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第四章二烯烃二烯烃 共轭体系共轭体系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4.1.1 二烯烃的分类二烯烃的分类4.1.2 二烯烃的命名二烯烃的命名4.2 二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结构4.2.1 丙二烯的结构丙二烯的结构4.2.2 1,3丁二烯的结构丁二烯的结构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4.3.1,共轭体系共轭体系4.3.2 p,共轭体系共轭体系4.3.3 超共轭超共轭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4.5.1 1,4加成反应加成反应4.5.2 1,4加成的理论解释加成的理论解释4.5.4 双烯合成双烯合成4.7 环戊二烯环戊二烯4.7.1 环戊二烯的
2、制法环戊二烯的制法4.7.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 双烯合成双烯合成(2)氢原子的活泼性氢原子的活泼性异戊二烯异戊二烯 1900年年1910年化学家年化学家C.D.哈里斯哈里斯(Harris)测定了天然橡胶测定了天然橡胶的结构是异戊二烯的高聚物,的结构是异戊二烯的高聚物,为人工合成橡胶开辟了途径。为人工合成橡胶开辟了途径。二烯烃:二烯烃:分子中含有分子中含有2个双键的不饱和烃。个双键的不饱和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以松节油为原料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以松节油为原料生产异戊二烯,这是早期的异戊二烯工业生产方法。产异戊二烯,这是早期的异戊二烯工业生产方法。60年代初,异戊二烯聚合生产聚异戊橡胶
3、研制年代初,异戊二烯聚合生产聚异戊橡胶研制成功,这种合成橡胶的性能及结构最类似天然橡胶。成功,这种合成橡胶的性能及结构最类似天然橡胶。二烯烃的通式:二烯烃的通式:CnH2n-2p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p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共轭二烯烃的结构p 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p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共轭二烯烃的性质:1,4-加成;加成;Diels-Alder反应反应本章要点本章要点二烯烃二烯烃 隔离二烯烃隔离二烯烃两个双键被两个双键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键隔开:隔开:两个双键两个双键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上:H2CCCH
4、2两个双键两个双键被一个单键被一个单键隔开:隔开:CH2CHCHCH2CH2CCH3CHCH2共轭二烯烃共轭二烯烃累积二烯烃累积二烯烃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4.1.1 二烯烃的分类二烯烃的分类CC(C)nCCn 称为称为“某二烯某二烯”;双键位置的编号要最双键位置的编号要最小;小;对构型异构体,每个对构型异构体,每个双键按照烯烃命名原双键按照烯烃命名原则确定则确定Z,E。并将。并将立体异构的标记放在立体异构的标记放在化合物名称的前面。化合物名称的前面。CH2CH3CCCH2CH34.1.2 二烯烃的命名二烯烃的命名 2,3二甲基二甲基1,3丁二烯丁二烯二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
