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一、一、民俗风情概述民俗风情概述 l二、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二、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 l三、民俗风情旅游对导游员的要求三、民俗风情旅游对导游员的要求 一、民俗风情概述一、民俗风情概述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而“风情”是“民俗”的诗化和叠用强调,因此,关键在于把握“民俗”。民俗顾名思义,是风尚习俗的意思,就是民间风俗。是产生与流行于广大民众社会生活各方面中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从旅游的角度我们便可以说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把地区的人们,从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姻、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二)民俗分类l经济民俗指人民创造和
2、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形成的民俗,它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民俗、物质生产民俗、交易和运输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等。l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所牵涉到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民族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亲族民俗、个人人生礼仪民俗、婚姻民俗等。l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民俗,主要包括信仰的原始形态(包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迷信的主类型及手段(包括占卜、禁忌、巫术、祭祀)岁时节日与现代信仰民俗等。l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歌舞民俗、民间竞技民俗、民间杂艺民俗等。
3、1.民俗的集体性和社会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一)生计方式在旅游中的应用(二)物质生活在旅游中的应用(1)人生仪礼在旅游中的应用(2)交际习俗在旅游中的应用(3)节庆习俗的旅游中的应用(1)信仰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2)文艺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一)努力成为民俗学的“专家”(二)适当了解民族语或方言(三)熟悉重要政策,尊重当地民族 l(四)掌握并灵活运用导游讲解方法和技巧l1.借助声像资料法l2.载歌载舞法l3.故事引导法第二节第二节 民俗风情导游背景知识民俗风情导游背景知识 与导游示范与导游示范 l一、汉族民俗节选传统节日导游讲解要点提示 l春
4、节俗称“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等族都过此节。l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我国古代民族在岁尾年初之际用一年的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并歌舞戏耍,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逐渐形成了新春佳节。l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l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载我国由于地域的差异,南方和北方在活动细节上有一些差异,但通常都以下主要内容:操办年货、做新衣、扫尘、祭祀、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饺子、元宵,舞狮子、扭秧歌,玩花等。l清明节又称聪明节、踏青节。汉族民间传统节
5、日,流行于全国各地。除汉族外,彝、壮、布依、侗、瑶、白等族皆过此节。l节期在农历三月间,即公历4月5日前后。l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演变为节日。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所以人们常合并称清明寒食节。l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其中扫墓以前已有,唐代成为定俗,宋代得到沿袭,一直待续至今。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起源于唐代,荡秋千习俗盛行于唐代。l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除汉族外,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等族也过此节。l每年阴历五月初五举行。l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大部分地区认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相传屈原
6、于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l节日期间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赛龙舟是端午节中一项重要的活动,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水乡之地。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魏晋时已很盛行,到了唐宋已成为端午节的名食。钟馗原是岁暮时批挂的门神,清代成为端午节之神。l中秋节又名团圆节、促秋节及八月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回、彝、壮、布依、朝鲜等也过此节。l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l中秋佳节,民间有祭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l中国古代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月赏月活动始于周代,北宋始定为中秋节,南宋成为普遍的活动,明清以
7、来盛行不衰。l蒙古族人口581万余人(2000年)。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内,少数散居和小聚居于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l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族语属阿尔泰语系。l信奉藏传佛教。l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近几十年来,已由游牧向定牧转化,而且了发展了农业。蒙古族以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著称,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l牧区主要是奶食和肉食,奶食俗称白食,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食品和奶茶(又名蒙古酒)等饮料,肉食俗称红食,以羊、牛肉为主。l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用手抓羊肉和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讳吃虾、
8、蟹、鱼、海味等食物。l大体可分首饰、长袍、腰带、鞭子四个主要组成部分。l大体有野葬(也叫天葬)、火葬和土葬(无坟)三种。l有“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小年(腊月二十三日)和大年(春节)。l维吾尔族人口839万余人(2000年),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主要居民。l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原用阿拉伯字母,后创制了拉丁化新文字,现在新、旧文字并用。l维吾尔族全民信奉伊斯兰教。l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l传统的维吾尔族房屋一般用泥土建筑,开天窗,屋顶平坦,室内砌实心土炕,高约一尺,供起居坐卧。墙上开壁龛,内置食物和用具,喜爱在墙上挂壁毯。冬季以火墙取暧,靠墙的一边为
