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02 ,大小:3.13MB ,
文档编号:724703      下载积分:4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72470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汀枫)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大积累-学语文在平时增分清单七-高中语文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汀枫)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积累-学语文在平时增分清单七-高中语文课件.ppt

1、大 积 累大 积 累 学语文在平时学语文在平时 返回返回 增分清单七 记练结合串记5类古文化常识 返回返回 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且记后易忘。只有 广积累、勤巩固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不能仅仅 依靠死记硬记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基础上要在发散理解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巧记善记、记牢记 多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记 忆的方法有很多种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多总结一些巧法 妙法妙法

2、,提高识记效率。提高识记效率。 返回返回 比如记忆屈原时比如记忆屈原时,首先把屈原首先把屈原 的相关知识归纳整理的相关知识归纳整理,再由屈再由屈 原发散联想原发散联想。 屈原屈原,名平名平,字原字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 楚国人楚国人离骚离骚中国浪漫中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源头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白、李贺李贺 识记文化常识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进行必 要的归类联想要的归类联想,即由一点即由一点 进行相关的联想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或相似 的联想的联想,或相反的联想等或相反的联想等 归类归类 联想法联想法 人物的称谓:直称姓名人物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称字 称号称号称谥号称谥号称斋名称斋名称称 籍贯籍贯

3、称郡望称郡望称官名称官名称爵称爵 名名称官地称官地谦称谦称敬称敬称特特 殊称谓殊称谓 如李白的称谓:李白如李白的称谓:李白,称字称字“ 太白太白”,称号称号“青莲居士青莲居士”, 称籍贯称籍贯“青莲青莲”,称排行称排行“李李 十二十二”,称官名称官名“李翰林李翰林”, 称爵名称爵名“李侯李侯”,特殊称谓特殊称谓“ 谪仙人谪仙人、诗仙诗仙、酒仙酒仙” 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 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只要 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 这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这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 系统了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这根线可以是时 间间、空间空间、风格

4、风格、内容等内容等 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 识中的人物称谓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可以以 人物姓名为线索人物姓名为线索,用这条用这条 线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线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 谓的颗颗谓的颗颗“珍珠珍珠” 一线一线 串珠法串珠法 示示 例例 识记方法识记方法 返回返回 一、古代历法一、古代历法 1纪年法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干干,即天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支癸。支,即地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干

5、支两字相配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用以纪年,如辛亥、戊如辛亥、戊 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周而 复始复始,循环不已循环不已,经久不乱经久不乱,永无穷尽。永无穷尽。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在丙寅丙寅 三月之望。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 辛未辛未 三月三月廿六夜四鼓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意洞手书。 (与妻书与妻书) 返回返回 (2)帝王年号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后多 用年号纪年。用

6、年号纪年。 宣德宣德 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宫中尚促织之戏。 (促织促织) 阳嘉阳嘉 元年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复造候风地动仪。 (张衡传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赵惠文王十六年 ,廉颇为赵廉颇为赵将。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顺治顺治 二年二年乙酉乙酉 四月四月,江都围急。江都围急。 (梅花岭记梅花岭记) 返回返回 2纪月法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

7、来又按夏后来又按夏 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并以此 来纪月。来纪月。 四月四月 初五日辰刻。初五日辰刻。 (三元里抗英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至和元年七月七月 某日。某日。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2)时节纪月法时节纪月法 有时用有时用“孟孟”“”“仲仲”“”“季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 “孟春孟春(1 月月)”“”“孟冬孟冬(10 月月)”。 孟冬孟冬 寒气至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 (3)地支纪月法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古人常以十

8、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 “建建”字。字。 荒村荒村建子月建子月 (农历十一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草堂即事) 返回返回 3纪日法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 元丰七年六月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丁丑 。(石钟山记石钟山记) (2)序数纪日法序数纪日法 初八初八 日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三元里抗英) (3)特定称谓纪日特定称谓纪日法法 朔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朔 (阎典史传阎典史传) 望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

9、望,十六日叫既望。十六日叫既望。 壬戌之秋壬戌之秋,七月七月既望既望 。(赤壁赋赤壁赋) 适冬之适冬之望望 日前后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与妻书) 晦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戊申晦晦 ,五鼓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登泰山记) 返回返回 (4)传统节日纪日法传统节日纪日法 元日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人日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人日人日 题诗寄草堂。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三元三元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

10、张灯为戏,所以又 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 :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去年元夜元夜 时,花市灯如昼。时,花市灯如昼。”七七 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三元”。 社日社日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 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翁逼田翁逼社日社日 ,邀我尝春酒。,邀我尝春酒。” 花朝花朝 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伤怀同客伤怀同客处,病眼即处,病眼即花朝花朝 。(早春早春) 返回返回 寒食寒