5、命名:二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2Z,4Z)2,4己二烯己二烯(2Z,4E)2,4己二烯己二烯CCCCCH3H3CHHHHCCCCCH3H3CHHHH(C,C,H)4.2 二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结构4.2.1 丙二烯的结构丙二烯的结构0.131 nmCCCH2HHsp2sp2sp118.4 HHCCCH2HH两个两个键相互垂直键相互垂直HH4.2.2 1,3丁二烯的结构丁二烯的结构 4个个 C 原子都是原子都是 sp2 杂化,杂化,四个碳原子与六个氢原子处四个碳原子与六个氢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于同一平面.键角:键角:120。2p2p 重叠重叠 C1C2键键C3C4键键C2C3:2p2p 部分重叠部
6、分重叠4个个p电子离域在电子离域在4个个C原子上。原子上。1,3丁二烯的丁二烯的大大键键1.结构结构2.共轭二烯与普通烯烃键长的比较共轭二烯与普通烯烃键长的比较原因:原因:丁二烯分子中双键的丁二烯分子中双键的 电子云不是电子云不是“定域定域”在在 C1C2和和C3C4中间,中间,而是而是扩展到整个共轭双键的扩展到整个共轭双键的所有碳原子周围,即发生了键的所有碳原子周围,即发生了键的“离域离域”。现代物理方法测定,现代物理方法测定,1,3丁二烯的结构为一平面型丁二烯的结构为一平面型分子,它的键参数如下:分子,它的键参数如下:双键与乙烯相比,变长了;单键与乙烷相比,变短双键与乙烯相比,变长了;单键
7、与乙烷相比,变短了。总的说来,是键长趋于平均化了。了。总的说来,是键长趋于平均化了。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在在1,3丁二烯中,丁二烯中,4个个C原子的原子的4个个P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轨道通过线性组合形成形成4个个 分子轨道。分子轨道。其中,两个能量低于其中,两个能量低于原子轨道的是成键轨原子轨道的是成键轨道,用道,用 1和和 2表示,表示,两个能量高于原子轨两个能量高于原子轨道的叫反键轨道,用道的叫反键轨道,用 3和和 4表示。表示。四个分子轨道的性能四个分子轨道的性能 在在 1轨道上,能量最低,轨道上,能量最低,除了分子所在的平面是一个除了分子所在的平面
8、是一个节面外,无其它节面,表示节面外,无其它节面,表示各原子之间都是成键区域。各原子之间都是成键区域。2轨道能量稍高于轨道能量稍高于 1,它它除了分子平面为一个节面除了分子平面为一个节面外,在外,在C2C3之间也有一之间也有一个节面。可认为在个节面。可认为在 2上,在上,在C2C3之间无成键区域。之间无成键区域。3和和 4分别有分别有3个和个和4个节面,能量依次提高。个节面,能量依次提高。基态时的成键情况基态时的成键情况 在基态时,在基态时,4个个 电子只占据电子只占据 1、2成键成键轨道。成键成键轨道。也就是说,基态时,也就是说,基态时,1,3丁二烯的大丁二烯的大 键是由键是由 1 和和 2
9、迭加在一起而成的。由于迭加在一起而成的。由于 2在在C2C3之间有一个节之间有一个节面,对面,对C2C3之间的成键没有贡献,只有之间的成键没有贡献,只有 1才有贡献。才有贡献。所以所以C2C3之间之间 键的成分较少些,电子云密度较低。键的成分较少些,电子云密度较低。而在而在C1C2、C3C4之间两个之间两个 键都有贡献,所以键都有贡献,所以 键成分较多,电子云密度较高。这就是为什么键成分较多,电子云密度较高。这就是为什么C2C3之间的键长之间的键长(0.148nm)短于乙烷的键长短于乙烷的键长(0.154nm),而又,而又长于双键的键长长于双键的键长(0.133nm)。即键长趋于平均化了。即键
10、长趋于平均化了。由于在基态时,电子都处于由于在基态时,电子都处于 1、2上,而它们的能上,而它们的能量都低于原子轨道的能量,所以成键后,体系的能量量都低于原子轨道的能量,所以成键后,体系的能量降低,趋于更稳定。这一点可从氢化热得到证实。降低,趋于更稳定。这一点可从氢化热得到证实。电子离域的结果:电子离域的结果:(1)电子云平均化、)电子云平均化、键长趋于平均化。键长趋于平均化。(2)体系内能降低,更加稳定。低出的这部分能量称)体系内能降低,更加稳定。低出的这部分能量称作共轭能或离域能。作共轭能或离域能。这种结果就叫共轭效应。这种结果就叫共轭效应。3.共轭效应共轭效应共轭效应共轭效应(conju
