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小学小学科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四年级上册(20202020 新版)新版) 备课参考备课参考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1.1.听听声音听听声音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 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 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
2、了解声音的 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 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 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聆听周围的声音,需要学生边听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旁边的科学词汇供声音描述时参考的,学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描述。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
3、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 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 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 发声物体时, 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 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 1:观察
4、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 初步理解 “振动” 的含义, 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 活动 2:观察钢尺、 鼓、 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 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 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 以阅读资料 我们的发声器官 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 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 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 于学生来说是一个
5、比较模糊的概念,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他们觉得敲打、 碰撞、 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 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 知特点、理解水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2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可以用 恰当的词语描述现象,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表示振动。 2.表格中“我的发现” ,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
6、充进行阅读学习。 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 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 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 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 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 第三部分: 研讨。 通过几个小问题, 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 第四部分: 拓展
7、。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 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 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 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 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 , “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 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8、】 1.倾听声音时要注意提醒学生保持安静。 2.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3.活动后小声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 4.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5.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资料阅读】 有趣的自来水管敲击实验 在水管的一端敲击水管,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或者三次的敲击声,这是由于声音在不同的 物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导致的, 另一端的人听到的是声音通过钢管、 水、 空气分别传来的声音。 声音在钢铁中每秒传播 5200 米, 在水中每秒传播 1500 米, 在空气中每秒仅能传播 340 米。 可见, 如果
9、水管中无水,敲击水管另一端,传播介质是空气、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 2 次声音。如果水 管中有水,传播介质为空气、水、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 3 次声音。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 法来判断水管中是否有水。 4.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 行传播。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 认识。 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 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学生
10、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 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对耳郭和耳膜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 3 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 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 分学生不清楚。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对现象的理解后总结出。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
11、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5.5.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强与弱 【教材简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 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 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 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 比中实现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 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
12、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 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 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 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完成表格后,可组织学生组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问题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6.6.声音的高与低声音的高与低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 6 课,是在学习了第 5 课研究了声音 的强弱的有关内
13、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敲击钢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 低不同的声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将采用 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 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 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音高。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根据你所使用的钢尺的长度来确定
14、,课件内的长度仅供参考。 有条件的可以给每组 4 把钢尺, 更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并按照学生活动手册中提示的记录方 法进行记录。 7.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 6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 大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本节 4 课学生将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 聚焦板块通过玩乐器,初步体验初步体验弦乐器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出研究弦的音 高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
15、不同因素。通过探索活动 学生会发现,弦的粗细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 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 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 生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乐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拨动不同的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手指按压再不同位置拨动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弦的 松紧,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但是
16、,对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识不 明确。 8.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教材简析】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 教学。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 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 STEM 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 把项目要求、 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 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 制作、 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 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
17、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安 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 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纸” ,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声音单元复习声音单元复习 【教材简析】 声音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 8 课,第 1 课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强、弱、高、低、 悦耳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第 2 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 3 课 说明了声音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第 4 课,学生通过对
18、耳 朵结构的学习,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 5 课和第 6 课,学生们通过多种探究活动,认 识了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和音高; 第 7 课, 学生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 不同声音的因素, 在对这些影响音高因素了解的基础上, 第 8 课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声音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 既具体又抽象的存在, 通过 声音 单元的学习, 学生可以解开心中关于声音问题的疑惑,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观 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声音的理解会得到不断加深,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用语
