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编版六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年级语文上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1 1 1 草草 原原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 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以学 生为主体,以读为本,通过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 抓关键词,结合画面去体会作者描写的草原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制作课件:草原分布图;中国画欣赏图片;草原风光图;视频美
2、丽的草原 我的家 。 学生准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草原吗?在你的印象中,草原是怎样的呢? 2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草原吗?出示“草原分布图” ,使学生了解草原主 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及西藏地区。 3讲述: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 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 。今天,就 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那儿的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一起感受草原独特的 风情。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呈现情境,激起
3、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产生“走进”大草 原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提示: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读词语,拼读加点字,然后在括号里写出拼音): 绿毯( ) 陈巴尔虎旗( ) 衣裳( ) 彩虹( ) 2 马蹄( ) 豆腐( ) 羞涩( ) ( ) 微笑( )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 指导: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再给多音字扩词。 重点理解“同行”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并举例说明。 同行 xn:一起行路。 同行 hn:
4、行业相同;同行业的人。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 概括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归纳。(板书:景物美、人情美)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作者参观访问 的“行踪”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也使下面的学习过 程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品读感悟,共同鉴赏 1 过渡: 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 文第 1 自然段。 2引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1 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这段话的哪些景物让 你感受到了草原的景美?边读边作批注,想好后可以
5、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学生交流品味。 (1)课件出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 先抓住“清鲜” “明朗”感受天空之美,再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 是那么明朗(晴朗)” ,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2)课件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板书:一碧千里)先理解“一碧千里”中“碧”的意思,然后猜测“一碧千里” 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想象大草原“一碧千里”的画面;联系本段第二句话,理解“并 不茫茫”的意思,体会并读出草原无边无际的绿与美。 (3)课件出示: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 绿毯绣上
6、了白色的大花。 ” 图文结合,体会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的好处。引导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妙处。 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绣”字的妙处,从而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 草原的动态美。 指导学生通过范读、 赛读等形式体会草原的景色美、 作者的语言美。 (4)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 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渲染”与“勾勒”的意思,多媒体呈现“中国画”和 “小丘图” ,两相对比,体会比喻之妙,小丘之美。抓住“翠色欲流” “流入云际” 感受草原绿得油亮,仿佛与天融合的美好意境。指导
7、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 表达阅读感受。 4以情激情,感受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1)过渡:面对一碧千里的草原,作者不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景,而 且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 尽情抒发了当时的感受。 请找出相关句子, 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出示,引导点拨。 假如你就是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呼吸到那么新鲜、干净的空气,看到那 么晴朗、 明净的天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又会怎么做呢?课件出示句子: “使我总想 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等到学生和作者有了相同的感受以后引导朗读,表 达愉快、赞美之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 奇丽的小诗。在这境
8、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 限乐趣。 ” 引导探究: 联系上文, 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抓住关联词语 “既又” 体会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惊喜、激动之情。抓住“回味” ,感受草原风光的如诗如画, 让人沉醉的美景。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 的感染力。 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回味的感觉,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 1 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 作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 每写完一处景 物,即时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9、要关注描写顺序,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景物之美以及作者对草原的热 爱与赞美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 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欣赏了草原景色之美,感受到作者 的语言美、情感美,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抄写生字新词。要求:字迹工整,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毯”字。注意“毯”是半包围结构,先写“毛” ,后写“炎” , “炎”的末笔改为点。 “毛”的竖弯钩要长,托
10、住“炎” 。 4 3背诵第 1 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写字要求时特别指出:第一、第二、第三 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本 课作为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特殊地位,理应考虑到这一点。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美景 1齐读课题。 2朗读词语。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勾勒 渲染 迂回 洒脱 拘束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3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回忆:初入草原,我们就被草原的迷人风光 深深吸引了,回忆一下,作者抓住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草原的美景?板书:景物 美、人情美。 4背诵第 1 自然段。 5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
11、,去见见草原的人民,感受那里 的另一番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激活学生对美的认知,在复习巩固中积累文中优美的 片段。 二、扶放结合,感受人美 1默读第 25 自然段,思考: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从哪 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交流。(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默读课文第 2 自然段, 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 圈出重点 字词,简要写写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拔引导。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 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
12、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悟:从“男女老少”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衣 裳”体会蒙古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 “群马疾驰” “飞”感受蒙古 族人民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的豪放,待客的热情,作者的激动情怀。 理解“襟飘带舞”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因为“男女老少” “各色衣裳”再加“群 马疾驰” ,才有“襟飘带舞” ,将此情此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既表达 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表达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 5 路。 ”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在
