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地球引力教学设计课型:实验课 主备人:【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2课。【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二)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实验现象感受地球引力的存在。(三)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乐于合作与交流,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充满兴趣。(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教学重点】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球、毽子。分组实验:纸飞机、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剪
2、刀、记录单等。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师:同学们喜欢玩纸飞机吗?生:喜欢。师:下面我们玩玩纸飞机游戏(学生玩纸飞机游戏。)师:你们的飞机落到了哪儿?生:我的飞机落到了墙角生:我的飞机落到了同学的桌子底下生:我的飞机落到了门口的地方。师:看来,不管我们的飞机飞得多高,飞得多远,最终都会落向哪里?生:地面。二、探究活动(一)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下落的现象?1.交流生活中物体下落的现象。师:生活中物体落到地面的现象还有很多,谁来举个例子?生:桌上的书本掉在地上了。生:踢球的时候,不管球飞得多高、多远,最终都会落到地面。生:刷碗的时候,手打滑了,碗就会掉在地上。生:扔石子时,石子也会落在地上。师:你们真
3、是细心观察的孩子,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一起来看看。(播放各类物体落地的图片)。2.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师:看到这些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吗?生:它们为什么会落在地上?生:为什么往上抛物体的时候,它们不会一直往上飞而会落在地上呢?师:是啊!为什么它们都落向地面呢?生:可能与它们的重量有关系生:我猜想与地球引力有关。(二)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师:地球引力是怎样使物体下落的?我们设计实验研究一下吧。谁还记得磁铁的性质?生:磁铁能吸铁,而且隔着物体也能吸铁。师:磁铁为什么能吸铁?生:我知道可能是因为磁铁有磁性,对铁有吸引力师:地球也像个“大磁铁”。我们就借用磁铁对铁的吸引力来设计实验研究地球的引力
4、。你们准备怎样做?生:可以把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别针。师用课件展示实验方案:(1)将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带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拴曲别针。(2)用磁铁慢慢接近曲别针,并慢慢向上移动磁铁。(3)移走磁铁或剪短细线,观察曲别针向哪个方向移动。师:做这个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生: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生: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生: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老师也有几点提醒(1)用剪刀和曲别针时要注意安全。(2)线的一端要用透明胶布牢牢固定在地面。(3)磁铁吸引曲别针悬浮于空中时,磁铁要与曲别针相隔一定的距离。师:今天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磁铁、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剪刀等
5、材料,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师:让我们交流一下研究成果吧。在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我们组先用胶带固定好细线和曲别针,使用磁铁隔着一段距离吸引曲别针,曲别针会随着磁铁移动,移走磁铁,曲别针会落向地面。生:我们组剪断细线,发现曲别针会被磁铁吸住。由此,我们推想地球上物体下落的原因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生我有到快着一段距离也能吸引曲别,由此推想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产生吸引力。师:像磁铁隔空能吸住曲别针一样,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师:我们知道力有方向,那么地球引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6、生:向下。生:竖直向下。师:哪个方向是上?哪个方向是下呢?(教师课件出示资料卡):上、下是相对概念,站在人的角度,天空是上,大地是下,这是人类自己定义的上下,主要是以自己为参照物说的。(三)地球引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师:地球引力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请你们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生:借助地球引力,我们才能拿笔写字。生:我们要喝水、吃饭也离不开地球引力。生:借助地球引力我们才可以踢足球、打篮球(师用课件出示晾衣服等图片进行补充。)师:地球引力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假如有一天地球引力消失了,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大胆去想象一下吧!生:假如地球引力消失,所有物体都会飘浮在
7、半空中。生:假如地球引力消失,物体会相互碰撞。生:假如地球引力消失,汽车、火车都会飘浮在空中。生:假如地球引力消失,飞机到了地点无法降落。生:假如地球引力消失,水、土壤、种子都会飘在半空中,世界将一片混乱。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一起去看看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视频(师播放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视频。)师:你们有什么感受?生:地球引力对我们很重要。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球引力。三、拓展延伸师:地球引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可是,游宇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随着一颗颗人造卫星的升空,人类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着奇迹。人类是怎样克服地球引力而遨游太空的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探究吧!七.板书设计:八.教
8、学反思 :13.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设计课型:逻辑推理课 主备人:【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3课。【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地球内部有地売、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知道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石构成。(二)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所学知识测地球内部有什么;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并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三)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表现出探究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研究地球提供了便利。【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壳
9、的构成【教学难点】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熟鸡蛋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地球在茫茫字宙中虽然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的星球又有多少了解呢?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自由回答。谈话:对,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椭球体。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椭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地球的内部有什么?1.课件出示火山喷发、
10、泉水喷涌、煤矿开采、石油钴探等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表格内。我研究地球部构造的记录表我了解的事实这些事实说明了地球内部有什么我搜集到的地球内部的知识火山喷发2.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地球内部有岩浆;地球内部有煤,石油等资源;有水资源、矿石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看吧!(播放图片,边放边讲解。)地球内部有如此丰富的资源。【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火山喷发、泉水喷涌、煤矿开采、石油钻探等地球表面的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活动二: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1.谈话: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
