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3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说出心中精卫的形象。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前置性学习内容1查找山海经北山经的相关资料。阅读现代文精卫填海。2朗读课文,识记生字。圈出好词或者难理解的词,查字典,写上释义。3结合注释,尝试翻译课文,完成预习卡。情境与任务精卫填海的故事也是编写神话舞台剧本的好素材,所以也要认真研读这个故事哟!活动一:迁移学法,理解故事内容一、组内回顾交流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朗读:先读通顺,再读出节奏
2、。2理解:借助注释,理解故事内容。设计意图:利用阅读经验导入文言文的学习,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古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古文韵味。1了解朗读停顿。点拨:同学们之前都接触过小古文,我们知道古人写的文章,以单音节词为主,因此要特别注意读好句子中间的停顿。有了恰当的停顿,不仅能把故事的意思读清楚,还能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预设: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自读课文,看清字音,读正确。3小组内互读,互相纠正,读出停顿,读出古文的韵味。4熟读成诵,小组背诵比赛。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落实读准、读通的目标,积淀
3、语感。三、结合注释,理解文意。1借助注释,理解关键字词。利用注释理解“炎帝”“少女”“溺”“故”“堙”的意思。2借助注释,理解难懂的句子。(1)区别古今文字的异同。预设:比如古文中,常有一些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这叫作古今异同。你在课文中发现了吗?“少女”这个词我们现在通常用来指什么人?点拨:“少女”现在通常指年纪小的女孩子,而在古文中则表示“小女儿”。古文中还有一些常用词,比如“之”“曰”。点拨:“之”在古文中,有很多种意思。在这篇文章中,两个“之”通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意思。点拨:“曰”,它的常用意思一是“叫作”;二是表示“说”。文中的“曰”,我们解释为“叫作”。另外,书
4、写“曰”字时,要注意与“日”的区别,“曰”要写得扁宽。(2)注意表达方式的不同。交流:“女娃游于东海”这句话你们注意到了什么?点拨:这句话存在古文里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倒装”,所以在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表达顺序。活动二:结合插图和注释,改写故事编剧本一、借助注释和插图,讲述故事。要求:把课文中的文言文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一讲。1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补充。2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全班评议。预设: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有一天,女娃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划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女娃死了
5、,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称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西山衔树枝、石块,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悲鸣着,把树枝、石块投下去,想把东海填平。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讲述故事。学生自主尝试在先,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二、感受神话人物形象。小组交流:精卫的哪些行为让你很感动?预设: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点拨:抓住“衔”,借助课文插图,了解精卫如何用小嘴衔起树枝和石块,感受其填海的艰辛。点拨:抓住“堙”,展开丰富想象,小小的树枝和石块如
6、何能填塞大大的东海,体会其填海之决心。点拨:抓住“常”,感受精卫是如何风雨无阻地天天填海的,体会其填海的坚持不懈。三、编写剧本,准备参赛。人物:精卫 场景: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身精卫精卫填海特写:冒着炎热的夏日,精卫_。迎着刺骨的寒冬,精卫_。淋着冰冷的暴雨,精卫_。顶着轰鸣的雷电,精卫_。活动三:课堂延伸,反馈交流1订正预习卡,完成随堂练。2编写修订剧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以动人的故事、离奇的手法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更有爱心、更有恒心、更有毅力。学生对古典神话文本的认读难度较大,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读通课文、读懂内容、读出感受,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对多音字也有所认知。课堂上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感悟、去实践。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驰骋想象的翅膀,在感悟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