19、言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配上简单的图表,进行归纳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进行科 学解释的能力。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呼吸与消化 1.1.感受我们的呼吸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材简析】 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 5 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基础。在本课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 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儿童在水底下憋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呼吸的思考及探究兴趣:无论白天 晚上,我们时刻都在呼吸,不间断地呼吸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并呈现了一幅 人体呼吸器官示
20、意图,帮助学生思考与表达,同时为后续探索与研讨环节做辅助。 探索板块分两个活动层次,第一次层次引导学生用感官体验呼吸过程,理解呼吸包括“一呼 一吸” , 同时通过用手摸的方法发现呼吸过程中胸腔与腹部的变化。 第二层次活动用人体呼吸模拟 器模拟人体的呼吸,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激发探究呼吸奥秘的兴 趣。 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及其作用,并期 望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呼吸产生进一步的研究兴趣。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中,学生从身体结构入手,逐步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 并能用看、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此外
21、,学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感性 认识,他们能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甚至有部分学生知道呼吸是 为了得到氧气。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呼吸” 、 “呼吸时人体外部和内部是怎样变化的” 、 “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是模糊的、不完善的。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经历自身体 验观察与模拟实验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描述、交流活动发展对呼吸系统的新认识。 2.2.呼吸和健康生活呼吸和健康生活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 气和吸气。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
22、的关系,引发对健康生活的思考。 聚焦板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我们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发现运动可以改变人 的呼吸次数,用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人体运动量越大,呼吸次数增加得越多。通过阅读资料,了解 到呼吸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运动后呼吸增加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气体交换,保证 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研讨板块, 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人运动后会加快呼吸次数, 知道锻炼可以增加肺功能, 使我们人体更健康。同时通过测量脉搏初步了解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也会随着改变,明白 人体的器官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3、 拓展板块,通过资料阅读明白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这个中转站的大小是可以通过 锻炼增加的,所以经常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急促。甚至有的学 生就已经知道了运动量越大,呼吸会愈急促这个规律。但是,对于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需要教 师点拨,而对于用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且正确的测量呼吸次数对 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 1 中每测一次都要做到及时记录,时刻提醒学生要保证自然呼吸状态测,测 3 次。 2.表格 2 中根据上课场地自己选择活动 (一个活动量小一
24、个活动量大, 可补充在后面空白处) 。 3.3.测量肺活量测量肺活量 【教材简析】 测量肺活量是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本单元分成 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 程和变化,本课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课。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的数 6 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 的肺活量。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研讨 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思
25、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生活 ,已经了解了人 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前 面两课的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肺活量 ,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对肺活 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 , “如何选择肺活量值” , “对 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 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每个同学测量三次,三个数
26、据选择相同数值最大的那个数作为自己的肺活量值。 2.考虑到每个同学都需测量多次,建议增加下图活动记录,让学生对肺活量的取值有更清晰 的认识。 3.表格内记录的是小组同学的肺活量,各小组的数据再汇总起来就是全班学生的肺活量数据 表。 4.4.一天的食物一天的食物 【教材简析】 一天的食物 一课是 呼吸与消化 单元消化部分的起始课, 学生通过记录一天吃的食物, 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学习收集和整理有用信息,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 的食物。在记录、整理和分类活动中,使学生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为后续探究 食物的营养,合理饮食健康生活做铺垫。 聚焦板块展示的食物图片隐含着人
27、的食物构成是“丰富的” ,呈现的问题“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忆一天的食物,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层次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记录一天的食物,通过统计小组或全班学 生的食物,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第二层次引导学生确立分类标准,给食物进行 不同的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再次体会食物的多样性。 研讨板块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并认 识到食物的分类方法是多样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要想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要吃各 种各样的食物。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
28、,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 元学习的基础。但孩子们对于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 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孩子 们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 ,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发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一天的食物记录表格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记录,边小组合作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 的记录习惯,明确表格的填写要求,做正确的记录 2.进行分类时,根据学生确定的分类标准灵活使用。 5.5.食物中的营养食物中的营养 【教材简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
29、上年册第二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学生在之 前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发现人们一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 7 身体健康。本节课,将对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认识到人们一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丰 富的营养,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 聚焦板块通过提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来了 解学生的最初想法,并引领学生思考食物有哪些营养。 探索板块,设计了检验淀粉和脂肪这两个简单的实验。运用碘酒和淀粉发生变色反应的原理 来鉴别食物中的淀粉;运用脂肪在白纸上擦一擦或者压一压会产生油渍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脂 肪;在教师或成年人的指导,运用双缩脲试
30、剂(燃烧法)鉴别食物中蛋白质;另外食物的营养成 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所以教科书提醒学生可以阅读食品包装上的“营 养成分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将“一天的食物卡”完善成为“一天的食物营养卡” ,学生就能回答“丰 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这个问题了。接着让他们找找“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 养成分?”让学生了解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同时使学生明 白,在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的时候也就是面对着丰富的营养。 【学情分析】 学生对营养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每个学生的差异也很大,也有些是错误的认知。因 此,在课前和课中要给
31、予学生暴露前认知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获 得的知识更全面和深入。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活动记录的表格填写,需要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并且尝试分析记录数据。 2.在分析上节课统计出来的一天食物营养成分时,要引导孩子一种食物有可能含有几种营养 成分,不要遗漏。 6.6.营养要均衡营养要均衡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 所需的营养成分。本节课学生将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 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聚焦板块,学生思考面对种类丰
32、富、营养不同的食物,该怎么选择搭配?学生将反思自己一 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吃对了” 。 探索板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认识“平衡膳食宝塔” 。首先从膳食宝塔中了解一天中要吃的食 物有哪些种类,旨在指向食物种类的丰富性。然后认识到“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食物的食用量 要大于上一层食物的食用量。接着学生通过将对应“平衡膳食宝塔” ,来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从 而进一步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和营养均衡的操作方法。 研讨板块,学生从“梳理科学知识结合科学知识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 导自己健康饮食”的逻辑过程中梳理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以及家长的叮嘱中已经知道了:
33、每天的食物要丰富,要每 天吃水果蔬菜,营养要均衡。但是关于“平衡膳食宝塔”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不同营养的大 致摄入量也不清楚。 7.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 6 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 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 消化工作的器官叫消化器官。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 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
34、,了解口 8 腔的初步消化功能, 并体验牙齿、 唾液的作用。 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 了解口腔内牙齿、 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 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 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 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8.8.食物在体内的旅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材简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