11、食 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寒令”, 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一百五”为为“寒令寒令”的代称。温庭的代称。温庭 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时当一百五一百五 。” 端午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 伏日伏日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 第四个庚日是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 第四个庚日是 中伏的第一天,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中伏的第一天,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末伏)的第一天。 初伏、的第一天。 初伏、 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

12、二十天,总称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三伏”。 初七、下九初七、下九 “初七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七 夕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下九”,指农,指农 历每月十九日。 二十历每月十九日。 二十九日为九日为“上九上九”, 初九日为, 初九日为“中九中九”。 汉时,。 汉时, 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初七初七 及及下九下九 ,嬉戏莫相忘。,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返回返回 中秋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 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 故以此时为赏

13、农历八月十五日。 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 故以此时为赏 月之佳节。月之佳节。 重阳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 为重阳。为重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忆山东兄弟) 待到待到重阳重阳 日,还来就菊花。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过故人庄) 冬至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 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冬至 一阳生一阳生”。 淳熙丙申淳熙丙申至日

14、至日 ,予过维扬。,予过维扬。(扬州慢扬州慢) 腊日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有吃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有吃“腊八粥腊八粥”的风俗。的风俗。 除夕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除日”是是“除旧布新除旧布新”之意。一之意。一 年的最后一天叫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岁除”或或“除除”,所以那天晚上叫,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 返回返回 4纪时法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天色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 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

15、、晚,太阳正 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太阳偏西太阳偏西)。 具体如下: 夜半具体如下: 夜半(231 点点)、 鸡鸣、 鸡鸣(13 点点)、 平旦、 平旦(35 点点)、 日出日出(57 点点)、食时、食时(79 点点)、隅中、隅中(911 点点)、日中、日中(11 13 点点)、日昃、日昃(1315 点点)、晡时、晡时(1517 点点)、日入、日入(1719 点点)、黄昏、黄昏(1921 点点)、人定、人定(2123 点点)。 返回返回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

16、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 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 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 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旦旦 辞黄河去,辞黄河去,暮暮 至黑山头。至黑山头。 (木兰诗木兰诗) 奄奄奄奄黄昏黄昏 后,寂寂后,寂寂人定人定 初。初。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鸡鸣鸡鸣 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17、(2)十二地支纪时法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 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 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返回返回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 条状 :条状 :“今

18、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 辰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 闭闸。闭闸。 ”孔尚任 桃花扇孔尚任 桃花扇 媚座 :媚座 : “昼短夜长, 差了三个时辰了。昼短夜长, 差了三个时辰了。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返回返回 5五更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 更、五鼓,或称五夜。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

19、辰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五更五鼓 五夜五夜 现代时间现代时间 黄昏黄昏 一更一鼓一更一鼓 甲夜甲夜 1921 点点 人定人定 二更二鼓二更二鼓 乙夜乙夜 2123 点点 夜半夜半 三更三鼓三更三鼓 丙夜丙夜 231 点点 鸡鸣鸡鸣 四更四鼓四更四鼓 丁夜丁夜 13 点点 平旦平旦 五更五鼓五更五鼓 戊夜戊夜 35 点点 返回返回 6农历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 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 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

20、历、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 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 历为据。历为据。 返回返回 7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 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 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 分列在十二个月中, 以反映四季、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 分列在十二个月中, 以反映四季、 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

21、为两段,月首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 叫叫“节气节气”,月中叫,月中叫“中气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十月:立冬、小雪 十十一月:大雪、冬至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

22、人们编出了歌谣: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 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返回返回 8四时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 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 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返回返回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

23、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 时间先后来说,时间先后来说, “人定人定”在在“黄昏黄昏”之前。之前。 ( ) 对点训练 解析:解析:“人定人定”在在“黄昏黄昏”之后。之后。(孔雀东南飞中有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 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 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 ( ) 解析:解析:“旦日旦日”有有“初一初一”的意思,但没有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的 意思。意思。 返回返回 3“十天干十天干

24、”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 )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 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 ) 解析: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

25、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晦”,指阴历每,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 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 ) 解析:解析:“晦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返回返回 二、科举制度二、科举制度 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征辟制 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 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公车特公车特征征 拜郎中。拜郎中。 (张衡传张衡传)

26、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辟 公府不就。公府不就。 (张衡传张衡传) (2)察举制察举制 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 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公元前 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开始的。由地方长官 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 考核再任命官职。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前太守臣逵察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 臣秀才。臣秀才。 (陈情表陈情表) 返回返回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隋唐以后实行科

27、举制 科举制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 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见后 表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 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设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 明法、明书、明算诸科