9、待客的上座。大门忌朝西开。l维吾尔族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食。很少吃蔬菜,夏季多拌食瓜果。有的地区喜喝奶茶,佐以玉米或面粉制成的馕l维吾尔族人多穿棉布不论男女老少都喜爱戴四楞小花帽;过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婚后一般改梳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别上一新月形梳子作装饰,也有把双辫盘成发髻的。l维吾尔族盛行土葬。l维吾尔族的节日跟伊斯兰教的信仰有关l回族总人口为982万余人(2000年)。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全国绝大多数县市都分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聚居区,其次是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北京的牛街和宁夏的纳空户就是著名的回族聚居地。l回族,
10、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受阿拉伯、波斯等文化的影响,又吸收汉族文化是回族文化的两大特点,但在共同心理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回族表现出自己的特色。l主要从事农业,也经营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等方面较为著名,尤以善于经营珠宝玉石、运输和服务等业著称。l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l回族的清真寺和民居建筑基本摆脱了阿拉伯和中亚建筑风格,采纳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但布局和装修独具民族风格。l由于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回族衣着已逐渐与汉族基本相同,但也保留着自己的特点。总之,男女外出必须戴帽子或头巾,严禁
11、露顶。l回民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物类的禽肉及带鳞的海鲜类。l回族的丧葬,按伊斯兰教规,实行速葬、薄葬、土葬。l回族的饮食禁忌比较严格l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中最多的民族,全国人口达1618万余人(2000年),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个地区60多个县、市。其余分布在云南省文山、湖南省江华、广东省连山和贵州省从江等地。l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文字,已在壮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l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唐宋以后,佛教、道教传入壮乡对壮族农村影响较深。l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广西南部的花山原始崖壁画是壮族
12、古代文字艺术精华,壮族人民铸造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比赛“歌圩”盛会,壮锦是壮族享有盛誉的工艺纺织品,以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和结实耐用著称。壮族刺绣、竹篾编等皆名扬远近。l土家族人口802万(2000年),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从现有的史迹可以推断,大约五代以后土家族便开始形成为单一民族。清雍正之后,土家族跟汉族之间全面交流,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加速。l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是绝大数人使用汉语,仅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无文字,通用汉字。l善于渔猎,其经济发展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但也有
13、自己的特点。l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摆手舞”会。l土家族迷信鬼神,崇拜土王(整个土家族的祖先),尊奉土老师(巫师),相信兆头。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盛行后传入,对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也有一定的影响。l土家族多食包谷、稻米、爱好喝酒,善食辣椒、花椒、山胡椒。习惯做腊肉、甜酒、团馓和糍粑等。l土家族的房屋依山而建,皮虎坐形,其中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雕梁画栋,房顶盖瓦,俗称吊脚楼。l土家族的服饰似乎与当地汉人的服饰差不多。但是在高山地区的土家老人穿着和保存的衣饰,则与汉族、侗族和苗族的服饰不同,土家族服饰布料多为自纺自织地土布(史称溪布)。l清雍
14、正以后,土家族的婚姻制度逐渐和汉族接近,但仍保留一些原始婚俗的残余,如“以山歌为媒”的自由择偶、婚礼中“哭嫁”的习俗等。l土家族过去实行火葬,后受汉族影响实行土葬。l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赶年、六月六等。赶年,就是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月大在腊月二十九,月小在腊月二十八,也有二十七、二十六的,所以称为赶年或调年会。过赶年的习俗,相传跟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迎战有关系。l禁食狗肉;忌随意移动火炕中的三角架,忌用脚踩灶或在灶上以及将衣裤、鞋袜和其他脏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女坐一在起。但可以与姑娘坐在一条长凳子上;忌在家里吹口哨、打鸣和随意敲锣打鼓。l藏族人口541万
15、余人(2000年),分布在中国辽阔的青藏高原上,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部分地区。l藏语属汉藏语系,藏族文字是参照梵文某些字母创制的,至今通用。l藏族以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l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苯教。l藏族的医药、天文、历法、戏曲、文学、歌舞、“唐卡”和“热贡艺术”等,都有较高水平。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l藏族农区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大都建筑于向阳高处坐北向南。一般是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形如碉房,楼房的屋顶上有经房,上层住人,下层多作仓库或牲畜圈,建有院落;屋里铺木板或坐垫,牧区则住帐逢,是用牦牛毛织成的,冬暖夏凉,移动方便。
16、l藏族喜饮酥油奶茶和甜茶,嗜饮青稞酒,并有弹酒的礼俗,爱吃牛奶制成的酸奶、奶渣等。藏族 大部分地区还有不吃飞禽和鱼的习惯,藏族农区的主食是糌粑,用炒熟的青稞或豌豆磨成面粉,用酥油或茶水拌食,牧区的主食炒牛羊肉,进餐时使用男女都喜爱随身携带的木碗和短柄尖刀。l藏族的礼俗中,欢迎亲友互献哈达,是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哈达种类繁多,质地、规格、颜色等也不一样,通常以白色为主。l藏族的节日很多,一年中的主要节日有藏历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采花节、望果节、赛马节等。l彝族有776余万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
