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质量测试卷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山东聊城高一期中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帝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见,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制度化的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22023江苏扬州高一期末明朝太监魏忠贤有“九千岁”之称,“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这种情况出现的根
2、源在于明朝()A皇帝专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明太祖废丞相制度32023河北邯郸一中高一期中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洋市”,准许私人出海贸易。史书记载:从月港出发的海上航线有18条,与47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月港商人还以吕宋(菲律宾)等地为中转站,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进行交易。这表明当时()A政府开始废弃海禁政策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42023江苏靖江高级中学高一期末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
3、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A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弱化 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C体现不同政权和睦共处 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52023安徽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一期末明朝在长城沿线的军镇辽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展开贸易。同时,明朝还通过贡赐、茶马贸易与西藏进行经济交流。由此可知()A明朝为了获取优良战马开放马市 B明朝民族交融的方式以战争为主C经济互补是民族交流的重要原因 D游牧民族在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62023湖南益阳高一期末南书房设立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原本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在当时,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4、,只有“词臣才品兼优者”才能到南书房当值,俗称“南书房行走”,他们按照康熙的授意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此可见,南书房()A具有笼络汉族士人的作用 B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C取代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 D利于进一步加强皇权72023福建南平高一联考练习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该制度()A强化了特务机构 B提高了决策效率 C完善了监察体制 D扩大了官员权力82023四川泸州高一期中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
5、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A表明选官制度日臻完善 B是吏治澄清的表现C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体现了人治的色彩92023河北邢台高一期末清朝中央政府不仅对“活佛”喇嘛一律登记造册,颁布喇嘛禁令,掌管对喇嘛的封授、贡赐等,而且清廷以臣民的原则要求西藏僧人,规定其虽贵为活佛,但也需要遵守朝廷法规。乾隆时,朝廷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这些措施()A说明佛教教法大于王法 B遵循了政教合一的原则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D扩大了理藩院管理职能102023陕西西安铁一中学期末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道光,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
6、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A.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达顶峰C具有强烈的边疆危机意识 D政府致力于巩固大一统局面11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一期末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农民起义军200余人由紫禁城宣武门潜入内城,其中80多人甚至突入皇宫大内。嘉庆帝大为震惊,称此为汉、唐、宋、元、明未有之事。这表明当时()A民间秘密结社大量兴起 B闭关锁国阻碍经济发展C清朝统治危机日益显著 D民族危机加剧社会矛盾122023河南驻马店高一期末16世纪,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
7、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南部和北部。这反映出()A明朝海防出现新问题 B明朝政府主权意识淡薄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132023云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王阳明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据此可知,他主张()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工商皆本142023四川乐山高一期末明清时期,插图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插图双版大幅,图旁注有内容提要,图文对照起到情节说明的作用,读者可通过插图了解情节发展。据此可推知,当时()A小说创作兼采文艺 B读者群体向下延伸C关注文人阅读能力 D书业竞争异常激烈152
8、023内蒙古赤峰高一期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这体现出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是()A.程朱理学影响周边国家 B出现总结性传统科学技术巨著C四大发明陆续传到西方 D出现培养军事人才的新式学校162023江西上饶高一期末明代科学家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识共十二卷,每卷都采纳西方的科学理论,而其中的理论依据大多出自天学初函及各种传教士著作。这说明()A传教士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交流 B西方文化严重冲击传统思想C中国科技特征发生根本性转变 D明末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3山东日照
9、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明朝内阁与皇帝之间权力运作图示材料二奏折制度产生于康熙年间,要求具折人亲自书写,内容不得为他人所知。雍正皇帝完善并推广了奏折制度,具折人员的范围包括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布政使、按察使及学政官,要求他们随时奏闻一切地方之事;奏折的内容范围包括君臣筹商政务、制定和执行政策,了解地方的吏治和民情,讨论用人问题和宣布官员的任使。要求收回朱批奏折,打造奏折专用箱锁,奏折直达内廷,皇帝亲自阅看,不假手于人,严禁臣下互通奏折内容,与军机处相辅而行,确保奏折的绝对保密,对不遵守奏折规定的人予以惩处,形成了朱批谕旨制度。冯尔康近50年来清代奏折制度研究综述(1
10、)指出明朝设立内阁的原因。材料一图中,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什么?(8分)(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清朝奏折制度的“创新”之处。(5分)182023湖南怀化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其中,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据清人记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材料二全球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繁荣,尤其在清朝初期。美洲的作物引入了中国,玉米、
11、甘薯和花生等作物使农民们可以把以前未开垦的荒地也利用起来,支撑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为商业市场提供了机会。数以千计的中国商人以个人或合伙的形式往来于中国海域,他们用丝绸和瓷器换取随马尼拉大帆船跨越太平洋运来的美洲白银。他们通过向政府官员行贿或给士绅家庭分红来获得官方支持。事实上,士绅家庭参与到一些商业活动中,如经营货栈、钱庄和典当业等,商人让他们的孩子受教育,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晋升。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并简析其原因。(6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192023河北沧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12、要求。(16分)材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熹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材料二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