28、,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 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 制仅有进士科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 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四 书书”“”“五经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 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

29、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一度改变科举 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推行学 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返回返回 明清科举简表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科别 内容内容 项目项目 院试院试 乡试乡试(秋闱秋闱) 会试会试(春闱春闱) 殿试殿试 考场考场 学政巡回学政巡回 案临考场案临考场 (府、县府、县) 京城和各省城贡京城和各省城贡 院院(省城省城) 京城贡院京城贡院 (礼部礼部) 皇宫皇宫 (宫殿宫殿) 主考人主考人 各省学政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中央政府 特派官员特派官员 礼部侍郎或礼部侍郎

30、或 钦差大臣钦差大臣 皇帝皇帝 参加者参加者 童生童生(儒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生员及监生 举人举人 贡士贡士 中者名称中者名称 生员生员(秀才秀才) 举人举人 贡士贡士 进士进士 日期日期 三年之内三年之内 两次两次 子、卯、午、子、卯、午、 酉年八月,桂榜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三月,杏榜 会试同年四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月,金榜 第一名第一名 案首案首 解元解元 会元会元 状元状元 第二名第二名 榜眼榜眼 第三名第三名 探花探花 返回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资格的

31、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童试”,亦称,亦称“小考小考”“”“小试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录取者为生员, 送入府、 县学宫, 称试与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录取者为生员, 送入府、 县学宫, 称“入入 学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促织中。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促织中“邑邑 有成名者, 操童子业有成名者, 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返回返回

32、 (2)进士及第进士及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 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进士及第”的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 甲若干名,赐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同进士出 身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

33、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 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同年同年 曰:曰:“君赐不可违也。君赐不可违也。” (训俭示康训俭示康) 返回返回 (3)连中三元连中三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 会元、状元,合称会元、状元,合称“三元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 了第一名,称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 (4)鼎甲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指殿试

34、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今今诸生诸生 学于太学。学于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 (6)八股文八股文 也称也称“时文时文”“”“制艺制艺”“”“制义制义”“”“八比文八比文”,是明,是明 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 承

35、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每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返回返回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1)古代学校有古代学校有“庠庠(xixi ngng)”“”“序序”“”“太学太学”。“庠庠”和和 “序序”是地方学校。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庠 。 (促织促织) 谨谨庠序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36、 (2)“太学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是全国最高学府 因入京师,观因入京师,观太学太学 ,遂通五经,贯六艺。,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张衡传) (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 入监读书的人称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 i j i n 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 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有有司业司业 、博士博士 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 返回返回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判断下列各句关

37、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 “公车公车”, 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 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 后便以后便以“公车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 ) 2“科举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 度, 起源于明代。度, 起源于明代。 ( ) 解析:解析:起源于隋朝。起源于隋朝。 3“书院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 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38、。如岳麓书院、东 林书院等。林书院等。 ( ) 返回返回 4“童试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 解析: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的称举人。 ( ) 解析: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进士”,

39、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进士及第”称号。称号。 ( ) 7“进士及第进士及第”,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 时的一甲三名, 赐时的一甲三名, 赐“进士及第进士及第”的称号, 即状元、 榜眼、 探花。的称号, 即状元、 榜眼、 探花。 ( ) 返回返回 8“太学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时开,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时开 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监)。 ( ) 10“会试会试”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考试。是地方

40、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是科举制最高 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皇帝在殿廷上,对会 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 解析:解析:“会试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 9“乡试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 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秀才”。 ( ) 解析:解析:中试者称为中试者称为“举人举人”。 返回返回 一一 官职设置官职设置 古代官职

41、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 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三、职官沿革三、职官沿革 1中央官职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 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 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 部制

42、。部制。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 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 国史编修等。国史编修等。 返回返回 2地方官职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 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 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宋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

43、军司马、掌书记等。宋代 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 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 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 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 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

44、惯上仍称为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省”。 返回返回 二二 官名释义官名释义 1爵: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 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 往因时而异。往因时而异。 2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 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相”。 3太师: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

45、保为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三 公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 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 傅、太子太保为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 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返回返回 4太傅:太傅:参见参见“太师太师”条。古代条。古代“三公三公”之一。又指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东宫三师” 之一。之一。 5 少保:少保: 指两种官职, 其一

46、, 古代称少师、 少傅、 少保为指两种官职, 其一, 古代称少师、 少傅、 少保为“三孤三孤”, 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为为“东宫三少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6尚书: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 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7学士: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

47、职。唐以后指翰林学 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内相”之称。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 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返回返回 8上卿: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 者谓者谓“上卿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廉颇为赵将拜拜 为上卿。为上卿。” 9大将军: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 大将军,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