11、gated effects):由于电子离域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间相互影由于电子离域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间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如电子云平均化、响的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如电子云平均化、+C、-C效应。效应。共轭效应存在的条件:共轭效应存在的条件:多个多个p轨道重叠的体系(轨道重叠的体系(共共轭体系轭体系)离域能:离域能:共轭分子体系中共轭分子体系中电子电子的离域而导致分子的离域而导致分子内能下降的内能下降的能量能量。离域能越大,离域能越大,该该共轭体系越稳定共轭体系越稳定.1,3-戊二烯的离域能戊二烯的离域能(共轭能共轭能)4.3 共轭体系与电子效应共轭体系与电子效应,共轭结构特征:共轭
12、结构特征:重键、单键、重键交替。重键、单键、重键交替。4.3.1,共轭(体系)共轭(体系)需要有多个垂直于需要有多个垂直于sp2碳的碳的p轨道轨道 形成大形成大键键共轭(体系)分子共轭(体系)分子,共轭结构特征:共轭结构特征:重键、单键、重键交替。重键、单键、重键交替。1,3丁二烯丁二烯 1,3,5己三己三 烯烯CH2CHCCH丁烯丁烯-1-炔炔 CH2CHCOH丙烯醛丙烯醛 CH2CHCN丙烯腈丙烯腈CH2CHCH CH2,共轭效应:共轭效应:偶数个偶数个(p)电子离域的效应。)电子离域的效应。+CH2CHCH2 带有正电荷的碳为带有正电荷的碳为sp2杂杂化,化,C原子有空的原子有空的p 轨
13、道,轨道,可与烯的可与烯的轨道组成大轨道组成大键,键,此种体系叫此种体系叫p,共轭体系,共轭体系,由于电子离域使正电荷分散,由于电子离域使正电荷分散,体系稳定的现象叫体系稳定的现象叫p,共轭共轭效应。效应。图:烯丙基正离子的图:烯丙基正离子的p,共轭共轭 在烯丙基或氯乙烯体系中,每个碳原子(或在烯丙基或氯乙烯体系中,每个碳原子(或Cl)剩)剩一个一个P轨道,且互相平行,可在侧面重叠,分别形成轨道,且互相平行,可在侧面重叠,分别形成2电电子子3中心、中心、3电子电子3中心、中心、4电子电子3中心的大中心的大键。键。1.p,共轭体系类型共轭体系类型4.3.2 p,共轭(体系)共轭(体系)烯丙基正离
14、子烯丙基正离子烯丙基负离子烯丙基负离子烯丙基自由基烯丙基自由基卤乙烯型分子卤乙烯型分子结构特点:结构特点:三个三个p轨道重叠轨道重叠p,-共轭体系共轭体系 烯丙基正离子烯丙基正离子 烯丙基负离子烯丙基负离子 烯丙基自由基烯丙基自由基氯乙烯分子的共轭现象氯乙烯分子的共轭现象也可以是也可以是O、N和双键相连的体系和双键相连的体系2.推电子共轭效应和拉电子共轭效应推电子共轭效应和拉电子共轭效应 b.缺电子时,缺电子时,电子云向电子云向P轨道转移,呈吸电子共轨道转移,呈吸电子共 轭效应(轭效应(-C)。)。a.富电子时,富电子时,P电子朝着双键方向转移,呈供电子共电子朝着双键方向转移,呈供电子共 轭效
15、应(轭效应(+C)。)。23吸电子或供电子共轭效应可使体系稳定!吸电子或供电子共轭效应可使体系稳定!433.共轭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共轭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CH3CH2-CH=CH2Cl2CH3CH-CH=CH2ClCH2CH2-CH2=CH2下列反应很容易发生:下列反应很容易发生:而下列反应则很难发生:而下列反应则很难发生:CH2=CHCH2ClCH2=CHCH2OHNaOH/H2OCH2=CH-ClCH2=CH-OHNaOH/H2OCH3CH-CH2=CH2+-O电子离域使正电荷分散在五个碳原子上,电子离域使正电荷分散在五个碳原子上,但不是均匀分布。但不是均匀分布。O使此处的碳正离子较孤立
16、的碳正离子稳使此处的碳正离子较孤立的碳正离子稳定。定。偶极交替现象偶极交替现象4.共轭效应的偶极交替现象:共轭效应的偶极交替现象:共轭体系内电子的传递通过偶极交替可传递到很远。共轭体系内电子的传递通过偶极交替可传递到很远。共轭链上产生电荷正负交替,即偶极交替现象。共轭链上产生电荷正负交替,即偶极交替现象。所以共轭效应是远程的。所以共轭效应是远程的。4.3.3 超共轭超共轭(hyperconjugation)1.,超共轭超共轭 这种涉及到这种涉及到轨道与轨道与轨道参与的电子离域作用轨道参与的电子离域作用称称,-共轭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超共轭效应效应表示表示HCCH2CHHH 参与超共轭的参与超共