13、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追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摘编自谭兵两种理欲观的对峙王夫之批判李贽的根源剖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理欲观,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贽的理欲观,并谈谈你的认识。(8分)202023山东菏泽高一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
14、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1答
15、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皇帝无法独自承担国家的治理,明太祖要设立替代丞相的机构。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任用亲信来参与决策,导致国家中枢行政机构遭到破坏,A项正确;明初废除丞相,皇权加强,而不是受到制约,排除B项;内阁是非正式机构,不是合法机构,内阁参与决策是不合法的,排除C项;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没有得到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太监魏忠贤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但其权力来源是皇帝对其的信任,所以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源在于明朝君主专制更趋强化,B项正确;皇帝专权被严重削弱,
16、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月港的外贸中,中国与众多亚洲国家乃至与欧洲国家贸易往来,瓷器、棉布、丝绸等手工业品行销世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B项正确;明朝并未废弃海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边疆治理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B项正确;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17、排除A项;材料中的台湾、伊犁、西南地区没有政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C解析:中原地区的农业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牧业民族经济差异较大,农业民族需要牧业民族的皮毛、牲畜,牧业民族需要农业民族的粮食、丝织品,互补性很强,交流交往可以各取所需,所以双方在边境设市贸易,C项正确,排除A项;明朝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战争、和平贸易等,以和平交流为主,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项。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将其读书的地方,作为接见亲信,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的重地,反映出南书房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南书房具有笼络“汉族士人”
18、的作用,排除A项;南书房并未成为清代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直到雍正帝时期才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康雍乾时期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可以看出,奏折制度中间少了中转和收发的环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效率,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奏折制度,未涉及特务机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体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通过奏折制度提高决策效率,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不能体现官员权力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员被引见给皇帝后,皇帝根据其
19、表现可以取消一些官员的等级评价,可见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了人治的色彩,D项正确;材料的这一做法体现了人治的色彩,选官制度并非日益完善,排除A项;“是吏治澄清的表现”此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皇权的专制,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活佛”喇嘛在西藏政治、宗教、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清朝加强对“活佛”喇嘛的管理,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权威,C项正确;活佛也需要遵守朝廷法规,表明王法大于佛教教法,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清朝政府根据西藏政教合一的体制,加强对“活佛”喇嘛的管理,并非强调对政教合一的遵循,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理藩院
20、,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全国地图的绘制和边疆地区的测量。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清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D项正确;国家主权意识是鸦片战争以来晚清政府逐步意识到的,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达顶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边疆危机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理教农民起义军攻入紫禁城内,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阶级矛盾尖锐,C项正确;材料只有一个天理教,不能得出民间秘密结社大量兴起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闭关锁国阻碍经济发展,排除B项;此时尚没有民族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
21、:A解析: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同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者也相继入侵,反映出这一时期明朝海防出现问题,A项正确;题干中反映的是明朝东南沿海的海防问题,没有体现明朝的主权意识,排除B项;中外的联系加强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无法反映出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天理,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所以他主张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发现“理”,即“致良知”,A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排除B项;“经世致用”由王夫之
22、、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排除C项;黄宗羲还提出“工商皆本”,排除D项。故选A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插图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文对照起到情节说明的作用,读者可通过插图了解情节发展。”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图文并茂,有利于普通民众阅读小说内容,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小说创作兼采文艺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小说关注文人阅读能力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书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科技的特点之一是出现总结性传统科学技术巨著
23、,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程朱理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与四大发明输出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出现培养军事人才的新式学校,排除D项。故选B项。16答案:A解析:由材料“每卷都采纳西方的科学理论,而其中的理论依据大多出自天学初函及各种传教士著作”等信息可知,物理小识中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传教士著作,说明西方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理论传入中国,并被中国科学家所采纳,反映了传教士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没有强调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了西方科学理论对中国科学的影响,但“根本性转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信息主要强调的
