10月彭德怀率军入朝作战,1953年7月签订停战协定。2越南战争:“特种战争”变成局部战争标志着战争由爆发到扩大;转折点:“新春攻势”,表明越南军民掌握了主动权;结束:尼克松实行“战争越南化”;1975年春,南越政权瓦解。越南实现了统一。3中东战争:经过巴勒斯坦战争、十月战争等,交战双方认识到矛盾不可能以战争解决,20世纪70年代起,埃及率先走上了同以色列和解之路,1978年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20世纪80年代阿以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但困难重重。4印巴
20、战争:二战后通过蒙巴顿方案,印巴分立,造成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居民之间的冲突;印巴发生三次战争。5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两伊进行了八年战争,不仅造成两国经济的全面倒退,也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6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组织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进攻,迫使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结束。和平与发展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战后世界人民反战运动高涨(1)原因:经历了两次大战的浩劫,世界人民渴望和平。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美苏冷战的威胁,造成世界不安宁。局部战争的存在,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威胁。(2)特点:广泛性:知名人士
21、、声年学生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民主性:以集会、游行示威等和平抗议活动为主,基本上是合法斗争。组织性:召开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成立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委员会和世界和平理事会。普遍性:涉及世界各国以及众多的国际组织。深入性:既提出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原则性宣言,又创办维护和平的专门组织。(3)意义: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揭穿了战争谎言,推动了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依据(1)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全球化,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2)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3)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4)维持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
22、人类共同愿望。3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1)战争危险依然存在。(2)和平力量不断增强。2经济(1)1957年,罗马条约签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2)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3)19651982年,勃列日涅夫执政,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但是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4)1967年,欧共体成立。(5)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也日渐完备。(6)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7)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
23、家”的规模。(8)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9)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0)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进行经济改革。(11)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3文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摇滚乐时代在改变。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1969年,国际互联网(因特网)问世。2
24、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0世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导学要旨1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与影响(1)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过程的代表性事件主要有: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此后,欧共体的发展沿着两条途径展开:“一是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二是一体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这两条线索是相辅相成,交织着向前发展的”如从19731994年,欧共体经历了四次扩大;欧共体也由最初的关税同盟发展到今天的政治一
25、体化等。(2)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影响欧洲各国及欧洲政治、外交政策。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实力空前膨胀(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如何重建战后世界特别是如何解决世界经济领域里的货币、贸易等问题,成为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2)特点:美国为主导,美元处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3)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但在客
26、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阶段特征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极化和全球化、区域化。政治上,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目前主要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经济上,“新经济”(或“知识经济”)兴起,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深入发展。知识整合一、政治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二、经济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
27、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问世。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导学要旨1世贸组织建立的影响(1)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2)标志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
28、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3)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成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这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4)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问题(1)原因: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跨国公司正在跨越国界、洲界,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2
29、)主导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不仅垄断了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而且通过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压低初级产品价格等手段,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因为它们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3)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4)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热点链接1两极格局的特点、影响与瓦解(1)特点: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对抗;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战争);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世界局势相对稳定。(2)影响: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两极格局,一方面由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30、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另一方面,由于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两强为核心的,是大国主宰世界的表现,两大集团日益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3)瓦解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利”与“弊”(1)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余粮收集制在实施中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
31、分必需的口粮,损害了农民的利益。3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1925年,苏俄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战前的水平。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利: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
32、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弊: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时期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5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1)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经济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2)保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3)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
33、的政策,成为资本主义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4)新政仅仅是在解决引起经济危机的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上初见成效,并没有消除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6“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利弊“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人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工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7“新经济”成为一种趋势(1)含义:所谓“新
34、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2)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增长;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中西类比一、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背景大战、内战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困难1929-1933年经济危机文革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扩大生产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5、,借以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工业、农业、流通、分配,农业为核心金融、工业、农业、福利,工业为核心农业、工业作用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生产得以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相同点:都面临经济困难的背景;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改革内容都比较全面;都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体制僵化、丧失活力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性质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标全盘西化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政
36、治前提削弱、放弃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策略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逐步推进,比较稳定结果改革失败、国家解体成就辉煌三、中外历史上三种不同发展比较项斯大林模式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市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命题观点(必须知道的知识点)1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1)大危机加剧世界动荡,使世界走向大战。(2)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小农经济占据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2二战后的世界(1)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到多极化趋势出现再到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过程。(2)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很好地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导致苏联最终解体。(3)二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新一轮的资本扩张。(4)影视艺术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并反映社会的进步。 21 / 21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