17、彝语为“人”),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族”。l彝族人民使用彝语,它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区(其中又有多种次方言及土语)。彝族使用的文字称为彝文,是现有文字中历史相当悠久的文字之一。l彝族宗教有浓厚的原始色彩,崇拜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l彝族祭司称毕摩,既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也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l彝族男女一般上衣开襟贴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花边。女下装多为成百褶裙,男下装根据裤脚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男子以无须为美,左耳戴红、黄大耳珠。妇女头包绣花手帕,有瓦式帕、六角帕、鸡冠帽等。l彝族大部分地区以玉米为主,其次是荞麦、土豆、小麦和燕麦等,稻米数
18、量很少。彝族人特别喜欢将肉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煮食,汉语称之为“砣砣肉”。彝族最典型的食俗是喜欢“转转酒”,又称“杆杆酒”。l彝族人最忌别人叫们“老彝胞”和“蛮子”。彝族有敬“神树”习惯,“神树”严禁砍伐,祭祀时忌外人观看。到彝族家做客,要坐在火塘的上方或右方,忌用脚踏三脚架,忌掏挖火灰,尤忌在其中挖洞。l主要节日有火把节、拜本主会、密枝节、杨梅节、跳歌节、丰收节、插花节、春节等,在传统节日里都要举行摔跤活动,摔跤能手非常受人尊敬。l彝族十月太阳历。l十月太阳历因不按月亮盈亏为周期,而是以地球绕太阳为周期,故称太阳历。l特点l傣族人口116万人(2000年)主要聚居地云南省西南靠边境弧形地区,西双
19、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是傣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其他县区也多有傣族分布。l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登上竹楼,外有走廊、晒台。室内分为两半,外部为客室,内部为卧室。内室一间,一家数代分床同宿。l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l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德宏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槟榔。l傣族男子服装,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多用白布或蓝色包头,男子纹身的习俗很普遍。l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西双版纳妇女服饰艳丽,上着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
20、身为花长筒裙;结发于顶,插梳子或顶头巾。l傣族的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l泼水节是傣族的年节,又称“浴佛节”,是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源于印度,后随佛教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中国。此外还举行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歌舞等活动。l傣族寨门附近的“寨神庙”平时忌进去。每寨都有佛寺,进寺要脱鞋袜,忌随便敲打费寺里的鼓,忌摸小和尚的头顶。忌人家房子内的中柱楼上端忌挂东西和用背靠。忌从家中火塘上面跨过,忌别人移动或抬起火塘上的三脚架,忌客人进卧室,忌头朝向主人家内室睡觉,忌女招待男客、男招待女客。l白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以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而著称的少数民族,史称“白
21、人”,“僰人”等。l白族有185余万人(2000年),大多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占白族人口的80%),其余分布在云南省的昆明、元江、丽江、兰坪,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湖南省桑植县。l白族人讲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汉文。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流传于民间,多为知识界使用。l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妙香古国”的称号。大理地区的鸡足山被称为我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l本主是白族村落中供奉的村社之神,它被认为有保护村落本境的神力,每当本主的生日、忌日或
22、年终岁处首,各村寨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l白族尚白,素以白色衣服为贵。大理男子头缠蓝色的包头身着对襟衣或黑领褂,下穿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l平坝地区白族人主食是稻米、小麦,山区以玉米、荞麦为主。口味喜酸、冷、辣等,白族人民还喜欢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喜爱喝烤茶,配“三道茶”待客。“三道茶”是白族的茶俗,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地区。l白族的节日颇多,其中的一些和汉族一样,如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秋、重阳、冬至等。除此之外,白族还有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如“绕三灵”(白语称“观上览”,意即游逛园林)、三月街、火把节、朝花节等。l纳西族人口约31万(2
23、000年),集中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区相邻的地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滇川交界的泸沽湖畔。l纳西语属汉藏语系。纳西族保留有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同时还使用标音音节文字哥巴文。用东巴文书写保留下来的东巴教的东巴古籍文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记忆遗产”。l“三房一照壁”为主,宁蒗摩梭人的住房为“木楞房”。l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为主。著名的特色饮食有:丽江粑粑、琵琶肉等。l丽江纳西族妇女服装具有民族特色,上身穿宽腰大袖大褂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裙,劳动或出门披黑羊皮七星披肩,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辛勤劳动。l宁蒗一带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百褶裙,背披羊皮,青布包头,
24、以梳粗大辫子为美,用牦牛尾或线作假辫,喜欢系腰带。l丽江等地已经是一夫一妻制父系家庭。l云南宁蒗县永宁地方和四川盐源县的泸沽湖畔的部分地区,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前夕,仍以母系氏族社会的对偶婚阿夏婚,为主要形式。l丽江地区已以土葬为主;中甸三坝一带火葬土葬并存;泸沽湖地区仍保留火葬古俗,且有以母系氏族为单位的公共墓地。l纳西族有跟汉族大体相同的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等节日,但是节日活动内容不尽相同;也有与彝族白族相似的火把节;更有本民族独特的传统节日,如三朵节等。三朵节是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傣族、白族、藏族、彝族l忌触动大门两旁所立的石头“门神”,忌手摸横在门上放的束有鸡毛草绳的松木叉“代口神”;忌乱砍伐“神树”;不能蹬踏架锅做饭用的三脚架,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进屋后不能靠神位就座,最好坐在灶下方或周围。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