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课 题1.草原课时2-1日期教学目标1.会写“毯、玻”等5个字。2.朗读课文,能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并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抄写下来。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能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能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音频材料等。预习要求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 学 过 程复备、旁注一、回忆交流,进入“草原”1.学生欣赏草原图片,齐诵敕勒歌。2.学生交流草原风光给自己留下的印象。3.揭题,学生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
2、,初识“草原”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2.学习字词。(1)出示:玻璃 蒙古包 马蹄 奶豆腐 鄂温克(2)指名读,指导读好多音字“蒙”(在课文中读mng)(3)结合图片和资料介绍文中有蒙古族特色的事物。(4)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本课半包围结构的生字“毯、腐”。“毯”字书写时,“毛”字的钩要充分向右伸。“腐”字书写时,“广”字要舒展,包住里面的两个部件。“陈”“蹄”两个字的书写注意左窄右宽,做好穿插。3.梳理内容: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板书: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主客联欢)三、想象画面,感知“草原”1.聚焦美景,从所读内容想开去,领略草原风光。(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画出能感受
3、到草原之美的句子。(2)学生交流。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启发想象:由“一碧千里”这个词想开去,你想到了什么?指名交流。(交流草原的色泽、清朗、辽阔,交流由此想到的诗词等)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草原的辽阔与清朗之美。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提问:在这无边的草原之上,有哪些颜色跳入了你的眼睛?启发想象: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眼望去,羊群像绿毯上绣着的白花,从这个比喻句想开去,你想到了什么?(想象绿草地和白羊群颜色的和谐之美)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草原的迷人色彩。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4、,轻轻流入云际。微课播放国画技法,理解“渲染”“勾勒”的意思。 点拨:从草原的这种绿想开去,你想到了什么?(想象颜色的变化和流动)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草原的动态之美。(3)学习活动:选景取名。朗读描写草原美景的语句,同桌想象画面。用“景物+特点”或“景物+动态”的方式,给画面取名。(4)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草原图片,配上画面名字。预设:天空明朗图、小丘一碧千里图、羊群绣花图、骏马大牛静立图。(5)图文结合,配乐欣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6)出示第一单元篇章页的语文要素。小结:阅读时我们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刚刚在读到描写草原景色的文字时,我们从所读内容想开去,还原了画面。在朗读中,我们仿佛置
5、身于美丽的大草原。(板书:还原所读画面)2.聚焦情感,强化单元语文要素,感受喜爱之情。(1)启发思考:让我们再去读读第一自然段,除了美丽的景色,读到哪儿你也会想开去?圈一圈,在旁边写下你想到的。(2)学生圈画批注。(3)交流指导。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抓住“高歌”想开去:他会唱些什么呢?请你根据生活经验来编几句歌词。播放草原歌曲让学生欣赏。指导朗读,感受作者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紧扣“低吟”
6、想开去:如果是你置身于草原,会低吟怎样的小诗?抓住“回味”想开去:如果你是骏马、大牛,会回味草原的哪些乐趣?联系草原风光,体会作者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感受,指导朗读。3.小结:阅读时我们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刚刚我们由所读的内容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让我们与作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板书:联系生活经验)4.师生合作朗读:学生读草原景色,教师读作者感受。5.小结:边读边想,我们感受到了融于景的那份情,那是对这片草原的热爱之情!6.挑选第一自然段中一处融情于景的句子,抄写下来。四、熟读积累1.以半填空的形式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2.男女生分别读景色和感受
7、部分。3.借助图片,尝试背诵。4.小结延伸:老舍笔下的草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着这些文字想开去,我们感受到了融入美景之中的喜爱之情。草原风光无限,那草原上又有怎样的民族风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教后记课 题1.草原课时2-2日期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之情。3.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感受草原的景色优美和蒙古
8、人民的热情好客。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教学准备课件等。预习要求练习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草原的优美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教 学 过 程复备、旁注一、想象品读,感受热情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原风光”,草原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走进课文另外两个场景喜迎远客(第二至三自然段)、主客联欢(第四至五自然段)。看看这两个场景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默读第二至三自然段,画出能感受到“蒙汉情深”的句子。3.交流指导。预设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
9、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1)指名朗读。(2)由“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想开去,联系生活经历,感受蒙古族人民迫不及待迎客的热情;由“像一条彩虹”想开去,还原画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盛装迎客的情景。预设2: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拔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1)指名朗读。(2)指导书写“裳、虹”。“裳”字注意上半部分“尚”的变化,下半部分“衣”字要写舒展。“虹”字结合字理识记,注意左右部件相称。(3)抓住“
10、欢呼着”“欢呼声”,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开去,想象他们都会欢呼什么,感受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4)指导朗读。预设3: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1)指名朗读。(2)抓住“握住不放”想象当时双方都在想些什么,感受“蒙汉情深”。(3)根据生活经验想开去,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同桌间演一演。二、方法迁移,感受情深1.学习活动:感受“蒙汉情深”。 默读第四至五自然段,画出能感受到“蒙汉情深”的句子。圈画关键词,从这些地方想开去,把你想到的跟同伴分享。2.交流指导。预设1: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
11、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1)指名朗读。(2)通过“敬酒”与“回敬”想开去,想象他们都会说些什么,把宾客双方喝酒时你来我的热情表现了出来。预设2: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1)指名朗读。(2)抓住“会心的微笑”想开去,想象“会心的微笑”里都包含着什么。(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3.理解诗句。(1)学生朗读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2)聚焦“天涯”“碧草”“斜阳”等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想象。(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依依惜别之情。4.指导书写“稍、微”。提醒“稍”字的部首,注意
12、“微”字的结构,不要遗漏中间山字头下面的横。三、联系生活,练笔话别1.引导:老舍先生草原一游,感受到“蒙汉情深”,发出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慨。从这句诗想开去,联系生活经验,请你想象“我们”与蒙古族人民依依惜别的画面,写几句话。夕阳西下, ,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2.出示交流平台。3.唤醒体验:依依惜别的画面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自己与亲朋好友惜别的经历呢?还记得人来人往的车站,那声声汽笛催着你送人上车的情景吗?还记得和即将转学的同学在校园话别的一幕吗?那校园的一草一木是不是都诉说着不舍?4.学生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惜别时的场景和当时的感受。5.小结:老舍先生
13、的惜别,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惜别,这就是由此及彼,由课文内容产生相似的联想。我们还可以想到很多,如,读了草原,可以去读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读读其他作者描写草原的文章。(板书:联读相似内容)板书设计1.草原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主客联欢阅读时从所读内容想开去还原所读画面联系生活经验联读相似内容教后记课 题2.丁香结课时2-1日期教学目标1.学习“参、差、芭、妩”等生字,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色彩、形状、花香三个方面描写丁香的。3.理清课文的
14、脉络,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且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语,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音频材料等。预习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查阅资料,了解丁香花的样子及特点。教 学 过 程复备、旁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丁香花吗?知道丁香花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丁香花的样子等特点,教师出示丁香花的图片以及丁香花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丁香花的样子等特点