24、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材料内容不足以说明当时自然科学的构成状况,D项错误。故选A项。17答案:(1)原因: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后,全国事无大小都由皇帝一人管理;为了减轻负担,明成祖设立了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事。职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2)扩大了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便于皇帝做出正确决策;提高行政效率;保密性强。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后,全国事无大小都由皇帝一人管理;为了减轻负担,明成祖设立了内阁,以协助皇帝处理国事。职责:据材料一图中看出,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2)根据“具折人员的范围包括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布政使、按察使及
25、学政官,要求他们随时奏闻一切地方之事”得出扩大了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根据“奏折的内容范围包括君臣筹商政务、制定和执行政策讨论用人问题和宣布官员的任使”得出便于皇帝做出正确决策;根据“奏折直达内廷,皇帝亲自阅看,不假手于人”得出提高行政效率;根据“确保奏折的绝对保密”得出保密性强。18答案:(1)表现:江南市镇发展迅速;呈现商品化专业化趋势;资本主义萌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商帮形成(晋商、徽商),会馆出现;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原因:全球贸易的影响;高产农作物引入,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2)影响:使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影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市民
26、阶层队伍的壮大,冲击传统的等级观念;促进思想解放,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为小说、戏曲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解析:(1)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中的“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可得出江南市镇发展迅速;根据材料一“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呈现商品化专业化趋势;根据材料二中的“数以千计的中国商人以个人或合伙的形式往来于中国海域,他们用丝绸和瓷器换取随马尼拉大帆船跨越太平洋运来的美洲白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商帮和会馆出现;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
27、全球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繁荣,尤其在清朝初期”可得出全球贸易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美洲的作物引入了中国,玉米、甘薯和花生等作物使农民们可以把以前未开垦的荒地也利用起来,支撑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为商业市场提供了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高产农作物引入,农业发展;根据材料二“他们用丝绸和瓷器换取随马尼拉大帆船跨越太平洋运来的美洲白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手工业发展。(2)根据材料二“他们通过向政府官员行贿或给士绅家庭分红来获得官方支持士绅家庭参与到一些商业活动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冲击传统的等级观念;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明清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28、推动文学艺术的世俗化等角度进行分析。19答案:(1)朱熹的理欲观:强调以“理”为本,维护封建纲常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社会背景:两宋儒学的复兴;民族危机的加剧(南宋政权积贫积弱的加剧),南宋政府的日益腐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任答两点即可)(2)李贽的理欲观:以“自然之欲”为本,冲击封建纲常礼教;鼓励人们追求“私欲”。认识:李贽的理欲观突破了传统理学的束缚,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他过分强调了人的私欲也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腐化。解析:(1)朱熹的理欲观:根据材料“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可以得出朱熹的理欲观
29、强调以“理”为本;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可以得出朱熹的理欲观维护封建纲常礼教,根据所学知识,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社会背景:政治,根据材料“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可以得出民族危机的加剧(南宋政权积贫积弱的加剧),南宋政府的日益腐朽;经济,根据材料“因受利所蒙蔽”及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人们被利益蒙蔽善心,故而提出理欲观;根据所学知识,出于复兴两宋儒学的目的,理欲观被提出。(2)李贽的理欲观:根据材料“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可以得出以“自然之欲”为本;根据材料“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可以得出冲击封建纲
30、常礼教;根据材料“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得出鼓励人们追求“私欲”。认识:可以一分为二看待李贽的理欲观,一方面李贽的理欲观突破了传统理学的束缚,有利于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另外一方面他过分强调了人的私欲也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腐化。20答案:示例一同意明清两朝政府采取“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理由:郑和下西洋展示的是明朝积极进取的对外交流政策,朝贡贸易;海禁政策只是限制本国人民出海贸易,并不是针对海外各国;新航路开辟后,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瓷器、丝绸、茶叶等大宗国际贸易繁荣;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
31、量流入中国;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一些欧洲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例如:利玛窦,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历史现象同时存在;清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有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陆路贸易一直持续开展等。(明清史实任意4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不同意明清两朝政府采取“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理由:明初推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明清时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多数统治者思想保守;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推行传统的华夷外交模式;清乾隆时期,更是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通商要求,四口通商转向广州一处通商,对外开放的大
32、门越来越小,严重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盛世之下潜伏重大危机。(明清史实任意4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学生作答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学生可根据自身掌握的基础知识选择“同意”也可选择“不同意”,选择同意的观点,学生可选取郑和下西洋,明清时期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证;选择不同意的观点学生可从明清推行的对外政策,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封闭性,思想意识形态的僵化和自大观念,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通商要求遭到拒绝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过程要紧扣论题,史论结合;最后对所论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第 11 页 共 11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