11、的猜测,那地球内部到底有什么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看一看,但目前钻探机钻探的最大深度也不到20千米。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2.学生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资料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教师也可适时展示一些有关地球内的图片及视频资料。3.出示地球结构图,认识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4.剖开熟鸡蛋,观察熟鸡蛋的结构:蛋壳、蛋白和蛋黄。引导学生类比推想。5.出示教科书地球结构资料卡,学生阅读、理解。6.小结:地球由外向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由坚硬的若石组成厚度从5千米到70千米不等,海洋部分薄,陆地
12、部分厚。地幔厚约2870千米,温度为10003000。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为3470千米,温度约为4700。【设计意图】:此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并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认识到地球的内部结构。活动三:地壳是由什么岩石组成的?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那你们知道地壳是由什么岩石组成的吗?2.学生猜想交流,有可能说到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等。3.教师出示岩石形成过程中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4.学生汇报。5.师生小结:根据岩石形成的原因,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
13、组成。【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岩石形成分布图,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认识岩石的形成过程,理解根据岩石的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三、制作地球结模型1.谈话: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我们根据对它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2.交流: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个地球模型。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课件展示:(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来表示地球不同的内部构造。 (3
14、)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用3种颜色的橡皮泥示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4.分组制作。5.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制作地球模型,在制模型的过程中更形象直观地认识地球的构造,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习惯,提高科学素养。四、拓展活动谈话: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知道地球内部的构造,还了解了建立模型便于研究地球结构的科学方法。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并且这种探究还将继续下去,因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课下,请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课外探究
15、的热情,让学生从本节课有限的探究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产生了解地球内部运动我们生活影响的想法,将探究活动继续延伸到课外。【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4.地震教学设计课型:解暗箱课 主备人:【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4课。【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了解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现象,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二)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形成的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地震成因,并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三)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震的成因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四)科学、技术、社会与
16、环境目标认识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危害,掌握防震识,学会自我保护、求助、避险与逃生的方法。【教学重点】地震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形成的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地震成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纸箱、木块、记号笔、毛巾、树枝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了解地震的危害,激发探究欲望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能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但是在世界上还有许多人遭受这样、那样的灾难,我们来看一段短片。课件播放:728唐山地震、512川地震、414玉树地震的视频。2.交流:看到这些视频,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3.谈话:今天,我们就带着这
17、些问题来一起学习地震一课,了解地震的奥秘。师生交流,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地震成因1.谈话:关于地震,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师生交流,梳理问题,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3.猜想地震的成因(1)课件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地震现象。师生交流看到的现象:地震时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思考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2)学生猜想地震的成因4.小组设计实验,研究地震成因5.汇报实验方案,师生交流、补充完善。(1)用挤压毛巾来模拟岩石层褶皱,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用折树枝来模拟石层断层,用手握住树枝的两头,用力折
18、树枝,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听到什么声音?(3)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6.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汇报交流实验现象。8.总结:地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9.介绍地震的类型。(1)谈话:请大家想一下,一根树枝在断裂时都会使我们手部感受到震动,几千米厚的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会引起多么剧烈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巨大。世界上的破坏性地震大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这种地震叫构造
19、地震。播放构造地震视频。(2)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这种地震叫火山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这种地震叫陷落地震。播放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的视频。(3)总结:地震的类型基本上有三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三、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1.地震的预测。(1)谈话:地震的破坏力确实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学生自由汇报。(2)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地震的前兆。(3)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介绍张衡与地动仪。展示现代地震预测技术。2.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
20、呢?(1)学生根据经验谈如何避震。(2)介绍避震常识。(3)进行防震演习。四、遇到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应怎样逃生1.交流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有哪些?(1)通过交流,知道塌、滑坡、泥石流都是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2)出示教科书中的资料卡(或播放有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知识。2.如果遭遇以上次生灾害,我们该怎么办?(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2)小结:遭遇崩塌、滑坡、泥石流时,应选择与崩塌、滑坡、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逃离危险区,绝不能顺着其运动的方向逃生。五、评价总结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汇报、交流。2.布置作业:
2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避震方法。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 :15.划伤、擦伤怎么办教学设计课型:讨论课 主备人:【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5课。【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划伤、擦伤等外伤的应急处理方法。(二)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学会用创可贴、酒精等处理外伤,会拨打急救电活求助。(三)科学态度目标能正确讲述自己处理外伤的经验,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教学重点】划伤、擦伤等外伤的应急处理方法【教学难点】会用创可贴、酒精等处理外伤,会拨打急救电活求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分组实验
22、:创可贴、棉签、生理盐水、纱布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体育活动时因磕碰导致划伤、擦伤的图片。教师提问:图片中的同学怎么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下你们因为不小心受过伤?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的身体难免会因为遇到磕碰而被划伤或擦伤,你们是怎样处理的呢?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自由回答。3.教师: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很强,也知道一些简单的应急处理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遇到划伤、擦伤时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伤口。教师板书课题:划伤、擦伤怎么办。【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容易造成外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增强安全意识,尽量避免意外
23、伤害。二、探究活动一般外伤的应急处理活动一:划伤、擦伤后怎样应急处理?1.师生交流划伤的特点及应急处理方法。(1)课件展示:划伤的伤口图片。教师提问:观察图片,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思考划伤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处理?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划伤多由小刀、笔尖等锐物导致,伤口一般创面不大,出血不多。(课件出示)如果伤口不深,出血不多,处理方法为:用棉棒蘸取酒精或碘酒进行清洗、消毒,再贴上创可贴。如果伤口较深,出血较多,应及时到医院就医。(2)教师提问:如何正确使用创可贴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边回答边演示创可贴的使用方法。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很丰富,知道怎样使用创可贴。如果手指划破了,
24、怎样才能在手指关节处贴好创可贴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方法指导创可贴在手指关节处的正确贴法,并演示。教师提问:创可贴是家庭常备的一种急救用品。使用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播放视频:创可贴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师生总结。2.师生交流擦伤的特点及应急处理方法。(1)课件展示:擦伤的伤口图片。教师提问:观察图片,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思考擦伤有什么特点?应如何处理?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擦伤是皮肤外层因摩擦损伤而造成的皮肤剥落。表现为有少量血液渗出,有轻度的炎症反应。处理方法为:一用棉棒蘸取生理盐水自伤口中心向外清理创口。二用纱布轻轻按压创口止血。三用棉棒蘸取酒精或碘
25、酒进行消毒,最后用纱布进行包扎,包扎时注意让伤口透气,有利于伤口恢复。播放视频:正确的包扎方法及注意事项。3模拟演练一一我是小医生。(1)课件出示划伤、擦伤应急处理的常用物品,如生理盐水、医用酒精、碘酒、棉棒、创可沙布、剪刀、胶布等。教师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常用物品的名称及用途吗?学生自由回答。(2)模拟演练:如果同伴被划伤或擦伤,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小组合作,边讲解边演示如何进行应急处理。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模拟演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划伤、擦伤等外伤的应急处理,在模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活动二:怎样应急处理其他外伤?1.教师提问: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外伤呢?
26、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提问:如果出现扭伤、脱臼等简单外伤时,你们会怎样处理呢?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应急处理。3.播放视频:生活中的一般外伤如何进行应急处理?师生总结:扭伤后应及时冷敷,再前往医院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脱臼后要尽量保持手臂不动,尽快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关节复位,切莫尝试自己矫正。烫伤后要马上用冷水冲洗,降低皮肤温度,小心地脱掉伤口表面的衣物,若情况严重要及时就医,不要轻信偏、土方法等。4.教师提问:若遇到伤情严重,如烧伤、砸伤等,要及时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同学们你觉得拨打急救电话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学生自由回答。5.师生总结。6.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模拟按打120急救电话进行
27、求救。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简单外伤的应急处理方法,但是严重的外伤可能会对身体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老师希望同学们提高安全意识,随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伤害,祝愿每位同学都能健康成长!【设计意图:了解其他外伤的应急处理方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掌握拨打急救电活进行求救的注意事项,增强急救本领,提高安全意识。】三、拓展活动“我是家庭小医生”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与方法,设计并配备自己家庭的外伤急救包,并查阅资料与家人一起了解学习更多的应急处理方法。【设计意图】借助设计和配备家庭外伤急救包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将课堂探究伸至课外。【板书设计】16.火山喷发【教学反思】 16火山
28、喷发教学设计课型:解暗箱课 主备人:【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6课。【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地売运动是引发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原因。(二)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简单器材做模拟火山的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火山成因的结论,并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三)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探究火山的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引发火山喷发的原因【教学难点】用简单器材做模拟火山的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
29、得出火山成因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小苏打等。分组实验:铁盘、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小苏打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火山喷发吗?你们对火山喷发有哪些了解?老师带来一段视频,想看吗?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图片、视频资料。2.学生交流。3.谈话:关于火山喷发,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回答。4.师生梳理关于火山喷发的问题,确定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师生交流,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对火山喷发的了解,通过视频进一步认识火山喷发,启发学生提出关于火山喷发的问题,让学生养成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善
30、于提问的习惯。二、探究活动(一)复习回顾地球的构造。谈话:要学习火山,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地球的最外层就像整个鸡蛋的蛋壳,由一层层坚硬的岩石构成,叫作地壳。地球的中间层叫作地幔,地球最里层就像鸡蛋的蛋黄,叫作地核。地球就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的。地幔温度在10003000之间,地核的温度约为4700。地球内部的岩石被高温熔化为黏稠的像粥一样的物质叫作岩浆,岩浆在高温高压下会怎样呢?学生自由回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地球内部构造的知识,分享自己的收获,内化所学知识,并能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更有助于学生思考火山喷发的原因。(二)研究
31、火山喷发的成因。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火山喷发的资料。(可以让学生小组自主交流,也可以提出交流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火山喷发是种什么样的自然景象?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推测一下火山是怎么形成的。)2.小组汇报。3.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猜想火山喷发的原因。4.设计实验方案。(1)谈话:实验桌上有番茄将酱、土豆泥、酒精灯、铁盘、三脚架、石棉网,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吗?(2)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方案。5.小组交流,汇报实验方案。师生交流,补充完善实验方案:番茄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土豆泥相当地球构造中的地壳。向番茄酱中加入一点小苏打包在土豆泥中,放在铁盘上,把土豆泥的边缘压实。