15、。教师引导:有一位作家长了三棵白丁香,这三棵白丁香与他朝夕相伴,诱发了作者的写作情思,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三株白丁香的?这三株白丁香又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启示?板书课题:2.丁香结学生齐读课题,了解作者宗璞。出示作者宗璞的资料:宗璞,原名冯钟璞,中国当代女作家。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其中篇小说三生石、短篇小说弦上的梦分别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此外,还有紫藤萝瀑布红豆等散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于文中较长的难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出示本课的生字,指生朗读,相机正音。出示句子1: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
16、单薄。强调这个句子中的“单薄”的“薄”是一个多音字,在这个句子中读bo,第二声,另外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bao,第二声,“薄片”的“薄”,一个读bo,第四声,“薄荷”的“薄”。出示句子2: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糊了.强调这个句子中的“糊”,也是一个多音字,在这个句子中,“模糊”一词读轻声。学生齐读两个句子,注意读准两个句子中的多音字。出示课文的16个词语,指生读一读,相机正音,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窥着:指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枝丫伸出宅院的情态。妩媚: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可爱,本文指雨中的丁香花格外好看。潇洒: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本课指丁香给人清
17、新优雅的感觉。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在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练习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幅丁香图?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全班交流:课文主要描写了四幅丁香图:城里丁香花、城外丁香花、斗室外三棵白丁香、雨中丁香花。课文主要从颜色、形状和气味三个方面来描写丁香花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描写的丁香花特点,并且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引导:同学们,作者在描写丁香花的时候,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丁香花特点的?哪几个自然段是作者发表自己感叹的?第1部分,第1-3自然段,赏花;第2部分,第4-6自然段,悟花。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18、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课文的脉络。四、书写指导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学生自由读一读,并想一想这8个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全班交流:雅:左右结构,右边是隹字部,4横,不能写成“住”。薄: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这个字笔画比较多,不要多写一笔,也不要少写一笔,下面是“溥”,右上方有一点,不能漏掉。拙:左右结构,右边不是两个“山”字,中间的一竖,从上到下。教师示范书写“薄”和“雅”两个字,边写边强调书写要领。学生练习描红并仿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书写情况,并相机做一点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并相机评价。五、作业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
19、步体会丁香花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一读,写一写本课的16个词语。教后记课 题2.丁香结课时2-2日期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感受丁香的特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联系自身的生活实践,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4.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感受丁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教学准备课件等。预习要求练习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丁香花的特点以及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 学
20、 过 程复备、旁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丁香花的样子及特点,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情况。2、出示课文词语,指生读一读。3、指生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丁香花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去深入了解丁香,了解丁香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板书课题:2.丁香结5、学生齐读课题。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1-3自然段。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3、学生交流、汇报。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
21、外的三棵白丁香。师适时呈现:(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
22、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4、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师梳理:(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2)颜色:紫色、白色;(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
23、芬芳)5、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
24、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雨后赏花的触动。)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4、研读第6自然段。(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
25、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教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2)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3)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想一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五、布置作业1、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醇香结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作者描写丁香花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教后记课 题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课时3-1日期教学目标1
26、.学习生字“渚、德”,会写一个生字“徳”。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宿建德江,读出古诗的节奏。3.学习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4.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学习。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音频材料等。预习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 学 过 程复备、旁注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我们小学阶段学到了许多古诗,谁能给大家背一背自己学到的古诗。学生自由背
27、诵古诗。教师引导:同学们背的这些古诗有李白的,有杜甫的,那么大家背过孟浩然的古诗吗?指生背一背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古诗。在孟浩然的诗中,最著名的要数这首春晓,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宿建德江,也是一首著名的诗。板书课题:宿建德江出示孟浩然的资料简介,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及作品。孟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位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理解诗题宿:住宿。建德江是一条江的名称,是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教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18年(
28、730年)离开家乡,奔赴洛阳,漫游吴越一带,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而宿建德江就是作者漫游吴越时写的一首诗。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引导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能够读出节奏。出示本课的两个生字:渚、德,指生读一读。渚:翘舌音,第三声,意思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听好古诗的朗读节奏。出示已经标好朗读节奏的古诗,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古诗的节奏。三、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泊:划船靠岸。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