17、轭的CH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键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CRHRCHCH2CHHRCHCH2CHHHCHCH2超共轭效应依次增大超共轭效应依次增大4.3 共轭体系与电子效应共轭体系与电子效应CH3CHCH2CH3ClCH3CH=CHCH3CH2=CHCH2CH3-HCl例:例:CH3CHCH2C CC CC CH H H HH HH HH HH HC CC CH H C CH H2 2H HH H.H H上图中碳的空的上图中碳的空的P轨道与甲基上轨道与甲基上C-H键的电子云可键的电子云可部分重叠,部分重叠,使使 电子离域并扩展到空电子离域并扩展到空p轨道上。使正电荷有所分轨道上。使正电荷有所分散
18、,使孤电子得以稳定,散,使孤电子得以稳定,这种作用称为这种作用称为 -p超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2.,p超共轭超共轭 稳定性依次减弱稳定性依次减弱 参与超共轭的参与超共轭的CH键越多键越多,自由基越稳定:自由基越稳定:30C 20C 10C H3C P超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 对于碳正离子来说,对于碳正离子来说,CH键上的键上的 电子云向空的电子云向空的P轨道轨道上流动,使正电荷得到分散,稳定性增加上流动,使正电荷得到分散,稳定性增加(此外此外还有诱导效应还有诱导效应)。显然,碳正离子上所连的甲基越。显然,碳正离子上所连的甲基越多,多,-P超共轭效应就越大,体系就越稳定。因此超共轭效应就越大,体系就越
19、稳定。因此有:有:(CH3)3C+(CH3)2CH+CH3CH2+CH3+。对于自由基有同样的道理。在对于自由基有同样的道理。在-P超共轭效应中,超共轭效应中,由于是斜着重叠,且电子离域范围较小,所以超共轭由于是斜着重叠,且电子离域范围较小,所以超共轭效应最小。比较三种超共轭体系和效应最小。比较三种超共轭体系和-共轭体系,共轭体系,它们的共轭效应即离域能大小顺序为:它们的共轭效应即离域能大小顺序为:-P-P 因此,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大小顺序是:因此,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大小顺序是:CH2CHCH2(CH3)3C+(CH3)2CH+CH3CH2+CH3+3.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不同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
20、不同对象不同。对象不同。C效应发生在共轭体系中,是效应发生在共轭体系中,是电子云电子云的流动。的流动。I效应发生在效应发生在 键上,是键上,是 电子云的流动。电子云的流动。传递的距离不同。共轭效应沿共轭链以交替极化的传递的距离不同。共轭效应沿共轭链以交替极化的形式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是远程效应。而诱导效形式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是远程效应。而诱导效应是沿应是沿 键传递,距离较近,超过两个键,影响就键传递,距离较近,超过两个键,影响就几乎没有了。是短程效应。几乎没有了。是短程效应。1,3-丁二烯的结构丁二烯的结构(-共轭共轭)1,4-戊二烯的结构戊二烯的结构-超共轭超共轭-p超共轭超共轭1-p超共
21、轭超共轭2-p超共轭超共轭3利用电子效应解释利用电子效应解释 碳正离子、碳游离基、烯的稳定性:碳正离子、碳游离基、烯的稳定性:烷烃的卤代取向:自由中间体的稳定性(烷烃的卤代取向:自由中间体的稳定性(,p超共轭)超共轭)烯、炔的烯、炔的-H卤代:烯丙基自由基稳定(卤代:烯丙基自由基稳定(p,共轭)共轭)烯丙位卤代烃易取代烯丙位卤代烃易取代 乙烯型卤代烃难取代乙烯型卤代烃难取代 双键上烷基多的烯有低的氢化热:双键上烷基多的烯有低的氢化热:,超共轭。见下例。超共轭。见下例。共轭效应强到弱:共轭效应强到弱:,共轭共轭 p,共轭共轭 ,超共轭超共轭 ,p超共轭超共轭 1.试比较下列分子或离子的超共轭效应