13、“远迎” 前板书:热情。 (3)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四个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 深情厚谊。 (1)小结学法,布置自学要求:默读下面四个场景,先圈画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 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在四 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 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 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交流从哪些词句感 受到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后引
14、导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客人”和“主人” : “刚 才你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为什么笑个不 停呢?”在“相见”前板书:激情。 款待。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 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 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 主人再举杯, 我们再回敬。 ” 师生先共同介绍, 奶茶、 奶豆腐、 手抓羊肉的相关知识, 了解民族特色,再交流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 情厚谊。结合句子理解“拘束”的意思。在“款待”前板
15、书:盛情。 联欢。课件出示,欣赏歌舞、套马、摔跤等民族风情,如临其境,感受蒙古 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多才多艺的特点。在“联欢”前板书:尽情。 话别。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先从字面理解句子的意思,再 联系上文,说说“蒙汉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 “天涯碧草”又是指什么,这句话在 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在“话别”前板书:深情。板书:蒙 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主体,作者分别从五个场景来表现人情之美。 如果逐一解读,学生无新鲜感,所以在教学中,以其中一个场面为例,引导学生围 绕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赏析,然
16、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合作探究,以交流、朗读、表 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 发展。 三、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1让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6 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蒙古族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 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 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人民的热爱。) 3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蒙古族人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 格豪放,能歌善舞。作者短短的一次访问,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情谊,也让作者深深 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
17、不但要重视段的教学,而且要体现一定的篇的 意识。通过两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也更好地与 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再现美景,激发深情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 2小练笔:再次步入美丽的草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 “蒙汉情深” ?生活中你有过与人 “惜别” 的经历吗?仿照课文写一写。 要展开想象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再写一写自己的“惜别”经历。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风光美、人情美、语言美的基础上,借助视频,让学生 一吐为快。这样的设计,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积累运用文中语言的实践机会,又升 华了学生对草原
18、的热爱之情。 【教学后记】 2 2 丁香结丁香结 【设计说明】 本篇散文描写了丁香花的颜色、形态、香味,分别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丁 香花的幽雅、香甜。作者由丁香结展开联想,开始了对人生的体悟。本单元的语文 要素是: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单元学习要素, 引导学生在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时,体会作者从多角度、多感官描写丁香花,从 而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联想到身边的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7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丁香的诗句,观察自己喜欢的花。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9、时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图片引入 1课件出示下面几种花木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牡丹、莲花、菊花、梅花、 松柏等。 引言: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被赋予某种品格。象征富贵的牡丹,高洁纯 净的莲花,坚强乐观的梅花,坚贞不屈的菊花,毅然挺立的松柏。丁香,作者又赋 予了它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直观欣赏图片导入,引入创设的情境。在感受其他花草树木的象征 意义时,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设下疑问,为理解新的内容 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词语,检测学
20、生词语掌握的情况。 缀满 朦胧 幽雅 伏案 笨拙 单薄 模糊 恍然 宅院 浑浊 参差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愁怨 顺心 平淡 3重点指导“幽” “薄”的写法。 幽:共九笔,第一笔为竖,第一笔写得稍长一些,第八笔竖折起笔稍矮。整个 字左右匀称。 薄: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第八笔是竖。整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 凑一些。 “艹”要写得宽一些, “甫”写得小一些, “寸”要支撑住上面的“甫” 。 4理解重点词语。 朦胧:不清楚;模糊。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通过自读练习,把课文读
21、正确、流利。 8 同时,理解重点词语,重点指导易错难写的字。把练习写字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划分结构,理清脉络。 第 13 自然段:从颜色、形状、气味多角度描写丁香花。 第 46 自然段:由诗词和雨中的丁香花想到丁香结,感受到人生的乐趣。 3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这四幅丁 香图。 课件出示:城里丁香花图,城外丁香花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 雨中丁香图。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画出描写优美的词句。 5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其他同学听。 对于找到的优美语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
22、计意图再读课文,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喜欢的语句,能够对优美的词 句有感受。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词。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参差 眼帘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印象 愁怨 顺心 平淡 2回顾课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与丁香相关的图片。(城里丁香花; 城外丁香花,斗室外三颗白丁香,雨中丁香) 3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品悟优美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美感,体会 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回顾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交代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感 受
23、语言美感的兴趣。 二、品析丁香花特点 1默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 面描写丁香花的?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归纳。(作者是从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三个 方面来描写丁香花的。) 3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析。 9 重点语句一: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 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1)从哪些词语中, 你感受到了丁香的美?体会一下,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探出” “窥着”都是描写人的神态和动作 的,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丁香花的娇俏灵动、惹人怜爱。此外,还 把枝