29、人新的愁苦。野旷:野,野外。旷,空旷。天低树:天比树还低。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3.自由轻声读诗,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愁)他有哪些愁绪?为什么愁呢?诗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的愁绪的?(借景抒情)他借哪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呢?(烟雾朦胧的小洲、安静的旷野、远处的天空、清澈的江水、空中的明月、江中的月影)出示画面想象,假如你就是诗人孟浩然,晚上在空旷的江中,看到空旷的原野,看到孤船小洲,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孤寂与忧愁)是
30、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绪呢?默读古诗,细细的品味。一是诗人身在旅途,远离家乡,所以自然有一种乡愁。二是日暮时分,倦鸟归巢,更增添了诗人思乡的愁绪。三是野旷造成天远的感觉,使人感到乡关万里,归程辽远;又因为野旷,万籁俱寂,更使诗人觉得旅途孤寂凄凉。四是由于江水清澈,越发感觉明月近人,见明月而更加思念故乡。4.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预设3)回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
31、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结合诗的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愁之情。)指导朗读。想象画面(充满哀愁的语气,读出诗人孤寂伤感的心情)。四、积累思乡古诗,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引导:同学们,诗人孟浩然离开家乡,但是他却时刻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其实在流传下来的古诗中有很多跟宿建德江这首诗一样,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出示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引导学生读一读。学生朗读这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学习。五、布置作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并背诵古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教后记课 题3.古诗词三首六
32、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时3-2日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2.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重点词句的意思。3.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音频材料等。预习要求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教 学 过 程复备、旁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的第1首古诗。请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宿建德江这首诗。学生齐背宿建德江。指生说
33、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2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诗的题目。六月二十七日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天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醉”表示作者喝过酒,有一点醉醺醺的感觉。“书”是写的意思。引导学生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出示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诗词、书法、画都有杰出的成就,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等。他曾两度仼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
34、杭州百姓。教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北宋熙宁5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6月27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绝句。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指名读,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学生自由练读。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35、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1.“黑云翻墨未遮山”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这句中的 “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
36、快的了。2.“白云跳珠乱入船”(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2)播放“骤雨”的课件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3. “卷地风来忽吹散”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
37、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4.“望湖楼下水如天”“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
38、(生齐背全诗)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出示几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教后记课 题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课时3-3日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并且背诵。2.学习这首词,理解这首词重点词句的意思,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并用语言表达出来。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疾苦、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体会这首词表现出来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疾苦
39、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这首词表现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音频材料等。预习要求初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教 学 过 程复备、旁注一、导入新课上两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的前面两首古诗,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齐背学过的两首古诗,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不是一首古诗,而是一首词。词跟我们学习的古诗一样,也是一种题材,它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又称“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
40、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上都有规定。板书课题: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学生读一读这首词的题目,教师讲解:“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夜”表示时间,是夜晚,“黄沙道中”表示地方。“夜行黄沙道中”的意思就是夜晚作者在黄沙道中行走时看到的景象。出示辛弃疾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辛弃疾,原名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这首西江月就是词人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二、整体把握,了解词的大意(一)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
41、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2、交流: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别枝”,给予讲解。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教师
42、小结: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二)品读下阕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
43、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5、出示相关图片。(画面、音乐)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三、精读品味,耐心回味1、同学们,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
44、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四、总结全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教后记课 题4.花之歌课时1-1日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了
45、解课文主要内容。2.想想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们交流交流。3.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本课是如何描写花的。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是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作者自己独特感受的。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音频材料等。预习要求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这篇课文是如何描写花的。教 学 过 程复备、旁注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花在盛开、凋谢,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花?这些花又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花,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些花的特点。平时,我们都喜欢从花的颜色、形态、香味方面去品评我们看到的花,不过作家纪伯伦却从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司空见惯的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诗人一起感受花的美好。板书课题:4、花之歌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相机出示作者纪伯伦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纪伯伦,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