22、大小。试比较下列分子或离子的超共轭效应大小。2.下面分子存在哪些电子效应?下面分子存在哪些电子效应?CH3CH=CH-CH=CH-OCH3CH3CH=CH2,CH3CH2CH=CH2,(CH3)2CHCH=CH2 A B CCH3CCH3CH3CH3CCH3HCH3CHHCHHHABCDABCABCD,p,p,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4.5.1 1,4加成反应加成反应共轭加成共轭加成CH2CHCHCH2+Br21,2C 加加成成1,4C 加加成成CH2CHCHCH2BrBrCH2CHCHCH2BrBr低温、非极性溶剂有利于低温、非极性溶剂有利于 1,2-加成产物的生成加
23、成产物的生成较高温、极性溶剂有利于较高温、极性溶剂有利于1,4-加成产物的生成。加成产物的生成。实验结果提示的信息实验结果提示的信息(见(见p131例)例)1,2-加成:加成:打开一个打开一个键,试剂加到键,试剂加到键的两个碳原键的两个碳原子上,这种加成与单烯烃加成反应一样,称为子上,这种加成与单烯烃加成反应一样,称为1,2-加成。加成。1,4-加成:加成:打开两个打开两个键,试剂加到两个键,试剂加到两个键的两端键的两端碳原子上,中间两个碳原子间形成一个新碳原子上,中间两个碳原子间形成一个新键,称键,称为为1,4-加成,也称为共轭加成。加成,也称为共轭加成。CHCHH2CCH2HBrCHCHH
24、2CCH2HCHCHH2CCH2BrHCHCHH2CCH2HBrCHCH2CH2CH2HCHCH2CH2CH2H 4.5.2 1,4加成的理论解释加成的理论解释加成反应机理加成反应机理Br-1,2加成加成1,4加成加成CHCHH2CCH2+H+aCHCHH2CCH3abb CHCH2H2CCH210碳正离子碳正离子烯丙基碳正离子烯丙基碳正离子第一步仍按马氏规则第一步仍按马氏规则 形成稳定的碳正离子形成稳定的碳正离子 CHCHH2CCH3 HCCHCH3H2C“共振式共振式”:表示离域分子的又一种方法。(略):表示离域分子的又一种方法。(略)为什么低温有利于为什么低温有利于1,2 加成,而高温有
25、利于加成,而高温有利于1,4 加成加成?动力学控制或速度控制动力学控制或速度控制 E1 E2,反应速度快,(或活性中间体更稳定)。,反应速度快,(或活性中间体更稳定)。热力学控制或平衡控制热力学控制或平衡控制 1,4加成产物的能量低(产物稳定),一但在加成产物的能量低(产物稳定),一但在所需较高温度生成,不易逆转(所需较高温度生成,不易逆转(E2,E1,),故在高温时以),故在高温时以1,4加成为主。加成为主。低温时的低温时的1,2-加成加成 E12E14,低温时,低温时1,2-加成所需能量优先加成所需能量优先满足,满足,1,2加成产物为主。活化能低的反加成产物为主。活化能低的反应速率较快应速
26、率较快速度控制或动力学控制产物。速度控制或动力学控制产物。温度较低时,可逆平衡尚未建立,生成的温度较低时,可逆平衡尚未建立,生成的1,2-加成产物不容易逆转为碳正离子。加成产物不容易逆转为碳正离子。反应的主要产物是反应的主要产物是1,2-加成产物。加成产物。温度升高时的温度升高时的1,4-加成加成 活化能:活化能:E12E14,E12,E14,升温后,升温后,1,2-加成产物易与碳正离子中间体建立平加成产物易与碳正离子中间体建立平衡。同时,碳正离子获得了更多的能量,满衡。同时,碳正离子获得了更多的能量,满足足1,4-加成所需的较高活化能,加速了加成所需的较高活化能,加速了1,4-加成反应的进行
27、。加成反应的进行。达到反应平衡时,达到反应平衡时,1,4-加成产物处于低能加成产物处于低能态而较稳定,一旦生成后就不容易逆转。使态而较稳定,一旦生成后就不容易逆转。使得整个平衡向热力学稳定的得整个平衡向热力学稳定的1,4-加成产物加成产物移动。移动。1,4-加成产物为主要产物。加成产物为主要产物。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 在有机反应中,一种反应物可以向多种产物在有机反应中,一种反应物可以向多种产物方向转变时,在反应未达到平衡前,利用反方向转变时,在反应未达到平衡前,利用反应快速的特点来控制产物组成比例,即为速应快速的特点来控制产物组成比例,即为速率控制或动力学控制。率控制或