35、册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第 8 课的内容。 通过前面 7 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消化器官有一定 的初步认识,他们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名称,对它们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认 识,但是有些认识并不正确。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正确认识各个消化 器官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消化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是要在一 整套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本课和上一节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都在体现一 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 聚焦板块,通过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一些场景的回忆,结合人体轮廓
36、图对消化器官进行 辨别,形成对消化器官的初步认识 探索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呈现自己对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初始想法, 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阅读分析、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在 讨论修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食管”和“胃”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研讨板块,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各个消化器官的功 能与形态的联系,同时希望学生能将各个消化器官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意识。 拓展板块,用一个“小提示”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来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消化过程。同时 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护各消化器官,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37、。 【学情分析】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哪些器 官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很 多学生在前概念里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食物营养都是在胃里被吸收的,所以本课在学生 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比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图来让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然后通过模拟 实验、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内容在学生探索研讨过程中,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画图时最好提醒学生用铅笔画,以便修改完善时保持图片的清楚整洁
38、。 呼吸与消化单元整理呼吸与消化单元整理 【教材简析】 “呼吸与消化”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体内部 结构及其与外界物质的联系。这个单元以“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和外界进行 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为线索设计了有层次的探索活动:13 课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46 课 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78 课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与变化。以此促进学生对人体系统的 认识与理解,为高段学习“健康生活”打下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学生将有机会体验与探索人 体呼吸与消化过程, 了解空气、 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 认识人体用于呼吸与摄取养分的器官; 感受人体不同部分的
39、器官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 的,建立“系统化”的人体结构概念。 【学情分析】 9 学生经过了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和体验,认识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 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吃进肚子里的所有食物, 都要通过消化为人类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但对于“人体就像一 台复杂而神奇的机器,多个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体,人体 与外界物质有着紧密的不可思议的联系”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单元整理回顾进一步巩固。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运动和力 1.1.让小车运动起来
40、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 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本课共设计了 2 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 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 二是探索环节, 用垫圈作为动力,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 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 体静止。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在 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
41、认识过“力” ,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从 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2.用气球驱动小车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材简析】 本课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指向核心概念“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 的快慢”的建构。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 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体 会改变喷气装置
42、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 ,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 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反冲力的例子。课文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气球,把气球吹足气,气 球怎样运动中展开,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 后让学生明白了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用更大的 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是关于气球驱动小车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玩气球,也玩过小车,学生 在玩中看到了气球吹足了气以后,会向相反方向运动,部分细心的孩子感受过气球喷出气体的方 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没有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
43、系,大多数孩子没有注意或考虑过两 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还 有生活中常见的划船,游泳等。学生会想到这是用力一种相反的力,才使小船前进。所以本课不 难理解。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完成表格中的记录时,思考气球喷气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材简析】 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在第 2 课我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 10 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
44、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 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 有什么感觉” ,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 的。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 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 是对 “运动和力” 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 其动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
45、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 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 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学情分析】 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途比如发射小球、 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 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但不知道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 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 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
46、研究车辆的摩檫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节课的活动记录单与第一课的活动记录单极为相似,所以学生在活动记录过程中问题应该 不大,但教师还需稍作强调平均距离的计算方法。要让学生试着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有利于学生 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4.4.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教材简析】 本节课弹簧测力计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的第 4 课,本节课的前 3 课主要研究了小车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也着重了解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等类型的力。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 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
47、弹簧测力计的前提;第二是用弹簧测力 计测量力的大小, 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 另一方面先估测、 后测量实际的物体,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研讨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刻,进一步认识弹力概念的内涵和实例。 【学情分析】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 有大小,本课安排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他们对力的认识规律的,将为后续力的学 习奠定基础。 【活动记录表使用说明】 1.活动记录表中对物体的重力大小先估测再实测,学生通过比较体验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 2.对活动记录表中的数据汇报中,可以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来解决学生测量过程中
48、的 一些问题。 5.5.运动与摩擦力运动与摩擦力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 4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 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本节 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 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 11 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
49、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 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 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 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 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是开放性的,只要学生表达的内容与研究内容相关即可。 6.6.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小车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 5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包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动力和 阻碍运动的摩擦力。本节课将从能量的角度去研究运动的物体,同时也是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 认识能量。 聚焦板块通过一些生动的现象,如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 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