24、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2)出示丁香图片,指导朗读。 重点语句二: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 的潇洒, 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非桂非兰, 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 这是丁香。 (1)找出描写丁香的词语, 再仔细读读句子, 说一说: 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关注“十多棵” “白的潇洒” “紫的朦胧”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这些 词句,作者从颜色、数量、姿态、气味几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赋予了丁香灵动、 幽雅、洁白无瑕、芬芳、可爱的品格。) (2)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重点语句三
25、: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 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一词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花与人的 联系之深,将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人对花的依赖巧妙表达出来。) (2)指导朗读。 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花对作者的影响。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品悟丁香花的特点,感受作者赋予丁香花的品格。在 品析、朗读中,体会丁香花的可爱之处。 三、解读丁香结情怀 1自由朗读第 46 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 2了解丁香结的本义。 课件出示盘花扣的图片和重点语句: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
26、鼓鼓的,恰如衣襟上 的盘花扣。 ” 3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1)出示课文中引用的诗句,指导朗读诗句。 “芭蕉不展丁香结” “丁香空结雨中愁” 。 (2)体会丁香结在古人心中的意象。(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苞,极 10 似人的愁心,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来表示愁思的一种情结。) (3)理解重点语句: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 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 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 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 读一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丁香的美丽、高洁、愁
27、怨在 雨中形神毕现。将丁香结化入雨中境界,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 4作者对丁香结有什么态度? (1)出示语句: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 平淡无味了么?” (2)“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人生如丁香一样美丽芬芳, 也像丁香一样有解不开的愁怨, 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不 顺心的事,一件完成了又有一件,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 折。 (3)小结:作者赋予丁香结新的含义,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 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品格
28、。 5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先写“丁香花” ,后写“丁香结”?(由“赏花”到“悟 花” ,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生活的小体会、大感悟融入眼前的丁香花中,深化主题。) 设计意图品读重点语句,由丁香结的本义到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同时,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感受作者豁达、积极、从容的人生态度。 四、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配乐指导朗读。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纱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冯延巳醉花间 2小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体会和学习本文
29、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 想象,写一个小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2)展示小练笔,共同评议。 3总结全文。 本文展现了作者看到的城外、城里和自己家中的丁香花,由古人诗词联想到丁 香结并悟出丁香结的说法,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显露了作者对人生的洒脱。 11 设计意图在拓展丁香结的相关诗句中深入体会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同时,进 行小练笔,提供语用实践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教学后记】 3 3 古诗词三首古诗词三首 【设计说明】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寄情
30、,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 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 会作品的情感。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 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图片与文字资料课件;江中小块陆地图片课件;三首诗词意境图片 课件。 学生准备 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诗人诗句连连看 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31、。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 1借助拼音读好三首古诗词。 (1)读准字音: “蝉”是翘舌音。 12 (2)指名读三首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 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的题材广阔,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 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
32、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 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 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 (一)宿建德江 1释诗题。 宿:住。建德江:浙江省新安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 同学们, 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 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 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 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 可以做做记号。 (1)自由读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说一说诗句
33、中这些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此处应利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渚”的意思。 客:指作者本人。 交流诗句意思。 傍晚,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看到了空旷的原野,天空比树还要 低。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里,离我很近。 (2)小结: 第一二句告诉我们诗人在做什么, 第三四句写了诗人看到的江边月夜 美景。 (3)小组之间交流:诗中的哪个字或哪个词传递了诗人的情绪?带着你的理解, 再读诗句。 3悟诗情。 13 (1)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愁) (2)(愁)找得真准,看来你们已经走进诗人
34、心中了。读读这行诗。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寂寞之愁、孤独之愁、 思乡之愁) (4)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是从这行诗的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 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他身处异乡。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 的思乡之情呢?(烟渚)(日暮) “日暮”是日落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 干什么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等)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 会想到什么呢?(我们看到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他可能在想, 如果 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 (5)诗人独身夜宿建德江,面对茫茫
35、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想到了自己的 处境。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自洛之越 诗人仕途不顺,离开洛阳,借旅行来排解自己的苦恼。那一时间,诗人满怀 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 指导朗读: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 愁。 (6)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一个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 孤寂, 如果你是 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引读: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 去了。他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想起昨日刻苦求学之时,纵