28、动力学控制。有机反应中,一种反应物可以向多种产物方有机反应中,一种反应物可以向多种产物方向转达变时,利用平衡到达来控制产物组成向转达变时,利用平衡到达来控制产物组成比例的反应,即平衡控制或热力学控制。比例的反应,即平衡控制或热力学控制。反应物结构的影响可从产物的稳定性来考虑:反应物结构的影响可从产物的稳定性来考虑:C6H5CH=CHCH=CH2+XYC6H5CH=CHCHCH2YX+C6H5CH=CHCHCH2YXp,-共轭,p-超共轭1,2-加成1,4-加成-超共轭,-超共轭,1,2-加成1,4-加成CH2=CCH=CH2+XYCH2=CCHCH2YX+CH2=CCHCH2YXCH3CH3C
29、H3Diels-Alder反应:反应:反应物:共轭二烯反应物:共轭二烯烃、烯或炔烃、烯或炔条件:加热条件:加热产物:六元环状物产物:六元环状物1950年这两个德国年这两个德国人为此获人为此获Nobel化学奖。化学奖。双烯体连有给电子双烯体连有给电子基,亲双烯体连有吸基,亲双烯体连有吸电子基利于反应电子基利于反应4.5.4 双烯合成双烯合成双烯体双烯体 亲双烯体亲双烯体 加成物加成物GORRNHRWCCO2R(H)CNNO2R(H)OG:给电子基:给电子基W:吸电子基:吸电子基Diels-Alder反应举例:反应举例:+CH3CH3HOCHO+降冰片烯降冰片烯顺丁烯二酸酐(马来酐)与共轭二烯烃的
30、双烯合成,顺丁烯二酸酐(马来酐)与共轭二烯烃的双烯合成,产物为固体,常用此反应鉴别共轭二烯烃。产物为固体,常用此反应鉴别共轭二烯烃。双烯合成的应用:双烯合成的应用:合成六元环合成六元环鉴定鉴定二烯体的立体结构要求:二烯体的立体结构要求:s-cis 构象构象(可反应)(可反应)s-trans 构象构象(不能反应)(不能反应)s-反反,s-顺顺ssingle(单键)(单键)思考题:思考题:完成下列转变,除指定原料外,还可用其它完成下列转变,除指定原料外,还可用其它必要的有机无机试剂。必要的有机无机试剂。+COOHCOOHKMnO4COOHCOOHHOOCHOOCKMnO41.2.+COOHCOOH
31、COOHCOOHn CH2CHCHCH2TiCl4C AlEt3CCCH2CH2HHn顺丁橡胶顺丁橡胶n CH2CCHCH2CH3TiCl4C AlEt3CCCH2CH2CH3Hn异戊橡胶异戊橡胶4.5.6 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1,3丁二烯的聚合:丁二烯的聚合:合成橡胶:合成橡胶:Ziegler-Natta 催化剂催化剂反应部位:反应部位:HH共轭加成共轭加成H反应反应4.7.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4.7 环戊二烯环戊二烯(1,3-cyclopentadiene)(1)双烯合成双烯合成作为双烯体作为双烯体:+加加压压降冰片烯降冰片烯(2)H原子的活泼性原子的活泼性HHH+H+pK
32、a=16环戊二烯负离子环戊二烯负离子HH+K苯苯HK+21H2K+具有芳香性具有芳香性与活泼金属或强碱作用与活泼金属或强碱作用CH2:sp3sp22KOH,DMSO,Na-H2O2FeCl2,DMSO H3O+Fe二茂铁二茂铁mp:173 稳定稳定 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材料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材料环戊二烯负离子与环戊二烯负离子与FeCl2 反应,生成二茂铁:反应,生成二茂铁:本章学习要求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掌握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P、P)并复习诱导电子效应。并复习诱导电子效应。2.掌握和理解共轭二烯烃的掌握和理解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加成和1,4加成。加成。3.掌握双烯合成反应。掌握双烯合成反应。练习:一练习:一.二二.1,2,5,6,三三.2,3,四四.习题:习题:4.3(p126)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