32、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6.交流实验注意事项,出示实验提示。7.小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8.谈话:经过我们的模拟实验,谁来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推想,火山喷发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9.师生总结火山喷发的成因: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了地下的平衡时,若浆受到挤压,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若浆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10.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推断出火山喷发的成因了。那么,火山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观看介绍火山形成原因的动画片。课件播放介绍火山形成和喷发过
33、程的动画。【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目的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学会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三)了解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谈话: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火山的资料,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你们知道它都造成过哪些危害吗?学生自由回答。小结:火山的喷发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岩浆可毁坏树木、房屋,途经之处人畜不生;火山灰使大气、水资源污染,干扰航班等。2.谈话:除了坏处,它有好处吗?师生交流。小结:火山可以为人类带来珍贵矿石、建筑材料、地热资源;形成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如国内的长白山天池,国外的富士山、维苏成火山等。通过学习火山的利弊,我们了解到任
34、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了解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三、课堂小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收获到了什么?师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四、课外拓展谈话:现在许多火山成了著名的风景区,搜集有关资料,办一份火山旅游手抄报吧!【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后带着问题继续探究,借助办一份旅游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更多火山喷发知识的机会,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7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型:讨论课 主备人:【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7课。【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的形态,地球的表
35、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二)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设计简单的探究水流改变地表形态的实验,并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并能用科学语言表述探究结果。(三)科学态度目标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意识到要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重点】水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设计简单的探究水流改变地表形态的实验,并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等。分组实验:托盘、沙子、碎石、草皮、水、喷壶等。
36、【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段关于黄土高原的视频。请同学们认真看,对比一下黄土高原的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师:谁想说一说,通过这段视频你们发现了什么?2.黄土高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它的将来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咱们就来探究地表的变化。【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感知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变化对本次探究主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研究水流对地表产生的影响。1.教师出示两张水流影响地表形态形成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真观
37、察,大胆猜测引起地表变化的原因,为后面实验探究活动做好铺垫。2水流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变化?怎样验证猜想?(1)谈话:我们的猜测有没有道理呢?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自然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资料。(2)根据猜想设计模拟实验。学生设计水流对地表产生影响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盘中沙子,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引导学生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并提出注意事项,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论)(3)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水流对地表产生影响。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交流并得出结论。(5)教师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设计意图】让学
38、生学会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出示温馨提示;让学生小组进行分工合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活动二: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引起地表变化?1.谈话:除了水流能改变地表形态,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引起地表变化?(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图片,进行展示。)教师出示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海洋生物化石。根据这段资料,你们能推测出什么?(学生讨论汇报)2.教师出示现在和约6500万年前的大陆板块图片,让学生对比,寻找发现。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会发现板块移动可以改变地表形态。3.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变化的自然原因。(1)谈话:通过以上研究,谁能总结一下地
39、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2)小结:自然力量如地震、火山爆发、板块移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等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影响。【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研究资料了解引起地表变化的自然因素。活动三: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响?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资料,你们能根据资料说一说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吗?(学生讨论,列举人类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开采矿石、修筑大型水坝等会引起地表变化的人类活动。)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表环境呢?学生讨论、交流:应该植树造林种草、停止乱砍濫伐、停止围湖造田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保地表环境的重要性。三、课堂小结教师提问:说一说,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四、拓展活动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自己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哪些变化吗?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搜集资料或者开展调查,了解自己家乡地表的变化情况。【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从本节课有限的探究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产生新的想法和探究欲望,将探究活动继续延伸到课外,逐渐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的良好习惯。【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