36、然辛苦,却斗志昂扬,奋发向前,可是,这里却 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 过渡: 忆故乡甜如蜜, 思故乡愁满怀。 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 “是呀! 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 (7)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全诗。 4小结学法: 14 (1)综合诗意,释诗题。 (2)理解字词,明诗意。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连起来 说说古诗的意思。 (3)联系背景,悟诗情。 (4)朗读感悟,多积累。 (二)学法迁移,自学六月二
37、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1小组合作,运用学习宿建德江的方法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书 。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四环节学习法。 2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 (1)诗题交代了诗人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做了什么。(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这 天,在望湖楼喝醉了以后写了这首诗) (2)古诗的意思:天快下雨了,天空里乌云密布,就像打翻的墨水一样,但是还 没有把山遮住。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像蹦跳的珍珠一样噼噼啪啪落到船里。忽然 一阵大风吹来, 顿时云开雾散, 雨也停了, 望湖楼下的西湖水一碧如洗, 水平如镜。 (3)有感情朗读全诗。 4教师指导,深入理解。 (1)都说苏轼的诗歌极具画面感。你看到了怎
38、样画面? (黑云翻墨、白雨入船、卷地风来、碧水如天) (2)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骤雨。那乌云还没来得及把山遮起来雨就下了,雨又大又急,胡乱入了船。雨 来得快去得也快) (3)诗人的写作风格你感受到了吗? 诗人苏轼的风格是豪迈的,我们从这一场疾风骤雨中能感受到。 诗人善用比喻。(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碧水如天) 5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汉语的典范,它用凝练的语言描写画面,表达情感。我 们要教会学生一般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 法,然后学以致用,自学第二首诗,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诗歌鉴赏能 力。 四、指导写字求
39、美观。 1出示生字“德” “鹊” “蝉” 。 2仔细观察,说说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1)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15 “德”字右边中间一横不要丢; “鹊”字左下部是“日” ,不是“目” 。 (2)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如:鹊是一种鸟,所以是鸟字旁。蝉是一种昆虫,所以是虫字旁。 (3)指导书写,注意左右两个部件要避让。 3生书写生字,每个生字各写一遍。教师强调“三个一” 。 4反馈交流。师生点评。 5生再练写。 设计意图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并不是重点,但是也需要留出一定 的时间进行练习。正所谓: “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
40、作业: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适时、适当的总结和回顾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为进一步的学 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 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 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市西面,那儿
41、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 非常熟悉。 7 小结引导: 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 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 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 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6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
42、器官,欣赏这美丽的 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 ,后一句读出“喜” 。 朗读时,前一句 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 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
43、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 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 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 突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 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
44、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质疑引读: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 了呢?路转溪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17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 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 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
45、人 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学,不仅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对比,感受不同 1回顾宿建德江 ,读一读。 2 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 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说一 说。 3 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一个“愁” 。 西江月夜行 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 的怡然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
46、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感悟不同诗词。即使写是的同样的意象,由 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 学生去搜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 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 积累。 【教学后记】 18 4*4* 花之歌花之歌 【设计说明】 花之歌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 中的轻柔、凝练、隽秀
47、与清新,也展现出纪伯伦“平易中发掘隽永,以美妙的比喻 启示深刻的哲理”这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 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利用花这种 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 习的方式,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以课文前导读为自学提示,引 导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大自然中的“花语” ,体会 作者奇特的想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纪伯伦的图片及介绍资料,作者的图片及介绍资料。 2.课件:不同情境中花的图片。 学生准备 搜集描写花的其他文字。 【课时安排】
48、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预设: 生 1:花会唱什么歌? 生 2:这里的“花”是什么花? 生 3:作者是谁? 2.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纪伯伦,黎巴嫩著名的诗人,是 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纪伯伦的散文诗轻柔、凝练、隽 秀、清新, “平易中发掘隽永,以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 ,这一独树一帜的艺 术风格被称为“纪伯伦风格” 。他的作品以散文诗为主,通过奇特大胆的想象来抒发 自己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根据这段文字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学习课文。 预设: 生 1:我想通过课文前的提示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人的想象。 生
49、 2:我想通过多读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生 3:我想了解诗里有没有蕴含什么哲理。 19 生 4:我想把它背下来,感受纪伯伦语言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怎样学习课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有了 目标,就会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感受到如果阅读目的不同,就要选用不同阅读方 法。 二、自学课文 1.小组合作,进行自学。 初读: (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中注音的字词。 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 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给组内同学听。 品读: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圈画出关键词句,随时记下自己的 收获。 (1)把课文中看出“我”是花的语句画出来,说说理由。 联系生活实际,在文 中找一找相似的情境,感受“花”的存在。 (2)找出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3)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2.交流。 (1)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苍穹 冠冕 旖旎 婆娑起舞 (2)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相机指导理解: “我”是花: 花开花谢,就像大自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